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上(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春江上》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同时还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那么作者的那种向往、眷恋之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五幅秋景图(院中所见,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秋凉,枣树奇观),紧扣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每样景色都体现着故都秋的这些特点。
而且每幅美美的画面都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那种孤独、忧伤、寂寞、冷静、还有淡淡的悲凉。
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就拿写景抒情散文来说,“形”——景,“神”——情,讲究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柳——留(折柳送别)明月——思念日落、江河、大海——壮阔
今天我们就尾随作家季羡林一起去游一游富春江
《富春江上》
1、解题
有句老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景古来有名。
杭州西湖、雷峰夕照、烟霞三洞、三潭印月、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 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 流入东海。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 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钱江涌潮最大, 潮头可达数米。
海潮来时, 声如雷鸣, 排山倒海, 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 历经2000余年, 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唐代韦庄说:“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
富春江(浙江富阳)是指钱塘江中游河段,上游自梅城开始,下至萧山闻家堰止,流
贯桐庐、富阳两县,河段长达110公里,是钱塘江的主要航道。
自古以来,富春江江水碧透,两岸峰岭锦秀,沿江名胜古迹棋布。
它上通千岛湖和安徽黄山风景区,下接美丽的杭州西湖,分上下两段,从梅城到桐庐为上段,称桐江;从桐庐经富阳到闻家堰为下段,通常就称富春
江。
江两岸青山夹峙,峭壁峥嵘,中嵌碧流,风光幽深秀丽,这就是著名的七里峡谷,素有“小三峡”之称。
在支流胥溪注入处,有“子胥渡口”、“伍子胥别庙”等古迹。
元代诗人李桓也称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2、作者介绍(简单了解)
见教参P149
明确体裁:散文
过渡:李桓对杭州美景富春江的赞誉是否言过其实,或者说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竟能使诗人如此折服呢?季羡林笔下的富春江又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浏览或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任务: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找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文眼)
2、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任务:
①本文也是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而且有明显的游踪。
请找出能表明作者行踪的相关语句,并由此概括出作者的动向。
明确:
“我们坐在一艘游艇上”——乘船畅游富春江
放舟江上(乘船畅游)(第2-6段)“我们舍舟登陆,爬上了有名的鹳山”——登楼观赏富春江
“舍舟登陆”(第7-10段)
②第2-10这些个段落是不是纯粹游览写景呢?
明确:
季羡林赏景的两个观察点:按照游踪顺序来写,先是在游艇上赏江,然后登鹳山赏景,边写景边联想古今,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过渡:下面我们来具体看课文,随季羡林去游一游富春江,看看富春江的美景。
三、分析课文
参考资料: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
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
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
幼年孤苦零仃,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
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
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
他的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东居杂诗》、《何处》等皆是这类诗的代表。
然而在苏曼殊诗歌创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风格与后期迥异的作品,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所体现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苍劲悲壮,与一般诗歌有区别。
另外苏曼殊还创作了一部分风景诗,这些诗基调轻松,色彩鲜明,极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画卷,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过薄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苏曼殊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除诗歌外,苏曼殊还翻译过《拜伦诗选》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
此外,苏曼殊自己也从事小说的创作,从1912起他陆续创作而成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6种,另有《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未完。
这些作品都以爱情为题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与社会阻挠间的矛盾冲突,作品多以悲剧结尾,有浓重的感伤色彩。
苏曼殊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实际是其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
行文清新流畅,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春江第一楼
沿鹳山西麓拾级而上,迎面有几仗高的平台临江屹立。
台中的百年古樟,枝叶繁茂,宛如一把巨伞遮掩住整座平台,凡游客都爱在这里小憩和眺望。
平台右侧即为“春江第一楼”。
晴日登楼凭栏观赏江景,但见碧野清江,重峦叠翠,白帆点点,极富诗情画意。
春江第一楼原有三层。
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建后改为两层,上塑雷神,下共佛龛,由清代名宦周凯的后裔周宝善书写匾额。
现在的楼阁是1964年改建的,结构更为精巧雅致,室内设置各种盆景、花卉。
楼前正中所悬的“春江第一楼”匾额,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手笔。
楼后有一题为“太液池”的石窟,洞中一泓碧水,清澈见底,山泉徐溢,叮咚有声;金鱼逐尾嬉戏,逗人喜爱。
严子陵钓台
位于桐庐县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是富春江主要风景点。
清文学家严懋功言:“自古名胜以钓台命名繁多:陕西宝鸡县渭河南岸之周吕尚钓台;山东濮州之庄周钓台;江苏淮安汉韩信钓台;福建闽县之东越王王馀善钓台;湖北武昌县江滨之吴孙权钓台……吕尚、韩信、任昉三钓台较为著称,然均不及桐庐富春山严子陵钓台。
”严子陵钓台在全国10多处“钓台”古迹中名列第一位,闻名于世。
乘船经过富春江上风光最美丽的一段--七里泷,可见富春山麓,沿江高阁连亘、粉墙黛瓦、飞檐翅角,一片古朴的建筑,这就是严子陵钓台。
严子陵钓台是东汉古迹之一。
因东汉高士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之召,拒封“谏议大夫”之官位,来此地隐居垂钓而闻名古今。
历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苏轼、陆游、李清照、朱熹、康有为、郁达夫、张大千、陈毅、郭沫若、巴金等来过钓台,并留下不少诗文佳作。
据统计从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此地,并留下2000多首诗文。
1949年4月,毛泽东同志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的“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就是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参加建国工作。
正如李白诗中描绘的“钓台碧云中,邈于苍山对”,钓台共有两处,右边称为东台,左边称为西台,所以这风景点又有个名字叫“双台垂钓”,两台各高近70米,有蹬道可上。
东台为严子陵垂钓处,西台为南宋谢翱哭祭文天祥处,还有严先生祠、客星亭、清风轩、静庐等景观。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赏析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
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
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
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
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
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
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
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
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
维扬,扬州的古称。
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
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
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
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
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
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
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
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
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
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
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
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
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
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
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
作了张本。
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
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
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
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
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
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
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吴均
(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
南朝梁文学家。
出身寒微,学以致才,其文颇得世人称诵。
仕途不畅,曾撰《齐春秋》,忠于史实,被梁武帝焚书罢官。
不久,奉诏修《通史》,起三皇讫齐代,未成而卒。
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
《赠王桂阳》、《咏慈姥矶石上松》、《行路难》、《宝剑》等为其代表作品。
他的写景散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艺术成就较高,为历代传诵的写景名篇,“文体清拔有古气”,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
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
另著有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一卷。
《隋书·经籍志》载有集二十卷,皆佚。
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梁书·文学传》、《南史·文学传》有传。
与宋元思书(传世名篇)
【题解】
此篇为散文,本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
文笔流畅,隽永清丽。
宋元思,另说为朱元思。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