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锌离子检测和成像的比例探针和近红外分子探针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许炎标2008127118 - 副本

毕业论文——许炎标2008127118 - 副本

NN N +B -F FOCH 35OCH 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噻吩基固态发光化合物学生姓名 许炎标 学号 2008127118专 业 化 学 班级 20081271指导教师 肖述章 副教授评阅教师完成日期 2012年5 月 20 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2012年5 月20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导师签名:2012年5 月20 日目录摘要 (1)前言 (2)正文 (8)1.概述 (8)1.1 选题背景 (8)1.2 研究目的 (8)2.实验过程 (9)2.1 实验仪器 (9)2.2 实验试剂 (10)2.3 方案论证 (11)2.4 实验步骤 (11)3.光谱性质 (15)3.1结构表征 (15)3.2光谱测试 (17)4.结果与讨论 (23)4.1图表分析 (23)4.2小结 (25)5.展望 (26)致谢 (26)参考文献 (27)噻吩基固态发光化合物学生:许炎标指导教师:肖述章教学单位: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摘要:BODIPY类荧光染料由于其良好的光学性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BODIPY类荧光材料,可以通过分子间的非共价键作用,构建在固态下强荧光发射的固态发光材料。

比率荧光探针检测离子的机理

比率荧光探针检测离子的机理

比率荧光探针检测离子的机理比率荧光探针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非破坏性的检测离子及小分子生物体积分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生物学、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中。

比率荧光探针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修饰,将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分别固定在一个分子结构上,其中一种荧光染料被称为“感受器”(感光体),用于识别特定离子或小分子,而另一种荧光染料则被称为“参比体”,在比率荧光探针中用于校正分析结果。

当感受器与目标分子发生反应时,其荧光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比率荧光探针两种荧光染料的荧光发射强度比值。

通过检测这种荧光发射强度比值的变化,可以准确、定量地测定目标分子在样品中的浓度或存在状态。

比率荧光探针的检测机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感受器与目标分子发生的化学反应机制;第二,荧光发射强度比值的测定机制。

1. 感受器与目标分子的化学反应机制比率荧光探针的感受器通常是一种带有特定结构的荧光染料分子,常见的有吡咯类、硫代嘧啶类和萘酰亚胺类等。

这些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通常包括类似于酰胺、亚胺、酯等的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可以与目标分子进行亲和性反应,从而导致感受器分子的荧光性质发生变化。

以吡咯类荧光探针为例,当其与金属离子结合时,感受器分子中的吡咯环将形成一个配位环境,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从而导致吡咯环中的π电子发生重排,使其吸收波长向长波移动,荧光发射波长向短波移动。

这种荧光性质的变化对比率荧光探针的发光机理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感受器与目标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后,才能产生荧光强度变化,从而反映目标分子的浓度变化。

2. 荧光发射强度比值的测定机制在比率荧光探针中,参比体荧光染料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内部标准”,用于校正测定结果中的误差,因此其荧光发射强度比值与感受器荧光发射强度比值的变化对比率荧光探针的检测结果至关重要。

荧光发射强度比值的测定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双光子激发荧光(TPF)技术,另一种是激发-发射荧光光谱(Emission-Excitation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EEM)技术。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一 Zn2+荧光探针简介锌是一种重要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日需要量10-15 mg),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细胞和体液中。

Zn2+是人体内200多种酶的组成成分,直接参与体内细胞生长、发育、生殖、组织修复等各种生命代谢过程。

Zn2+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基因转录、神经传递中都必须有Zn2+的参加。

若缺少了Zn2+的参与,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产生。

随着人们对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Zn2+的检测也成为近些年来最受关注的研究。

其中Zn2+荧光探针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简便快捷。

一个可靠的Zn2+荧光分子探针应具有以下性质:光化学稳定性、强的抗干扰性、良好的水溶性、对Zn2+的敏感性等。

为了在生物体系中检测Zn2+,还必须考虑其它方面的因素,如激发光对生物活体的损伤、荧光分子探针在生物体外和生物体内的溶解性和细胞穿透性等。

此外,pH不敏感性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Zn2+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原理主要是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PET)、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能量共振转移(FRET)以及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等。

本文将按荧光团和配体分类,介绍基于不同设计原理的Zn2+荧光分子探针。

二Zn2+荧光探针分类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测定细胞内Zn2+的方法和技术,先后建立和发展了多种方法,如离子选择电极法以及利用金属显色指示剂的分光光度法,但这些方法存在干扰离子较多,灵敏度低等缺点。

荧光法以其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简便快捷和可以追踪等特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目前,测定游离Zn2+的荧光探针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2.1卟啉类荧光探针卟啉环是由十八个电子组成的大共轭体系,金属卟啉是卟啉核中心的两个氢原子被金属取代而形成的配合物,闭壳金属卟啉通常有荧光,卟啉的基本骨架结构如图所示。

Zn2+与四-(3-间氯苯基)-卟啉和非水溶性四-(4-对氯苯基)-卟啉在pH6.0-8.0时可以形成稳定的荧光配合物,其激发波长为370nm,发射波长为510nm;二者检出限为3.5ug/L。

生物荧光成像用分子与纳米探针

生物荧光成像用分子与纳米探针

生物荧光成像用分子与纳米探针李世琴;安文汀;李荣霞;赵俊红;焦勇【摘要】生物荧光成像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荧光探针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有机染料、半导体量子点和上转换稀土纳米粒子是适用于生物荧光成像的三类主要的化学荧光探针.简要评述了这三类荧光探针的发光机制、典型的设计发展策略、主要的合成制备方法、以及生物成像应用实例.各类探针都在不断地改进、完善自身,呈现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期刊名称】《影像技术》【年(卷),期】2011(023)006【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荧光探针;有机染料;量子点;上转换稀土纳米粒子;生物成像【作者】李世琴;安文汀;李荣霞;赵俊红;焦勇【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6;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631 引言生物成像是一个多学科交融、多技术集成、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新兴领域。

以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为代表,生物医学成像在临床诊断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生物荧光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引人瞩目的生物成像方向之一。

荧光技术因其快捷、灵敏、重复性好、无放射性,多个光物理参量(如激发波长、发射波长、荧光强度、荧光寿命、发射各向异性)可用于检测等优点,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2-3]。

荧光探针是生物荧光成像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为止,荧光探针可大体上分为:(1)化学类:有机染料,纳米材料(含半导体量子点、上转换稀土纳米粒子、贵金属粒子、纳米钻石等),以及金属配合物(含稀土配合物)等;(2)生物类:藻胆蛋白,基因编码荧光蛋白(如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分子灯标(Molecular Beacon,一类发卡结构的寡聚核苷酸荧光探针)等。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姓名:徐英学号:51007008 专业:应用化学摘要: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

锌的过量与不足都会导致人体代谢异常,产生疾病,因此,Zn2+含量的测定在临床、医药、食品、环境监测及科研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简要综述了测定细胞内游离锌离子荧光探针物质的化学规律、性质和优缺点。

关键词:Zn2+、荧光探针、定量检测1、前言在自然界元素的丰度顺序中,锌排在第25位,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波动于0.004-0.02%之间。

锌是位于元素周期表第II副族的过渡金属元素,具有3d104s2的价电子结构,通常只失去s电子而成+2氧化态。

Zn2+的原子半径较小,且因其带两个正电荷,所以它对电子的亲和力很高,是一个强的质子受体[1]。

1940 年Eggleton首先提出人类需要锌[2]。

Prasad和Sandstead 等研究明确了锌是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3]。

Zn2+是人体内第二富集的过渡金属,广泛分布于人体内部。

据研究表明,锌在许多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锌离子是组成三百多种生物酶活性催化中心的重要金属离子之一;它可作为金属蛋白酶的结构因子或转录因子;可以和许多调控酶相互作用,作为第二信使触发或阻断诸如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具有调控大量离子通道的能力,参与神经传导的过程;同时,锌离子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新近研究还表明,锌离子的浓度大小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4]。

缺锌对机体有重要影响: 一是对生长发育和组织再生的影响;二是对性器官和性功能的影响;三是锌依赖酶(含锌酶)的活性降低;四是缺锌可使胰岛素降解加剧,引起血中胰岛素水平下降及对葡萄糖利用率减少,葡萄糖耐量下降;五是缺锌可引起血液内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降低,影响组织对维生素A 的利用,使人的暗适应能力下降,还有对皮肤及味觉等的影响[5]。

虽然缺锌给人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人体内锌含量的超标也会造成同样大的伤害,如:补锌过量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可诱发人体的铜缺乏;过量补锌可降低机体内血液、肾和肝内的铁含量,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生存期缩短,肝脏及心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酶活性下降 (6)因此,若能实时跟踪、监测生物体中的锌离子,就有可能使人们在细胞层次或者组织层次上进行锌离子的生理、生化行为的研究。

常见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种类

常见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种类

常见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种类1.引言1.1 概述小分子荧光探针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领域的化学工具,通过其具有的荧光性质,可以用于生物成像、药物传递、疾病诊断等方面。

小分子荧光探针具有分子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探测灵敏度高等特点,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种类繁多,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小分子荧光探针包括有机荧光探针、金属配合物荧光探针、聚合物荧光探针等。

有机荧光探针是指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荧光探针,其分子结构多样,可以通过调整结构来实现特定的探测目标。

常见的有机荧光探针包括荧光染料、荧光蛋白等。

荧光染料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以用于细胞成像、生物传感等领域。

荧光蛋白是一类来源于特定生物体的蛋白质,其具有自身天然的荧光性质,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造和调整,广泛应用于生物研究中。

金属配合物荧光探针是指由金属离子与配体形成的荧光探针,其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和较长的寿命。

金属配合物荧光探针具有选择性较高的特点,可以用于特定金属离子的探测和诊断。

常见的金属配合物荧光探针包括铜离子、锌离子、铁离子等的配合物。

聚合物荧光探针是指由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荧光探针,其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聚合物荧光探针可以通过调整聚合物的结构和链长来实现特定的探测需求。

常见的聚合物荧光探针包括聚合物分子探针、聚合物纳米探针等。

总之,常见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种类繁多,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需求选择适合的荧光探针进行应用。

这些小分子荧光探针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深入理解生命的基本过程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相信小分子荧光探针在生物领域的应用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常见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种类"展开讨论。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进行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

生物分析中的探针

生物分析中的探针

生物分析中的探针生物分析中的探针是指一种特殊的标记物或探测物,用于检测生物分子或细胞中的靶分子,并帮助科学家了解其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探针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分子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分析中常见的几种探针。

1.基于荧光的探针:基于荧光的探针是最常见和常用的探针之一、通过将荧光物质与靶分子或探测物相结合,科学家可以通过监测荧光信号的增强或减弱,来确定靶分子的存在和数量。

最常见的基于荧光的探针有荧光染料、荧光蛋白和量子点等。

例如,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作为探针,用于检测一些特定的抗原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2.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探针: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探针常用于核医学诊断和药物研发。

放射性同位素有较短的半衰期,可以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靶分子或探测物来追踪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例如,放射性碘(^125I)或放射性碳(^14C)标记的分子可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和排泄速率,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基于酶反应的探针:基于酶反应的探针是通过结合酶和底物来检测靶分子的存在与否。

酶反应常常通过生化反应产生显色或荧光信号,从而用于监测靶分子的浓度或活性。

这类探针在病原体检测、基因表达分析和蛋白质功能研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4.基于DNA或RNA的探针:基于DNA或RNA的探针通常用于检测和定量测定核酸分子(例如:基因、miRNA等)。

这些探针通常采用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利用互补配对原理来特异性地结合目标核酸分子,从而产生荧光信号。

这类探针在PCR扩增、灵敏核酸杂交和基因组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除了上述常见的探针之外,生物分析中还有其他类型的探针,如金属离子探针、荷电分子探针等。

这些探针通常具有特异性和灵敏性,能够提供对复杂生物系统的详细了解,从而推动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的发展。

总之,生物分析中的探针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用于检测和研究生物分子和细胞内的靶分子。

萘酰亚胺类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萘酰亚胺类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萘酰亚胺类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李辉;董毅;郝志云;杨新周;朱以常【摘要】荧光分子探针作为一种有效的金属离子检测手段,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等突出的优点。

作者综述了萘酰亚胺类荧光分子探针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萘酰亚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荧光化学性质(如荧光量子产率高、荧光发射波长适中、斯托克斯位移大、光稳定性好、结构易于修饰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探针研究领域,并且在合成、离子识别、检测及细胞成像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应用。

%Fluorescent molecular probes as a kind of efficient means to detect metal ions exhibit the advantages of easy operation as well as 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ost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naphthalimide-based fluorophore molecular probe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naphthalimides exhibit unique fluorescent 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high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moderate fluorescence emission wavelength ,large Stokes shifts , good light stability and good accessibility to structure modification ) .This is why naphthalim-ides are highly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field of fluorophore molecular probes .Besides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new progresse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made in the synthesis ,ion recognition , detec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live cell imaging of naphthalimide fluorescent molecular probes .【期刊名称】《化学研究》【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311-316)【关键词】萘酰亚胺;荧光;分子探针;研究进展【作者】李辉;董毅;郝志云;杨新周;朱以常【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678400;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 678400;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 678400;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 678400;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 678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43过渡金属及重金属在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他们中的一些元素在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而另外一些元素则在很低浓度时就对生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因此这些物质的检测对生命、环境和医学科学以及工、农业生产等都有重要的意义[1]. 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检测方法就是荧光分子探针检测法,此检测法不仅方法简便,而且在灵敏度、选择性、响应时间、原位测定(如荧光成像技术)以及利用光纤进行远距离检测方面均有突出优点,因此在传统的受体分子上连接荧光团,构造超分子荧光传感器用于识别金属离子的研究近年颇受重视[2].目前应用广泛的荧光物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萘酰亚胺类、罗丹明类、荧光素类、菁染料、BODIPY(氟硼二吡咯)类、喹啉类等,其中1,8-萘酰亚胺类化合物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功能材料. 1,8-萘酰亚胺是由1,8-萘酐制备而来的,1,8-萘酐本身没有荧光,在4-位引入如氨基等供电子基团后形成强的推拉电子体系,使电子容易激发,从而发出荧光[3]. 这类荧光团的分子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4-5]:共平面性;具有较大的共轭体系;分子结构中一端具有强的给电子能力,另一端具有强的吸电子能力,因此其分子结构中存在着一个大的“吸-供电子共轭体系”. 处于这样体系中的电子很易受到光的照射而发生跃迁,从而产生荧光,特别是4-位有强供电子基如氨基的衍生物都能够发射强的荧光.萘酰亚胺类荧光团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荧光发射波长适中、斯托克斯位移大、光稳定性好和结构易于修饰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荧光传感领域,被用来测定Na+[6]、Hg2+[7-9]、Cu2+[10-11]、Zn2+[12-13]等金属离子. 近些年来,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萘酰亚胺的萘环上的单取代和双取代的衍生物方面的研究,通过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后得到新的化合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在萘酰亚胺的4-位上引入供电子基团之后会导致其荧光增强,因此对于单取代的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主要是集中在1,8-萘酰亚胺的4-位取代的研究上. 2010年CHEN等人基于萘酰亚胺为荧光团,硫氮杂环为识别基设计合成了Hg2+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荧光传感器1[14],该探针在水溶液中识别Hg2+,其荧光强度增大5倍. 此外,探针和Hg2+的络合物可以选择性的识别Ag+,使其荧光猝灭. 细胞实验证明该探针可应用于生物系统中对Hg2+的检测.XU等人设计合成了锌离子比率荧光分子探针2 [15]. 在乙腈溶液中,该探针能够排除其他重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的干扰,对锌离子显现出极高的选择性. Zn2+的加入使得2的荧光增强22倍,红移31 nm,发射绿色荧光. 有趣的是,Cd2+的加入也能够使其荧光增强21倍,蓝移38 nm,发射蓝色荧光,因此可以通过肉眼区分Zn2+和Cd2+. 该探针成功的应用于细胞内Zn2+的成像,和斑马鱼胚胎生长过程中Zn2+的检测.ZHU基于ICT(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设计萘酰亚胺荧光分子探针3[16]和4[17]. 探针3对DTT(1,4-二硫苏糖醇)有很高的选择性且荧光发生66 nm红移,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颜色由无色变到绿玉色. 细胞成像实验进一步证实该探针可以应用于生物环境中DTT的检测及研究. 化合物4是以二硫醚基团为识别基设计出的硫醇类高选择性比率荧光分子探针. 随着硫醇的加入,探针4呈现出48 nm的荧光发射红移,且颜色由无色变成绿玉色,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最为重要的是,该化合物是第一个通过比率荧光方法检测生物体系中谷胱甘肽含量的探针.XU等人[18]基于萘酰亚胺为荧光团及PET(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设计并合成了一个连有新颖受体的荧光探针化合物5. 在水溶液中,该探针是Ag+的一个高选择性的荧光开启探针,当有其他各种金属离子尤其是汞离子存在时,并不影响探针5对Ag+的高选择性. 同时,探针5与Ag+以1∶1方式进行结合,所形成的探针5-Ag+配合物在阴离子溶液中选择性识别I-,且荧光强度显著减弱;因此可以把探针5和Ag+所形成的配合物称作是碘离子的一个选择荧光“开-关”探针. 此外,通过活细胞的成像实验,该探针可以用来检测细胞内的Ag+.LIU等人[19]基于1,8-萘酰亚胺和8-氨基喹啉荧光团设计并合成了Cu2+的一个新的比率荧光传感器6. 在水溶液中当有其他过渡金属离子存在时,该探针受到两个荧光团的共同作用对Cu2+呈现出高度选择性比率响应,同时探针的荧光强度增强. 此外,该探针还被成功应用到了人类乳腺癌细胞中对Cu2+的监测成像.ZHANG等人[20]设计并合成了探针7,该探针以1,8-萘酰亚胺为荧光团. 在水溶液中以DPA(N,N-二(2-吡啶甲基)胺)为识别基团,对Zn2+表现出高的选择性并发生了大的荧光改变,这是因为探针与Zn2+结合之后,Zn2+抑制了探针的PET过程导致其荧光强度增大59倍并伴有29 nm的红移. 同时化合物7与Zn2+所形成的配合物,在各种阴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对PPi(焦磷酸盐)有很好的选择性识别,其荧光发生23 nm蓝移并伴随有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 在生物学的应用方面,该探针已经被成功应用于C2C12细胞中Zn2+和PPi的检测.KIM等人[21]设计并合成了F-的一个新型比色和比率的荧光传感器8,在乙腈溶液中,随着F-的加入,Si-O键断裂,探针8分解出一个4-氨基-1,8-萘酰亚胺绿色荧光化合物,最终导致探针的荧光发射光谱发生了49 nm的红移、溶液的颜色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由无色变成浅绿色,同时伴随着双光子吸收和发射比率变化.此外,到目前为止,该探针是F-的第一个基于萘酰亚胺的双光谱比率荧光探针. CHEN等人[22]基于PET机理设计合成探针9,可在乙腈水溶液中选择性识别Cu2+,其荧光增强4.5倍,并以1∶1方式与Cu2+结合,因此该探针可以称作Cu2+荧光开启型探针. 值得注意的是,该探针对Cu2+表现出高的灵敏性,其对Cu2+的检测极限能够达到0.15 μmol·L-1.KUMARM等人[23]基于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RET)机理设计合成了一个带有萘酰亚胺和罗丹明两个荧光团的探针10,该探针通过键能转移的方式在THF-H2O中选择性识别Hg2+,并伴有荧光峰红移,其荧光强度增强407倍,荧光量子产率增加9倍. 该探针与Hg2+所形成的配合物在KI溶液中荧光猝灭,但是随着Hg2+的加入,其荧光又恢复,这就暗示着该探针对Hg2+响应是可逆的. 此外,该探针还被成功用到前列腺癌症细胞中Hg2+的成像实验,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处于分子阶段的生物发展过程.近些年来经研究发现双取代萘酰亚胺衍生物在设计合成荧光分子探针方面有一些特别的优点,如具有更好的刚性结构以及金属离子结合位点,双取代的氨基易发生去质子化促进吸收以及发射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等. 因此,研究人员主要在萘酰亚胺的4,5-位或3,4-位引入不同取代基作为受体,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荧光探针.XU基于ICT机理设计合成了新的4,5-二取代-1,8-萘酰亚胺衍生物11[24],该化合物为Cu2+离子的比率荧光传感器. 在纯水溶液中,随着Cu2+的加入,荧光发射发生蓝移,从534 nm蓝移至478 nm,荧光增强. 此外,在纯水中该传感器与Cu2+的络合物可以作为氰化物的比率荧光传感器.QIAN等人设计合成了不对称取代4,5-二氨基-1,8-萘酰亚胺荧光传感器12[25],该探针在中性水溶液中专一识别Cu2+,当其受体与Cu2+结合后,与1,8-萘酰亚胺荧光团相连的仲胺发生去质子化,导致氮原子供电子能力增强,使得吸收峰发生50 nm红移并且产生较大的比色响应. 此外,在pH=6.0 ~ 12范围内探针不受溶液的酸碱性影响,该探针能够在强碱环境下检测Cu2+. 这是第一个能够在如此大的pH范围内检测Cu2+的荧光化学传感器.QIAN等以1,8-萘酰亚胺为荧光团,2-氨基二苯胺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的Cu2+比色荧光传感器13[26],在中性水溶液中专一识别Cu2+,表现出对Cu2+很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其分析检测极限为3.0 × 10-7 mol·L-1,探针与Cu2+按1∶1络合,络合之后与1,8-萘酰亚胺荧光团相连的仲胺发生去质子化导致氮原子供电子能力增强,使得吸收峰发生78 nm红移并且带有比色响应. CHEN等人[27]基于ICT机理设计并合成了N-丁基-4,5-二取代-1,8-萘酰亚胺(14),是Cu2+的一个新型比率、专一选择性的荧光分子探针. 该探针在乙醇-水溶液中比率响应Cu2+,并伴随着荧光颜色的改变,即由黄色变化到绿色;且与铜离子的结合比为1∶1,即使有其他的金属离子存在,也不影响该探针对Cu2+的专一选择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探针在人工培养的细胞中成功的检测到了Cu2+的存在并带有相同的荧光改变. 由于探针中两个羰基的引入使得与萘环相连的两个氨基的供电子能力减弱,导致了探针在识别Cu2+过程中发生了50 nm的蓝移. 这种带有羰基的传感器的设计思路对其他金属离子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ZHANG等人[28]设计并合成了组氨酸和富含组氨酸蛋白质的一个高选择性比色和荧光增强的荧光分子探针15. 在中性稀的乙醇-水溶液中有20种天然氨基酸存在时,该探针可以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地识别组氨酸,且用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溶液颜色由棕红色变成浅绿色;同时在537 nm处,该探针的荧光强度增大18倍,荧光量子产率增加99倍,是一个典型的荧光“关-开”型探针. 此外,该探针还可以检测到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并且成功应用到细胞内组氨酸和富含组氨酸蛋白质的检测,这预示着该探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JANG等人[29]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水溶性的T1(纵向弛豫)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16,该探针以1,8-萘酰亚胺为荧光团其萘环的4-位和5-位引入了Gd3+离子的螯合剂DTTA(二亚乙基三胺四乙酸). 在金属离子溶液中,该探针选择性识别Cu2+,由于Cu2+的顺磁性导致探针荧光猝灭,然而随着Cu2+的加入该探针的T1核磁共振成像信号增强. 这个新型探针造影剂可以被应用于活细胞中游离Cu2+的检测,同时通过该探针的合成与应用将更大程度的激发研究人员去设计并发展新型的探针用于活细胞中游离金属离子的检测.李辉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3,4-二取代-1,8-萘酰亚胺衍生物荧光分子探针[30],在甲醇-水溶液中研究了他们的光谱性能,发现4-位氨基连接喹啉的3,4-二氨基-1,8-萘酰亚胺荧光探针17对Cu2+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络合促进的荧光增强识别现象,其荧光强度增加约5倍. 该探针与Cu2+结合后导致萘酰亚胺4-位氨基上的氢离去,氨基的供电子能力增强,促进了ICT过程,其最大吸收峰红移100 nm,可直接观察到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紫红色. 因此,该探针是一个Cu2+变色响应同时荧光增强的双通道检测探针分子. 同时,该探针与Cu2+结合所形成的配合物是NO的第一个基于邻苯二胺型比色荧光探针[31].基于萘酰亚胺独特的荧光化学性质,以萘酰亚胺为荧光团的荧光探针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并且已初步应用于环境科学、生物学、分析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 目前虽然已有大量优秀的此类荧光探针被合成出来,并且其中部分性质优秀的探针已成功应用于细胞和生物体内金属离子、阴离子等的识别、检测和成像研究,但是如何更好地优化已有荧光探针的性能并进一步推进其在临床医疗、环境检测尤其是疾病诊断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为了便于荧光探针的应用,实现荧光分子探针的集成化和非均相化也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相关文献】[1]朱维平, 徐玉芳, 钱旭红. 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重金属及过渡金属离子荧光分子探针[J]. 化学进展. 2007, 19(9): 1229-1238.[2]马国春. 新型萘酰亚胺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3]赵同丰, 赵德丰, 于华云,等. 1,8-萘酰亚胺类荧光材料的进展[J]. 染料工业,1997, 34(1): 8-15.[4]王秀玲, 李亚明, 张华.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萘酰亚胺类荧光染料的研究进展[J]. 染料与染色, 2005, 42(3): 1-4.[5]AEXIOU M S, TYCHOPOUK V, GHORBANIAN S, et al. The UV-Visible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of some substituted 1,8-naphthlimides and naphthalic anhydrides [J].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990, 5: 837-842.[6]HE Huarui, MORTELLARO M A, LEINER M J P, et al.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for sodium based on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J]. Anal Chem, 2003, 75(3): 549-555. [7]LI Chunyan, ZHANG Xiaobing, YU Ruqin, et al. Naphthalimide-porphyrin hybrid based ratiometric bioimaging probe for Hg2+: well-resolved emission spectra and unique specificity [J]. Anal Chem, 2009, 81(24), 9993-10001.[8]LIU Bin, TIAN He. A selective fluorescent ratiometric chemodosimeter for mercury ion [J]. Chem Commun, 2005, 25(1): 3156-3158.[9]GUO Xiangfeng, QIAN Xuhong, JIA Lihua. A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for Hg2+ in neutral buffer aqueous solution [J]. J Am Chem Soc, 2004,126(8): 2272-2273.[10]XU Yufang, LU Feng, QIAN Xuhong, et al.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copper sensors: different binding affinities modulated by three separate side chains of naphthalimide [J]. Sci China Ser B: Chem, 2009, 52(6): 771-779.[11]JISHA V S, THOMAS A J, RAMAIAH D. Fluorescence ratiometric 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Cu2+ ions by dansyl- naphthalimide dyads [J]. J Org Chem, 2009, 74: 6667-6673. [12]WANG Jiaobing, XIAO Yi, QIAN Xuhong, et al. A pH-resistant Zn(II) sensor derived from 4-aminonaphthalimide: design, synthesis and intracellular application [J]. J Mater Chem, 2005, 15: 2836-2839.[13]HA N L, XU Zhaochao, SOOK K K. Pyrophosphate-selective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at physiological pH: formation of a unique excimer upon addition of pyrophosphate [J]. J Am Chem Soc, 2007, 129(13): 3828-3829.[14]CHEN Tao, ZHU Weiping, XU Yufang, et al. A thioether-rich crown-based highly selective fluorescent sensor for Hg2+ and Ag+ in aqueous solution [J]. Dalton Trans, 2010, 39: 1316-1320.[15]XU Zhaochao, BAEK K H, YOON J. Zn2+-Triggered amide tautomerization produces a highly Zn2+-selective, cell-permeable, and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sensor [J]. J Am Chem Soc, 2010, 132: 601-610.[16]ZHU Baocun, ZHANG Xiaoling, TAN Weihong, et al. A highly selective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 for 1,4-dithiothreitol (DTT) detection [J]. Org Biomol Chem, 2010, 8: 1650-1654.[17]ZHU Baocun, ZHANG Xiaoling, LI Yamin, et al. A colorimetric and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 for thiols and its bioimaging applications [J]. Chem Commun, 2010, 46: 5710-5712.[18]XU Lin, XU Yufang, QIAN Xuhong, et al. A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uorescence “turn-on” probe for Ag+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live cells [J]. Dalton Trans, 2012, 41: 7212-7217.[19]LIU Zhipeng, ZHANG Changlin, GUO Zijian, et 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a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for Cu(II) with a fluorophore hybridization approach [J]. Org Lett, 2012, 14(17): 4378-4381.[20]ZHANG Junfeng, KIM S, KIM J S, et al. Pyrophosphate-selective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based on 1, 8-naphthalimide-DPA-Zn(II) complex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cell imaging [J]. Org Lett, 2011, 13(19): 5294-5297.[21]ZHANG Junfeng, LIM C S, KIM J S, et al. A highly selective colorimetric and ratiometric two-photon fluorescent probe for fluoride ion detection [J]. Org Lett, 2011, 13(5): 1190-1193.[22]CHEN Zhijun, WANG Limin, CHEN Li, et al. Highly selective uorescence turn-on chemosensor based on naphthalimide derivatives for detection of copper(II) ions [J].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Mol and Biomol Spectrosc, 2013, 105: 57-61.[23]KUMAR M, KUMAR N, KAUR T, et al. Naphthalimide appended rhodamine derivative: through bond energy transfer for sensing of Hg2+ ions [J]. Org Lett, 2011, 13(6): 1422-1425.[24]XU Zhaochao, PAN Jie, SPRING D R.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and colorimetric sensors for Cu2+ based on 4,5-disubstituted-1,8-naphthalimide and sensing cyanide via Cu2+ displacement approach [J]. Tetrahedron, 2010, 66: 1678-1683.[25]HUANG Junhai, XU Yufang, QIAN Xuhong. A red-shift colorimetric and fluorescent sensor for Cu2+ in aqueous solution: unsymmetrical 4,5-diaminonaphthalimide with N-H deprotonation induced by metal ions [J]. Org Biomol Chem, 2009, 7: 1299-1303.[26]HUANG Junhai, XU Yufang, QIAN Xuhong. A colorimetric sensor for Cu2+ in aqueous solution based on metal ion-induced deprotonation: deprotonation/protonation mediated by Cu2+-ligand interactions [J]. Dalton Trans, 2009: 1761-1766.[27]CHEN Xiufu, WANG Jingyun, PENG Xiaojun, et al. A ratiometric and exclusively selective Cu(II) uorescent probe based on internal charge transfer (ICT) [J]. Tetrahedron, 2011, 67: 4869-4873.[28]ZHANG Shenyi, YANG Chunmei, QIAN Xuhong, et al. Highly selective, naked-eye anduorescent “off-on” probe for detection of histidine/histidine-rich protein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iving cell imaging [J]. Org Biomol Chem, 2012, 10: 1653-1658.[29]JANG J H, BHUNIYA S, KIM J S, et al. Cu2+-Responsive bimodal (optical/MRI) contrast agent for cellular imaging [J]. Org Lett, 2013, 15(18): 4702-4705.[30]李辉. 3,4-二取代-1,8-萘酰亚胺衍生物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1]SUN Xiaolong, XU Yufang, QIAN Xuhong, et al. Copper-promoted probe for nitric oxide based on o-phenylenediamine: Large blue-shift in absorption and uorescence enhancement [J]. Anal Methods, 2012, 4: 919-922.。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
近红外荧光探针是一种具有强烈近红外荧光信号的分子探针,可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
和生物成像。

其合成和表征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通常采用乙烯基化合物或环氧化合物作为起始物,通过具有氨基、羰基、烷基等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将发射峰位于700-900 nm的分子结构与荧光染料基团结合,形成近红外荧光探针。

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结构的复杂性和荧光性能的稳定性
逐渐提高,最终得到满足应用要求的高效近红外荧光探针。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表征主要包括分子结构的确认、荧光性能的测试和生物适应性评估。

分子结构的确认通常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鉴定,并通过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等方法测定其荧光性能。

生物适应性评估是衡量近红外荧光探针应用前景的重要
标志,通常采用细胞毒性实验、细胞成像及组织成像等方法进行评价。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应用分析包括生物成像、分子检测等多个方面。

生物成像方面,近
红外荧光探针可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小分子等分子物质,实现体内分子成像。

分子检测方面,近红外荧光探针可应用于多种领域,如药物筛选、环境监测、食品安
全等。

总的来说,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和表征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方向,其应用前景非常
广阔,在分子检测、生物成像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成像及生物医学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成像及生物医学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普鲁士蓝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成像及生物医学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代岳1,2,蔡璐璐1,卢佳慧1,沙萱1,徐凯1,2,李菁菁1,21徐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江苏徐州221006;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摘要:普鲁士蓝(PB)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光学和磁性特性,其制备的普鲁士蓝纳米颗粒(PBNPs)具有简单可调控、易于表面功能化和功能化组装、良好的稳定性、较高的载药率、靶向性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

以PBNPs作为成像对比剂,应用于磁共振成像、光声成像等生物医学成像中,可提高病灶诊断的灵敏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PBNPs在光热转换和纳米酶方面具有优势,被应用于肿瘤及炎性病变的光热治疗、抗炎、抗氧化治疗等。

此外,PBNPs的中空介孔结构和较大的表面区域能够高效负载化疗药物,修饰特异性靶向分子,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智能可控释放,可显著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普鲁士蓝;纳米材料;普鲁士蓝纳米颗粒;生物医学成像;生物医学治疗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09.027中图分类号:R318.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09-0101-05普鲁士蓝(PB)又称亚铁氰化铁,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蓝色染料,Fe3+和Fe2+共同存在赋予了PB特殊的物理、化学、光学和磁性的优势。

早在1936年,Keggin和Miles就报道了它的结构[1-2]。

PB的特殊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在过去的十几年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储气、磁学、生物医学、催化、电池、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其中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尤为瞩目。

2003年,PB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作为临床用药[3]。

随着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以其制备简单可调控、易于表面功能化和功能化组装、良好的稳定性、较高的载药率、靶向性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激发了研究者们的巨大热情,PB纳米颗粒(PBNPs)同样具有这些独特性质。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近红外荧光探针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分析工具,具有较强的荧光信号和较好的组织渗透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1. 合成策略2. 合成方法针对不同的合成策略,可以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

常见的合成方法包括有机合成化学、固相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等。

有机合成化学是最常用的合成方法,通过有机合成反应来构建近红外荧光探针的骨架结构;固相合成则是将反应物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便于反应控制和产物纯化;金属有机化学则是通过金属配合物来实现荧光探针的合成,在分子内显色和团簇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1. 光谱性质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质是其最重要的表征之一,包括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荧光寿命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荧光寿命仪等设备进行表征。

2. 结构表征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结构表征主要包括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方法。

其中质谱可用于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结构;核磁共振用于确定分子结构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红外光谱则能够表征分子内的官能团和键合情况。

1. 生物成像近红外荧光探针在生物成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细胞成像、动物体内成像等。

通过靶向探针的设计,可以实现对特定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和成像,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工具。

2. 生物传感近红外荧光探针还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内部环境的变化。

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内的药物浓度、酶活性、氧化还原状态等。

这为生物医学诊断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手段。

3. 生物分析近红外荧光探针在生物分析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用于检测生物样品中的特定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小分子等。

这对于疾病诊断、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与展望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表征及应用分析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前景的研究领域。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近红外荧光探针必将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化学生物学中的化学分子探针的应用

化学生物学中的化学分子探针的应用

化学生物学中的化学分子探针的应用化学生物学中的化学分子探针是一种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工具,它能够通过与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来提供有关它们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信息。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化学生物学中的化学分子探针已经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们在癌症治疗、药物研发等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1. 化学分子探针的种类化学分子探针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

这些探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用于研究不同的生物系统。

其中,最常用的化学分子探针包括荧光探针、金属离子探针、蛋白质交联剂和细胞透过剂等。

荧光探针通常被用于监测生物分子的转移和分化过程,比如蛋白质酶的活性等。

荧光探针可以通过将分子与荧光染料结合来实现标记,这些染料通常会发光,以便检测。

金属离子探针用于研究金属离子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特定药物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来实现标记,在分析过程中对金属离子的变化进行监测,比如钙离子在神经元激活中的作用。

蛋白质交联剂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交联剂是一种化学试剂,它们能够通过与蛋白质结合来连接两个或多个相邻的蛋白质结构,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细胞透过剂则是一类可渗透细胞壁的化学分子。

这些分子通常被用于将其他分子引入细胞内,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研究生物分子。

2. 化学分子探针的应用化学分子探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癌症治疗、药物研发和生物学基础研究。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1)癌症治疗化学分子探针在癌症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些药物通过与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相互作用来杀死这些细胞。

比如人体天然存在的药物碘131,被广泛用于治疗甲状腺癌。

在这种治疗方法中,碘131被以荧光探针的形式注射进入患者体内,通过与癌细胞中含有的结构类似于甲状腺细胞的分子反应,以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

(2)药物研发化学分子探针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在确定一种药物分子与其适配的受体之间的化学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时,化学分子探针是必不可少的。

一种比率型荧光探针及其应用

一种比率型荧光探针及其应用

一种比率型荧光探针及其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荧光定量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出现为荧光检测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一大步,可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全新的工具。

本文将重点介绍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原理、发展历程和实际应用,旨在帮助读者熟悉和更深入地了解比率型荧光探针。

比率型荧光探针是一种新型的荧光检测技术,它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物质或成分,从而降低了试验失误率。

比率型荧光探针分为紫外线激发型和光子散射型,分别由两种不同的原理驱动。

紫外线激发型比率型荧光探针利用紫外线激发探针发出荧光信号,从而检测分子的比率。

光子散射型比率型荧光探针利用光子散射原理,对检测分子进行比率分析,可准确测量出检测分子的比率。

此外,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不断探索和完善比率型荧光探针的使用方法。

例如,基于比率型荧光探针,Kaminskiy等人提出了荧光免疫技术,以检测和分析蛋白质。

另外,雷勒和伯恩斯等人也利用比率型荧光探针制备了蛋白质及其结合物的检测试剂盒。

最近,德雷斯科普柯等人以比率型荧光探针为基础,研究了以多肽为研究样品的定量检测方法,提出了多模态比率定性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比率型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可用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实验及基因表达分析等,并且可广泛用于癌症和神经疾病的研究。

此外,比率型荧光探针也可用于药物研发、发酵实验和其他有关的研究领域。

例如,可通过分析比率型荧光探针来定量检测抗菌药物的浓度和效力;也可用于发酵过程的跟踪检测,以此评估发酵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比率型荧光探针是新一代的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有效地研究生物分子及其应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比率型荧光探针将在生物医学研究、药物研发、发酵实验和其他有关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我们开辟新的科学研究与发展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于锌离子检测和成像的比例探针和近红外分子探针摘要:由于Zn2+在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生物样品中Zn2+的检测和成像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但是只有分子探针与Zn2+特异结合后引起的发射光谱变化,这一研究才成为可能。

与Zn2+结合后,能“开启”发光或者荧光发射光谱移动的分子,是用于体内成像的理想的分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特别关注了比例探针和近红外探针。

因此,在化学传感器或分子探针领域,设计能在近红外区域比例感应或成像的荧光分子,引起了化学家的关注。

这篇重点综述的目的是阐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并强调了为未来应用而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化学传感器,荧光探针,分子探针,比例传感器,锌1. 引言锌是人体内存在的第二大丰富的过渡金属离子,它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功能中扮演多个角色。

已查明大量的蛋白质和酶含有Zn2+。

据报道,Zn2+与许多神经紊乱疾病有关,如帕金森病和癫痫病等。

此外,锌在胰岛素分泌和凋亡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非洲和亚洲超过40%的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发育不良与饮食中锌的含量过低有关。

锌离子缺乏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在很大范围内扩展,而且难以检测是因为缺乏合理的锌的生化标记物。

除了生长发育,包括免疫、内分泌和胃肠道系统在内的许多的身体机能都受到锌离子的影响。

为了广泛的研究生物学中锌的多样化的生理功能,就需要灵敏的和无创的技术来实现实时探测和成像。

生物细胞内Zn2+的相对浓度在1nM到1mM范围,在许多细胞的细胞质中只有1nM而在人类大脑中神经元突触囊泡内则达到1mM。

虽然细胞中锌的总浓度较高,但不与蛋白质强烈结合的游离锌的浓度极低。

因此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测定的游离锌的浓度。

这些问题使化学家优先考虑开发选择性和高效率的锌离子探针,即所谓的锌离子化学传感器最的问题。

由于锌对于大部分的分析技术是不可见的,所以荧光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种方法利用能识别Zn2+的探针分子,探针分子与Zn2+结合后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于是就可以用荧光显微镜跟踪活细胞内的锌离子。

荧光分子探针由荧光团以及与其相连的螯合剂或是带或不带空间基团的离子载体组成。

当探针分子与分析物结合后会使荧光强度或波长发生变化,于是就产生了信号输出(Figure 1)。

荧光信号传导机理通过荧光的变化过程发生的,如电荷转移,电子转移,能量转移,激发物的形成,或构象的变化。

在这些机理中,光诱导电子转移(PET)因为能显著的影响荧光发射光谱而被广泛用于化学传感器的设计。

2. PET:优先选择的信号传导机理许多荧光传感器是基于PET原理作为信号传导的过程来设计的。

由于电子转移,荧光分子在初始状态时不发荧光。

金属离子与受体结合后降低了供体向荧光团电子转移的效率,由PET引起的荧光猝灭就较难发生甚至是完全中断。

因此,荧光团的原始荧光就会恢复。

这个荧光信号是高度灵敏的,可选择性的用于检测特定分析物。

按照这个原理设计的传感器最有名的是CHEF(螯合作用增强型荧光)型传感器。

一种理想的Zn2+化学传感器应具有良好的化学和光稳定性,荧光选择性,快速感光性,对pH值不敏感,快速靶向性和良好的水溶性。

对于生物应用,激发波长应在可见光区域。

基于荧光团的化学传感器领域的最新进展大大促进了用于锌离子检测的各种荧光探针的发展。

其中大部分探针是基于作为荧光团的喹啉(1),丹磺酰氯(2),蒽(3),和荧光素(4)的衍生物。

其中,基于荧光素的探针由于其可见光吸收,水溶性好,对生物组织的渗透性好而被广泛的研究。

3. 二-(2-吡啶甲基)胺:锌离子的最佳配体与Zn2+特异性结合离子团仅限于某些基团如喹啉,二-(2-吡啶甲基)胺(或二-2-氨甲基吡啶DPA),线性的和环状的多胺,以及有些生物配合物如锌指域等。

在这些离子载体中,DPA是使用最广泛的结合Zn2+的配体。

DPA胺基的氮原子是PET过程中的一个良好的电子供体。

基于DPA的传感器5是一个典型的用于检测质子和Zn2+的PET传感器。

与金属离子结合后,探针的电子转移过程中断,荧光量子产率增加。

荧光素衍生物6和7有在可见光区域吸收的优点,这有利于在这些频率范围内的激发。

只有荧光素的阴离子形式发出荧光强烈,这意味着pKa值是影响pH依赖型探针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连有拉电子基团的荧光分子在广泛的pH值范围内呈现更好的性能。

6和7是基于DPA的传感器,与锌结合后荧光增强。

近来,报道了几种属于ZnAF2(8)和Zinpyr-1(9和10)家族的用于Zn2+检测的新的传感器。

ZnAF2型分子是基于PET的原理设计的,适合于生物应用。

虽然这些第二代探针与第一代基于紫外的探针相比,对Zn2+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且亮度更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易于合成,灵敏度,选择性,与生物样品的相容性,和稳定性仍需要加以改善。

最近的一些综述讨论了用于生物样品中Zn2+检测和成像的探针的优缺点。

在此,我们着重讨论比例及近红外(NIR)Zn2+探针设计和应用的最新进展。

4. 比例锌离子探针目前研究的Zn2+特异性传感器是基于比例传导。

当结合的分析物改变了发色团的电子特性而导致光在不同的波长吸收或发射时会有比例的行为发生。

因此,一个荧光比例传感器对分析物的响应是通过最大发射位移来实现的,可能会伴随强度的变化,也可能不会。

发射波长必须足够大才能区分共存的结合Zn2+和未结合Zn2+的探针,从而来测量这两个物种的最大发射波长的比例。

结合已知的传感器的结合常数,就可以测量未知锌离子的浓度。

比例信号是内参比,结合与未结合的传感器的信号比不受光源和光漂白的影响。

Maruyama等利用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的原理,将作为电子供体的DPA和作为电子受体的苯并呋喃衍生物连接起来,设计了Zn2+比例探针。

探针11(ZnAF-R1)和探针12(ZnAF- R2)与Zn2+络合后,最大激发波长蓝移,而发射波长保持不变。

在水溶液中,传感器12比11水溶性好,荧光量子产率高,正如图巨噬细胞中Zn2+荧光比例成像所阐明的那样,它更适合于生物应用。

由于12不能渗透细胞膜,更亲脂的乙酯衍生物(ZnAFR2 EE)用来穿透细胞,在胞浆中酯酶的作用下水解成12(Figure 2)。

Lim,BrMckner及其同事报道了一种用香豆素衍生物做的Zn2+比例传感器13(Scheme 1)。

香豆素的内酯的氧原子是一个潜在的供电原子,参与螯合Zn2+,因此可使生色团的电子特性发生变化。

虽然有各种金属离子可以与它结合,但是它们竞争不过Zn2+,因此13是一个适合于生物体系的Zn2+探针(Figure 3)。

Woodroofe和Lippard对Zn2+探针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把DPA的螯合基团与不同的的生色团连接,合成了一系列比例锌离子探针。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探针含有两个与coumazin-1(15)相连的新型荧光基团,其中一个是作为传感前体的没有荧光且对锌离子不敏感的香豆素衍生物,以及一个与其相连的对锌离子敏感的荧光素衍生物。

这两个荧光团通过酯键相连后,荧光消失。

该非荧光化合物进入细胞后被酯酶水解(Scheme 2),而分解成对Zn2+敏感的荧光素部分与香豆素部分,这两部分就都有荧光了。

Coumazin-1能够渗透细胞,是一个潜在的能用于生物体内Zn2+比例成像的荧光分子(Figure 4)。

当它进入细胞后,酯键会被酯酶分解,荧光团产生活性。

两个荧光团都有特征的激发和发射性质,因此能用于比例法检测。

用445nm激发香豆素,测量488nm的发射光强度能提供酯键裂解的传感器的信息。

用505nm 激发荧光素部分测量534nm的荧光发射强度则能给出胞内存在的游离锌离子的信息。

没有Zn2+时,两个波长下荧光强度的比例I534/I488是0.5,Zn2+饱和后能够达到4.0。

Lippard和他的同事之后报道了基于Zn2+诱导产生的phenoxynaphthoquinone –naphthoxyquinone互变异构的锌离子的比例传感器平衡(Scheme 3)。

Zn2+调节18的结构提高了传感器的整体强度,将光谱峰值移至指示变化的phenoxynaphthoquinone异构体的位置。

由于18不能渗透细胞膜,它的一个没有荧光的二乙酯的衍生物就被用来在哺乳动物的活细胞内对锌离子进行比例荧光成像。

这种基于seminaphtho荧光素的探针是用单波长激发双波长发射的比例法来测量由Zn2+引发的类似荧光素和苯并荧光素的互变异构体。

相对与生物体内其他金属离子,这个探针对Zn2+有很好的选择性(Figure 5)。

由于激发光与发射光都是长波可见光,探针对细胞和组织的伤害很小,并且能够避免物种细胞内本底荧光的干扰。

最近Taki等人报道了一种基于苯并恶唑的荧光传感器(Zinbo-5),它可以用于双光子显微镜下,细胞内Zn2+的荧光比例成像。

Zinbo-5(19)是细胞渗透性的,与游离Zn2+结合后,荧光量子产率发生很大的变化。

该分子与Zn2+结合后在407nm(Φ=0.02)处的特征谱带红移至443nm(Φ=0.10)(Figure 6)。

除Zn2+,Cd2+外,所有其他的过渡金属离子都会猝灭Zinbo-5的荧光。

无论是高浓度还是低浓度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都不会影响Zinbo-5的荧光。

这表明Zinbo-5在生物学及显微学领域都可能有广泛的应用。

Zinbo-5对Zn2+的亲和力比DPA高的多,因此这就表明苯酚上的氧原子和和苯并恶唑上的氮原子可能是鳌合金属离子的第三和第四配体。

在老鼠的纤维原细胞中的成像证明19能够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双光子激发荧光(TPE)显微成像(Figure 7)。

这种发射光比例成像显示出Zinbo-5在可靠记录细胞内锌离子浓度的变化方面的实用性。

Squaraine染料是一种可以用来设计检测与生物学相关的阳离子的分子探针的性能非常优异的生色团。

Dilek和Akkaya合成了squaraine染料20,它与Zn2+结合后在同一信号输入下能产生三种状态的荧光响应信号(Figure 8)。

Ojida等用一个连有DPA的氧杂蒽酮的衍生物21与Zn2+探针的络合物在中性水溶液中用于磷酸根离子的比例传感,这是一个少有的例子。

在含甲醇的水溶液中,用Zn2+滴定这个配体,光谱会逐渐变化。

加入等量的Zn2+后使328nm处的吸收下降,同时在376nm处有新的吸收(Figure 9)。

加入两倍的Zn2+后,397nm 的吸收增强,335nm的吸收变弱,都以376nm为等吸点。

这些变化是因为结合两个锌离子后导致氧杂蒽酮生色团电子性质的变化。

最初只结合锌的探针22再与磷酸根结合后会引起激发波长成比例变化,这种变化是配位形式重排的造成的结果(Scheme 4)。

最近,Mei和Bentley报道了一种锌离子的比例荧光传感器24,它是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的原理制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