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形制: 在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
高台上,再建五座密檐方塔。台中央的密檐塔十三 层;四角的十一层
· 台座南面开一高大圆拱门,由此可循梯登台
· 塔的细部有中国式样。雕刻题材有:四大天王、
金刚、罗汉、狮子、孔雀、梵文、佛八宝(轮、螺、 伞、盖、花、罐、鱼、长)、象、马、卷草等。种 类虽多,华丽而不零乱,是其成功之处。
· 魏晋南北朝凿窟之风遍及中国,西起新疆、 东至山东、北到辽宁,南抵浙江。最重要的石 窟有:
①大同云冈石窟; ②甘肃敦煌莫高窟; ③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④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⑤洛阳龙门石窟。 上述石窟除敦煌、龙门外,隋唐以后便没有继
续开凿
2· 型制
石窟在印度有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之分,传入 中国后按照中国的国情习俗加以改变。从支提 窟→石窟寺的演进,可以见出石窟这一外来建
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经验,早期的佛教又被
视为一种神仙方术,匠人在设计塔时就以本民族
习见
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此后陆续 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 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
印度窣堵坡
1· 楼阁式塔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楼阁式塔系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是佛
塔中国化的产物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实物, 为建于辽清宁二
年(1056年)的应县佛宫寺塔,俗称应县木塔
2·密檐式塔 特征: 密檐式塔一般不供登临, 晚期有些虽可登临,因檐密 窗小,没有平座、栏杆,观 赏效果欠佳。但密檐式塔外观:间距逐层收缩,
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 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 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 起源:型制源于印度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
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
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
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 更高
的美的境界。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探索》
3· 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士大夫寄情山水, 使造园之风盛行。自觉地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 醒,又促成了山水园问世。
· 楼阁式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国志》,
东汉献帝初平四年(193)笮融于徐州建造的浮
屠祠塔:
下为重楼、上垒金盘,由堂阁周围,可
容三千许人。
· 文献记载中的最大木塔, 是北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 寺塔,据称高一千尺,百 里以外便能望见。塔建成 不久便被焚毁了
·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佛教虽然在西汉传入中国,但主要在西域僧和 统治阶级中传播。魏晋南北朝,佛道大盛,统治 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 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
解放。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 楼台烟雨中”
·印度建筑的特征:雕刻化
2·建筑艺术风格,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晋的 柔和、精丽、圆润。如宗白华说:
城市、宫殿 、陵墓 、园林
一 城市
1 北魏洛阳 宫城、皇城、外郭三重 礼制格局及变通 ——加强了南北中轴线 ——依礼制格局布置官署、太庙、太社 ——对佛教的重视:永宁寺
2· 南朝建康 · 礼制格局:延长了南北中轴线 · 风水格局:玄武门、青溪、朱雀 主山 · 防御:设东府城、石头城
顶部有方形须弥座,四角 置山花蕉叶,中央安置一 座雕刻精巧的塔刹 风格朴素简洁,仅塔刹略带 装饰性
4· 喇嘛塔 · 源自印度
· 形制: 窣堵坡 + 密檐式塔
南北朝时期常将窣堵坡形象用于佛龛
· 实例 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 位于北京西城阜城门内大街,俗称白塔 · 该寺建于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初
2· 斗拱 ·类型:人字拱、斗拱出跳(出挑) “·幽艺”术)加工:斗拱上有幽頁(读“凹”,曾误读
拱端有卷杀
栌斗替木承阑额
额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上的纵向联系 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 稳定。
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 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 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宋《营造法 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
3· 天花 ·平棊 一种比较讲究的室内吊顶,由方木
相交构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多边性的格子 覆盖有天花板,绘有彩画 人字坡 覆斗型藻井
4·梁枋 ·阑额 ·替木 ·叉手 ·蜀柱
(童柱、
侏儒柱)
5·柱 ·纹饰消失 ·种类减少 ·加工圆滑 ·梭柱
6·柱础 ·覆盆式 ·覆莲式
唐、五代,共有二十五个洞窟 窟龛分布于东西两峰的南坡,其中东峰十二窟、
西峰十三窟 第16 窟的型制上再现当时木构建筑的原貌,典
型的石窟寺
西峰部分洞窟
③ 甘肃天水麦积山第4窟
四·佛寺
1·概况 ·佛寺最初的记载是东汉的鸿泸寺 ·魏晋时期大兴佛寺,北魏仅洛阳就有1367所。 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
·窟顶已使用覆斗形、穹隆形藻井或长方形、方 形平棊
·壁上刻包括台基、柱枋、斗拱等的木架构佛殿 或佛陀本生故事等
·在布局上,窟内主像不过分高大,因而内部空 间显得广阔
·窟的外部雕有火焰形券面装饰的门,门以上有 一个方形小窗
c· 9 —10窟 · 公元五世纪末开凿的 第9窟和第10窟,进一步 在石窟的外部前室正面 雕有两个大柱,如三开 间房屋的形式,成为一 种石窟寺
其次,中国大分裂的时代,王权受到削弱,士族 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诸侯割据, 封建势力增强。第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民族大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文艺,发 生了一次文化面貌上的转折,表现在:
1·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佛教建筑(塔、寺、石窟) 的发展, 并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使得佛 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
筑吸收、融合、创造的过程。
3· 实例:
① 大同云冈石窟
石窟发展分为三类:
a· 16 — 20 窟 · 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昙曜五窟 · 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 雕刻5尊大像,气魄雄伟。
·形制上共同特点: —— 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
的草庐形成,无后室、平面 呈椭圆形,顶部为穹窿状
5 ·金刚宝座塔 · 起源:型制源于印度 · 实例 北京大真觉寺塔 · 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 · 建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是我国此类塔 最早的实例 · 据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印度僧人班迪达 带来的“佛陀迦耶塔”(释迦得道处伽耶山寺所
建 的纪念塔)图样建造的。
—— 后壁中央雕刻一座巨 大的佛像,左右有侍立的肋侍菩萨,左右壁又雕 刻许多小佛像。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 、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这 些佛像几乎充满整个洞窟,布局相当局促 ——洞顶及洞壁没有建筑处理
b· 5 — 8窟
·多采用方形平面,规模大的则分前后二室,或 在室中央设一巨大的塔心柱。柱上有的雕刻佛像, 有的刻成塔的形式
二· 经幢 · 经幢是在石柱上刻经 文的佛教纪念柱 · 型制: 基座、幢身、幢顶; 实心、8边形 · 始见于唐代,宋辽较多 · 实例: 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建于宋景佑五年(1038年)
三· 石窟
1·概况 · 石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一类佛教建筑, 源自印度的支提窟
以上这些演变情况,我们可清楚地看到石窟这一 外来宗教建筑的中国化过程。
②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位于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天龙山。太原古称晋 阳,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时 为高氏的別都,高欢曾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宮, 使这里的佛教迅速兴盛起来 天龙山石窟始建于东魏,以后经历了北齐、隋、
·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凸曲线
· 塔刹也用砖构成,在简单台座上置覆钵, 束
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
· 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
· 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 层
3 ·单层塔 ·单层塔多为墓塔、佛龛,源自印度 ·早期形象资料,见于云冈及响堂山等石窟上的
单檐小方龛 ·现存最早实例,为山东神通寺四门塔 ·实例
7·台基、门窗
佛教建筑概观
一·佛塔
塔,亦称窣堵坡 原是印度的一种纪念 性坟墓的 通称,为梵文Stūpa的音译,原义为 “高显处”
或“高坟”。它的造型: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
志“刹”。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
成的实心建筑。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
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尤其在造楼中,积累
4· 风水体系的初步建立。
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据称只有 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这样,风水 就与建筑环境间有了瓜葛。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 这样的宗师。管辂因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 传的《管氏地理指蒙》 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 璞是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人。在《葬书》注评中有 详细介绍。
· 实例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 · 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 位于登封城西北6公里 ,太室山麓嵩岳寺
內, 是北魏古剎嵩岳寺的组成部分。 · 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 高十五层,40米 · 塔平面为十二边形,为中国塔中的孤例 · 底层转角用八角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
用 圆拱券
柱身和石座三部分。石柱下方是两层方台和一层 莲瓣组成的墓座 · 八角形柱子上段,为呈四边形的刻题铭,刻在 各面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 全文共3,400余 字, · 柱头:仿木结构佛殿 ——生起 ——梭柱
二· 魏晋南北朝建筑细部特征
1· 屋顶 · 类型:庑殿、歇山 · 坡度增加 · 屋檐有生起 · 脊饰丰富:鸱尾、鸟、火焰,制作精致
二·陵墓
1·型制: ·于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避邪各一对 ·不设享堂 ·规模变小 2 ·实例: ① 梁萧景墓 ·萧景(477年-523 年),字子昭,梁武帝叔 父萧崇之之子。少好学,长于辞令。
·神道石柱 ·避邪
② 北齐义慈惠石柱 · 位于河北定兴县,是一个墓地的标志 · 约建于北齐天统三年至武平九年间(567~570) · 石柱用石灰石累迭而成,通高6.65米,分基础、
名 大圣寿万安寺,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 曾遭火焚,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 称妙应寺,俗称白塔寺 · 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主持建造 · 全高约53米,塔建在凸字形台基上。
· 全高约53米,塔建在凸字形台基上。台上再设亚 字形须弥座二层(角部向内递收二折),座上置覆莲 与水平线脚数条,承以宝瓶、相轮与金属的宝盖
王 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 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 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此 种风格布局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
主讲人吴骁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
首先,在300余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 缓慢。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 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 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 济阶段。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 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佛教的发 展,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 教中寻找安慰,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 的作用。
神通寺四门塔 · 位于济南历城县
·根据内部题记,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 年)
· 塔全部用青石块砌成, 全高约13米, · 平面呈正方形,每面 宽7.38米 · 中央各开一圆拱门 · 塔室中央有石块砌成的 方形塔心柱,柱四面皆 有一个圆雕的佛像 · 塔檐挑出叠涩五层,然后 上收成四角攒尖顶,
·隋时高丽僧依魏齐之法所建。 ·五重木塔平面呈方形,高31.9米,塔刹部分约
占总高 1/3弱。和我国云冈石窟内的方形塔柱可 为旁证。 ·塔不能登临。2层以上檐下都有装饰性栏杆。 ·塔中心有一根贯通全塔的中心柱,承托刹上的 相轮、宝珠等部件,塔身重量则由外檐柱和4个 天柱承担。中心柱下有埋置舍利的孔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