汉语双音化研究综述
汉语双音化
语音简化
• 现代汉语而言,声母和韵母二者加起来约六十多个 ,声韵拼合后可达到四百多个,再加上四个声调,大 约可以构成一千四百多个音节。这么一点点音节 所能表达的词义当然远远不能满足汉语词汇发展 的需要
• 。而单音词双音化后则在语音形式上为词汇的发 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也使词义的表达更趋于单一 和明确
语音简化
• 谐声时代的早期上古音有复辅音和浊塞声,但没有声调。 周秦后期上古音复辅音尾开始脱落,声调开始建立。韵尾 及复声母的失落导致了汉语音节结构的简化,缩短了原来 音节的长度。据此可推测汉语的双音化当直接导源于上古 汉语的音节“短化”。上古汉语音节“短化”的结果致使 尾辅音不断减少,单韵素音节不断增多。由于单韵素不足 以满足音步必须分枝的要求,双音节音步应运而生。
语音简化
• 古汉语不仅有复杂的声母系统,而且有复杂的韵尾系统。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主要是复声母和复韵尾的单化 ),得到了两个补偿:声调产生和构词双音节化。
语音简化
• 表现在语音上即为单音词的双音化。据研究上古 至今音节结构的演变为:(C=声母;M=介音;V=元音 ;E=入声) • 早期上古音(谐声时代):(C)C(C)(M)(M)(V)VC(C) • 中期上古音(周秦):C(C)(M)(M)(V)V(C) • 魏晋音及中古音:C(M)(M)V(E) • 近代音及现代音:(C)(M)V(n,ng) • 当代北京话:(C)(M)V
参考论文
• 徐时仪 探 》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
• 《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演变与成因》
Thanks
汉语双音化的原因
中教1302 徐慧云目录Fra bibliotek外部因素
社会发展、外来词、审美
内部因素
现代汉语双音词发展动因研究综述
加深 , 范围的扩大 , 如 , 毛乎乎 ” 容毛 密而多 , 例 “ 形 其词 义较
语文学刊
2 1 第5 00年 期
现 代 汉语 双 音词 发展 动 因研 究 综述
。 马琳
( 贵州 师范 大学 文 学院 , 州 贵 阳 500 ) 贵 50 1
[ 摘 要] 语言 作为 社会的栽体, 必定随着 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 汉语中大 量双音词的出 现正是这一发展产
生的结果。本文意在 简单介 绍 目前 学术界 关于汉语双音词发展动 因的几种说法。
十五声母到《 早梅诗》 的二十声母 ; 在韵母 方面 , 由十六摄 减 为《 要法》 的十二 摄 , 由两 呼四等减为 四呼。很明 显 , 古至 从
今, 汉语 的语音系统 大大简化 了 , 带来 的直接结 果就 是同 所
[ 作者简介 ] 马琳 ,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 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功 能 是 表 示 词 根 语 素 义 在 程 度 上 的 变 化 : 种 情 况 是 程 度 的 一
2 1 第 5期 0 0年
可以标 识其合成词的词性 , 合成词有类 化作用 。认识 到这 对
一
点, 就可 以方便 学 习汉语 的人学词 、 词 、 记 识词 , 从而促 进
对外汉语教学。
究其原因 , 学术界有这样 一些说法 :
I古汉语 中, . 特别是在 古代 的 口语 中, 就有 大量 的双音
词存在 ; 汉语双音化 的现象并不 是近 现代才 出现 的, 可能要
后者的两倍 。比如在 《 现代 汉语频率词典》 单音动词 占 中, 各
类单音词的 4 . 0 8%; 单音名词仅 占 1. 4 7% ; 就双音节而 言, 名词所 占比例则高达 7 . !( ) 就是说 , 58% 2这 词的音节 长度 同其语法类别之间存在 着一定 的关联 度 : 一般 来说 , 双音 词 的名词词性大远远强 于单音词 ; 而单 音词的动词词性又 明显 要强于双音词。赖威 (0 7 对 《 词用法词典》中 6 3个 双 20 ) 动 8 音动词进行了封闭统计研究 , 现有 9 % 以上的双音节动词 发 0 的语法功能都发 生了增 值 , 即或多或少 都带有 了名词 功能 , 例如 : 比赛 、 “ 通知 、 补贴” 等。刘彤 ( 09 以《 等 20 ) 动词用法词 典》 和其它词典为考察 范围, 将其中 8 1 9 双音动词组成 “ V双 +V双 ” 的结构模式 , 来逐类 考察它 们可能 形成 的各 种结构 关系( 主谓 、 偏正 、 并列 、 补充、 连动 )并就 每一类结构关 系的 , 形成条件作 了归纳 。
汉语双音化分析
目录1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历史 (4)1.1复音词的萌芽 (4)1.2复音词的第一个高潮 (5)1.3复音词的高产和成熟期 (6)2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衍生方式 (6)2.1从语音角度考查复音词的造词方式 (7)2.1.1重叠复音词 (7)2.1.2部分重叠复音词 (7)2.2从词义角度考查复音词的造词方式 (8)2.3从语法角度考查复音词的造词方式 (9)2.3.1虚词方式造词 (9)2.3.2语序方式造词 (9)3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成因初探 (11)3.1外部影响因素 (11)3.1.1社会发展变化 (11)3.1.2外来词、借词对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影响 (12)3.1.3对称审美观念对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影响 (12)3.2内部影响因素—语言内部各要素的互相制约 (13)3.2.1语音简化说 (14)3.2.2精确表义说 (14)3.2.3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说 (15)3.3哲学辩证法说 (16)4结论 (17)参考文献 (19)致谢 (20)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演变与成因摘要: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演变与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汉语词汇复音化(双音化为主要形式)是汉语词汇在形式发展上的主要倾向,本文通过考查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历史、衍生方式、成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汉语词汇复音化演变规律与成因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汉语词汇;复音化;音节造词;语法造词;语音简化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ocabulary and causes of polysyllabic Abstract:Polysyllabic words in Chinese and Causes of evolution is a very complex issue, Chinese polysyllabic words (two-tone as the major form)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in the form of the main trend, the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polysyllabic words, derivativemanner, causes, etc.,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aw and polysyllabic words cause factor.Key words: Chinese vocabulary; polysyllabic; syllable coinage; grammar coinage; voice simplified引言汉语的词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通过学者们的考察与分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为主,到魏晋六朝的时期,复音词数量大量增加,近古及现代汉语词汇复音词占主要优势。
《2024年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范文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篇一一、引言许衡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其著述颇丰,其直讲体文献在汉语词汇学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双音词作为汉语词汇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许衡直讲体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双音词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特点、演变规律及其在汉语词汇史上的地位。
二、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丰富的学术内涵而闻名,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直讲体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方式传授知识,深受后世学者的喜爱。
其文献中的词汇丰富多彩,尤其以双音词为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资源。
三、双音词的概念与特点双音词是指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汇单位。
与单音词相比,双音词具有表达更为丰富、意义更加明确的特点。
在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据重要地位,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汉语语音、语法、文化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四、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研究(一)双音词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双音词的来源和构成方式,本文将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分为以下几类: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等。
其中,并列式双音词在许衡的文献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反映了古代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偏正式和动宾式双音词则体现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特点。
此外,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还具有语义明确、用词精准等特点。
(二)双音词的演变规律本文通过对比许衡直讲体文献与其他古籍中的双音词,分析了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含义和用法。
这反映了汉语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五、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在汉语词汇史上的地位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是汉语词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还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演变规律,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浅谈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
浅谈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汉语是一种双音节语言,很多汉字的发音需要两个音节才能完整表达。
但是在汉语中,也有一部分词汇只需要一个音节就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些词汇被称为单音节词。
与双音节词不同,单音节词的发音相对简单,更容易掌握。
许多初学者在学习汉语时,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单音节词。
然而,在实际的汉语交流中,单音节词的发音会随着语音环境发生变化,出现双音化的现象,给初学者带来了些许困惑。
双音化是指单音节词在发音时出现两个音,其发音规律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1、前后带元音的情况。
在汉语中,元音的发音是较为平和的,不带有明显的音调变化。
特别是当元音在词首或词尾出现时,会很自然地带有一个后缀的声音。
比如“散”,在一些情况下会被发音成“san”或“sen”,这也是双音化的一种表现。
类似的情况还有“蒜”(suan)、“间”(jian)等。
2、音节重心后偏低的情况。
在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发音的重心。
对于单音节词而言,其重心通常在中间。
但是,在发音时一些单音节词会倾向于重心后移,造成轻重音的变化。
比如“天”(tian),在某些情况下会被读成“tia“n”,带上了一个较轻的重音。
3、语气词和感叹词的情况。
在汉语中,一些词汇的特定意义只有通过音调才能表达。
比如“啊”,“哦”等。
这些词汇在发音时带有明显的音调变化,简单而利落。
但是,当它们放在某些单音节词的后面时,也会造成双音化的效应,如“啊”在“王”后面会发音为“wang-a”。
尽管双音化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每个单音节词的发音规律。
因为双音化的发音规律较为复杂,甚至在同地区的不同方言中也存在差异。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建议多加练习和观察,以加深对单音节词双音化现象的认识。
总之,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发音规律,特别是在口语交流中。
尽管它在某些情况下让初学者产生困惑,但只要有耐心、有练习,就能正确地掌握每个单音节词的发音规律,避免在汉语学习中出现重要的语言障碍。
《2024年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范文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篇一一、引言许衡,元代著名学者,其直讲体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古文典籍的研究愈加深入,对其中所涉及的各类语言现象、用词特色和句法结构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探索。
而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作为语言中独特的一类词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基于许衡直讲体文献,对其中的双音词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二、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许衡的直讲体文献是元代文学的瑰宝,其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在许衡的著作中,双音词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些双音词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也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习惯和词汇特点。
三、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分类(一)按来源分类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按来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两个独立的单音词组成的复合词,如“风雨”、“天地”等;另一类是由一个词经过变化发展而来,如“黄昏”、“可怜”等。
(二)按语义分类从语义角度看,许衡的双音词可分为名词类、动词类、形容词类等。
这些双音词在文献中各有其独特的用法和含义。
四、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的特点(一)丰富的表达力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不仅增加了语言的韵律感,而且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丰富性。
例如,使用“风吹草动”比单纯用“风动草摇”更能形象地描绘出场景的生动性。
(二)时代特色鲜明双音词的使用体现了元代的语言习惯和词汇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这些双音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的文化和社会状况。
五、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的运用与价值(一)文学价值许衡的双音词丰富了古代文学的语言表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这些双音词也使古代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二)语言学价值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汇发展、演变和语言特点,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文化价值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双音化问题研究综述
收 稿 日期 :2 0 1 3一o 4—1 8
作者简介 :冷云 ( 1 9 8 9 一) ,女 , 山东青岛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汉语 言文字学 。
一
7 0—
第 3期
冷
云 :近 年 来双音 化 问题 研 究综 述 国时期 还 产生 了表述 式 ,补充 式也有 萌芽 。 ” 合 成 词 中还 有 割裂原 有结 构而形 成 的跨 层 结构 形 式 。这种 词 的产生 最常见 的一 种情 况是 源于对 语 句结构 层 次在 认 知 上 的 重 新 分 析 。 “ 重/ 于泰 山” 是述 补结 构 ,后 来被 重新 分 析 成 了 “ 重 于/ 泰 山”,
广 东话 :蟹 眼 明 味
究具有重要 的价值 , 所 以一直以来相关的研究成果 很多,而近年来 ,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人 ,人们
也开 始从新 的视 角重新 观察 汉语 的双音 化现象 ,得
更重要的是,根据李新魁等的调查 ,广东话缺 乏普通话 中使单音词根复音化的词缀 ,比如它们没
有名词 后缀 “ 子” “ 儿”和 “ 头” j 。这 种差 别 的
以及语法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语音方面,吕叔湘早就说过 ,“ 北方话里 同音
字较 多 ,双音化 的趋 势也较 强 。广东 、福建 等地 的 方 言里 同音 字 比较 少 一 些 ,双 音 化 的倾 向也 就 差
些。 ” 近年 来 ,人 们 循 着 吕先 生 的 思 路 ,通 过 方
在词汇方面 ,一些研究通过佛经翻译来说明外 来语对汉语双音化的影响。
近 年来 双 音化 问题 研 究综述
冷 云
(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摘
1 0 0 8 7 5 )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范文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语语言研究中,双音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许衡直讲体文献作为古代文献的重要一环,其词汇中包含了丰富的双音词,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语言的特色,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
二、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许衡,元代著名学者,其直讲体文献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被后世广为传颂。
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以口语化、通俗易懂为特点,双音词在其中的运用广泛,既有口语性,又有高度的文学性。
这些双音词以其丰富的语义和表达力,成为其语言的一大特色。
三、双音词的研究方法对于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首先需要收集许衡直讲体文献的全部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研究。
2. 语料库的建立:建立许衡直讲体文献的语料库,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词频统计、词性标注等处理。
3. 语义分析:对双音词进行语义分析,探究其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4. 历时与共时比较:通过历时与共时的比较,分析双音词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地位。
四、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研究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使用非常广泛。
这些双音词既有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也有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
通过对这些双音词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表达力丰富,既能够表达抽象的概念,也能够表达具体的事物。
此外,这些双音词在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中往往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五、结论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1. 丰富的语义: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具有丰富的语义,能够表达各种复杂的概念和事物。
2. 独特的修辞效果:这些双音词在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中往往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3. 反映了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了解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年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范文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篇一一、引言自古以来,中文之词语学,历经百转千回,形式纷繁,博大精深。
而今之论,针对宋代至明代的文人士子所作之“直讲体”文献进行深度的探讨与发掘。
在此,尤其重视的是著名学人许衡所遗留的文献中双音词的研究。
许衡的学术贡献与价值,已然成为后世学术研究的焦点。
本篇论文,将针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二、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深邃的学术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其文献中,多以双音词为主,其语言精炼,意蕴丰富,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在学术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双音词的概念及其特点双音词,顾名思义,是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语。
在汉语中,双音词是构成词汇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特点在于形式简洁、表达丰富、语意明确。
在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使用更是普遍,且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
四、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分类研究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众多,本篇论文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同义或近义的双音词;二是反义的双音词;三是动词与名词、形容词等组成的双音词;四是含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双音词等。
通过分类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许衡的学术思想与语言表达方式。
五、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运用特点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运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用大量同义或近义的双音词进行词义的强化与对比;其次,使用反义的双音词形成鲜明对比与对立;再者,将动词与名词、形容词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丰富的意象与内涵;最后,借助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双音词表达复杂的情感与观点。
六、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文学与学术价值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既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又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
从文学角度看,这些双音词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学术角度看,这些双音词蕴含着深厚的学术思想与哲理,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
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汉语中单音节词的双音化现象摘要:从汉语词汇发展史来看,从古代汉语的基础,经过近代汉语的语法、语音、语义的演变,再到现代汉语中各式各样的词汇,这一过程发生了很多方面的变化。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汉语中单音节词汇的双音节化的发展演变,主要同归统计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通过具体的词汇用例,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轨迹和原因,同时也对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发展轨迹;原因一、序言在探讨汉语中单音节形容词双音化现象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什么叫做单音词?宋均芬在《汉语词汇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当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词或代表若干个词时,这个汉字就代表单音词。
赵克勤在《古代汉语词汇学》一说中对古汉语中以单节音词为主的原因做了如下阐述:古汉语书面语与口语有许多差别,如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但主要差别在于词型,书面语以单音词为主,口语以复音词为主。
因此,书面语与口语的分离就是造成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重要原因。
其次,什么叫双音化现象?我们必须要明确它和复音化现象的区别,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益下降,复音节词汇日渐上升,最终取得绝对优势,这一演变现象称为词汇的复音化。
在复音化里面,最显著的就是词汇的双音节化现象。
而在古代汉语中,虽然以单音节词为主,但是也存在相当数量的复音词,这些复音词中又有绝大多数是双音词。
总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单音节向双音节逐渐发展演变的,从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到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而近代汉语中的词汇则是这一趋势的过渡时期,具有典型的发展演变趋势,这与语言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二、双音化与构词、语法结构的关系对单音词来说,在不改变原来语音系统的前提下,只能靠原有词的语义分化、语音(包括声调)的转移造成词形变化,产生新词。
这种方法的能产性很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汉语词汇双音化,是指在汉语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即与原音不同的音节被添加到某些汉字中,以使其更容易被发音和记忆,并且更符合汉语的音韵规律。
虽然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但其起源和发展却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有三个方面:语音发展、文化传承、读音方便。
首先,语音发展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词汇可能会产生一些音位的变化。
例如,“龙”原本的读音是“lóng”,现在却读作“lóng”;“青”原本读作“qīng”,现在却读作“qīng”。
这种变化虽然看似微小,但是经过长期的积累,这些音位的变化在词汇双音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次,文化传承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之一。
如今,我们常常用的一些汉字和词汇是在古代形成的。
在古代的汉字中,通常有两个音节,一个是声母,一个是韵母。
而在现代汉语中,许多韵母的发音有所改变,这就导致了很多汉字的读音与它的含义不符。
所以为了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传统词汇,汉语词汇双音化就应运而生了。
最后,读音方便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之一。
现代汉语有很多韵母,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拼音,就需要有很多复杂的规则和记忆。
例如,如果使用单音节的发音方式,“huáng”要写成“hwang”,“xiàng”写成“shyang”,而这对于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讲可能很困难。
因此,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采用了双音节的发音方式,使语音更加简单明了,更容易被发音和理解。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双音化是汉语语言的一种发展趋势,其内在原因有语音发展的需要、文化传承的要求和读音方便等因素。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流过程中不断地经验总结而来的,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于汉字和汉语语言的认识。
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
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汉语词汇双音化是指汉语中有一些多音字,其中一个音和其他相近的字发音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作汉语词汇双音化。
比如,“批”字的“pī”音和“皮”字的“pí”音不同,这就是一个例子。
在汉语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字都存在双音化现象。
那么,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汉字数量有限。
汉字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相对于中文的表达需求来说,仍显得有些不足。
因此,每个汉字往往都有多种意思和用法,这就导致了一些多音字的出现。
比如,“齐”字,既可以读作“qí”,表示平等,也可以读作“zhī”,表示整齐。
由于需要用到这些意思和用法,就出现了一些双音字。
其次,方言演变也是造成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方言很多,每个方言之间的发音都有所不同。
比如,一些字在北京话中读音不同于上海话或广州话,而在不同的方言中,就会演变成不同的发音。
这样,就会在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读音,就形成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现象。
第三,汉语的拼音规则也会造成汉语词汇双音化。
拼音规则是汉语拼音的基础,该规则规定了汉字与拼音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于汉语的语音非常丰富,用拼音表示汉字的发音必然会出现很多的差异,因此通过双音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一种原因。
另外,历史和文化也是造成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之一。
汉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字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也导致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同一字的发音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这也成为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
总之,汉语词汇双音化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现象,造成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原因中有语言数量不足,方言演变,拼音规则的限制,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等等。
汉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使得汉语词汇双音化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让汉语成为了一个富有深度、多样性的语言。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的研究
对 其 具体 的 结 构方
,
音节 词 组 中相 对 较多 情况 也 就可 以 预 见
。
因 此 动词 性 词 组 出现词 汇 化 的
,
式
、
语 法 苏醒 和 语 义 的 发展 进行 分析
把现 代汉 语 词
,
同理
,
双音节 词 汇 本 身形 容词 和
,
组 词汇 化 与古代 汉 语 词 组 词汇 化进 行对 比 从 多角度 多方 面 进行 解 读
禽 牙
月
。
,
现代 汉 语 双 音 节词 组词 汇化 的研 究
苗春 华
在 现 代 汉语 中
,
经常用到双音节词组
,
,
其词组
容性 和 数量 性 的词 组
,
名 词性 词组 少 于动 词性 词组
。
,
的词 汇 化是 双 音节 词 产 生 的重 要 途径
词法 和 句 法 的
,
但远 远 多于 形 容 性和 数量 性 的词 组 与词 组 的 结 构方 式有 密切 的关 系 多 为动 宾结 构
即并 列 结构
,
动 宾结
方法 中 义 项分 立 和 词 义 项 的 多少 是常 见 的 研究 角度 首先
,
构
、
主 谓结 构
、
偏 正结 构
、
述 补 结构 等
,
每 一种 结构
,
要确定 义 项分 立 主 要是 针对 双音 节 词 在 意 义上
,
在 实 际 的运 用 中其 特 点有 所 不 同
但 总 的来 说
,
。
具体来
究
,
不 断 注 人 新 的 内容
,
汉语词汇双音化制约与促成机制研究——以《水经注》名物词为例
汉语词汇双音化制约与促成机制研究——以《水经注》名物词为例刘玮;张黎【摘要】探讨汉语词汇双音化大多是从语音制约、语义细化、词汇化、语法化等角度着手,通过语音、语义、语法3个层面来阐释,这是可以而且必需的.然而对于语音的促成作用、语义语法模式的制约作用、语用要求与使用频度等问题关注不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考察《水经注》名物词的实际,提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4组制约与促成:双音化作为优势语音结构,对汉语构词产生着强力制约;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稳定的语义模式,大大制约着新的双音词的产生;构词语素之间的语法结构类型的反复利用,深刻影响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进程;双音化是语用的客观选择,长期的语用反过来加速了词汇的双音化.【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汉语词汇;双音化;制约;促成【作者】刘玮;张黎【作者单位】河北体育学院人文社科部,河北石家庄05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传统语言学对于“词汇双音化”这一术语向来缺少统一认识。
词汇双音化指的是汉语词汇整体面貌由以单音为主发展至双音为主的漫长而复杂历程。
探讨这一现象及其动因的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互有短长。
概括来讲,大多是从语音制约、语义细化等角度来探讨,也有学者提到词汇化和语法化。
词是音义的结合体,语言是词汇的语法组合,所以,通过语音、语义、语法3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是可以而且必需的。
然而,对于语音的促成作用,语义模式、语法模式的制约作用,语用要求与使用频度等问题关注不够,尚需进一步研究。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考察《水经注》名物词的体会,提出4组制约与促成。
所谓制约,指的是词汇在双音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必须如此选择;促成指的是某些要素加速了这一进程;就结果而言,二者是统一的。
语言是一套音义符号体系,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
交际的基本形式是借助语音表达意义信息。
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
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
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古汉语本身就存在一些双音词,如“知道”、“哥哥”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双音词逐渐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形成了现代汉语中大量的双音词。
其次,汉语的语音特点也是造成双音化的原因之一。
汉语中的声调很重要,而且有四个不同的声调。
如果一个词只有一个音节,并且没有声调,那么它很容易被其他词混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汉语中很多词被双音化了,即通过在词尾加上一个音节来区别不同的词义。
此外,汉语双音化还与汉字的构造有关。
汉字由声旁和义旁组成,有些字的声旁和义旁都是单音节的,这些字很容易读错或者发音不清楚。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字,很多词被双音化了,以使其发音更加准确。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在现代汉语中,双音化的词汇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使用,这也成为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一个原因。
总之,汉语词汇双音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这种现象既是汉语语音和文字的特点,也反映了汉语的语言发展和社会变化。
《2024年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范文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篇一一、引言许衡,元代著名学者,其直讲体文献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学术思想而备受后世学者关注。
在这其中,双音词作为一种常见的词汇现象,其出现与运用,既反映了许衡时期的语言特色,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探讨其语言特点、文化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许衡直讲体文献是元代许衡所著的学术著作和讲学记录。
其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朴典雅的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许衡的著作中,双音词作为一种常见的词汇形式,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三、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一)双音词的定义与分类双音词是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种类繁多,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个词性。
根据其语义和用法,可以将其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二)双音词的语言特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语义丰富,表达力强;二是结构稳定,易于理解;三是音节和谐,韵律优美。
这些特点使得双音词在许衡的著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的文化内涵(一)文化传承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这些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元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思想表达许衡作为一位学者和思想家,其著作中的双音词不仅具有丰富的语义,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分析这些双音词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许衡的学术思想和价值观。
五、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对后世的影响(一)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为汉语词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词汇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和表达力,为后世的语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研究
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研究
邱冰
【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1)001
【摘要】现有的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研究中,双音词认定标准多样并存在主观性,衡量指标受到词频和语料长度影响,而且对中古汉语的特点、特别是佛经文献的特殊性考量不足.针对上述状况,本文采取新的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研究表明自上古到中古时期,中土文献词汇双音化呈现一种渐进性的发展趋势,符合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而中古时期佛经文献的双音化程度则明显高于同时期中土文献,表现了语言接触对汉语发展的一定影响.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全貌是由汉语发展的内部因素和语言接触的外部因素共同形成的.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邱冰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
【相关文献】
1.魏晋南北朝石刻词汇的特点及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 [J], 罗小如
2.汉语词汇双音化制约与促成机制研究——以《水经注》名物词为例 [J], 刘玮;张黎
3.从《高僧传》品人形容词看中古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J], 李晓静
4.上古至中古过渡期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评《〈论衡〉词汇研究》 [J], 周艳丽;
5.上古至中古过渡期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评《〈论衡〉词汇研究》 [J], 周艳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總數
總數
總數
複合詞
聯合式
%
偏正式
%
180
48
26.7
67
37.2
如表 1 所示,《論語》中的偏正式複合詞占 37.2%,而並列式複合詞只占 26.7%。並列式少 而定中式多的事實否證了功能說。
馮勝利進一步談到,功能說解釋還面臨著兩個問題,那就是該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反 功能型(counter-functional)”複合詞。如:
本文結構做如下安排:我們先回顧四類雙音化的功能觀,即補償說、功能差異說、修辭 美學說、社會發展需求說;之後爲三類雙音化的韻律觀,即韻律偏好說、彈性說、音步轉 型說;最後做出總結。
2.漢語雙音化的功能觀
以往對漢語雙音化的功能視角基本可以歸入以下幾類:補償說、功能差異說、修辭美學
本文的寫作,得到馮勝利先生的指導;文稿初定,吳松博士百忙之中審讀了全文,並就繁簡轉換以及一 些存疑問題給出了中肯的建議。所餘訛誤,概由作者負責。
① 以下事實清楚地表明新聲調系統(tone system)的形態作用:由聲調不同而相互區別的同源詞
(etymological words)漢代急劇增加。比如(摘自 Chou,1962:54):
(i) 名詞(平聲)
動詞(去聲)
冠(帽子)
冠(戴帽子)
衣(衣服)
衣(穿衣)
此外,端木三(Duanmu 1999)也詳細分析了該假說存在的問題,擇要如下: 一,沒有證據表明雙音詞的出現乃至詞彙化是為了減少同音詞所造成的歧義。雖然漢 語中存在大量同音詞,但這些多數可以通過上下文消除歧義。而那些真正容易造成歧義的 單音詞卻依然保持單音節形式,如“他”“她”“它”。 二,過去的一百年是雙音詞激增的時間(参呂叔湘 1963:21),然而,漢語的音系卻 無大的變化,這一點補償說難以做出解釋。 三,既然語言需要避免歧義,何以還會允許音變使得同音字增多? 四,有些單音節詞明明沒有同音詞,如“吼”“寵”等,卻它們仍有相應的雙音節, 如“吼叫”“寵愛”等,這點亦非補償說所能解釋的。
1.引言
多少年來,探討漢語雙音化的內在原因這一課題,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時至今日, 大致歸納起來,洋洋已有七類,分屬功能觀和韻律觀兩大主流。它們是:
補償說 功
功能差異說 能
修辭美學說 观
社會發展需求說
韵
韻律偏好說
律 彈性說
观 音步轉型說
當然,有些學者並非持單一說,而是堅持多維觀的思想,如郭紹虞(1938)認為在漢語 的雙音化過程中,消歧與節奏共同起作用,呂叔湘(1963)則堅持節奏和語法共同起作用, 李臨定(1990)更為認可語法和節律的作用。但這些並不影響我們下面的逐一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針對這類假說,馮勝利(1997:30)指出其問題:
儘管從功能上解釋複合詞的來源初看很有道理,但該說潛藏著許多難以克服的 深層困難。首先,功能說的基本理由是:簡化的音節所承載的信息量超過了原來音 節所能承載的負荷。其實,事實並不盡然。我們知道,有些簡化的語音(如尾輔音), 其實並未絕對消失,只不過“改頭換面”變成其他類型的語音形式(聲調)保留下 來。從功能上講,這類新的形式正可作為舊形式丟失的補償。具體說,*-s 變成了去 聲(參見 Baxter 1992:135),*-ʔ化身為上聲(Baxter 1992:320;Pulleyblank 1962: 225-227;Mei 1970)。聲調的出現至少可以說部分地減少了原有音節所承載的負擔①。 僅此一點,複合詞發展的功能說便失去了它原有解釋力,更不消說“語音承載信息 負荷量的加劇”並不能作為語言發展的促變因素(詳論見 Labov 1987)。
說、社會發展需求說。下面逐一展開。
2.1 補償說
具體說來,補償說可以分兩方面加以解說:一,對音節對立特徵喪失的補償;二,對 單音節詞語義歧解的補償。下面逐一來看。
2.1.1 對音節對立特徵喪失的補償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較多,最有影響的有郭紹虞(1938)、王力(1944,1980,1989)、 高本漢(Karlgren 1949)、呂叔湘(1963)、Li & Thompson(1981)、湯廷池(1988)等。 其根本思想是減少同音詞,消除歧義。如王力(1989:2)談到:
雙音詞的發展是對語音簡單化的一種平衡力量。由於漢語語音系統逐漸簡單 化,同音詞逐漸增加,造成信息的障礙,雙音詞增加了,同音詞就減少了,語音系 統簡單化造成的損失,在詞彙發展中得到了補償。
呂叔湘(1963:21)談到:
為什麼現代漢語詞彙有強烈的雙音化的傾向?同音字多應該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語音的演變,很多古代不同音的字到現代都成為同音字了,雙音化是一種補 償手段。北方話裡同音字較多,雙音化的傾向也較強。廣東、福建等地的方言裡同 音字比較少些,雙音化的傾向也就差些。可是不能認為同音字現在還在積極推動雙 音化。北方話的語音面貌在最近幾百年裡並沒有多大變化,可是雙音詞的增加以近 百年為最甚,而且大部分是與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有關的所謂“新名詞”。可見 同音字在現代主要是起消極限制作用,就是說,要創造新的單音詞是極其困難的了 。
Li & Thompson(1981:14)則指出:
由於音變——該音變相對廣東話而言更多見於普通話——許多以往明顯不同的 音節在普通話變得相同。於是,在廣東話裡還讀音不同的“要”和“藥”在普通話 裡已是讀音完全相同。同音詞過多的威脅轉而迫使漢語的複音詞數量劇增,其手段 主要是複合……
湯廷池(1988:554-555)則做出了更為細緻的說明:
(2) a.動靜 察其動靜。(《漢書·金日磾傳》)
b.車馬 大夫不得造車馬。(《禮記·玉藻》)
c.市朝 肆諸市朝。①(《論語》)
馮先生指出,根據功能的原則,一個詞的兩個成分必須都具備語義的功能才能參與構成整 個複合詞的語義,否則無所謂功能。大多數的情況下的確如此。譬如,“戰鬥”(=“戰” 和“鬥”)、“是非”(=“對”和“錯”)、“衣裳”(=上為“衣”下為“裳”)等等。 不管合成的意義是二者之合還是抽象的概括,有一點很清楚:為了形成一個滿足語義的要 求而組合起來的複合詞,其中每一組合成成分都必須具有獨立的語義值。如果其中一個意 義是零,那麼它就沒有出現的價值和功能。沒有功能的形式,按照功能的學說的道理,是 不能存在的。然而,(2)中的例子在古漢語中屢見不鮮。它們的存在給消除歧解的解釋帶來 巨大的困難。如“肆諸市朝”的“市朝”只可理解為“市”而不能解為“市”和“朝”, 因為按古人的規矩,行刑罪犯必須在市而不能在朝。
事實上,偏義複詞現象,在漢語長期大量存在,再如:
(3) 擅兵而別,多佗利害。(《史記•吳王濞列傳》) (4) 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5) 先帝嘗與太后有不快,幾至成敗。(《後漢書•何進傳》)
現代漢語中也有這類複合詞,比如:
(6) 他要是有個好歹,孩子怎麼辦?
毋庸置疑,這類“偏義複詞”的出現和發展是無法用功能的方法來解釋的,因為它們在 增加而不是為緩解交際的負擔,它們是“反功能”的。如果真像功能說所預設的那樣 —— 複合詞的發展是為了減少因語音磨損所帶來的負擔,或是為了減少語義的歧解的需求 —— 那麼“偏義複詞”就沒有存在的理由,更不要說是複合詞發展的結果了。
至民国,胡以魯(1921:60-61)在《國語學草創》裡談道:
抑吾國語之初發展也,以單節或雙聲疊韻之二節為範圍。作意義之引申,為語 言之化分。其差甚少,其辨甚微。而同音異義同義異用語尤多。音韻之形式則簡矣, 然時或混淆而難眀。假音之變容示區別,其不便為尤甚。且單節語慣用,則能攝有 擴延之傾向……
於是而欲棄陳弊補不足使任意得創作新語以更替之者,則秉人為淘汰之原則可 立見其新陳代謝矣。而無如語言乃社會心理之產物非獨斷所能造作也。無已,則惟 加以訂正耳。不廢舊用之資料使之分擔專其職,或加以限定素以定其適用之範圍, 擴延之使其概念明確而豐富,蓋折衷之得策也。此品詞分業而外二節複合或形式部 附加之所以適用也……
2.1.2 對單音節詞語義歧解的補償
單音節詞語義歧解的補償說出現在清代注疏之中,可以說是一種支援功能解釋的證 據。譬如漢代趙岐《孟子章句》使用“鄙”、“賤”兩個字注釋“賤”,如下:
(1) 孟子:(王良)天下之賤工也。 趙歧:(王良)天下鄙賤之工師也。
我們知道,“鄙”“賤”都有“技藝不高”之義;此外,“賤”還有“便宜”、“卑賤”、 “輕視”等義。焦循(1763-1820)在《孟子正義》中由是指出:“王良絕非低賤之人”。 “賤”在(1)中的意思只是“技藝不高”,趙岐所以以“鄙”釋“賤”,是用複合的方式來 抵消單音詞的多義性。
針對語義歧解的問題,馮勝利(1998:§4.2;2009:30-32)做了深入剖析。他是分兩 方面來談的。
首先,馮勝利指出,這種語義上辨析的要求,無疑是複合詞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 不能因此就得出“詞義辨析/消除歧解是複合詞發展的決定因素”這樣一個結論。事實上, 文獻事實與這一結論相互矛盾。假如果真“詞義辨析/消除歧解”是複合詞來源的主要動 因,那麼可以預測:並列式(如“鄙賤”)將是複合詞發展的主要形式,尤在發展的初期, 然而,實事並非如此。馮先生引程湘清(1992:112)的統計資料指出,《論語》中的並列 式複合詞(即下表中的“聯合式”)只占少數。
漢語雙音化研究綜述
莊會彬 趙璞嵩
提要 漢語史上的雙音化問題一直是漢語研究的熱點問題。以往的研究曾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現象做出解 釋。總結起來,可以歸為功能觀和韻律觀,前者又可細分為補償說、功能差異說、修辭美學說、社會發展 需求說,後者包括韻律偏好說、彈性說、音步轉型說。本文在綜述以往相關研究得失的基礎上,指出音步 轉型說較以往的各種假說能更好地解釋漢語史上的雙音化問題。 關鍵詞 雙音化 功能觀 韻律觀 綜述
① 在《孟子》中,“市朝”的意思只是“市”,而非“市”和“朝”合在一起的意思,如“韃之於市朝”。
2.2 功能差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