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命题趋势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中考化学命题趋势预测
虽然中考试题难以预测,但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题,尤其是每年的京沪各市区命题,再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我们不难获得一些可贵的启发,进而,揣摩出2007年中考化学试题命题的大致趋势。
趋势一:继续立足于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考查,突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逐步过渡到20 08年全新的科学课考试。
2007年各地课改区中考化学命题将会继续在2006年的基础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字主要体现在试卷的结构、内容、题型、题量等方面。
重要的知识点还会继续考查,考查的方式仍然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同学们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情景仍是大家常接触或知晓的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精神。
“变”字主要体现在继续转变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局面。
其中,中等难度的题量有所增大;考查能力的力度有所增加;题目的灵活性有所增大。
用现在的“灵活”代替以前的“难”,从而使“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失灵,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完成自己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新”字主要体现在题目的情境新、考查方式新、综合方式新三个方面。
趋势二:继续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生活需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2007年各课改区中考化学命题将会继续紧密联系实际,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最新资料)来体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联系,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为同学们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从化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体会和感悟学习化学的价值提供机会,培养大家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同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还能指导学生平时留心生活,提高学习的兴趣。
选取这些素材作为试题背景的目的在于考查同学们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读书看报,特别是与化学有关的各种时事(在2007年中考之前所发生的新闻、社会热点都要留意,特别是与本省、本市有关的新闻更要留意,这些都有可能作为试题的情境,如“神舟系列”飞船;飓风;地震;禽流感;煤矿安全事故;能源;环境污染;世界环境日、土地日、海洋日、森林日、水日、无烟日等的主题都有可能作为试题的情境),并且要从化学的视角分析、思考、评价。
同时还要留意身边的化学,从小处着手,家中的生活用品、学习中的各种文具,同样有可能成为试题的素材,同样蕴涵着丰富的化学信息。
如果我们平时留意了、思考了,考试时就顺手多了,做起题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现代社会不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需要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
入耳”的社会可用之才,随着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学对中国青年学生的招生,使中国国内的大学感受到了压力,肯定会要求各地的教育考试院在试题中体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包括责任、态度的考查,各地中考肯定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
趋势三:继续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
国家教育部在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理科考试应增加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在2006年的基础上,2007年各地课改区中考化学命题将会继续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
开放性试题的数量可能有所增加,并将更加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开放性试题是指答案不惟一或方法多样性的试题。
主要包括试题开放、解题过程开放、答案开放、表达方式开放等类型。
此类试题主要涉及环保问题、实验设计、知识方法总结等。
通过创设与生产、生活等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全面检测同学们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
趋势四:继续立足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2007年各地课改区中考化学命题将会继续加大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这类试题可能从量上、深度上和广度上比2006年有所提高。
这些试题多数将继续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对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进行考查。
常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同学们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目前的探究性试题大多数是让同学们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该类问题貌似复杂,有的知识还比较陌生,乍一看觉得很
难下手,但事实上解答该类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都是已学过的或题目暗示的,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读懂题意就可攻克,难度并不大。
难度稍微大一些的是给同学们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自己按照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进行探究,当然这种探究也是在同学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中如果是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确定实验的原理,然后根据原理和要求选择仪器与药品进行实验。
在进行探究时要注意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思维找到解决新问题的钥匙,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得出结论。
趋势五:继续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2007年各地课改区中考化学的命题将会继续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所考查的问题是同学们需要或想知道怎样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会使得解题过程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被评判的过程,而变成了一种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展现自己才能的过程。
同时体现教育价值的试题将会有所增加,这些试题不但要考查同学们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使同学们通过考试更加关注健康、材料、环境、能源、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等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所遇到的热点问题,体现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趋势六:加强对化学素养的考查
2007年各地课改区中考化学命题将会对一些基本的化学素养如守恒思想、实验为基础的思想加强考察,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基本原理、规律、简便的计算。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因而对实验的考查会加强,同时加强对误差、错误的分析考查,以让学生强化实验是科学科目的基础,只能分析,不容忽视和篡改。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2007年各地课改区中考化学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继续适当降低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主要是剔除“繁、难、偏、旧”和纯数学计算的内容),而更加注重命题的基础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突出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等新课程理念。
同时2006年各地课改区中考化学考试在问题情境设置上将更具人性化和时代性,对中学化学教学和同学们的有效学习起到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切实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如下是对2006年北京市中考试题的分析
一. 传统题不失新意,各有侧重点
虽然考试的内容还是不超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的范围,但命题上出题更新、更活。
例如,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对已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是常常是给出新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并结合已学的概念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不仅能测试出学生对学过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接受
新知识的能力。
比如2006年北京中考化学大纲卷第30题:
30. 分析表中的数据,以下看法不可取的是
A. 生理盐水是依据人体血液的特点配制的
B. 表中三种溶液的含盐质量分数均为0.9%纯属巧合
C. 人类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逐渐进化到陆地上的
D. 人体血液与原始海水之间可能有某些尚未认识的关系
化学实验的考查内容将包括从基本常规操作到陌生实验的规定操作,从简单仪器的使用到简单仪器的构造、特点等,从仪器的连接到简单实验的设计以及信息迁移式实验、融计算因素于一体的实验。
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题目信息与平时做事做实验的基本顺序结合起来,特别注意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例如2006年北京市中考化学新课标卷第44题第45题:
44、(4分)实验室有失落标签的4瓶无色溶液:MgCl2、NaCl、H Cl、NaOH,现实验桌上只有1瓶酚酞试液。
请你设计只用瓶酚酞试液鉴别上述溶液的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步骤预计产生的实验现象和由此得出的结论
(1)
(2)
45、(7分)某日报有题为“学校化学实验室也是污染源”的报道,文章指出:全国数以万计的高校、中学的化学实验室每天都排放着成分复杂的污染物。
为此某校化学研究小组拟进行如下试验,以粗略测试刚做完实验的实验室(甲)空气中全部酸性气体的含量。
步骤:
(1)取样:因试验在另一间没有污染的实验室(乙)中进行,请你设计取出适量化学
实验室(甲)空气样品的方法:
(2)按图装置取得的气体进行实验,问:图中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酸性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请写出其在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若取样气体为100毫升,装置C读数为99.0毫升,则实验室(甲)空气中总酸性气体体积含量约为_________%。
分析:①一般空气中含二氧化碳约为0.03%,此样品中由实验室废气
产生的
酸性气体约为_________%。
②请提出你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减少实验室对人类生存环境污染的一种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注重学科综合
化学的综合应用性内容主要包括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新材料、新科技成果、化工生产、生活(食品与保健)等6个方面涉及的知识,它们几乎涵盖了化学的全部内容,题型则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
1. 化学与生活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医药、人体所需元素、食品、水、保健品、饮品等。
题目的情境贴近生活,考查的知识点着眼于双基,这是素质教育之必需,也是今后中考命题的方向。
如2006年北京新课标卷第4题、第5题、第8题、第13题等
4、下列常见食品中,呈弱碱性的是:
(A)泡菜(pH 3.2~3.6 )(B)牛奶(pH 6.3~6.6) (C)鸡蛋清(pH 7.6~8)(D)苹果(pH 2.9~3.3 )5、熟石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熟石灰的用途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建筑材料(B)改良酸性土壤
(C)制农药波尔多液(D)治疗胃酸过多
8、每年的5月13日是世界无烟日。
香烟的成分很复杂,燃烧产生的
烟气中含有许多强致癌物质和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分别是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焦油、一氧化碳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吸烟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B)尼古丁中碳、氢、氮三种元素质量比为60:7:14
(C)尼古丁中含有1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
(D)一氧化碳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故而有剧毒
13、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列做法中应用了结晶方法的是:
(A)除去水中的泥沙 ; (B)分离豆浆和豆渣
(C)除去混在铜粉中的铁粉(D)用海水晒盐
2. 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五大严峻问题之一。
人类在从自然界中获取极大财富的同时,也给自己酿成了极大的灾祸。
中考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有关环保的试题,可起到唤起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觉地关心环保问题。
如2006年北京中考新课标卷第7题、第45题(见上)7、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冶炼厂排放的白色烟雾(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粉尘(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垃圾
3. 化工生产、化学能源化工生产是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
化工生产常常与环境保护知识融为一题。
能源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五大严
峻问题之一,因此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
如北京2006年新课标卷第11题等。
11、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①少用烟煤作燃料②把工厂烟囱建高
③将钢窗换成塑钢的④燃料脱硫⑤开发利用氢能源。
其中有效措施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⑤(D)①③④
4. 化学与新科技、新材料反映最新科技成果,是中考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近年来,中考试题所涉及到的有关新科技成果的试题有很多。
在2007年中考复习中,同学们在重视“双基”复习的同时,还要重视收集科技方面的信息,并与已有知识相结合,做到理论服务于实际。
材料科学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任何新材料离不开化学知识。
因此,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也就成为中考考试的热点。
如北京2006年新课标卷第12题、第20题等
12、考古学家是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碳-14含量来推断它的生活年代。
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子数为6 (B)质子数为6
(C)电子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20、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
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
直径为几个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材料
(B)纳米管具有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性质
(C)纳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纳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5.北京市到2008年之后要实行科学课教学,在这之前属于过渡阶段,根据多年来北京教学考试改革稳中求变的特点,一定会在考试中逐步渗入过渡的特点考题,即学科间的综合知识。
将物理、生物等其它自然科学知识渗入到化学考题中,这些内容在其它先行考试改革的省市已经有所体现,希望各位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其它学科知识的积累,不要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