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存在的必备条件: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成功的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的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

3. 组织和管理的关系

①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

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③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④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4.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

①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

②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③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

④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5.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人、群体、组织

6..行为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7.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组织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

8.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有三层含义: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9.新组织的特点①网络化②扁平化③灵活性④全球化⑤多元化

10.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①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

②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③以研究变量的可控性程度分类(1)文献研究(2)案例研究(3)实际调查

研究(4)实验研究

11.研究步骤:①明确问题②探索和研究有关理论和模式③形成假设④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⑤观察-测试-实验-论证⑥总结和反馈

12.人性假设理论:

①“经济人”假设,又称X理论。

②“社会人”假设

③自我实现人假设

④复杂人假设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按重要性排列的

(1)生理需要:食物、性生活和空气

(2)安全需要:是对有保证得生理和情绪环境的需要(住房、穿衣等)

(3)社交需要:同社会过程有关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

(4)尊重需要:包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以及对认可和他人尊重的需要

(5)求知需要:知识、了解、探索事物的需要

(6)求美需要:追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实现持续成长和个人发展的潜力

14.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15.动机: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16.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有两个:①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②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17.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①目标导向行为②目标行为③间接行为

18.动机的特征: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

19.动机的三种机能:①始发机能②导向、选择机能③强化机能

20.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21.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22.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23.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的行为的核心因素。

24.终极价值观: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

目标。

25.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26.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共同点: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感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

27.影响知觉的准确性因素:知觉者主观因素、知觉对象特征、知觉环境的特点

①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需要与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

②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简明性规则);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觉的后果;

③情境因素: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灵敏度,在环境作用下发生变化,表现为: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

28.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主要包括对人的知觉(外部特征)、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等。

29.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点盖面);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对比效应是指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

与我相似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它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30.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

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3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32.价值观体系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

33.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其次,在组织管理中,要致力组织文化建设,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努力使组织的所有成员接受并赞赏,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最后,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