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高三历史强化阶段文综试卷历史部分讲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4)周代青铜器上 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 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 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
• A.对近代企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B.推动了民族企业的持续发 展
•【答C案.】促A使近代商中品国经的济经取济-代--民了族自资然本经主义济经D济.的抵处制境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 【解略析】本题区分典型企业的类型这是难点,结合题干时间“洋务运动时期”和主题词
“清政府”和“不同态度”,可以判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结 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在双半社会,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可知A想符合题意。
A项表述的是公民法的特点,此题未体现公民法的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C项未体现“人人平等”,题干只侧重审理的实践过程。 D项表述错误;
• 33.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 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 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 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 普遍。这些状况
• A.法律程序繁琐且过于注重形式 B.讲究法律实践的公开公正 • C.严格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法律实施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B,古代西方政治史---罗马法的理解 【解析】题干通过“初步”审查,确定争执点,后有当事人和执政官各挑选公民, 再加以审判,体现了法律实践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来理解罗马法的影响。
• 31. 1953年,苏联专家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建议: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要大于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要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 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工人的增长速度等。这些建议
• A.意在使中国避免苏联工业化弯路B.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 C.促使中国移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D.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符
过皇帝的“差遣”授“职”提升官员的地位,以示皇 权独尊,且题干有提到“进士”,侧重考查宋代统治 者通过科举制的功能强化统治。
A项见右图所示,“提高”不符合史实。 B项表述未体现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D项郡县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 族政治 ;
评价:进一步分割相权,加 强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 力;
•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C 古代中国的政治---宋代的科举 制度。
【解析】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的加
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几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百官 权力分散、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题干所反映的是通
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 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恩赐制: 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一种任官现象。亦称恩赐官职制或封建 委任制。君主和贵族将官职赏赐给下属的任官制度。它是 封建君主制度下普遍存在的一种任官现象。在君主制度下, 官职、爵位是君主的私产,君主掌握着任用官职的权力, 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任用下属官吏。 中国历史上也长期存在恩赐制。从先秦时期起,重要官吏 由君主直接任命。进入封建社会后,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着, 如在秦汉时期宰相、将军以下的官职,由皇帝随时任命; 在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制度下, 皇帝和大臣仍有例外的赏赐。在恩赐制下,用人唯亲,卖 官鬻爵,吏治腐败,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普遍。
方式。所谓"内"即是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念,指导思想。"内儒"即是以儒家重视人、以人为 本、合理分配利益等观念为原则。所谓"外",则是外在变现,具体的措施。"外法",即以 法家的观念建立政治架构,以法治观念治国。
B项只反映了图7的历史信息不题意。不全面; D项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思想的官方化的标志;

• 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 “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 “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 29.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的应 是自下而上、循序渐 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真正 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 社会的进步。该学者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B.使革命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 • C.成为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D.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 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 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 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A.休闲旅游之风盛行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 C.社会服务体系完善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
【答案】C 古代中国的经济---明商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地点词“北京、南京”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的的发展促进长途
贩运的兴盛。
A项脱离题旨。B项未涉及社会服务体系;D项“文化差距” 的意思不明确;
(C)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先秦 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整体感知】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 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基础。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 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 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 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C项的表述“移植”过于缺乏正确的历史唯物观,表现出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 不符合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D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制定的,它强调“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 义” ,经济建设侧重速度和规模,典型“左”倾错误。
• 32.古代罗马某一时期,初步司法程序由经选举产生的执政官执掌,通过初 步程序,诉讼当事人确定“争执要点”,即拣出需要审理的问题。随后,由 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 判,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可见,这一时期古罗马
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从因果关系角度考查政治统治对经济的影响
• 28.某学者总结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对不同企业的做法,如表 所示。据此可知,清政府的做法
基础知识再现: 明代商业的发展: (1)城镇商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高考真题再现: (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
B项不符合史实,洋务运动已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从庇护方式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做 法,对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态度是压制,不支持其发展,特例是19世纪末增 加税收鼓励民间办厂。 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是主导经济,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 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未涉及社会服务体系; D项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不符合题干;
高三历史强化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 24.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 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 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 器 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集权政治的趋向 B.宗法观念的消亡 •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完善
• 30. 1940年,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根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在其著 作中写道:“民主政治的彻底实施,行政机构的改革,经济政策的规定,人 民生活的改善,边区政权的日益巩固和扩大亦是人所共见的事实”。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
• A.抗日民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识B.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辉煌成果 • C.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D.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
【答案】A 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趋势---以青铜器的生产情况为切入点理解社会转型。 【解析】题干出现两个时间节点“西周”、“春秋战国”,西周时青铜制造侧
重宗法观念,春秋战国侧重地域和使用地点,结合时代特征锁定A项符合题意。 B项“消亡”不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崩溃并不意味着宗法观念 始终存在; C项表述脱离题干主旨。 D项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C,抗日时期中共的影响; 【解析】题干通过李公朴的言语来理解敌后抗日战争中中共的影响, A项表述夸大了抗日民主在当时社会的影响,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国民党的政策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共识”不符合史实。 B项是国共对峙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不符合此时期的史实; C项忽略了时间“1940年”此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统一战线”与本时期 不对应;
【答案】B,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经济建设方针的理解 【解析】题干通过苏联专家的建议来理解过渡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方针,苏联专家 的建议意在表达要增加建设工业的资金积累,是集中一起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的 意思。
A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体形成于1936年,在此后苏联一直是斯大林模式为主要的经济 建设模式,何谈“避免”;
【答案】D近代中国的五四运动的理解
【解析】五四精神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一次 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 五四精神: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题干的表 述侧重将个人与社会结合,D项表述符合题干主旨; A项马克思的基本政治理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题干中“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 推动社会的进步”与A想表述不符; B项脱离题干; C项表述侧重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不符合题旨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 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据此分析,宋 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 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 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 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
• 27.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 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 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弓旧录,查找相关地名, 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25.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5一图7所示。这表明汉代
•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答案】 B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地位 【解析】本题以汉代画砖为切入点理解儒家文化的影响。题干出现的时间“汉 代”,为本题的题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书数 培养学生;讲学传经图结合“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地位 提升,最终成为正统思想;养老图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仁政,以民为本的理念。 A项未体现外儒内法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中国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内儒外法"的治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