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对喘证的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伤寒论对喘证的辨析

仲景《伤寒论》原文提到喘证的条文有21条,就喘证的病因病机,六经辩证,遣方用药及生死侯决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为后世喘病的分型论治奠定基础。现将体会浅谈于下。

1、太阳表实喘证辩

《伤寒论》第35条指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闷者,不可下,宜麻黄汤。”第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伤寒表实而喘的病位在太阳之表,病机为伤寒表实,症见头痛身疼,骨节疼痛,发热,恶风或恶寒,无汗等表现,指出了表实而喘的诊断条件。第36条与第三世界条明告“太阳与阳明合病”或“阳明病……”不可下,用麻黄汤,虽然提到与阳明合病,但具有脉浮,无汗的表实证存在,还是不宜用下法,而应以发汗解表的麻黄汤主治,原文又提到“喘而胸闷”的见证,虽与阳明合病,其机转与阳明府实证大异,加之太阳表证未除,表重于里,病邪壅滞胸中,故以麻黄汤表邪解而喘自除。张隐庵曰:“太阳之气,从胸上出,而鹰胸及阳明所主部分,故二阳合病,喘而胸闷,宜从太阳之表而用麻黄,不可从阳明之合而妄下也。”从237条可以推测出系阳明兼太阳表实证,既然提到“阳明病”那么就应有阳明的轻微症状存在,而又是里热未盛,故重点指出了“脉浮,无汗而喘”的太阳表实证的病理改变,风寒外来,肺气郁闷,不宜宣疏而致喘逆,所以用麻黄发汗,开表逐邪,喘逆自平,仲师辩证之详,主法严谨,确是后学之遵循法规。

2、太阳表虚喘证辩

第19条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和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不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上述两条以汤测证,应该是具有恶风,自汗,脉浮缓的太阳表虚证的证候群,前者素不喘病,复感风邪,触动宿痰而灰飞烟灭太阳表虚兼喘的病证;后者为太阳中风,本用桂枝汤,医反用下法,造成气逆上冲而致微喘的变证,虽下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依然存在,病邪仍留于

表。成无已曰:“……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以解外,加厚朴,杏子以下气”。两条所指病因不同,但太阳表虚而喘之证却相同,重在辩证,故用桂枝汤辛温解表,再加厚朴杏子下气消痰,宣肺降逆,才能达到表邪解散,气机宣畅,表和喘平的效果。

3、太阳误治致喘证辩

由太阳伤寒误治致喘的条文较多,如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者,葛根芩连汤主之”。第63条:“发汗后,不可复行桂枝汤,汗出而湍,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又如第167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我们体会到仲景治病用药先着眼于“证”,抓住“证”这个纲为依据,进行病机分析,辩别表里,阴阳、虚实、寒热,精细审证。药不妄投,实为后人之楷模。

4、水饮射肺喘证辩

《伤寒论》第40条提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喘,小青汤主之”。第41条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因此,在治疗法则上既不为麻桂所主,更不属麻杏石甘、葛根芩连之所宜,论中另设“小青龙汤”,意在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达表里寒邪双解。所以在第76条就明示我们:“……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这里提出了小青龙汤证的喘证的病因、病理机转和治疗方法,可见辩证正确,治疗中肯,安得不愈。

5、阳明喘证辨

太阳病表症失治或论治,邪陷入里,转属阳明,出现腹泻而喘,如114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腹泻微喘……”。第194条指出,阳明表邪未解,腑实未成,慎用下法,虽然见有“腹泻而喘”但无潮热谵语的阳明胃家实证,同时又兼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的太阳证和口苦,咽干的少阳证,既然太少阳证存在,便不宜用下法,否则,外邪内陷而腹泻更甚,损伤津液而出现小便难的变证。第213条,进一步对下与不下明了辩证要点。“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泻而

喘,不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中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第244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第233条云“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泻,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这里仲景未提出治疗。我认为,法当急下存阴。第226条同时指出了“腹泻而喘,又无里实之证,不可妄用汗下,温针等法,否则后患无穷,临床上宜细细审辩。”

6、论喘辩生死

第215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泻者死,下利者亦死。”第21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狂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动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第361条“下利,手足阙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第24条又指出:“脉浮而法,身汗如油,喘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还有第122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上述这些条文均对喘证的危重程度作了较完整的论述,指出了生死的诊断依据,真应参合脉证,辩别阴阳,审之虚实,决之生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