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友爱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观

(陈书云201110007)

摘要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亚里士多德在此书中着重阐述了他关于友爱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不仅是某种德性,也是生活中最必需的东西;友爱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友爱是联系城邦的纽带。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思想是西方近现代伦理思想的主要渊源和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我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友爱;德性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有两卷是专门论述友爱的,可见亚里士多德对友爱问题之重视。他之所以如此关注友爱的问题,是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的。在他生活的时代,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政体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参与到共同的政治生活中来。每个公民还得参加城邦共同的祭祀和庆典活动,这就使得与他人的交往和共同生活成为公民日常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事务。在希腊人的生活中,与朋友的关系是除了家庭关系之外最重要的关系。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交往德性,即友爱。因此,友爱成为古希腊社会一个流行的话题。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讨论过友爱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友爱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并对前人的相关思想进行扬弃。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也是

如此。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是建立在古希腊友爱观的基础之上,并且更多的受到柏拉图的影响,是对古希腊友爱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古希腊时期的友爱思想

友爱在古希腊时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与希腊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背景相关。希腊社会讲的友爱观既不同于我们今天政治上的团结友爱,也不同于今天人们所讲的友爱观念。希腊语中的友爱是指“把两个人相互吸引到一起的友爱关系。在希腊人那里,任何有接近关系的两个人都可以产生友爱。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商业伙伴之间、城邦公民之间等等。”①对于希腊人来说,爱包含的意义有三层: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喜爱有主动地也有被动的,而这两者只有主动的爱,才是真正的喜爱。其次,主动的喜爱又可分为出于自愿的和非出于自身意愿的。只有出于自愿的喜爱才是主观动因的、本己的,而非出于自愿的喜爱,则可能只是偶然的喜爱,不会持久。最后,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希腊人在谈论爱的时候,会更加注重行动。因此,在希腊人看来,友爱就是两个拥有共同生活的并且一直愿意主动为对方做事情的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活动的、行动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在观念中的静止关系。

(二)柏拉图的友爱思想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有对“友爱”这个希腊流行话题的谈论。他在《李思篇》、《会饮篇》和《斐德罗篇》中,谈论了友爱中的各种问题,并且成为了亚里士多德研究友爱问题的主要背景和基础。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把《李思篇》中对友爱的原因解释为欲和中性的缺乏,并给予了肯定。而在《会饮篇》中,他则指出,属于人的本性的东西,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善。因为“人只爱好的东西”。爱在本性上是对美好事物的爱,同时也是对美好事物的无止境追求。人永远都无法像神一样的完全自足。所以,人是永远缺乏的,因此永远都可以获益。这个获益的过程,也就是对欲望的满足过程。

①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0

通过这个过程使得自身达到完满,实现爱的目的。《斐德罗篇》是《李思篇》和《会饮篇》的继续:爱不仅是爱者本性上的某种缺乏,同时,爱还是这种对于缺乏的欲的迷狂的状态。爱是一种沉溺于美,尤其是形体美的快感的欲望。这种爱是一种想长期独占被爱者的欲望。总之,柏拉图认为,希腊人把友爱看作是一种欲,它自身既不美,也不善,但是在本性上欲求美和善。因此,亚里士多德在他伦理学中所研究的友爱与古代的友爱形式有历史渊源,但也有新的变化。

二、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基本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在伦理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西方伦理学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一)友爱是某种德性,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

“在这一切之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友爱。它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情;或者说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谁也不会愿意去过那种应有尽有而独缺朋友的生活。”②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的篇首,亚里士多德这样写道。在他看来,友爱是某种德性,并且是生活最为必需的德性。因为,不论是生活中还是理论上,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人们总是渴望能在相互帮助中实现他的理想。这一点在战争频繁、人民居无定所的古希腊表现得特别明显。幸福高尚的生活是不能没有朋友的:富人需要朋友,通过对朋友的赠与体现其“善”,并能保全其财产;穷困的人需要朋友,当陷入不幸时,朋友会对他给予援助;青年需要朋友,以帮助他少犯错误;老人需要朋友,以关照生活和帮助他做力所不及的事;壮年人需要朋友,朋友的指点可以使其行为变得高尚。作为德性与幸福的联系的其他的外在善不同,友爱自身就是德性,或者包含着德性,这使得友爱成为德性与幸福的更本质的联系环节。因为,其他外在的善似乎只是我们过一种幸福生活的单纯的手段,而友爱本身就是共同生活的价值所在。所以,幸福的生活只是作为手段而需要外在的善,而作为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55a1-3

目的的一部分则需要友爱。友爱作为这种联系环节,不仅在于它对幸福来说是必要的,更在于它自身就是高尚的。

(二)三种不同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为人们所爱,只有可爱的事物,也就是:善的、让人快乐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相应于这三种可爱的事物,亚里士多德把友爱也分为三种: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因为当人们互爱时,他们是因为这三种原因而希望对方好的,即希望对方更有德性,更令人愉悦,更有用。其中,有用的友爱,人们互爱并不是因为他是朋友,而是因为他是有用的人;快乐的友爱则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这两种友爱都不是为了爱自身,而是为了有用和快乐,这两种友爱是偶然的友爱,难以持久,却在生活中最为常见。我们常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为利益或者纯粹为了享乐而结为朋友,而利益和快乐来得容易散去也快,当繁华已尽,笙歌不再,这种所谓的朋友关系便也随之消散。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用的友爱最常见于老年人和中壮年人之中,因为老年人追求的不再是快乐,而是好处;中壮年人则多以获利为目的。这样的朋友不喜欢共同生活,因为他们只因为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才会觉得对方使他快乐;青年人之间的友爱则多以快乐为原因,青年人凭着感情生活,追求能使他们愉快的、当下存在的东西。然而,能使他们觉得愉快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他们的友爱也便随着他们觉得令人愉快的事物而变化。因此,他们常常一日之间就相爱,一日之内又分手,变幻无常。但与不喜欢共同生活的、以有用为目的的友爱不同的是,以快乐为目的的青年人是愿意共同生活的,因为只有在共同生活中,他们才能得到他们所期望于友爱的快乐。真正的善的友爱是发生在好人,即有相似德性的人之间的,因为只有在好人之间才能因为对方自身的原因而希望他好,而不是为了利益或快乐。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才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并且最稳定、持久。

因此,他在很多地方所作的关于友爱的定义,都是对于善的友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