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生物应用

合集下载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磁性纳米粒子是一类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具有磁性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

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药物传递、影像学、诊断、手术治疗等各方面。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 药物传递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制成药物载体,利用磁性导引原理将药物直接传递到疾病部位,从而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

制备这种药物载体时需要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特定的生物学分子,如蛋白质、多糖等,以便与目标细胞或组织结合。

此外,通过修饰表面可附加功能基团,如聚乙烯醇、碳酸酯等,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2. 影像学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性可以提供对生物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实时监测。

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制备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从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

例如,在磁共振影像学中,可以制备超级磁性纳米粒子,将其注入目标组织部位,通过磁性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和代谢过程。

3. 诊断磁性纳米粒子可用于分子诊断技术,如磁性免疫层析、磁性固相萃取和磁性放大等。

这些技术可以利用磁性纳米粒在生物分子表面的特异性识别,来进行分离和富集,从而提高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物标本的分子检测中,如血清学检测、肿瘤检测、DNA分析和蛋白质分析等。

4. 手术治疗磁性纳米粒子还可以用于手术治疗。

在磁性制导下,可以将纳米粒子注入体内,并用外磁场控制其在人体内的位置和行动,从而实现精准的手术切除。

例如,在癌症手术中,可以将纳米粒子注射到肿瘤附近的淋巴节点中,并通过磁场控制其在淋巴通道中移动,然后再利用微波等技术将其完全焦化,从而达到切除肿瘤的效果。

总之,磁性纳米粒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虽然如今还有许多技术和应用上的限制,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磁性纳米粒子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合成

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合成

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合成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催化剂领域。

合成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有其独特的优势,如高效催化、易分离和可回收等。

本文将探讨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1.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法和物理方法等。

其中,化学合成法是制备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的主要方法。

1.1 水热法水热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合成方法。

该方法利用高温高压条件下,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迅速还原成相应的金属纳米颗粒。

该方法不需要添加还原剂,所以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1.2 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法是一种可控性强的合成方法。

该方法以还原剂为还原剂,将金属离子还原成磁性纳米粒子。

该方法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调节纳米粒子的组成、尺寸和形状。

2. 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应用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具有易分离、可回收的特点,因此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以下是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几个应用领域。

2.1 负载型催化剂负载型催化剂是指将磁性纳米粒子嵌入载体中后制成的催化剂。

该催化剂具有高效催化和易分离的特点,多用于有机反应中。

2.2 磁性固体相微萃取磁性固体相微萃取是一种将有机化合物从复杂的基质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易分离性,将基质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上,然后利用外磁场将目标化合物从复杂的基质中分离出来。

2.3 磁性发光探针磁性发光探针是一种同时具有磁性和荧光性质的探针。

该探针可用于生物标志物检测、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3. 总结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具有高效催化、易分离和可回收等优点,因此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未来,随着磁性纳米粒子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磁性纳米粒子催化剂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拓展。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磁性纳米粒子能够通过外部磁场的作用实现对其所附着生物分子进行高度精准的操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诊断、治疗和生物分子分离等方面。

一、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生物医学诊断中,准确的靶向诊断是非常关键的。

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功能化合物包覆,制作成带有特定生物作用的表面。

当这种复合纳米粒子被引入到机体内部,它们将具有定向性地与相应的靶分子结合并位置稳定,然后可以通过外部磁场进行准确定位和筛选,得到极为精准的诊断结果。

同时,这种磁性纳米粒子还可用于磁共振成像(MRI),这种技术对角色和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效应有耦合作用。

磁性纳米粒子通过对磁场的响应,可以被用于提高MRI像(信号到噪声比)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

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 MRI 技术不仅可以检测疾病,还可以对疾病及器官进行评估和跟踪治疗后的效果。

二、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治疗中的应用生物治疗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治疗方式,通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来诱导机体自我修复。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更加精确地治疗疾病。

有些药物需要引导到病灶或特定的器官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这些需要定位到特定靶点或者特定细胞。

通过在磁性纳米粒子上修饰生物药物靶向生物作用分子来达到治疗效果,也可以使得治疗地点更加精准。

例如,一种治疗肿瘤的热疗——磁性热疗,基于磁性纳米粒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捕获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热。

当磁性纳米粒子被引导到肿瘤组织后,我们可以通过外部磁场对其进行刺激产生热效应,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也可通过使用磁性纳米粒子来更加准确地进行药物输送,有针对性地传递药物到目标组织内,化疗的药物就不会对其他组织造成危害,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三、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分子分离中的应用生物分子分离是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学中有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课题,磁性纳米粒子在该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chitosan magnetic nanoparticles)是一种具有潜在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材料。

本文将重点介绍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一、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1. 共沉淀法共沉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方法。

首先,将壳聚糖和铁盐(如FeCl3)在碱性条件下混合,通过自组装形成磁性纳米粒子。

然后,通过离心和洗涤操作,得到纯净的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

2. 反相乳液法反相乳液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方法。

首先,将壳聚糖和磁性材料(如铁磁性氧化物)经过研磨处理,获得均匀分散的磁性粉末。

然后,在有机溶剂中将磁性粉末悬浮,并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形成乳液。

最后,通过加热驱除有机溶剂,得到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

3. 等离子体化学法等离子体化学法是一种制备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的新兴方法。

基于等离子体的高能量密度特点,可以通过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在壳聚糖表面修饰磁性材料,形成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

这种方法具有制备过程简单、操作灵活等优点。

二、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1. 磁共振成像(MRI)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作为MRI的对比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

其高磁性使其在磁场中具有显著的磁敏感性,能够增强MRI的灰度对比度,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此外,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还可通过表面修饰功能性分子,如靶向配体或药物,实现对特定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定位。

2. 荧光成像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可发光材料,如量子点或有机染料,可用于荧光成像。

这种修饰可以通过共轭化学方法、静电吸附或共沉淀等手段实现。

荧光成像技术对生物组织有较好的穿透能力,并且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使其在生物成像中应用广泛。

3. 磁光双模成像壳聚糖磁性纳米粒子还可通过将磁性材料与荧光材料同时修饰在粒子表面,实现磁光双模成像。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从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概念、制备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概述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是指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颗粒。

通常是通过对材料进行表面修饰使其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以及生物识别特性。

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能够被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所识别,从而实现针对性地治疗或诊断疾病。

常用的材料有金属纳米粒子、磁性纳米颗粒、脂质体、纳米药物等。

二、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种类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溶剂沉积溶剂沉积法利用有机溶剂作为载体将纳米粒子物理吸附在功能化材料表面,使其形成具有生物识别特性的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

该方法适用于制备无机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等材料。

(二)疏水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法是一种利用疏水分子与功能化材料表面进行相互作用的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识别特性的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

该方法适用于制备纳米药物、脂质体等材料。

(三)化学共价结合化学共价结合法是一种将功能化材料直接连接到纳米粒子表面的方法,可以制备出结构稳定、具有高度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

该方法适用于制备纳米金粒子、纳米氧化铁等材料。

三、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应用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生物医学领域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纳米药物、纳米探针等方面。

纳米药物可以实现针对性地治疗肿瘤等疾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纳米探针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和生命体征的监测。

此外,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还可以用于生物成像、生物分离、基因治疗等方面。

(二)环境科学领域生物功能化纳米颗粒在环境科学领域主要应用于污染物的检测和污染物的去除。

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研究哎呀,说起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研究,这可真是个既神奇又有趣的领域!咱先来说说啥是磁性纳米颗粒。

你就想象一下,一群超级小的颗粒,小到咱肉眼根本看不见,但是它们却有着神奇的磁性。

这就好像是微观世界里的小魔法石一样。

在生物应用方面,磁性纳米颗粒那可是大显身手。

比如说在疾病诊断上,它们就像是微型的侦察兵。

医生可以把一些特定的分子连接到这些小颗粒上,然后把它们注射到人体内。

这些小颗粒就会凭借着它们的磁性,在体内快速地移动,专门去寻找那些生病的地方。

这就好像是它们带着一个超级灵敏的探测器,能够精准地找到疾病的藏身之处。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医学研讨会,就听到一位专家分享了一个案例。

有个病人一直觉得身体不舒服,但是常规的检查就是找不出问题。

后来医生就用了磁性纳米颗粒技术,发现原来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肿瘤藏在一个很难察觉的角落。

就是这些小小的颗粒,成为了发现疾病的关键线索,最终让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再来说说药物输送。

磁性纳米颗粒能像小货车一样,把药物精准地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这可太厉害了!想象一下,药物不再是在身体里到处乱撞,而是有了明确的目的地,这样既能提高药效,又能减少副作用。

在生物成像方面,磁性纳米颗粒也有出色的表现。

它们能够让医生更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组织,就好像给医生装上了一双超级透视眼。

而且,磁性纳米颗粒在细胞分离和生物传感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分离中,它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并分离出特定的细胞,这对于研究细胞的功能和疾病的机制非常有帮助。

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它们就像是灵敏的小触角,能够快速感知到生物体内的微小变化。

不过呢,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说,如何确保这些小颗粒在体内的安全性,如何让它们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攻克的难题。

但不管怎么说,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用它们彻底战胜那些顽固的疾病,让人们的健康更有保障。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一、前言作为在纳米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纳米磁性材料近年来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作为精细材料领域中的一种核心技术,纳米磁性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也迎来了越来越普及的发展机遇,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和治疗的新技术。

二、纳米磁性材料制备技术1. 软化学合成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中,软化学合成法是最常用的一种。

该方法通过溶液中化学还原、水热合成、微波辐射等化学反应方法制备纳米磁性材料。

这种方法有一些优点,例如合成过程容易控制,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产物纯度高等。

同时,合成过程中的控制条件可以影响产物形态、尺寸、内部结构等,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产物进行修饰。

2. 气相法气相法是纳米磁性材料制备方法的另一种方式,该法通过在一定温度下对气体原子或分子进行反应制备产品。

这种方法对于制备具有一定结构的纳米材料、以及制备大面积纳米材料来说有一定的优点,但是由于需要高温来进行反应,因此也存在安全性问题。

3. 机械法机械法是纳米磁性材料制备的另一种方式,在该方法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粉末材料和球磨介质在球磨器中进行机械合成。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制备高性能的纳米磁性材料,并且可以根据需求调整颗粒尺度和组成,因此也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纳米磁性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1. 生物成像由于纳米磁性材料具有特殊的磁性和表面结构,因此适合成为高分辨率成像的材料。

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纳米磁性材料多被用来作为新型的生物成像探针,例如:超级顺磁性氧化铁。

2. 靶向治疗纳米磁性材料可以与抗癌药物等解离在细胞内,这可以帮助实现对肿瘤的精确诊治。

纳米磁性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新型的靶向抗癌药物,实现在肿瘤区域释放药物并减轻产生药物的副作用。

3. 细胞标记纳米磁性材料也被用于细胞追踪和定位,可以用来显微照明等技术进行内部成像。

通过使用纳米磁性材料进行纵向、横向研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了解生物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特性分析

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特性分析

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特性分析在当今的科学研究领域中,磁性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为了材料科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磁性纳米材料具有超顺磁性、高矫顽力、低居里温度等特性,在生物医学、电子信息、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重点探讨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对其特性的分析。

一、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1、化学共沉淀法化学共沉淀法是制备磁性纳米材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将含有二价和三价铁离子的盐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混合,通过加入碱液使金属离子沉淀,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到磁性纳米粒子。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所制备的纳米粒子尺寸分布较宽,且容易团聚。

2、水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法是在高温高压的水热条件下,使反应物在水溶液中进行反应生成纳米材料。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貌,所制备的磁性纳米粒子结晶度高、分散性好,但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对设备要求较高。

3、热分解法热分解法通常是在高沸点有机溶剂中,将金属有机前驱体在高温下分解,得到磁性纳米粒子。

这种方法能够制备出尺寸均匀、单分散性好的纳米粒子,但所用的前驱体往往较为昂贵,且反应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气氛。

4、微乳液法微乳液法是利用微乳液体系中的微小“水池”作为反应场所,控制纳米粒子的成核和生长。

该方法可以制备出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磁性纳米粒子,但微乳液的制备和后续处理较为复杂。

二、磁性纳米材料的特性1、磁学特性磁性纳米材料的磁学特性是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当纳米粒子的尺寸小于一定值时,会出现超顺磁性现象,即在没有外加磁场时,纳米粒子的磁性消失,而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表现出较强的磁性。

此外,磁性纳米材料的矫顽力、饱和磁化强度等参数也会随着粒子尺寸、形状和晶体结构的变化而改变。

2、表面特性由于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所占比例高,因此表面特性对磁性纳米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修饰可以改善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赋予其特定的功能,如生物相容性、靶向性等。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物学应用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物学应用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物学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生物学是一项重要的应用领域。

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生物学的应用都是独立的领域,但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则可能产生更大的奇迹。

纳米材料的合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纳米材料是如何合成的。

纳米材料是一种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的物质,它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比如材料科学、生物学、化学等。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合成法。

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稳定,可以精准地控制纳米材料的大小和形状。

而其中一种化学合成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很常用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利用一些化学预体做出具有某种形状的材料的方法。

首先制作一个小分子或者离子结构的“基膜”,通常是用溶胶法来合成的,然后再把各种溶液浸渍到基膜上,最后通过热处理和凝胶化来形成所需要的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材料具有均匀的孔道和有序的结构,可以应用于分离、催化、传感等领域。

2.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制备环境友好,制备过程不需要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而且所制备的纳米材料具有天然的生物相容性。

其中一种生物合成法——细菌法,被广泛应用于银纳米颗粒的合成。

细菌法是一种利用细菌合成银纳米颗粒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制备过程不需要配制特殊的化学品,产量较高。

这种方法利用了细菌产生的蛋白质和酶分泌物,与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反应,最终形成银纳米颗粒。

由于所制备的银纳米颗粒具有抗菌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等领域。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应用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如药物传递、生物成像等。

常见的纳米材料有:金纳米棒,磁性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

1. 纳米材料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药物传递是一种利用纳米材料将药物传递到特定的靶细胞中的方法。

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颗粒的生物应用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磁性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材料,正逐渐在生物领域展现出其巨大的应用潜力。

这些微小的颗粒,因其独特的磁性特质,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磁性纳米颗粒通常指的是尺寸在纳米级别的磁性材料,其具有超顺磁性。

这意味着在外部磁场存在时,它们能够迅速响应并被磁化;而当外部磁场消失时,它们的磁性也会迅速消失,不会产生剩磁。

这种特性使得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

在生物医学成像方面,磁性纳米颗粒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磁共振成像(MRI)为例,传统的 MRI 造影剂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磁性纳米颗粒作为新型的造影剂,可以显著提高成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它们能够被特异性地修饰,靶向到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从而更精准地显示病变部位。

例如,将其连接到特定的抗体或配体上,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成像,帮助医生更早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在疾病治疗方面,磁性纳米颗粒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磁热疗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通过将磁性纳米颗粒引入到肿瘤组织中,并施加外部交变磁场,纳米颗粒会因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而产生热量,从而达到局部加热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相比,磁热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副作用。

此外,磁性纳米颗粒还可以用于药物输送。

将药物负载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或内部,利用外部磁场的引导,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病变部位,实现靶向治疗。

这种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可以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纳米颗粒的表面进行修饰,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进一步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在生物分离和检测方面,磁性纳米颗粒同样表现出色。

利用其磁性,可以方便地从复杂的生物样品中分离出特定的细胞、蛋白质或核酸等生物分子。

例如,在细胞分离中,可以将特定的抗体连接到磁性纳米颗粒上,使其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目标细胞,然后通过外部磁场将其分离出来。

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一、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1、化学共沉淀法化学共沉淀法是制备磁性纳米材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是将含有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溶液混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入沉淀剂,使铁离子和亚铁离子共同沉淀,形成磁性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所得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较宽,且容易团聚。

2、水热法水热法是在高温高压的水溶液中进行反应,合成磁性纳米材料。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和溶液的酸碱度等,可以得到粒径均匀、结晶度高的磁性纳米颗粒。

水热法合成的磁性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磁性能和稳定性。

3、热分解法热分解法通常以有机金属化合物为前驱体,在高温下分解得到磁性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状,但反应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在惰性气氛中进行。

4、微乳液法微乳液法是利用微乳液滴作为微反应器,在其中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磁性纳米颗粒。

该方法可以制备出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纳米颗粒,但产率相对较低。

5、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先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溶液转化为溶胶,然后通过凝胶化过程形成固体凝胶,最后经过热处理得到磁性纳米材料。

这种方法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材料进行均匀混合,但合成过程较为复杂。

二、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1、生物医学领域(1)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磁性纳米材料作为 MRI 造影剂,可以显著提高成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 MRI 造影剂之一。

(2)药物载体磁性纳米材料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通过在外加磁场的引导下,将载药纳米颗粒定向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3)磁热疗利用磁性纳米材料在交变磁场中的产热效应,进行肿瘤的磁热疗。

当磁性纳米颗粒聚集在肿瘤部位时,施加交变磁场,使纳米颗粒产生局部高温,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2、环境保护领域(1)废水处理磁性纳米材料可以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生物降解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制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生物降解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制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生物降解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制法和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沈鹤柏,朱晨华
申请号:CN200610031077.0
申请日:20060913
公开号:CN1994469A
公开日:
200707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降解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该粒子具备内核和外壳的核壳型结构,内核层为磁性氧化铁,外壳层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如脂质体、血液白蛋白、明胶、淀粉或壳聚糖;且粒径为1-100nm。

该纳米颗粒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合成。

在细胞生物学、超微化学、生物大分子体外分离检测和医学体内诊断和示踪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申请人: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纳米Fe3O4磁性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Fe3O4磁性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法 、 械研 磨 法和 高 温分 解 法 。 由于化 学共 沉 淀 法是 制备 纳米 0 铁 粒 子 最 常 用的 方 法 , 以特 别对 此 方 法 的反 应 机 机 4 所 理做 了详 细 阐述 。介 绍 了磁 性 纳 米 O 在 生物 医 学方 面的 具 体应 用并 展 望 了其 今后 的发 展 方 向 。 4 关 键 词 F 3 4 制备方法 纳米颗粒 生物医学 e0 中图 分 类 号 : Q18 1 T 3.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t i Fu t e mo e t e s e ii a p ia i n o g e i F a o a t ls i ime ii e i n r d c d Fi al ,t u — al . rh r r , h p cfc p l t fma n t e 04 n p ri e n b o d cn s i t o u e . n l i f r c o c z n c y s t e e eo me t ie to s p tf r r . h rd v lp n r c i n i u o wa d d
学共 沉 淀法 的反 应 机 理 , 后 介 绍 了纳 米 F 。 磁 性 粒 子 在 生 然 e04 物 医 学 中 的几 项 重 要 应 用 。
于实际的反应条件 。某些 研究表 明, 化学 沉淀法能够 制备 出立 方体的纳米 磁性粒子 _ 。邱星屏等l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外形 8 ] g 为立方体或接近球形 的含有 针状 颗粒 杂质 的 F 04 米磁性 z e 纳
有关其制备方法及其性质 的研究也受到科学界广泛的关注 。 在 已报道的各类 纳米磁性 粒子 中, 有关 F 0 z e 4纳米粒子 的 制备方法及应用尤其受到 重视 。通过适 当的反应条 件 , 已能 现 够制备 出几到几十纳米的 F 3 纳米 晶, e04 但要制 得分散性 能优 良的纳米 F 3 粒子 还有 一定 困难 。本 文分别 介绍 了几 种现 e04 有的制备 F3 纳米粒子的方 法 , 详细 阐述 了应用最 广的化 e04 并

超声波辅助的磁性纳米粒子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超声波辅助的磁性纳米粒子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超声波辅助的磁性纳米粒子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新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磁性纳米粒子作为一种重要的新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声波辅助的磁性纳米粒子制备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也引起了生物医学领域的极大兴趣。

本文将介绍超声波辅助磁性纳米粒子制备技术以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超声波辅助的磁性纳米粒子制备技术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20kHz的声波,具有高强度、高速度和高频率等优势。

超声波能够在液体中产生强烈的压力波和负压波,从而形成局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与化学反应和物理现象密切相关。

因此,利用超声波可以快速、高效地制备出磁性纳米粒子。

超声波辅助的磁性纳米粒子制备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制备磁性纳米颗粒前驱体,如Fe3O4等。

第二步是将前驱体加热和还原,形成磁性纳米粒子。

超声波的应用可以促进前驱体的结晶和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态。

此外,超声波还可以加速改性剂的交联反应,提高磁性纳米粒子的稳定性。

二、超声波辅助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较强的磁性,能够通过外界磁场的作用实现对行为轨迹的调控。

这一特性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1、磁性纳米粒子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利用磁性纳米粒子标记特定的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化分析。

这一技术可应用于肿瘤检测、病毒检测等诊断领域。

2、磁性纳米粒子在治疗领域的应用将磁性纳米粒子注入人体内部,利用外部磁场控制其运动轨迹,可以实现定点聚集和制导,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药物输送和治疗。

同时,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可用于发展新型药物及治疗手段。

3、磁性纳米粒子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磁性纳米粒子除了可用于药物输送和治疗外,还可以作为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中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协助细胞跟踪和组织修复。

三、磁性纳米粒子制备研究中的存在问题尽管超声波辅助磁性纳米粒子制备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其在制备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磁性纳米颗粒是一种粒径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磁性物质,因其尺寸相对较小,具有大比表面积、量子大小效应、磁各向异性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信息存储、医学成像、癌症治疗、催化剂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一、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

1. 化学法:化学法制备磁性纳米颗粒的方法较为简单,包括共沉淀法、热分解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等。

其中,共沉淀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制备方法之一,其主要原理是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将已经被还原的金属离子和还原剂同时投入反应体系中,通过控制pH值和反应温度等参数,使纳米晶粒在反应体系中生成,最终获得磁性纳米颗粒。

2. 物理法:物理法制备磁性纳米颗粒常用的方法有气相沉积法、溅射法、激光蒸发法、磁控溅射法等。

其中,溅射法是制备高质量磁性纳米颗粒的有力手段,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高温等离子体将金属靶材中的原子或分子激发,然后在气相中重新组合形成纳米粒子,最后通过控制物理条件将其收集得到。

3. 生物法:生物法制备磁性纳米颗粒的方法包括生物还原法、微生物法等。

其中,生物还原法是通过利用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纳米粒子,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通过调节生物反应条件,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分散性和纯度的磁性纳米颗粒。

二、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1. 信息存储: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磁性性能和纳米级尺寸,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密度磁性存储器等领域。

磁性纳米颗粒不仅可以替代传统的磁性材料,提高磁存储器的存储密度和灵敏度,还可以制备出新型的垂直介质纳米颗粒阵列。

2. 医学成像: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显影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领域。

磁性纳米颗粒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MRI)、磁性血管造影(MRA)、磁性免疫检测等诊断技术中,进一步提高了医学成像的准确性和影像质量。

3. 癌症治疗:磁性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将药物载荷到纳米颗粒表面,实现肿瘤定位和靶向输送,同时利用外部磁场促进药物的局部释放,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有效治疗。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磁性纳米粒子是一种可以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材料,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磁性纳米粒子成为生物医学应用中有很大潜力的一种材料。

一、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通常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制备磁性核心粒子,二是表面修饰。

目前,常用的核心制备方式有氧化铁法、水热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制备出具有优良的磁性能力、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磁性纳米粒子,还可以调节其形态、尺寸和表面性质,以及表面修饰所需要的官能团。

二、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 生物医学成像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成像方面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在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造影、磁性荧光成像中,磁性纳米粒子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磁性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调节其形态、尺寸和表面性质,使得其在生物体内的信号强度、寿命和磁共振效率得到改善,从而用于高灵敏度的生物医学成像。

2. 肿瘤治疗磁性纳米粒子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靶向治疗方式。

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敏感性和选择性,可以将药物靶向输送至肿瘤组织,实现更高效、更低剂量的肿瘤治疗。

同时,磁性纳米粒子也可以用于磁控释放高剂量药物,实现肿瘤治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

3. 细胞分离和富集磁性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表面修饰,使得其与特定细胞表面膜进行特异性结合,实现对细胞的分离和富集。

同时,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敏感性,可以利用磁场的作用力,快速地将目标细胞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高效、快速地分离细胞,还可以避免使用传统的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带来的细胞损伤。

4. 生物传感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通过表面修饰,磁性纳米粒子可以与生物分子进行特异性识别,实现对于生物分子的灵敏、特异性检测。

同时,通过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敏感性和磁热效应,也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非标记式检测。

三、磁性纳米粒子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虽然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前景广阔,但是在应用中也面临许多挑战。

《2024年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研究》范文

《2024年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研究》范文

《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磁性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磁响应性和化学稳定性,在生物医学、药物传递、催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探讨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相关性能研究。

二、制备方法概述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化学共沉淀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Fe3O4磁性纳米颗粒,然后在其表面包覆一层SiO2,形成Fe3O4@SiO2核壳结构。

三、实验部分1. 材料与试剂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铁盐、碱溶液、硅源、催化剂等。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使用前未进行进一步处理。

2. Fe3O4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将铁盐溶液与碱溶液混合,通过共沉淀法合成Fe3O4磁性纳米颗粒。

在反应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以获得理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

3. 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将合成的Fe3O4磁性纳米颗粒分散在硅源溶液中,加入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在Fe3O4颗粒表面包覆一层SiO2。

在包覆过程中,控制反应温度、时间和硅源浓度,以获得理想的核壳结构。

四、结果与讨论1. 形貌与结构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制备的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颗粒呈球形,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且结晶度良好。

2. 磁性能分析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能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该颗粒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和良好的磁响应性。

3. 包覆效率与稳定性分析通过测量SiO2层厚度和包覆前后的粒径变化,计算包覆效率。

同时,通过长期稳定性实验评估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该颗粒具有良好的包覆效率和较高的稳定性。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磁性纳米粒子是一种极小尺寸的材料,这种材料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污染治理等等。

制备和应用磁性纳米粒子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一、制备磁性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几种,如下所述:1、溶胶凝胶法:该方法是将金属盐和一定量的氧化物或羟基化合物在水中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或羟基化合物的胶体溶胶,然后进行凝胶化处理。

2、共沉淀法:该法是用氢氧化钠或其他碱性物质作为沉淀剂,加入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则会生成磁性离子团集沉淀下来,形成纳米粒子。

3、微乳法:该法是将磁性离子置于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和溶剂组成的胶束体系中,通过调整胶束水/油比例和表面活性剂结构来达到控制纳米粒子大小等特征。

4、高能球磨法:该法是利用高能球磨机将磁性原料和球进行高速碰撞,从而制备出纳米粒子。

以上四种方法,各有优劣,根据不同要求进行选择。

二、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1、生物医学应用:磁性纳米粒子由于具有超小尺寸、较大的比表面积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比如,用于肿瘤治疗中的靶向给药、医学影像诊断、生物分离、生物标记等。

2、环境污染治理:磁性纳米粒子也可以作为分离和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良好吸附材料。

利用磁性纳米粒子制备的磁性吸附材料在环境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去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3、磁性催化材料:磁性纳米粒子通过控制微观结构、粒径和表面修饰等方法,可以制备出磁性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具有控制性、选择性强、转化率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分子轮廓选区的催化反应。

4、数据存储:磁性纳米颗粒具有磁性,所以被广泛用于磁盘、存储器等数字化设备中,以储存大量的信息。

结语:总之,磁性纳米粒子具有普适性和多功能性,应用广泛。

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和应用会涌现出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便捷和效益。

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J Magn Mater Devices Vol 41 No 5
4 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磁性纳米颗粒由于独特而优异的物理、化学 性质在医药领域有着多种用途。利用其磁响应特
8
磁性,在外加磁场下纳米颗粒被磁化,然而一旦 去掉磁场,它们将立即重新分散于溶液中。通常 磁分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步骤:(1)将要研 究的生物实体标记于磁性颗粒上;(2)利用磁性 液体分离设备将被标记的生物实体分离出来。目 前,磁分离方法已经拓展到对细胞、蛋白质和核 酸(DNA,RNA)等多种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Xu 等
用于磁性纳米颗粒表面改性的聚合物/分子及其优点与应用
应用 特定部位药物输送 特定部位药物输送 优点 提高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增加稳定性 可与多种亲脂性化合物结合 增加生物相容性,减少 RES 吞噬量与蛋白质吸附,改善特殊 细胞吸收其靶向性 文献 [6] [6] [14,15]
纳米颗粒 Fe3O4 8~15nm Fe3O4 8~15nm
磁性材料及器件
2010 年 10 月
表1
制备 方法 共沉 淀法 微乳 剂法 溶胶凝胶法 高温 分解法 Polyol 法 机械合 金化法 电弧 熔化法 基本原理
纳米磁性颗粒常用制备方法及特点
合成颗粒 平均尺寸 nm 3~20 4~15 4~50 4~20 类球形 或球形 球形 球形 颗粒 形貌 球形 立方体 或球形 球形 磁性能 20~50 A·m2/kg 超顺磁性 >30 A·m2/kg 超顺磁性 10~40 A·m2/kg 超顺磁性 超顺磁性 H0c~530Oe 46℃~47℃ 超顺磁性 <100Oe TC=298K 文献 [5,6] [7] [8] [9]
[24,25]
肿瘤部位后,置于交变磁场中进行热疗,测得肿 瘤部位温度可达到 41~46℃。郑元青等[30]采用反 相微乳液法制备的叶酸-磁性淀粉纳米颗粒 (FA-StNP@Fe2O3),在交变磁场下作用 30min, 可使环境温度升高到 42~43℃,显示其具有一定 的磁热效应。 且将纳米颗粒分别与 HUEC-12 正常 细胞和 Hela 肿瘤细胞共同培养,细胞凋亡率为 13.4%,叶酸修饰有助于 FA-StNP@Fe2O3 纳米颗 粒靶向识别 HeLa 细胞。 4.3 靶向给药 传统的抗癌药物通过血液循化分布于体内各 脏器,缺乏对肿瘤部位的特异性,需要很大的剂 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此外,在杀死肿瘤 细胞的同时也攻击正常细胞,对患者造成严重伤 害,使抗癌药物的疗效受到限制。因此,研究者 开始了靶向给药的研究,由于磁导向给药有方法 简单、易于控制、无创伤等特点而备受青睐。 靶向给药一般可分为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 被动靶向是通过载体的非特异性(如电荷、疏水性 和尺寸等)使药物载体到达靶部位,主动靶向则是 在载体与靶部位间的特异性作用(如抗原-抗体、 磁性靶向)驱动下到达靶组织或器官的。因主动靶 向更具可控性,故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磁性 磁性 载药微球应用于给药系统的基本原理为[31,32]: 载药微球作为药物载体,被注射到体内,在外部 施加一定磁场,利用磁性载药微球的流动性和磁 场的诱导性,将磁性载药微球移向病变区,然后 药物以受控方式 (酶的活性或者生理条件的改变, 例如 pH、渗透压浓度和温度等)缓慢定位释放, 集中在靶区发挥作用。利用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 物载体具有使用便捷、 可增加病变部位药物浓度、 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及提高药效等优点,在癌症治 疗中,优势显而易见,故又被称为“磁控导弹”, 应用前景广阔。目前所承载的化疗药物已经有阿 霉素、甲氨喋呤、丝裂霉素、米托蒽醌、顺铂、 多西紫杉醇等。 林本兰等[33]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粒径均 匀、生物相容性好的白蛋白包覆的纳米 Fe3O4 磁 性微球,这种磁性白蛋白微粒不但被用作化疗药 物载体, 还被用于磁性微球栓塞及磁流体热疗等。 他们 [34] 还采用二步法制备了磁性靶向紫杉醇微 球,实验表明,纳米 Fe3O4 晶粒被紫杉醇的非晶 包覆,载药量为 3.013%,包封率为 35.26%。

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颗粒材料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纳米颗粒材料具有小体积、巨大比表面积、优异光、电、磁、光催化性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催化、传感、光电、生物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从制备技术、应用前景等方面详细介绍纳米颗粒材料。

一、制备技术1. 物理法制备纳米颗粒材料物理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物理气相沉积法(PVD)和溅射法等。

其中,CVD法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方法,可以制备高质量的有机纳米材料。

该方法的核心是通过控制气相反应条件及反应时间来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大小。

在这些方法中,还有一些最新的方法,例如闪烁法、激微波法等。

2. 化学法制备纳米颗粒材料化学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等。

其中制备氧化物合成材料的溶胶-凝胶法是一种简单、重复性高、成本低的方法。

室温沉淀法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可用于制备纳米颗粒。

纳米粒子的合成还包括水相和非水相反应。

水相反应主要用于合成金属纳米颗粒,非水相反应用于非晶态合成纳米颗粒。

3. 生物法制备纳米颗粒材料生物法制备纳米颗粒材料包括微生物发酵法、生物还原法、酶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基于某些微生物或生物因素的生理反应以及其对宿主的影响。

例如,菌物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纳米颗粒材料。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可控性,可以得到高纯度和均一分布的纳米材料。

此外,某些酶也可以作为催化剂来制备纳米材料。

二、纳米颗粒材料的应用前景1. 催化应用纳米颗粒材料在催化领域应用广泛。

例如,纳米颗粒催化剂可用于制备燃料电池、汽车尾气去除、柴油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催化设备等。

纳米颗粒材料也可以被用于生产环保电缆、塑料橡胶等。

2. 生物医药应用纳米材料的独特物理和化学特性为生物医药应用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例如,可以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来输送药品,同时还可以实现局部或靶向释放药品,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用于生物成像、诊断、监控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生物应用L. Harivardhan Reddy,JoséL. Arias,Julien Nicolas,†and PatrickCouvreur*,†目录1。

目录2。

设计磁性胶体2.1。

合成策略2.1.1。

电子束光刻技术2.1.2。

气相沉积2.1.3。

索尔−凝胶方法2.1.4。

氧化法2.1.5 化学共沉淀2.1.6。

水热方法2.1.7。

流动注射方法2.1.8。

电化学方法2.1.9。

气溶胶/气相方法2.1.10。

声化学的分解方法2.1.11。

超临界流体法2.1.12。

综合使用Nanoreactors2.1.13。

微生物方法2.1.14。

合成Metal-Doped氧化铁纳米粒子2.2。

稳定的程序2.2.1。

使用稳定表面涂层材料2.2.2。

封装成聚合物壳2.2.3。

封装成脂质体1。

介绍近年来,相当大的努力一直在发展的磁性纳米颗粒(基于),他们的行为的理解,提高其适用性在许多不同的领域。

1、2精确控制的合成条件和表面功能化和基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支配他们的物理化学性质,胶体稳定性、生物行为/命运。

用于制药和生物医学、磁平台应具有非常小的尺寸和尺寸分布窄和高磁化强度值。

此外,这些纳米颗粒(NPs)必须结合高磁化率的最佳磁富集和损失磁场磁化后切除。

最后,他们需要最佳的表面涂层,以确保宽容和生物相容性,以及在生物目标站点特定的本地化。

基于拥有适当的物理化学和定制的表面性质都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为各种应用,如药物输送、高热,磁共振成像(MRI)、组织工程和维修,若,生化分离和生物分析法。

在疾病治疗领域,“开展”的发展,,同时促进药物递送和成像,代表MNP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

3目前,各种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调查不同的磁性纳米药物的潜力和生物医学应用本文将全面描述和基于的合成、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生物制药的表演,包括药物动力学、生物分布和毒性。

特别强调将他们的应用程序在治疗,诊断,组织工程,和其他生物医学的应用,如传感与分离细胞,细菌和病毒,生化药剂和重金属的分析。

2。

设计磁性胶体2.1。

合成策略铁氧体胶体,磁铁矿(Fe3O4)和磁赤铁矿(γ-Fe2O3),是主要的代表和基于,迄今已收到相当大的注意力在医学和制药等领域,因为他们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1、5这些铁氧体胶体具有尖晶石晶体结构与氧离子形成一个拥挤不堪的立方晶格和铁离子位于间隙。

Fe3O4来自反铁磁耦合的磁化(超交换虽然氧)之间Fe3 +离子在八面体和四面体间隙,离开价离子的磁矩(八面体位置)负责单位的磁化单元。

主要的合成途径提出了制备Fe3O4 NPs报道如下:(1)物理方法,如气相沉积和电子束曝光。

然而,这些方法受无法控制粒子尺寸下降到纳米尺度(2)湿化学制备方法,如溶胶−凝胶合成、氧化法、化学共沉淀、热液反应,流动注射合成、电化学方法、气溶胶/蒸汽方法,化学分解反应,超临界流体的方法,并使用纳米反应器合成(3)微生物方法通常是简单的,多才多艺,和明显的控制有效成分和粒子几何产生的材料或者,极大的兴趣最近致力于掺杂金属的发展与增强磁性铁氧化物。

因此,人们提出了各种方法对这些金属尖晶石铁酸盐的合成(MFe2O4,其中M可以是锰、铁、锌、镍、等)2.1.1。

电子束光刻技术2.1.2。

气相沉积2.1.3。

索尔−凝胶方法2.1.4。

氧化法2.1.5 化学共沉淀2.1.6。

水热方法2.1.7。

流动注射方法2.1.8。

电化学方法2.1.9。

气溶胶/气相方法2.1.10。

声化学的分解方法2.1.11。

超临界流体法2.1.12。

综合使用Nanoreactors2.1.13。

微生物方法2.1.14。

合成Metal-Doped氧化铁纳米粒子2.2。

稳定的程序精细划分铁非常活性氧化剂和水或潮湿的空气的存在。

因此,保护和基于至关重要获得物理和化学稳定胶体系统。

这种保护可以通过表面涂层的和基于(图7)。

此外,表面涂层可以提高胶体粒子的物理稳定性,增加water-dispersibility,并为进一步提供功能化和生物活性分子或靶向配体结合,并获得多功能NPs。

这样的稳定可以通过以下:(1)通过表面涂层使用适当的聚合物稳定剂/表面活性剂,如。

、右旋糖酐、carboxydextran聚(乙烯醇)(PVA),或聚(乙二醇)(挂钩);或由几个原子层沉积的无机金属(如。

、黄金)、非金属(如。

(如氧化、石墨)或表面。

二氧化硅)。

(2)通过生成聚合物壳后避免集群增长成核并保持对引力粒子域分开。

在这种情况下,复合粒子准备从单体或预成型的聚合物可以由聚合物基质(即。

nanosphere)或水库系统的水或一种油性核心周围是聚合物壳有关纳米胶囊(即)。

(3)由类脂涂料(如的形成。

脂质体/脂质NPs)磁芯2.2.1。

使用稳定表面涂层材料表面,从而防止体外和体内聚合。

表面涂层的类型和它的几何排列在磁芯不仅确定的总规模胶体也扮演重要角色关于其生物命运表面稳定通常是通过使用nonpolymeric稳定器基于有机单体轴承官能团羧酸盐、磷酸盐、或硫酸盐,如。

,OA alkanesulphonic和alkanephosphonic酸乳糖醛酸月桂酸dodecylphosphonic hexadecylphosphonic酸,或为原料,或聚合物稳定剂,即,右旋糖酐、挂钩、PVA,86海藻酸,壳聚糖,支链淀粉。

或聚(乙烯亚胺)(PEI)(图8)。

当聚合物材料用作稳定剂,聚合物的吸附到基于授予保护空间斥力和作为一个屏障对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维持5粒子分开从一个另一个。

这样的保护是最有效的在使用两亲性共聚物轴承亲水段倾向于水介质中传播和疏水段锚定到粒子表面。

如果聚合物链是带电的,可能发生额外的静电斥力,从而赋予结合离子和空间(electrosteric)稳定的效果。

换句话说,聚合物涂层表面可以定制属性(化学基于功能和表面电荷),构成一个优秀的屏障防止聚合,导致稳定的磁nanoformulations物理、化学的变化。

关于血管(静脉(注射)或管理基于动脉内的),重力沉降的血流可以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多亏了这些聚合物涂料一般磁核的平均密度降低。

然而,之前考虑生物医学聚合物的应用,一些关键特征必须考虑:长度和分子量、化学结构(生物降解性和疏水/亲水字符),构象,程度的表面覆盖,和附件机制,粒子表面(共价、疏水或离子绑定)。

聚合物的构象在NP表面有助于有效水动力大小和防污性能,减少的重要因素的快速血液间隙NPs输液管理后,由于免疫识别磁性油墨印刷及防伪技术磁性油墨印刷 简称磁性印刷 是一种特种油墨的防伪印刷技术 在油墨中填加磁性物质进行印刷的方式。

磁性印刷属于磁性记录技术的范畴 通过磁性印刷完成磁性记录体的制作 使之具有所要求的特殊性能。

磁性印刷品是用记录技术和印刷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独特媒体 其特点是数据能在磁性卡片上写入、读出 视觉上能看到文字、图案和照片。

磁性印刷基本技术磁性印刷品是在纸张或塑料片基上敷以磁层 在其他部分印上文字或图案 以及用以显示与使用状况相应的视觉信息的印字层 经模压加工而成。

磁性印刷品的片基 要求有适度的韧性 厚度均匀 表面平滑 温湿度变化时不易发生伸缩或卷曲耐水和耐蚀性良好 印刷和加工适性好 价格低廉。

常用的材料有胶版纸、涂料纸、浸树脂纸和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酯(PET)等塑料片基及其复合材料 厚度在150-800微米之间。

对磁粉的要求是磁饱和度大、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好、稳定、时效长。

常用的有磁赤铁矿、附着钻铁的一氧化铁。

以磁粉颜料、连结料、干燥剂、抗氧剂、湿润剂以及其他附加剂等组成磁性油墨。

在黑墨中加入炭黑 在色墨中加入其他彩色颜料以得到色彩。

磁性印刷采用丝印或胶印方法获得带状或图形磁层 它能在卡片必要的地方形成磁带从而降低了成本 而磁性油墨中磁性颜料的含量、颜色的磁性和印刷后油墨膜层的厚度等会影响磁性。

磁性印刷品在印刷后 在两面复膜透明的PVC片用热压机压合 按规定尺寸进行模切。

磁性印刷为了防止伪造和篡改 对安全保密性越来越高 因此在磁性材料、印刷、加工方法上采用特殊的材料或技术。

如在印刷中使用特殊的制版技术和油墨 包括用萤光油墨、热敏变色油墨、吸收红外线油墨进行印刷 还用地纹印刷、微缩印刷、彩虹全息等措施 以防止伪造。

磁性油墨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前后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磁性油墨首先在银行和邮政的业务中使用。

当时使用磁性油墨并非用于防伪 而是主要用于银行对票据的自动处理、邮政对信件的自动分拣 所以磁性油墨只用于印刷字母和数字 以能对印件进行自动识别和处理 即磁性油墨字母识别法(MagneticInkCharacterRecognition MICR)。

80年代开始 磁性油墨不再限制在黑色或有限的几种颜色范围内 而是扩大到了四色磁性油墨。

目前世界上磁性油黑的年消耗量已达数千吨之多 主要用于支票上的符号与字母印刷 印刷方法一般为平印与凸印 还有就是用于印刷信货卡片上的磁带条。

另一类与MICR技术情况基本相似的是光学字母识别法(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OCR)。

这种技术大约在1952年发明 设备简称为阅读器 亦称光学扫描器 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来辨认字母符号的设备 其输出系统可以产生磁性或直接输入计算机作数据处理。

用于这种设备上的油墨叫OCR油墨(也叫光学识读油墨)。

一般有两种类型 非可读型和可读型 后者主要指黑色油墨类 前者则是指各种彩色油墨。

OCR油墨可以按照一般类型的油墨来设计 例如平印、凸印、凹印和丝印等。

非可读型油墨中的颜料含量一般在1%-5%之间 有的则可用到20%左右。

目前 在文件分类方面 MICR已很快被OCR替代 这是因为OCR信息输入计算机中的速度比较快。

而MICR则主要应用于印刷防伪和信息记录等方面。

用于磁性印刷的承印物基材有高分子材料和纸张两大类。

高分子材料主要用聚酯、硬质PVC和尼龙等 而纸张则多选一些上等纸 印刷后进行涂布或覆膜加工 这样既有好的印刷适应性 又能提高纸张的耐磨等机械性能。

磁性油墨的基本结构磁性油墨基本构成与一般油墨相同 即由颜料、连接料、填充料和辅料组成。

颜料磁性油墨所用的颜料不是普通色料 而是强磁性材料 经过磁场处理后具有保留磁性的能力。

磁性油墨中的主要成分是磁性颜料 最好的磁性颜料为氧化铁黑(Fe3O4)和氧化铁棕(Fe2O3)。

这些颜料大多为小于1μm的针状结晶 这样的颗粒大小和形状使它们极易在磁场中均匀排列 从而得到比较高的残留磁性。

用于磁性油墨颜料的强磁性材料主要有铁(Fe)、钴(Co)、镍(Ni)等磁性元素 含有Fe-Mo和Fe-W强磁性元素的合金 以及具有Mn-Al和Mn-Bi等NiAs型结晶结构的合金等。

大多磁性油墨颜料是铁素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