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深度解读的目标与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深度解读的目标与途径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文本深度解读的目标与途径,提出文本深度解读应以突显文本的独特性为目标,通过文本细读、参校式阅读和知人论世等途径,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细读;参校式阅读
研究文本的深度解读离不开两个问题,即文本解读应该深向哪里、怎么深。关于文本深度解读的目标,笔者认为,文本深度解读应该关注文本的独特性。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讲究以一带多,希望能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学会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个目标是没错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混淆了目的和手段,教一篇文章时按照读一类文章的共同套路来教。似乎把所有篇章都讲成一样的,学生再遇到类似篇章时就会解决。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学生不是不知道解读文章或者解题的方法步骤,真正的问题在于,文章本身他们读不明白。语文不像理科,学会了公式就一通百通。语文学科的每篇文章都是独特的个体,即便是主旨相近的文章,他们的结构、情感、意境、手法、语言形式都各有不同,读懂了这一篇,不一定能读懂那一篇。我们只有引导学生把读过的每一篇文章都读进去、读明白,形成足够的量的积累,
才能形成解读文本的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而要想让学生把具体的文章读明白,就离不开对文本的独特性挖掘。
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独特性呢?笔者认为有三条途径可以尝试。
一、立足于文本自身,加强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挖掘文本独特性最直接的方式。因为一个文本最独特的地方不是主题和手法,而是语言文字本身。文本的思想性和人文性都是由语言文字所承载,文本的情感与手法也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把握住了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独特性。
通过文本细读,教师可以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的信息,使解读走向深入。例如,《鸿门宴》中,张良问:“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张良问:“何操?”刘邦却答:“我持”。“操”和“持”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课堂讨论得出结论:“操”本义是“拿着,握在手里”,“持”的本义是“一只手从上托扶”,“操”显得比较随意,而“持”就比较正式,态度恭敬得多。因为刘邦来赴宴是来“请罪”的,所以必须时时处处表现出对项羽的尊重。而张良是刘邦的手下,不需要,也不应该在刘邦面前表现出对项羽的尊重。而逃离宴会现场之后,刘邦与樊哙等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这里的“持剑盾步走”可
否换成“操剑盾步走”呢?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樊哙等人不只是拿着武器,而是双手紧握着甚至举着,为防备不测,保护刘邦,必须时刻准备搏斗。这个“持”字显出了他们当时高度戒备小心翼翼的样子,用“操”就显得太随意漫不经心,不符合当时樊哙等人的心态。一字之差,背后是复杂的人物心理。文本中有许多这样的“微言大义”等待着读者去发现,等待着教师来挖掘。只有通过细读,潜心研究文本,才能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读出丰富的意蕴。
二、立足于文本间的联系,加强参较式阅读
参较式阅读就是相互关联的文本之间相互印证或相互
对照的阅读方式。例如,在讲《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可以利用《论语》中的相关内容来辅助或者印证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究。在讲《扬州慢》一课时,可以利用《十五从军征》与之对比,同样是描绘萧条破败,《十五从军征》中说“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意象和场景都比较世俗化,语言也简单质朴,体现出民歌的特征。而《扬州慢》中的“夜雪初霁、荞麦弥望”“荠麦青青”“清角吹寒”等,用词雅致,意境清冷但不失优美,体现出姜词“清峻峭拔”的特色。在讲授《书愤》一诗时,可将该诗与陆游的另一首诗《夜读兵书》进行比较阅读。两首诗都是抒发陆游的爱国情怀,但《书愤》是七言律诗,有丰富的意象,严谨的对仗,而《夜读兵书》是五言
古诗,语言古朴简约,主要通过直抒胸臆和用典抒发爱国情怀,这样一对照,两首诗的特征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三、加强知人论世,恰当引入背景知识
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古典文本和现当代散文,由于时代背景和文体的限制,必?结合时代背景
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解读。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引入背景知识的方式。在引入背景知识时,应尽量做到生动、鲜活,避免简单机械地呈现,不要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之前就引入关键性的背景知识,不然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越过文本直接从外在背景得出结论,用外部解读代替了内部解读。最好是等到必须借助背景知识来解读文本时才引入。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深度解读文本,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有深度,有韵味。
参考文献:
余洋洲.《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J].中学语文教学,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