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总报告(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要做到“摸清情况、
找出差距、提出对策、制定政策”的指示精神,本报告从五个方面对广东工业产
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广东工业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改革开放前广东工业产业发展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改革开放后,广东开始
到本世纪初,广东已初步实现了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换,进入到工业化的
中后期阶段。

我们可以将广东工业产业发展的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量规模继续领先,增长速度已经趋缓。

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379亿元,工业增
加值436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248亿元,实现利润769亿元,利税总额1380
亿元,以上各项指标均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

但近年来,江苏、浙江、上海和山
东等省市的工业增长速度先后赶上并超过广东,其工业产业总量与广东之间存在
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化升级任重道远。

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9.83∶50.17,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工业九大产业销售收入、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额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9.7%、73.4%、65.3%和67.6%,主导地位继续加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三大传统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三大潜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产业组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集中度有所提高。

但装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大企业偏少,缺乏行业龙头企业等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三)工业效益稳步提高,横向对比差距明显。

200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69亿元,完成税收611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3.19倍和1.45倍。

销售利润率为4.73%,资产贡献率为9.17%,分别比1998年提高2.30和2.25个百分点。

但与江、浙、沪、鲁等省市相比,广东工业产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和整体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数据分析表明,其主要原因是广东工业企业的总体经营成本偏高。

(四)出口大省地位稳固,结构效益有待提高。

2002年广东以2211.05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外贸大省,且其地位十分稳固,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也显示了广东的相对优势,但与此同时,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贸易方式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和出口效益指标等方面有待改善和提高。

总之,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广东凭借其地处南部沿海、毗邻港澳、华侨遍天下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等外向型工业,走出了一条典型的以外源性经济为先导的发展道路,使得广东工业产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状态:一方面生产规模和出口量快速扩张,成为全国的排头兵;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盈利能力偏低等问题。

二、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
(一)广东与江、浙、沪、鲁等省市工业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002年广东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14.84%,在全国排名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江苏(12.36%)、山东(10.08%)、浙江(8.89%)、上海(7.29%)等省市。

从变化趋势看,近年来,浙江、山东、江苏和广东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最慢的是广东。

若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2010年前后江苏和山东两省的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将有可能超过广东,广东将失去第一工业大省的地位。

从竞争优势分析来看,根据我们的测算,2002年上述五省市中竞争优势最强的是上海,其竞争优势系数为1.38,随后依次是浙江(1.30)、山东(1.17)和
江苏(1.01),广东排在最后一位,其竞争优势系数仅为 1.00,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变化趋势看,自1998年以来,上述省市的竞争优势系数变化较大,除山东的竞争优势系数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外,其余各省市都呈U型曲线走势。

(二)广东九大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002年广东九大产业全国市场占有率按降序排列,依次是:电子信息(36.73%)、电器机械(20.94%)、森工造纸(15.69%)、建筑材料(12.84%)、纺织服装(12.78%)、石油化学(9.41%)、食品饮料(9.03%)、医药(8.27%)、汽车(7.87%)。

从变化趋势看,自1998年以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学、汽车等四大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而森工造纸、纺织服装、建筑材料、食品饮料、医药等五大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则呈下降趋势。

从竞争优势来看,根据我们的测算,2002年广东九大产业竞争优势系数(以全国平均水平为1.00)按降序排列,依次是:汽车(1.61)、石油化学(1.36)、医药(1.27)、森工造纸(1.08)、电子信息(1.03)、电器机械(0.87)、食品饮料(0.83)、建筑材料(0.75)、纺织服装(0.52)。

导致广东九大产业之间竞争优势系数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产业之间销售利税率差异大,同时其中只有汽车产业的销售利税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变化趋势看,自1998年以来,医药和汽车两大产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呈上升趋势,电子信息、石油化学、森工造纸、电器机械等四大产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呈下降趋势,但电子信息、石油化学、森工造纸等三大产业在2002年出现明显的上升。

(三)广东各工业行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002年广东35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有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6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6.6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4.17%)等3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13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4.84%的平均水平;但也有9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低于5%。

对比2002年和1998年的市场占有率,出现明显下降的行业有19个,明显上升的行业有7个,这表明广东的工业产出在逐步向相对优势行业集中。

从竞争优势来看,2002年广东工业各行业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00)的行业有14个,占行业总数的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有21个。

从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竞争优势系数明显下降的行业有12个,明显上升的行业有10个。

(四)省内各市工业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002年广东省所属的21个地级市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为深圳(3.28%),最低的为汕尾(0.03%),两者相差极为悬殊。

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深圳(3.28%)、广州(2.87%)、佛山(1.84%)、东莞(1.22%)和江门(0.93%)。

从发展趋势来看,自1998年以来,深圳、东莞、中山、佛山、惠州、潮州等市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而广州、珠海、汕头、梅州、江门、茂名、肇庆、清远、云浮等市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

从竞争优势来看,竞争优势系数最高的是深圳(1.74),最低的是汕尾(-0.01),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和中山等5个城市的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他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拿2002年与2000年相比,共有广州、韶关、河源、梅州、中山、佛山、阳江、茂名、潮州和云浮等10个市的竞争优势系数出现了明显上升,但有深圳、珠海、东莞、湛江、肇庆、揭阳等6个市的竞争优势系数出现了明显下降。

(五)广东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2002年,广东全省出口额为1184.7亿美元,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6.9%,名列全国第一,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广东工业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广东的出口产品结构,我们将主要对机电、纺织服装、化工、钢铁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1.广东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工业品出口的61.3%,集中体现了广东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科技进步政策的成果。

广东机电产业与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相比,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不但其出口总量超过三省市之和,一度占据全国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且其许多反映贸易竞争能力的指标也大大超过上述三省。

但从变化趋势来看,上述三省与广东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2.其他部分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广东的化工产品和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高于上海、江苏和浙江,其总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亦远远超过上述三省市。

从国际比较来看,纺织服装业是广东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产业,但其贸易竞争力指数低于江、浙、沪及全国水平,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沪、江、浙要小。

3.广东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广东与地处东亚及东南亚的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地区)在人口、土地面积、经济总量及人均值、工业化指标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经济发展阶段接近,基本上都已经历了工业化起飞阶段,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或后期。

从整体上来看,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与上述国家或地区相比处于中游水平,高于印尼和菲律宾,与泰国相当,但与中国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代表发展趋势的增长速度来看,则广东的GDP总量、人均GDP和工业产业增速都明显快于上述任何国家或地区。

与上述国家或地区相比,广东工业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共存,其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均工资水平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低于上述国家或地区,从事相同或相近的工业产品生产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二是广东背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工业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其劣势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体制市场化方面处于劣势,广东尽管在国内来说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但毕竟仍然处于转轨过程中,市场不完善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二是广东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低于上述大部分国家或地区。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广东工业产业具有较强的数量优势,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但其竞争优势与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盈利能力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的相对水平趋于下降,存在被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全面赶超的危险。

从结构上来看,广东拥有一批同时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工业行业,但工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

从进出口来看,广东是我国第一出口大省,但市
场占有优势未转化为利润优势。

三、决定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为了揭示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和约束条件,我们从产业自身条件和产业发展环境两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广东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

(一)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
1.技术水平。

广东工业产业是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初始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在短期内走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前列,节省了别人用于相关技术研发的时间和成本,实现了工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广东工业产业的大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都较高,许多行业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行业普遍采用了以自动控制和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制造技术。

广东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70%左右的科研开发机构、科技人员、科技经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来自于企业。

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全国第一,科技成果商品化机制初步形成,深圳高交会、广州留交会等技术交易会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广东在技术上最大的不利之处是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仍然较弱,核心技术长期严重依赖国外。

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与开发(R&D)投入长期不足,尽管R&D投入占GDP比重近年来持续上升,2002年达到1.34%,但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落后于上海,与发达国家平均R&D 投入的2.3%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高等教育较为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产业结构。

在行业结构上,广东的优势比较明显。

广东工业产业已形成地位明确的支柱产业,新兴支柱产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三个主要工业部门产值占了整个制造业产值大约50%。

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各省市中居首位。

行业结构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装备工业发展滞后,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比较低。

在产业组织结构上,大多数行业的大企业不多,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

虽然在产业集群的发展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配套协作受到行政区划分割的影响表严重。

在区域结构上,存在着较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东西两翼、北部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还需加大。

(二)资源条件与制度环境
1.资源条件。

从资本资源分析,广东内资和外资供应相对充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引进外资总额均居全国首位,这是广东工业得以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但是,近年来广东吸引外资受到了长三角等地区的赶超挑战,尤其在起点高、技术先进、来自欧美跨国公司的外商投资大项目以及外企地区总部与技术研发中心设立上有所落后。

在工业投资方面,广东经过了多年徘徊,近两年虽然恢复了高速增长,但与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相比在投入的规模和速度上已无优势。

从人力资源分析,普通劳动力供给充足,本地劳动力存量和外来劳动力流量都很大,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劳动力成本攀升;人才,包括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供给普遍不足。

2.制度环境。

在市场体制上,广东市场化程度全国第一,市场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广东工业产业发展最大的制度优势。

不利因素是不少行业出现过度竞争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假冒伪劣产品猖獗。

民营经济已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力量。

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与户均注册资本均位居全国第一位,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90.1亿元,占全省总量达24.6%;在东西两翼的许多地区,民营经济已占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以上。

但广东民营经济的发展逊于浙江。

在金融体制方面,企业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所受约束较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在政府职能方面,广东重视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政府职能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政府尽量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政府职能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是,各级政府的协作机制有待健全,行政效率必须进一步提高。

总之,广东工业产业发展在其内外部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较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及成果市场化表现较突出;产业结构优势明显,支柱产业地位明确,结构高度化趋势渐强;产业集群发育良好,专业镇工业化模式具有特色;储蓄量大,吸引外资全国第一,资本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化程度高,市场观念深入人心;民营经济发展比较迅速;政府职能调整较快。

其相对劣势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装备工业发展滞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大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调;区域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形成;引进外资的结构不合理,引资方式缺少创新;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高级技工和研发人员严重短缺,吸引人才的环境有待改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投融资渠道不
畅;政府协调机制尚待加强。

四、广东工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部分从国际、国内和产业三个视角来分析广东工业产业的未来发展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际视角: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
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广东工业产业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但也更容易将其锁定在产业链条的低端。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广东引进大型跨国公司,但广东本土企业的扩张将受到跨国公司竞争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形成竞争环境,但广东的许多弱势行业将受到较大冲击。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形成统一市场,但广东工业企业将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双重压力,国际反倾销压力也将趋于增大。

2.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在CEPA框架下,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广东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

在新的粤港澳产业分工体系中,将从大珠江三角洲出发,发挥港澳优势,港澳以服务业为主导,支援和辅助广东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广东与港澳之间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将加大,资源要素流动的障碍将减少。

至于CEPA框架下的港产品零关税制度,有可能引致少数港商将其在广东投资的工厂或关键工序回迁香港,对广东工业产业可能构成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的机遇与挑战。

将于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对于广东将是贸易和投资的巨大机遇,这是因为:广东在东盟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广东是一半左右东南亚华人的故乡,广东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已有一定基础,目前东盟已成为广东地区第五大贸易伙伴。

广东产品出口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则会遇到这些区域构筑的贸易障碍。

(二)国内视角:工业布局区域化
1.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崛起对广东的强劲挑战。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占全国制造业比重达30.23%,其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钢铁、汽车、石化等制造业地位突出,优势明显。

环渤海经济区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七大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群,兴起了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这个区域,大企业林立,高校云集,人才荟萃,发展后劲十足。

2.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广东的机遇与挑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广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它为广东工业资本提供了用武之地,广东完全可以利用先行发展的优势,通过兼并和收购,迅速扩大规模。

另一方面,东北各大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都是发展装备工业、重化工
业、原材料工业,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基地,这与广东工业向重型化发展的目标构成了竞争关系,广东将面临重工业老大哥的有力挑战。

(三)产业视角:新型工业化
1.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化为广东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广东工业的新兴支柱产业,产值一直居国内首位,信息化为广东继续发展该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突破口。

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实施信息化的竞赛中广东面临内部发展素质不高和外部受到技术制约的双重挑战。

2.绿色化(环保化)的机遇与挑战。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清洁生产成为工业产业的发展趋势,由此将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在国际贸易中也会遭遇绿色壁垒,使出口产品受到挑战。

同时,环境保护的产业化,使环保产业成为新兴产业,是工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总之,广东工业产业发展未来面临的主要机遇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广东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大型跨国公司、进一步形成竞争环境和统一市场;在CEPA推动下,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的大区域联动发展成为共识,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投资环境优化;有利于发挥香港优势,为广东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提供生产性服务;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带来贸易和投资的巨大机遇;信息化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突破口,为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手段;在绿色化趋势下,环境保护产业化催生了环保产业,发展这一新兴产业将是大好机遇。

广东工业产业发展未来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经济全球化使广东更容易被锁定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本土企业的扩张将受到跨国公司竞争的严峻挑战,弱势行业将受到较大冲击,企业将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以及日趋增大的反倾销压力;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广东产品出口的障碍不容忽视;长江三角洲成为强有力挑战者,环渤海经济区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也将带来挑战;在信息化竞赛中广东工业产业将面临产业内部素质不高和外部竞争压力加大的双重挑战;在绿色化(环保化)的大趋势下,清洁生产将面临成本压力,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使出口产品将受新挑战。

五、提升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提升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思路
展望未来广东工业产业的发展,我们虽然已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并且面临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等一系列机遇,但许多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我们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

为了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外部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提出如下提升广东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思路: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精神,进一步发挥外源经济发达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包括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在内的内源经济的发展,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以人为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