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体育俱乐部社会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体育俱乐部社会效益
【关键词】大众体育俱乐部社会效益经济发展市场体系大众体育俱乐部是近几年兴起的,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人们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成为时下时尚的事情。大众体育俱乐部产业化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式各样的体育俱乐部风起云涌,遍布社会的每个角落。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期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俱乐部由于发展较早,(比如德国自从1816年就有了体育俱乐部,到今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所以,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庞大的产业链,它的制度完整,结构清晰,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以德国为例,据统计,2000年德国共有体育俱乐部8.8万个,会员2681万占人口总数的32.63%,此外,还有大约占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人经常在商业性体育俱乐部、德国体育联合会(dsb)管辖之外的组织机构中或个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因此,德国体育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另外,德国每年都要举办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比赛。
近年来,大众体育俱乐部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国外和国内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重点表现在:规模较小、结构单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由此,如何使
我省的大众体育俱乐部在商业化的运营中发展壮大,逐渐走向成熟,向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俱乐部靠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995年六月,国务院颁发了《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全面健身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旨在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全面健身计划”,倡导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我省现有的资源大力发展我省体育俱乐部,使之成为完整的产业化结构,从而充分保证全民健身的需求。如何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社区、个人兴办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使之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双赢。
大众体育俱乐部产业化既与社会紧密衔接又与经济密切相连,还与社会的环境和人的生活水平以及素质密不可分,可以说,这是集社会、经济和人的综合性问题。所以,我们在对大众化体育俱乐部产业化研究的时候,必须从社会、经济和人的层面上入手。
我省地处东北,经济发展较发达省份相对落后,地区间贫富不均。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目前的困难,必须通过以下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其一,通过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国家支持、依托社会、面向市场、自我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体育产业运行和发展机制。
其二,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发展和完
善体育用品市场、建立和培育各类体育要素市场,形成区域性市场、地方性市场分层发展、相互贯通的统一大市场,实现与国际体育市场接轨的开放市场格局。
其三,建立由国家、集体、个人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产业结构合理的体育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拓宽体育消费领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其四,体育部门的事业单位完善其补偿机制,逐步从全额预算、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转变,提高其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五,充分利用各地区间的区域优势和项目优势,形成各自的特色,区域间相互扶携,共同发展。
其六,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壮大自己。探索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省大众体育俱乐部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和新模式。
大众体育俱乐部产业化既与社会紧密衔接又与经济密切相连,还与社会的环境和人的生活水平以及素质密不可分,可以说,这是集社会、经济和人的综合性问题。所以,我们在对大众化体育俱乐部进行产业化研究时,必须从社会、经济和人的层面上入手。从各个角度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才能真正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大众体育俱乐部产业化应该是:国家、集体、个人、企业、社区多层次、多样式的产业化结构,既要社会效益又要经济效益,使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发展。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力争形成一个依托社会、面向市场、
自我发展、形成特色的局面。改变现有的结构单一、经营单一的不利局面,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社区、个人兴办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并帮助、扶持它们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01)
2 李相如等.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3 姜健等.陕西省大众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及其运营机制的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8s)
4 赵鲁南等.体育俱乐部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5 骆秉全、樊心刚等.北京市群众体育产业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