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化学品卫生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用化学品卫生知识
第一节化妆品的概念及种类
概念
家用化学品指人们在家庭中使用的一类化学用品。

包括化妆品。

化妆品:是以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等作用的一类日用化工产品。

特点:外用,可应用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可终生使用。

按作用功能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一般用途化妆品
(一)护肤类化妆品:①清洁皮肤用品,如洗面奶、浴液、清洁霜等;②保护皮肤用品,如雪花膏、冷霜、润肤防裂霜、护肤面膜等;③营养皮肤用品,如珍珠霜、人参护肤霜、银耳霜、维生素E膏等。

(二)益发类化妆品:①护发用品,如发油、发乳、护发素、摩丝等;②营养毛发用品,如防脱发剂、生发剂。

(三)美容修饰类化妆品:指用以修饰颜面(香粉、胭脂类、口红)、眉睫毛(眉笔、睫毛膏、眼影膏)、指甲(指甲油、指甲磨光剂)的化妆品以及面膜和剃须膏等。

(四)芳香类化妆品:指以酒精溶液为基质,以香精、定香剂、色素为辅料的透明液体化妆品,如香水、花露水、爽身水、化妆水等。

二、特殊用途化妆品
指用于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和防晒的化妆品。

这类化妆品为获得某种特殊功能常加入某些限用物质或有一定副作用的物质。

第二节化妆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化妆品可因原料选择不当、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不良、生产过程无菌操作不严格或产品储存不当,均可使化妆品受到化学或微生物污染,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一、对皮肤的危害
(一)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指由化妆品中某种(些)成分反复接触皮肤的直接作用,使接触部位的皮肤长期受刺激而出现的表浅性炎症反应。

化妆品对皮肤的刺激作用与其酸碱度、脂溶性溶剂、腐蚀性颗粒含量以及个体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如头发烫直剂因含有氢氧化锂而pH>9,染发剂、脱毛剂的pH值大于12时,易引起皮肤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皮肤刺激作用。

指甲油含有机溶剂,可溶解皮肤脂肪层,增加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具有明显刺激性的化妆品有:含过硫酸铵的头发漂白剂,含氢醌和氢醌单苄基醚的皮肤漂白剂和含巯基醋酸的持久性冷烫剂,含硫葡萄糖酸钙盐、硫化物和氢硫化物的脱毛剂,含斑蝥酊和水杨酸的生发剂等。

化妆品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一般不出现急性反应,但反复使用后皮肤逐渐出现红斑、干燥、皲裂后发展为丘疹、疱疹和湿疹等。

是化妆品引起的最常见的皮肤损伤。

(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指由化妆品中所含变应原引起的皮肤迟发
型变态反应。

一般在初次接触变应原5—7天后,再次接触而出现的变态反应。

皮肤局部出现红肿、水疱、大疱、病变边界不清、自觉瘙痒和灼热感。

指甲油引起的不良反应,不仅在指甲周围皮肤出现,也可发生在眼睑、面颊、口、颈、生殖器等皮肤。

最常引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化妆品是香水,因为其中所含的多种香料和防腐剂是变应原化合物。

有研究表明,香料、防腐剂和乳化剂以及羊毛脂等是易引起变态反应的原料。

(三)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指使用含有光变应原物质的化妆品后,在暴露日光的部位出现皮肤炎症反应,而不接触光线的皮肤则不出现此种反应。

这种反应属T细胞介导的湿疹性反应。

故大多光变应性反应以湿疹为特征。

含有光变应原的化妆品主要是防晒剂、染料和香水类;如防晒剂中的对氨基甲酸及其酯类物质,香料中的葵子麝香、檀香油、柠檬油、佛手油、香油以及煤焦油染料类物质等。

葵子麝香是重要的光变应原物质,不少男性病例是由于使用含该物质的剃须后润肤香乳而引发光变应性皮炎,有的可发展为持久性光敏反应,即使不再接触此种光变应原,仍可持续表现对光敏感,出现湿疹性皮炎,光斑贴试验阳性。

含煤焦油染料的化妆品所致光变应性皮炎,后期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

在颊部或额部出现弥漫的或斑块状的浅棕色色素沉着,甚至可扩大至整个面部。

严重的呈紫黑色、黑色或蓝黑色,色素斑中呈丝网状,有时出现轻度红斑或丘疹,皮肤瘙痒。

(四)光毒性皮炎光毒性皮炎指化妆品中某些物质能增强皮肤对光的敏感性,日光照射后此等物质对皮肤产生毒性刺激而导致皮肤损伤。

光毒性反应辐射光为紫外线A、紫外线B和可见光。

(五)化妆品性痤疮或酒渣鼻(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不适当的使用化妆品,特别是油性皮肤者经常用化妆品,可因皮肤皮脂腺和汗腺阻塞,影响皮脂从皮脂腺导管排出,造成皮脂积聚于毛囊形成乳酪样物质,成为痤疮。

面部皮肤有蠕形螨寄生者,在皮肤正常的情况下,这种寄生虫产生的毒物可随皮脂排到皮肤表面,不会产生皮肤刺激症状。

但过度使用化妆品后,毛孔堵塞和皮脂排出受阻,螨虫便在皮肤中大量繁殖,其产生的毒物不易排出,对皮肤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颜面部出现鲜红色斑和潜在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可出现脓疱。

这种病变以鼻和颊部最为明显,称为皮炎型酒渣鼻。

二、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化妆品受微生物污染除可引起化妆品腐败变质外,还可对使用者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这是当前化妆品卫生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

化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容器和制作过程都可受微生物污染,尤其是冷却灌装过程易受污染。

化妆品的各种原料,尤其是天然动植物成分、矿产粉剂、色素、离子交换水等原料更易受微生物污染。

其中,加入各种氨基酸、蛋白质或滋补品的营养型化妆品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由于化妆品停留在人体皮肤、毛发、粘膜、眉眼部和口唇等部位时间较长,所含微生物特别是致病菌,可从与人体接触的部位进入体内,引起感染,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

从各种化妆品中检出的微生物包括粪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腊样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克雷伯菌、沙雷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杆菌、类白喉杆菌以及其他革兰阳性球菌。

有的还可发生霉菌污染如交链孢霉菌属、芽枝霉属、青霉属、曲霉属、毛霉属、根霉属等。

使用这些受污染的化妆品时,会引起皮肤的感染化脓。

特别是被绿脓杆菌污染的化妆品误入眼内,可引起角膜化脓性溃疡,病情严重,发展迅速,1~2天可使角膜大片坏死,角膜穿孔,严重病例会进一步发展成全眼球膜炎。

被微生物污染的眼线膏、睫毛油可引起慢性结膜炎和角膜炎。

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危害
化妆品本身含有的多种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危害。

如重金属污染问题。

第三节洗涤剂对健康的影响
一、洗涤剂的种类和主要有害成分
洗涤剂指能用以去除物体表面污垢,使被清除对象通过洗涤达到去污目的的专门配方制品。

其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

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ABS)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型和特殊型。

表面活性剂是产生健康危害的主要因素。

家用洗涤剂以泡沫多的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为主。

按产品形态可分为粉状洗涤剂、液体洗涤剂、膏状洗涤剂和气溶胶喷洗液。

洗涤剂的添加剂有:
(一)助洗剂具有软化水质、提高碱度、增强湿润力和洗涤效果的作用。

常用的助洗剂有磷酸盐、焦磷酸盐、三聚磷酸盐等。

由于其对环境的污染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某些产品已改用碱性助洗剂如硅酸钠、碳酸钠等。

(二)络合剂易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在漂洗洗涤物时易被去除。

主要的络合剂是EDTA及其钠盐。

(三)腐蚀抑制剂为防止碱性洗涤剂腐蚀铝、陶瓷和瓷器釉等硬表面而加入的二氧化硅、氧化钠等。

(四)泡沫改良剂为增加阴离子洗涤剂的泡沫,常加入二乙醇胺;抑制泡沫可加入长链C1~C2脂肪酸和非离子化合物如羟乙基化脂肪酸。

(五)抗再沉淀剂为防止污物再沉淀至织物上,可加少量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

(六)酶通过细菌代谢酶的特异催化作用而去除织物上的蛋白和碳水化合物污渍,最常用的有枯草杆菌和地衣形芽孢杆菌的代谢酶。

二、洗涤剂对健康的影响
1.洗涤剂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合成洗涤剂,天然洗涤剂若加入化学物质也可产生危害。

合成洗涤剂的毒性主要取决于表面活性剂成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大,非离子型毒性较小,阴离子型毒性介于二者之间。

家用洗涤剂以阴离子型的合成洗涤剂应用最普遍,其表面活性剂为烷基苯磺酸钠(ABS)。

有两种不同结构的ABS,带支链者称硬型ABS,而无支链或只带一个支链者称软型ABS。

2.ABS对肝功能也有明显影响,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多种合成洗涤剂均可引起肾上腺髓质损害,可见肾上腺髓质核酸含量增高,非特异性酯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增强,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降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

家庭使用洗涤剂,可能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人体内。

在局部皮肤损伤或皮肤渗透性改变时表面活性剂可产生刺激作用。

表面活性剂引起皮肤损害的过程:①原发性刺激;
②变应性反应;③皮疹(可蔓延至全身);④继发性细菌或霉菌感染。

洗涤剂吸收到体内可致全身中毒。

ABS可抑制免疫功能。

儿童误服洗涤剂的报道较多,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呕血、黑便、咽喉灼伤、喉痛等。

合成洗涤剂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尤其是阴离子洗涤剂污染最普遍。

洗涤剂中的助洗剂如三聚磷酸钠等可使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的感官性状产生不良影响。

洗涤剂对水生生物也有危害。

用含阴离子洗涤剂的污水灌溉农田可使土壤污染,抑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自净作用。

第四节化妆品的卫生标准
为了向广大消费者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化妆品,防止化妆品对人体健康产生近期和远期危害,必须对化妆品的原料和产品进行全面系统地安全评价,并制订相应的卫生标准。

我国
已于1987年5月批准颁布了化妆品卫生标准系列,包括相互配套的4项标准:①《化妆品卫生标准》;②《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③《化妆品微生物学标准检验方法》;
④《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我国化妆品卫生质量标准规定了化妆品最终产品和原料的卫生质量要求,由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颁布实施(GB 7916—99),促进了化妆品的卫生管理和确保化妆品的卫生质量。

我国化妆品卫生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化妆品的一般要求①化妆品不得对施用部位产生明显刺激和损伤;②化妆品必须使用安全,且无感染性。

③化妆品的直接容器材料必须无毒,不得含有或释放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的有毒物质。

(二)对化妆品产品的卫生要求
1.化妆品的微生物学要求
①眼部、口唇等粘膜用化妆品以及婴儿和儿童用化妆品细菌总数不得大于500CFU/ml
或500CFU/g;
②其他化妆品细菌总数不得大于1000CFU/ml或1000CFU/g;
③每克或每毫升化妆品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④化妆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大于100CFU/ml或100CFU/g。

2.化妆品化学毒物的限制
(三)对化妆品原料的卫生要求
1.禁止使用的物品
2.限制使用的物品
(四)对化妆品容器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