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东海之大乐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东海之大乐》讲义

《东海之大乐》讲义
▪ 大禹的时代,十年有九年发生水灾,而 海水并不因此而增加;商汤时代,八年有七 年闹旱灾,海水边沿也不因此而向后退缩。 它不为时间的短暂和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 雨水多少而有所进退,这也就是东海之最大 乐趣啊!’浅井之蛙听了这些,恐惧不己, 现出茫然自失的样子。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 ,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 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 坎井之蛙与?
再说,你的智慧还未能通晓是非的界线,就 要观察领会庄子的言论,这就如同让蚊子背大山 ,让商蚷快速渡过黄河一样,必定不能胜任。况 且你的智慧不足以理解和论述极微妙之言论,而 自满自足于一时口舌相争之胜利,这不是和浅井 蛙一样吗?
▪ 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 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 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 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乎 !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 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 谓之万,人处一焉。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 、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 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凭什么能自满呢?想 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土堆 在大泽当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 四海之内,不就像细小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 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 物中的一种;
庄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相对主义思想
人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
(人们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 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
齐物论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不囿于己见 不自以为是
顺应自然 “逍遥游”
作者在提升自我方面渗透了怎样的思想?

《东海之大乐》上课篇PPT课件

《东海之大乐》上课篇PPT课件
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赞许 3、秋水时至
(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
4、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
9
特殊句式
1、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
2、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3、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
10
• 望洋兴叹: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 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 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 贻笑大方: 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
11
大方之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 后指精通某种学问 或技艺的专家。
太仓稊米
太仓:古时京城的粮仓;稊米:
小米.大谷仓中一粒小米,比
喻人和物处在广袤宇宙中极
其渺小。用于形容人的微不
足道。 .
12
.
13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 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 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 可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 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
16
二,河伯和海神若分别是怎么的形象?
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 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17合合作作探探讨讨
一庄,子庄在子他在的他文的章文中章是中很是擅很长擅用长对用比对手比法手来法 来讲讲道道理理的的,,例例如如我我们们学学过过的的《《逍逍遥遥游游》》中中 鹏鹏与与蜩蜩、、学学鸠鸠的的对对比比,,小小年年与与大大年年的的对对比比等 。等请。在请本在文本中文找中找找如找何如运何用运对用比对手比法手。法。
.
23
“知鱼乐”之辩
《庄子·秋水》【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 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三节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三节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东海之大乐[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泾.流(jīnɡ) 2.两涘.(sì) 3.渚.崖(zhǔ)4.尾闾.(lǘ) 5.礨.空(lěi) 6.稊.米(tí)7.牟.(móu) 8.汒.然(máng) 9.喙.(huì)10.井(hán)11.缺甃. (zhòu) 12.灭跗. (fū) 13..虷.蟹(hán) 14.絷.(z hí) 15.適.適然(tì)16.商蚷.(jù) 17.跐.黄泉(cǐ) 18.呿.而不合(qū)二、通假字1.不辩.牛马通辨.分别、辨别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同墟.处所.所居之地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通萃.聚集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5.汒.然异之通茫.模糊不清6.公子牟隐机.大息通几.几案.小桌子7.出跳梁..乎井之上同跳踉.腾越.跳动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通智.智慧;通境.界线9.反.于大通通返.返回三、古今异义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义:到达今义:另提一事的介词2.东面..而视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色 今义:面容、相貌;比喻事物的样子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懂得大道理 今义:对财物不吝啬.不小气5.计中国..之在海内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6.不以多少进退..者 古义:增减 今义:前进和后退7.合同..异古义:“合”.使……合;“同”.相同今义:两方或多方订立共同遵守的协议8.然不然.. 古义:不正确 今义:不这样的话9.是非..坎井之蛙与 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错10.百川灌河. 古义: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四、一词多义1.闻⎩⎪⎨⎪⎧ ①闻.道百 听到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学识2.知⎩⎪⎨⎪⎧ ①不知.论之不及与 知道②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智慧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知识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了解3.方⎩⎪⎨⎪⎧ ①敢问其方. 道理②方.存乎见少 正③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④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地方⑤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⑥可谓仁之方.也已 方法4.于⎩⎪⎨⎪⎧ ①拘于.虚也 介词,被②莫大于.海 介词,比③反于.大通 动词,到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1)秋水时.至 时:按时间(2)顺流而东.行 东:向东2.名词作动词舌举而不下. 下:放下(二)动词的使动用法1.合.同异 合:使……合2.离.坚白 离:使……离(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壮美的景观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穷.众口之辩 穷:使……穷尽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认为……少 轻:认为……轻(2)然.不然 然:以……为然(3)可.不可 可:以……为可(4)汒然异.之 异:为……感到奇异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也”表示判断)(二)被动句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示被动)2.拘于虚也 (“于”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不知论之不及(之)与 (“及”后省略代词“之”)2.知之弗若(之)与 (“若”后省略代词“之”)(四)状语后置句1.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以察”“以辩”作状语.后置)2.自以比形于天地 (“于天地”作状语.后置)(五)宾语前置句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己”作“若”的宾语.前置)2.我之谓也 (“我”作“谓”的宾语.前置)3.又奚以自多 (“奚”作“以”的宾语.前置)4.莫吾能若也 (“吾”作“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秋 水 时 至,百 川 灌 河。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

.
12
• 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 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 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
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
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
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
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
,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
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
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
13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 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 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 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 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也。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形容词作动词,满足,夸耀 号物之数谓之万: 名词作动词,称呼
.
20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固定句式 如果不…那就…
.
21
成语积累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兴叹,生发起感叹。
.
31
•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 是犹使蚊负山,商炬(jù)驰河也,必不胜任
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 ,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毗(cǐ)黄泉而登 大皇,无南无北,
• 再说,你的智慧还未能通晓是非之究竟,就要 观察领会庄子的言论,这就如同让蚊子背大山

5东海之大乐上课讲义

5东海之大乐上课讲义

三、东海之大乐《庄子》选读【学习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重难点】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是本文的重点。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是本文的难点【课前一一知识清单】1.正音。

阅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3.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注意特殊文言句式。

归纳总结。

4.阅读教材“相关链接"和报纸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5.梳理疑难问题,以便交流探究。

【课堂一情境设置,形成问题支架】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一自主学习】1.文言知识词类活用:秋水时至(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向东”)东面而视(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面向东面”)文言句式: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倒装句)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 莫吾能若也(宾语前置) 2 •诵读串译。

3. 翻译下列句子(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2)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 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课堂一展示交流】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课堂一教师精讲】我常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少”一“小看”) 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之为轻”一把…看轻一“轻视”)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

《东海之大乐》ppt

《东海之大乐》ppt

海洋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01
传统海洋艺术
沿海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海洋艺术形式,如渔民画、贝雕、船模等,这些
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02
现代海洋艺术创新
当代艺术家在传承传统海洋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创作
出了许多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色的海洋艺术作品。
03
海洋艺术教育与推广
为了传承和弘扬海洋艺术,沿海地区加强了对青少年和公众的海洋艺术
《东海之大乐》
目录
• 引言 • 东海之美的呈现 • 东海之乐的体验 • 东海之韵的传承 • 东海之未来的展望 • 结论与感悟
01
引言
主题背景
地域文化
东海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拥 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和独特的渔家 风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历史传承
东海之大乐作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和民族记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晚霞余晖
傍晚时分,东海之滨的晚 霞余晖洒满天空,与海面 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 的画卷。
海鲜美食的诱惑
新鲜海产
东海盛产各种海鲜,如鲍 鱼、海参、螃蟹、海鱼等, 新鲜美味,令人垂涎欲滴。
独特烹饪
东海地区的海鲜烹饪方式 独特多样,如清蒸、红烧、 煎炸等,口感丰富,满足 不同味蕾需求。
海鲜小吃
除了正餐海鲜美食外,东海 之滨还有各种海鲜小吃,如 海蛎煎、鱼丸汤等,方便快 捷,风味独特。
生态保护
呼吁加强对东海生态环境的保护, 减少污染和过度捕捞,确保海洋 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
文化传承
希望东海沿岸地区的文化遗产和 人文景观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 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些 独特的文化。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
1
6.文白对照
(jīng)
(zhǔ) (sì)
2
(shào)
(yù) (qū)
3
(lǘ)
4
5
(lěi) (tí)
6
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揭示了一 个怎样的哲理?
• 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在比较中就会 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自满、狂妄自 大,只会使自己无所长进并贻笑大方。
7
6.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所见, 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 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 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 海“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 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 阔,自不待言。
11
•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 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 “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之后,“于是焉河伯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 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 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 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 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 阔而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 “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 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 明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
25
重点突破
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止 境,境界无限”的? 提示 本节第1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 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 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 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 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 之深一样。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5 人教课标版

东海之大乐ppt课件5 人教课标版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理解庄子的境界观,探究庄子“大境
界”的现实意义。
阅读第一则故事,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段作者写得很有层次,请将这一段 划分层次,体会庄子行文清晰的思路。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至“以天下 之美为尽在己”:黄河的壮阔。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不见 水端”:大海的宽广。 第三层:从“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至段末:河伯的顿悟。
河伯:一个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 不足的人。
海神若:一个谦虚不自满的人。
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说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 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 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 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的新 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阅读第一则故事,思考下列问题。
贻笑大方: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大方之家: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
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
井底之蛙: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管窥蠡测: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邯郸学忘掉了。
指出公孙龙不是智商不行,而是他 原来的知识阻碍了他领悟大道理。
魏牟的寓言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说明人的知识技能有限,如果满足 于一知半解,盲目自满,无异于井底之 蛙,邯郸学步,最终自取其辱,启示人 们要谦虚好学,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 我。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请具体谈一 谈它们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使所言道理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河伯为何“欣然自喜”?又为何“望洋 兴叹”?河伯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因为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天下最美好的事 物被自己全占有了,因而“欣然自喜”。

《东海之大乐》PPT

《东海之大乐》PPT

东海对人类的重要性
经济价值
东海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旅游 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价 值,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生态价值
东海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挥着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 重要作用,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价值
东海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为科学 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有助于人 类更深入地了解海洋和地球的奥秘。
海洋污染问题
总结词
东海海域污染严重,主要来自工业废水、船舶排放和陆源污染。
详细描述
随着沿海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东海,加上船舶排放和陆 源污染,导致东海海域水质恶化,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和人类健康。
解决方案
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建立船舶排放控制区,限制船舶废气 和污水排放。加强陆源污染治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物排放。
03
东海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过度捕捞问题
01
总结词
过度捕捞是东海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导致鱼类资源枯竭,生态平衡受
到破坏。
02 03
详细描述
随着人类对东海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许多鱼类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甚 至濒临灭绝。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也给沿海渔民带来了生计危 机。
解决方案
实施严格的渔业管理措施,限制捕捞量和渔民出海时间,加强对非法捕 捞的打击力度。同时,推广生态养殖和可持续捕捞技术,提高渔民收入 和保护海洋生态的双重效益。
02
东海的乐事
海洋生物的乐事
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
东海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家园,它们在 这里繁衍生息,享受着丰富的食物资 源和适宜的生活环境。
畅游的乐趣

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两涘.(sì)渚.(zhǔ)崖不似礨.(lěi)空灭跗.(fū)所开吾喙.(huì)孑.(jié)孓.(jué)汒.(mánɡ)然右膝已絷.(zhí)矣隐.(yìn)机大息適.(tì)適.(tì)然大.(tài)皇呿.(qū)而不合奭.(shì)然四解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辩牛马(“辩”,通“辨",分别,辨别)(2)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卒”,通“萃”,聚集)(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5)汒然异之(“汒",同“茫")(6)隐机大息(“机”,通“几”,几案,小桌子)(7)出跳梁乎井之上(“跳梁",同“跳踉",腾越跳动)(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第一个“知”,通“智”;竟,通“境")(9)反于大通(“反”,通“返”)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语错误!(2)知错误!(3)方错误!(4)见错误!(5)少错误!(6)始错误!(7)乃错误!(8)于错误!(9)焉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懂得大道理今义:不吝啬或洒脱(2)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国家(3)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古义:大道理今义:地名(4)至于..北海古义:到达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5)合同..异古义:合,合而为一;同,相同今义:一种法律文书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看不起,轻视)(3)汒然异.之(意动用法,以……为异)(4)穷.众口之辩(使动用法,使……穷尽)(5)离坚白..(形容词作名词,硬度;颜色)(6)将忘子之故.(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技能)(7)然.不然,可.不可(均为意动用法,以……为然;以……为可)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三节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三节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此其:代个人。豪:通“毫”,毫 毛。之:用在主谓之间。于:在。
五帝之 所 禅,三王之 所 争, 五帝所禅让的东西,三王所争夺的东西,
仁人之所 忧,任
士 之 所劳, 尽
仁人忧虑的东西,有能力的士操劳的东西,全都是这
此 马身上
矣……” 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的毫毛 了……” 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1.不辩.牛马 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 .也 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5.汒.然异之 6.公子牟隐机.大息 7.出跳.梁.乎井 之上 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 9.反.于大通 三、古今异义
通辨,分别、辨别 同墟,处所,所居之地 通萃,聚集 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 通茫,模糊不清 通几,几案,小桌子 同跳踉,腾越,跳动 通智,智慧;通境,界线 通返,返回
所有的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
止 而 不 盈; 尾 闾 泄之,不 知 何 时已 停止,但不能使大海变满;尾闾排泄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
而 不 虚; 但不能使海水减少;
之:代词,代大海,海水。而:转折连词,却。 已:停止。盈:使动用法,使……变满。
虚:使动用法,


不 变;
使……减少。 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会起变化;
一个
作动词“知道”,第二个通“智”,智慧。及:赶得上,比得上。
若:如同,像。与:通“欤”,句末语气词。喙
huì :口。方:道理。
公子牟隐 机 大 息, 仰天而 笑曰: “子独 不 公子牟靠着几案长叹一声,仰面朝天笑着说:“你难道没
闻 夫 坎 井 之 蛙 乎? 隐 yìn :凭,靠。机:通“几”,几 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 案。大息:即太息,长叹之意。

《东海之大乐》课件

《东海之大乐》课件

东海乐舞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东海乐舞的艺术特点
东海乐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展现了东海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在艺术教育中,东海乐舞的教授和学习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东海乐舞在艺术教育中的 实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海乐舞这一宝贵的 文化遗产,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将 东海乐舞纳入艺术教育课程。通过开展东海 乐舞的教授和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艺术素养和文化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东海乐舞的传承工作,如招募 志愿者、组织民间艺人培训班等,扩大传承人才 队伍。
推动东海乐舞走向世界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寻求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参加国际艺术节、音乐会 等演出活动,展示东海乐舞的魅力。
推广东海乐舞的文化价值
通过学术研究、出版物、媒体宣传等方式,向世界宣传东海乐舞的 文化价值,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东海乐舞的表演形式
在保持东海乐舞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尝试创新表演形式,吸引更多 国际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感谢观看
THANKS
东海乐舞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
东海乐舞的旅游吸引力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东海乐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游客通 过欣赏东海乐舞的表演,可以深入了解东海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强旅游体验的趣味性和文 化内涵。
东海乐舞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
东海乐舞不仅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还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将东海乐舞 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可以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04
东海乐舞的应用与价值
东海乐舞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

19-20第5单元3、东海之大乐PPT课件人教版

19-20第5单元3、东海之大乐PPT课件人教版

合同 异,
的道术,年长后懂得了仁义的德行;把事物的同和异合而为一,
离坚
白;然不然, 可不可; 困百家
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以不然为然,以不可为可;穷尽百家
之知, 穷众口之辩。
吾自以 为至 达已。
的智慧,穷尽众口的辩才。我自以为最通晓事理了,见识最高远了。
今吾 闻庄子 之言, 汒然异 之。
不知
可是我现在听了庄子的话,糊里糊涂为之感到惊异。不知道
10
栏目导航
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色。
今义:①面貌。②面子;脸面。
6.是.非.坎井之蛙与 古义:是,这;非,不是。
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11
栏目导航
12
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2.离坚.白.(形容词作名词,硬度;颜色) 3.将忘子之故.(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技能) 4.穷.众口之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尽) 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看不起,轻视) 6.汒然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7.然.不然,可.不可(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然;以……为 可)
四周都是海),不就像一颗细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称天下
之数谓之万,
人处
一焉; 人卒九 州
事物为万物,人类只占万物当中的一种;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
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人处 一
焉。
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员。
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禅, 个人跟万物比起来,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吗?五帝所禅让的,
举其 大; 千仞之高,不足以
说是千里之远,也不能够穷尽它的宏大;说是千仞之高,也不能够

《东海之大乐》(精美实用)讲课教案

《东海之大乐》(精美实用)讲课教案

人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
(人们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 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
齐物论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不囿于己见 不自以为是
顺应自然 “逍遥游”
在提升自我方面,作者渗透了怎样的思想?
(1)制约因素:地域,时间,受教育程度。
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 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③至.于.北海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 古义:__到__达________________ ④百川灌河. 今义:河流 古义:__黄__河________________ ⑤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义:a.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b.(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古义:_懂__得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__道__理___________________
第1则选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思 (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考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之比。
三 (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品读第二则
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 止境,境界无限”的?
《东海之大乐》(精美实用)
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
思 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 • 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在
考 比较中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

如果盲目自满、狂妄自大,只 会使自己无所长进并贻笑大方。
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
河伯是一个不拘泥于自己的境界,能随境界 而不断提升自我认识的人,他既没有认清 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 其视野的原有格局被打破了,他对自己、 对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海神 若叹息,表明他对大海心悦诚服。意识到 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 就会永远摆脱不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 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这种知错能 改的谦虚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3课 东海之大乐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艺术鉴赏】 1.意象的精心选择和“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 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 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 易引发人们的联想,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 口的米酒。
若将“新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 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 这首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我们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 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三个意象 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 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高考导航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庄 子 ·逍 遥 游 》 指 出 ,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 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 杜 牧 《 赤 壁 》 中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 将导致的结局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
2.重点学习第1则;分析、理解庄子的“大乐”思想。 3.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追求人生的大 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涘.(sì)渚.(zhǔ) 笃.(dǔ) 尾闾.(lǘ) 礨.(lěi) 稊.(tí)米 氵亡(máng)然 吾喙.(huì) 缺甃.(zhòu) 持颐.(yí) 灭跗.(fū) 虷.(hán)蟹 絷.(zhí) 潦.(lǎo) 適.適.(tìtì) 蚷(jù) 奭.(shì) 口呿(q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东海之大乐
《庄子》选读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重难点】
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是本文的重点。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是本文的难点
【课前——知识清单】
1.正音。

阅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3.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注意特殊文言句式。

归纳总结。

4.阅读教材“相关链接"和报纸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5.梳理疑难问题,以便交流探究。

【课堂—情境设置,形成问题支架】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堂—自主学习】
1.文言知识
秋水时.至(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向东”)
东面..
而视(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面向东面”) 我常闻少.
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以之为少”—“小看”) 而轻.
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把…看轻—“轻视”) 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 (倒装句)
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
莫吾能若也 (宾语前置)
2.诵读串译。

3. 翻译下列句子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课堂—展示交流】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课堂—教师精讲】
人贵有自知之明 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
更大的理想。

【课堂—易混辨析】
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者,……也,表判断)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
【延伸思考】
讨论:作者在提升自我方面渗透了怎样的思想?
明确:(1)制约因素:地域,时间,受教育程度。

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2)注意问题方面:
①消除河伯以及坎井之蛙那种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的心态。

这种心态让人既没有清醒地认识自我,又没有清醒地认识世界。

②即便我们已经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也不能够自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学生精炼】
解释《秋水》中的成语的大意: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大方之家:
井底之蛙:
管窥蠡测:
邯郸学步:
【学生小结—知识盘点】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

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布置作业】
思考与练习: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