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论文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姓名:何佳芳
学号: 20111104135
院系:经济学院
年级: 11
专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岳富贵
2012年6月 26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研究 (4)
(一)政策制度视角制度排斥 (4)
(二)职业价值观视角职业期望高 (4)
(三)就业机会视角就业途径受限 (5)
(四)就业能力提升视角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5)
(五)就业质量视角就业满意度较低 (5)
(六)职业流动视角职业水平流动强 (5)
二、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6)
(一)结合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 (6)
(二)抓住时机加强对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 (6)
(三)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 (7)
(四)从法规政策上,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7)
(五)创造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制度环境 (7)
四、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展望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的出现,从客观方面来看是城市工业化对农民需求形成拉力;从主观方面来看,农业中的劳动力过剩形成农民外出务工的推力。

①然而从2009年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严峻的就业压力对于农民工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

结果造成了农民工这样的就业弱势群体大量返乡甚至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就业尤受关注。

作为城市劳动力的补充力量,农民工群体形成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劳动者形象。

实践证明,研究农民工现象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②因此,社会以及政府必须要加强帮扶力度,深入分析其原因,并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提出合理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金融危机,就业,对策
引言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金融业、IT业、出口制造和贸易业和房地产业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行业,而出口制造、贸易业和房地产业这两个行业又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因此行业的萎靡意味着对农民工需求的巨大缩减,所以如何面对危机,化危为机为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既是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就业问题。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有现行政策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③因此,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之下的农民工利益受损,合法权益受侵,以及诉求无法满足等问题,对为什么要保护农民工利益,如何加大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力度,以及怎样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怎样满足中国底层社会群体争取“公民身份”的政治诉求的研究,成了社会和国家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问将针对该方
面的研究做一个综合述评。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研究
何谓农民工,目前学界和政府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流动人口”论。

另一种是中国特殊的有着“农业户口”的“非农居民(但不享受非农人口权利与待遇)论”。

农民工现象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随着时间推移,第二代八零后和第三代九零后农民工将逐渐成为打工者的主体。

和他们的父母相比,他们已经相对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梦想。

正因为这样,新一代农民工已经不再把土地当作自己的退路,也不再把打工看作种地之外贴补家用的一项额外收入,他们开始规划自己的打工生涯,并希望能融入城市,走出“农民工”这个身份模糊的地带。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确实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加高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相反,无论是农民工输出省份还是输入省份,都应该建立更高层次的沟通和协作,建立统筹规划的制度框架,逐步解决农民工问题。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无法改变公共资源、社会保障缺乏的大环境。

因而更渴望能有较高收入的工作,但因为学历偏低,技能缺乏,往往难以如愿。


现如今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困境集中表现为“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工荒”和“就业难”并不矛盾,他们是某些就业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

换句话说,他们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新诉求”与客观现实不能满足其诉求的矛盾的具体体现。

通过研究文献发现,与上述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视角。

(一)政策制度视角制度排斥
城乡分割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沦为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边缘人”。

(二)职业价值观视角职业期望高
现实却难以满足,最终导致职业选择上“高不成低不就”。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其就业选择和行为。

(三)就业机会视角就业途径受限
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存在断裂,就业歧视严重。

(四)就业能力提升视角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教育培训缺失,就业能力相对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五)就业质量视角就业满意度较低
就业质量不高。

(六)职业流动视角职业水平流动强
垂直流动弱,职业稳定性较低,表现为“用脚投票”。


二、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由于我国当前现行某些体制性阻碍,大批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就业难题,其中较为严重的有工资的拖欠、工作强度超强、就业渠道以及范围狭窄等问题。

(一)就业信息不畅,技能培训不到位;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劳动市场、职业中介、利用社会资本和大众传媒等方式是农民工就业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二)工作时间长,工资偏低,拖欠时有发生;
农民工就业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超长的工作劳动时间。

(三)农民工劳动安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
当前,中国每年有70多万人因工致残,而农民工作为我国劳动力中重要的组成,在工作中受伤致残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广大农民工对自身的劳动安全意识不强,再加之中国的职业卫生服务、管理不到位,职业中毒发病例数不断增长。


(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健全
当前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民工从事着各种“脏、累、苦、险”的工作并承受着低收入和各种不平等待遇的同时,由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农民
工群体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一样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福利。

⑧王浩军在“农民非农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中也提到了类似观点。

然而本文认为,第一点“技能培训不到位”对于农民工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且不说老一代农民工,就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例,80,90 后为主的他们,大部分是由于年少时家境贫困,出身寒微,才不得已放弃高等教育,用最原始的方式出卖劳动力而交换报酬。

另一部分人则是自身缺乏对知识对学业的渴求而从上了农民工的道路。

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对各种丰富自身的途径失去兴趣,并且某些客观因素也阻碍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与增加收入没有直接联系的学习中。

况且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受教育程度,以及多年的固化意识,已经从某一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因此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具有理论意义却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虽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他的报告中就提出,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何对待农民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

但是在当前,在吸纳了几千万农民工就业的黄金价值链被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撕裂后的今天,此报告中所涵盖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需要,我们急需有新的解决失业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结合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
有针对性地强化就业服务,让其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创业有信心。

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农民工群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信息平台。

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本地岗位,鼓励农民工创业,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二)抓住时机加强对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
以适应新一轮经济周期到来之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通过为农民工提供对路的职业技能,不仅可以延缓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
时间,还可以提高求职者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助于整体经济的恢复。

同时,对于为农民、为农民工提供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甚至提供免费服务,这是在危机情况下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应有之义。

(三)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
鼓励、引导和扶持发展适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如农产品精加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制作等,以此壮大县域经济,尽可能将农民工就地安置并逐渐融入户籍所在地的现代经济圈。

凡事有利必有弊,金融危机也不例外,其对国家社会各方面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能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暴露于公众面前。

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最大预期。

农民工就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找到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从法规政策上,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长期以来,出于从降低工业化、城市化成本考量,牺牲农民工的发展权为代价廉价剥夺其劳动力就成为常态。

现行的农民工是城乡二元结构在用工体制中的畸型翻版,在分割的就业市场下,不能完全融入主流社会,往往是非正规就业。

农民工大多是没有身份、权力和保障可言的“三无”廉价劳动力,仅有微薄的裸体工资还经常被恶意拖欠或克扣。

国家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为每一个环节制定周密统一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政策。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劳务市场和劳动合同的监督,严格执法,以法规形式强制企业在银行开户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推进工资支付保障、工资支付监控。

(五)创造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制度环境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农民进城就业必须以产业向城市集聚,提供足够多且较稳定的适合农民就业的机会为前提。

政府应有所为,既要加大财政投入,协调消解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支付的巨大改革成本,又要进行制度创新,致力于消除障碍性制度,改变农民工身份的现状,彻底剥离黏附于户籍之上的附加权利,创造将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使其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就业保障的政策待遇,消除其后顾之忧。

在对策方面刘怀廉,李真等给出了更具体的建议:
1.构建适应中国城市化发展需要的相关制度体系
(1)构建适应中国城市化发展需要的农民工户籍管理体系
第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消除户口迁移障碍。

第二,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依法履行户口登记手续。

(2)构建适应中国城市化发展需要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其次,建立符合城市化中农民工要求的社会救助制度。

最后,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

(3)构建适应中国城市化发展需要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查询系统及管理制度。

其次,消除歧视,将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一视同仁”。

最后,不断完善市场服务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1
(4)逐渐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强化其做好农民工就业的服务职能
首先,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观念。

其次,政府应加强立法,为农民工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最后,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12
2.积极构建农民工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1)加强宣传,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13
(2)将广大农民工纳入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
3.农民工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
(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消除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2)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能力14
四、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展望
由于二元体制与产业结构的因素,大量“农民工”在城乡流动就业的现象还
将长期存在。

武力、郑有贵等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经济落后地区农民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应该说既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果。

问题是能够得到有序解决的。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认为,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与城镇有序转移。

处理“农民工”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坚持以人为本,让农民工享有与城市职工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强化服务,完善管理。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确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

第三,统筹规划,合理引导。

统筹城乡发展,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结合。

第四,因地制宜,分离指导。

从当地实际出发。

第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抓紧解决实际问题,逐步解决深层次问题。

学界进一步从建立城乡完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能够对接的身份转化制度、制度废除与供给、培育“农民工”、完善精神关怀机制等方面,对“农民工”转化为完全意义的“工人”与“市民”进行了研究。

李晓西、曾学文、赵少钦等认为,建立城乡完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消除城乡分割、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趋势。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具有科学化的政府宏观调控、网络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社会保障支持、法制化的市场监管、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等方面的内涵。

要建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实行城乡劳动力统一就业的制度,建立城乡就业统筹服务平台,转变政府职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五合一”(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的基本社会保险框架,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加大劳动保障检察范围与力度,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15
国家发改委课题组认为,要实现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转化身份的制度建设,建立城乡能够对接的身份转化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施。

只有让农民工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市民,与原有土地关系脱钩,才能实质性地缓解农村人地紧张关系,提高耕地效益,改善在乡农民生产条件,实现城乡共燕。

16陆学艺认为,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认识
和解决农民工体制问题,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劳动人事制度,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17周智认为,解决农民工问题,主要还要靠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借助政治途径来解决。

包括全面清理和废除计划体制条件下出台的人为限制和剥夺农民和农民工权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制法规建设,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分类制度,实行就业资格考核和认证制度,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18何爱国认为,为了有效发挥“农民工”在城乡联动中的桥梁作用,要着力培育具有传统农民和现代工人的双重身份的“农民工”,对其双重身份进行整合,根据其意向或条件,或者使其转型为“新农民”,即“产业农民”或“现代农民”;或者转型为“产业工人”,融人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

19彭贤则和崔彬还认为,为了农民工人文精神方面的健康发展,要培植人文关怀的环境,构建人文关怀的体系,建立完善精神关怀机制。

但是,“农民工”有序转化为“市民”还存在大量的市场、文化、技术、显性与隐性的制度障碍等诸多因素。

20孙立平甚至认为,城市越进步,农民工融人城市社会的可能性越小,而目前的教育体制,无疑在加剧这种差距的扩大。

要解决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工”问题的深层次影响,需要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文化新体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现象,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则有待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结论
自经济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

作为我国就业主体的农民工更是深受其影响,失业导致农民工不得不大量返乡。

国家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区维护措施,社会经济学家学者们也提出了宝贵的对策、方案,切实解决了部分农民工的就业难问题。

对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厉以宁,吴敬琏等学术界学者的真知灼见起来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要全面、彻底地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还需结合国情,与各界有志之士的对策方案,政府加大保护与帮扶力度,社会提供热切可行的帮助,农民工自身提高技
能,提升素质,共同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徐永祥.农民工现象浅析.[J]
②张新岭,俞宪忠.农民工就业相关问题研究综述.价格月刊.2008年4月
③林微.就业与保障.民生话题.[J]
④厉以宁.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经济漫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6页;原载大公报1993年11月25日
⑤王艳等.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的原因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6
⑥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2.7
⑦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3
⑧童文胜.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金融探索2011第一期
⑨赵东辉.粤晋渝三地高风险行业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调查[J].半月谈.2004.4.34
⑩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9.285.298
11李真.流动与融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10.
12涂丽萍,夏中雷.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探讨[J].价格月刊,2005.12.28.
13刘丽娟.关于农民工就业权益缺失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1.68.
14张新岭.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开发刍议[J].人口与经济.2008.2.26.附录
15李晓西、曾学文、赵少钦.中国经济改革30年:市场化进程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181页
16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与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编.改革开放30年:从历史走向未来
17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8周智.农民工现象的政治学思考.江汉论坛.[J].2006年第8期
19何爱国.“农民工”急需双向转型.中国社会导刊.[J].2006年3月下期
20彭贤则、崔彬.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资源·产业.[J].2004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