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

合集下载

劳动力市场的名词解释

劳动力市场的名词解释

劳动力市场的名词解释概论劳动力市场是指包括供给劳动力和需求劳动力双方在内的一个经济体系。

供给劳动力指的是那些希望找到工作并能够提供劳动的人口,而需求劳动力则代表着企业和组织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经济的整体发展。

1. 供给劳动力1.1 就业率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中正在就业的人口与劳动力总数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

高就业率意味着相对较多的人口能够参与工作,从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

1.2 失业率失业率代表着劳动力市场中那些愿意工作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口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通常与经济的景气程度密切相关。

较高的失业率不仅意味着大量的人口无法得到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因此,政府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供职业培训、鼓励企业招聘等来降低失业率。

1.3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表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投入劳动市场的比例。

它能够反映出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潜在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

高劳动力参与率意味着更多的人口愿意或需要进入劳动市场,从而有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2. 需求劳动力2.1 职业需求职业需求是指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不同行业和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有时会出现某些职业需求减少,而其他职业需求增加的情况,这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2 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代表着企业愿意支付给劳动力的报酬。

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薪酬水平通常由供需关系决定,供大于求时,薪酬水平可能相对较低;反之,供不应求时,薪酬水平可能相对较高。

此外,薪酬水平还受到劳动者技能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3 非经济因素除了薪酬水平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例如,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发展机会的提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劳动者对工作的选择和对企业的吸引力。

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与预测

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与预测

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与预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在市场经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趋势,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劳动力市场走向,并作出更为准确和有效的决策。

一、劳动力市场概述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市场,包括了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它主要通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供需关系来达到价格形成的目的。

既然是一个市场,就必然会存在价格波动。

而且价格波动的原因很多,如宏观经济政策、人口结构、民生等。

所以,劳动力市场对于整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劳动力市场分析1. 供需关系分析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能够提供对未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

如果供需符合,价格自然会稳定;如果供大于求,价格就会降低;如果供小于求,就会出现价格上涨。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人口结构是否匹配,如果用人单位多,但劳动者不足,工资自然就会上涨。

反之,如果劳动者多于用人单位,工资就会下降。

2. 行业分析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力市场所处的位置,也会影响整个市场的供需状况。

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劳动力租金往往比较高,同时,由于人才储备相对较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紧张,整个市场的供求价格也会显著上涨。

而对于生产线高度重复性、劳动者劳动简单的领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劳动力过剩状况,导致市场价格降低。

3. 地域分析不同地域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可能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用工需求以及市场竞争情况。

例如,发达的沿海城市用工需求较高,而人才储备相对较少,因此人力资源往往因为供求矛盾而缺乏竞争力。

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才储备相对较多,市场竞争情况相对较弱,因此人力资源价格相对较低。

三、劳动力市场预测1. 宏观预测宏观预测主要从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等方面进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个人和机构与需求劳动力的个人和机构进行买卖、交换的场所。

在这个市场上,劳动者出售他们的劳动力,而用工单位则购买劳动力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经营需求。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涉及到供需关系、价格形成、信息传递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一、供求关系的形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指供给劳动力和需求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供给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

1. 就业人员:就业人员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供给方,他们已经找到或正在从事工作。

2. 失业人员:失业人员是指想要从事工作但目前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他们也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

3. 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流动性。

外来务工人员是从农村地区来到城市从事工作的人。

需求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各个行业和企业,他们需要劳动力来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求。

供需关系的形成基于市场调节机制,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行为决策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和价格形成。

二、价格形成机制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形成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供求关系会使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一个动态的均衡价格,即工资水平。

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价格形成机制是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核心机制之一,它具有自我调节和平衡供求关系的作用。

同时,价格也是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三、信息传递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信息不对称是劳动力市场中常见的情况,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在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上存在差异。

劳动者通常通过就业信息渠道、社交关系等方式获取就业信息。

而用工单位则通过招聘渠道、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方式发布招聘信息。

信息传递机制的完善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使供求双方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状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1. 市场概况我国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双方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包括就业和失业的人口。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劳动力市场规模庞大,拥有超过8亿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2. 劳动力供给我国劳动力供给主要来源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人口。

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农民工群体,他们通过外出打工来提供劳动力。

城镇就业人口则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人口。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速,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份。

3. 劳动力需求我国劳动力需求主要来自各个行业和企业的用工需求。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为旺盛,而传统创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则相对较低。

4. 就业形势就业形势是衡量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就业,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创业就业等。

同时,劳动力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岗位不稳定等问题。

5.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机会,劳动力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6. 失业问题失业是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稳定,但仍存在一部份人口面临失业风险。

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减少失业人口数量。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匡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7. 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劳动力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劳动力供给将更加充足。

-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增加。

- 服务业将成为就业的主要增长点,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劳动力市场

4劳动力市场

二、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劳动力
用人单位
工资
劳动力市场组织者
三、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 出卖和购买。 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不只是当时提供劳动的 报酬。 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其价格往往由买方决 定,。 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 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雇主和舆论等社 会力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种歧视。
(四)根据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分
主要劳动力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
五、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和劳动者追求目标不同 )
(二)非经济因素
组织性因素 社会一、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一)均衡的概念
“均衡”(Equilibrium)这一概念是从物理学 中借用来的,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 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 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 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2)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在前述假定条件下,依据劳动力供给 弹性与劳动力需求弹性间相互关系的不同 情况,存在着三种均衡变动。
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图4-6
收敛型蛛网
图4-6
收敛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图4-7 发散型蛛网
图4-7 发散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W减少,均衡L不确定
图4-5
供给、需求左移后劳动力市场重新均衡
需求减少,供给减少,均衡W不确定,均衡L减少
表4-1 比较静态分析结果汇总表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与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与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十分重要,对于企业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与策略。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愿意参与工作的劳动者数量。

劳动力供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就业观念等。

人口数量是基础,同时人口结构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如老龄化社会可能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

此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力供给的素质与技能。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劳动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劳动力需求增加,经济下滑时劳动力需求减少。

同时,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劳动力需求也存在差异,如信息技术行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较大。

3.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和失业率上。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相对宽松。

供需的变化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供大于需时,工资可能下降,供不应求时,工资可能上升。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与策略1. 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在招聘、培养、激励、管理和维护员工等方面的活动。

在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从而进行合理的人员计划和招聘策略;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此外,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待遇也能够吸引和稳定优秀的人才,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2. 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人员规划,提前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并积极开展招聘活动。

劳动力市场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和需求劳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这个市场上,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劳动力市场与生产资本和企业进行交换,为企业提供生产劳动力,从而获取工资报酬。

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形式包括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用工需求等方面。

劳动力市场对就业机会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就业机会的数量和质量。

当用人单位需要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时,就会提高就业机会的数量,相反,如果用人单位减少用工需求,就业机会将受到影响。

同时,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也会影响就业机会的质量,如薪酬水平、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性质也会影响就业机会的分配和配置。

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不同技能、经验和教育背景的劳动力,这些差异化的劳动力会在就业机会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高技能的劳动力通常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低技能的劳动力则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就业困难。

另外,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和制度也会对就业机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些国家采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如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援助、保障基本劳动权益等措施,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相反,如果劳动力市场政策存在缺陷或不完善,就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进而影响就业机会的分配和配置。

总的来说,劳动力市场对就业机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对就业机会的影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和个人努力,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标题: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就业、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等方面。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包括劳动力规模、劳动力结构、就业形势、劳动力技能和劳动力流动。

一、劳动力规模1.1 人口规模: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规模庞大,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1.2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支持。

1.3 劳动力参与率:我国劳动力参与率逐年提高,这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劳动力结构2.1 行业结构: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劳动力向高附加值行业集中。

2.2 技能结构:我国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逐渐增多,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

2.3 教育结构: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就业形势3.1 就业率:我国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劳动力市场总体相对稳定。

3.2 就业结构:我国就业结构逐渐优化,服务业和高技能行业就业比重增加。

3.3 就业质量:我国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稳步增长,劳动者福利待遇不断改善。

四、劳动力技能4.1 技能培训:我国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4.2 创新能力:我国劳动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4.3 跨领域能力:我国劳动力逐渐具备跨领域能力,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工作需求。

五、劳动力流动5.1 内部流动:我国劳动力内部流动逐渐加速,人才流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5.2 外部流动:我国劳动力外部流动逐渐增加,劳务输出和输入促进了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合作与交流。

5.3 海外人才引进:我国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作为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

本篇科普文章将详细解释劳动力市场的含义、特征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定义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特定时间段内的职业机会供求关系所反映的市场。

二、劳动力市场特征1. 面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劳动力市场是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需求,同时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2. 劳动力市场的分散性因为劳动力市场本身既面向劳动者,也面向用人单位,所以市场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省、甚至是国家。

3.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中,用人单位的信息优势很明显,而劳动者的信息处于劣势。

因此,劳动者可能会被低估或者用人单位可能会从劳动者身上获得更多的信息。

4.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的不稳定性由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供求关系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制度因素等原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稳定性较高。

三、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 劳动力市场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是就业机会产生的重要渠道之一。

当市场供不应求时,个人的就业机会会减少;反之,当市场需求量大于供给时,不仅招聘数量会增加,还有可能出现涨薪的情况。

2. 劳动力市场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量会直接影响招聘方的福利待遇,而供给量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工资水平。

如果市场上供给的劳动力量过多,则会导致竞争激烈,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下降。

3. 劳动力市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供求关系和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于提高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 劳动力市场对职场竞争的影响在市场中,企业只会雇佣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人。

同时,僧多粥少的状态下也意味着,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因此,劳动力市场对职场竞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引言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1 劳动力市场供给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来自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和城镇居民就业人口。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市场供给不断增加。

1.2 劳动力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兴产业和高技能岗位的需求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岗位的需求逐渐减少。

1.3 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部份地区和行业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部份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二、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分析2.1 薪酬水平差异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行业差异。

普通来说,城市劳动力的薪酬水平要高于农村劳动力;高技能岗位的薪酬水平也要高于低技能岗位。

2.2 薪酬水平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逐渐提升。

但是,薪酬水平提升的速度和幅度存在差异,部份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

2.3 薪酬水平公平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公平性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要实现薪酬水平的公平,需要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分析3.1 就业结构调整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服务业和高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增加,而传统产业和低技能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减少。

3.2 就业岗位稳定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稳定性也在提升。

但是,部份劳动力仍面临着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3.3 就业环境改善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就业环境改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便性和适应性。

通过减税降费、扶持创业等政策措施,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就业环境的改善。

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交流和调节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准确的分析至关重要。

二、劳动力市场概况(1)就业人口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达到xx亿人,其中包括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

(2)就业行业结构我国劳动力市场涉及众多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其中,制造业一直是就业的主要行业。

(3)劳动力供求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部分行业的就业需求有限,导致部分劳动力失业状况。

三、劳动力市场问题分析(1)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劳动力结构失衡的问题。

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的用工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现象导致城市形成了大量的低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就业困难。

(2)失业问题尽管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长,但失业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随着企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一些劳动力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而他们往往缺乏更新的技能。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特定群体的失业率较高,这也是一个挑战。

四、劳动力市场政策建议(1)职业教育培训的加强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

(2)促进创业就业通过推动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者在自主创业上发挥主体作用。

政府可以提供创业贷款、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为广大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保障。

这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稳定性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五、劳动力市场前景展望尽管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和需求劳动力的交叉点,是一个反映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现状和未来趋势。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1. 劳动力人口总体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劳动力人口总数为X亿人,其中男性占比X%,女性占比X%。

2. 教育水平和技能结构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具备高等教育背景的人数逐年增加,占比为X%。

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为X%。

3. 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有X%的劳动力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就业,这表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机会逐渐增加。

三、劳动力市场的需求1. 就业岗位总体情况我国就业岗位总数为X万个,其中第一产业占比X%,第二产业占比X%,第三产业占比X%。

2. 行业需求变化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

3.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多,而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较大。

四、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 就业率和失业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的就业率为X%,失业率为X%。

就业率的稳定增长和失业率的下降表明劳动力市场整体较为稳定。

2. 薪资水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薪资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数据显示,平均工资水平为X元/月,其中高技能人材的薪资水平更高,为X元/月。

3. 城乡差距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差距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城市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五、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趋势1. 技术革新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但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

劳动力市场将更加需要具备高技能的人材。

2. 人口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会产生影响。

劳动力市场情况的调研报告

劳动力市场情况的调研报告

劳动力市场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年劳动力市场情况调研报告
概述
2024年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迅速的一年。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的统计,2024年全国就业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有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解除,社会福利持续改善,技术支撑劳动力转型升级,就业促进政策不断完善,劳动法律关系更加规范,劳动关系和谐。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24年,全国就业总体稳定,就业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的数据,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37.7万人,较2024年增加322.1万人,延续了2024年以来增加的良好势头,增加幅度较去年有所增加,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社会福利持续改善
2024年,劳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持续改善。

在集体合同的大力推动下,社会福利取得了更大进步,工资待遇更加公平、更具竞争力,就业保障更加完善、更全面。

此外,全国失业保险待遇也有所改善,失业登记率也有所降低。

三、技术支撑劳动力转型升级
2024年,在技术革新的强劲推动下,劳动力转型升级取得了重大进展。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知识点总结~~1品熊梁劳动力市场1.劳动力需求及影响因素2.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1银念与特征2.市场结构3.效率工费和晋升竟赛,供给总里2.个人及市场劳动力供给3.家庭劳动力供给与周期性劳动力供给1.市场均衡及变动2.市场非均衡及影响因素3.劳动力市场政策方动力供给知识点:劳动力市场概论一、劳动力市场概念与特征(-)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劳动力交易的一种要素市场。

>〉宏观:各种局部性或单一性劳动力市场构成。

>>微观: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双方在通过自由谈判达成劳动力使用权转让的合约时所处的市场环境。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1.特殊性>>不版离劳动者而存在。

所有权并没有转移,转移的只是便用权.>>劳动力存在知识、技能和经验差异,不能替代或不能完全替代,劳动力市场价格不同。

3.不确定性大量雇佣合同是在无形市场达成。

>>分散性和难以辨认性使劳动力供求双方匹配困难。

4.交易对象的象以衡以性劳动者能力很难通过学历、年龄、性别等可见要素衡量。

一交易的易缓性>>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被固定了卜.来.6.交易条件的复杂性工作环境、条件等要素都影响交易最终完成。

7.出售者地位的不利性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一)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L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越稀缺,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就越高,劳动力供需受地域限制的可能性就越小,形成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

2.地区性劳动力市场>>通常是技能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劳动者。

(二)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1.外部市场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影响,大量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市场。

2.内部市场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佣关系调整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管理体系。

(三)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L优等劳动力市场特征>>就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工作保障性强。

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易机制,它是经济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对于了解和分析就业、薪酬、劳动力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聚焦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内容1. 劳动力供给:研究劳动力的数量、特征以及个人决定参与就业的因素。

这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技能与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2. 劳动力需求:研究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包括用工单位规模、行业结构、技能要求以及用工单位决策的因素等。

3. 劳动力匹配:研究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配对关系,包括人才流动性、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契合等方面的内容。

4. 劳动力薪酬:研究劳动力市场中的薪酬分配情况,包括不同行业、职业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的薪资差异、薪酬趋势和薪酬决定因素等。

5. 劳动力流动:研究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流动情况,包括劳动力的迁移、跨行业转移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等。

二、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方法1. 统计分析: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劳动力市场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变动趋势及其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联。

2. 实证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得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观察和定量数据。

这种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细节和特征。

3. 模型构建:构建劳动力市场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经济模型来解释劳动力供求关系、薪酬决定等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4. 比较研究: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劳动力市场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加深我们对劳动力市场规律性的认识。

三、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对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政策: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政府可以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

劳动力市场概念

劳动力市场概念

劳动力市场概念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和需求劳动力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调节机制。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由雇主和劳动者之间进行买卖劳动力的市场,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核心领域。

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和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点1.需求与供给:劳动力市场涉及到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者对就业的供给。

雇主以提供工作岗位和支付薪资的方式需求劳动力,劳动者则通过求职来供给劳动力。

需求和供给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紧缩程度和收入水平。

2.劳动力异质性:劳动力的特点多种多样,涉及到年龄、性别、技能、教育背景等诸多方面。

雇主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力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3.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对于工资水平变动的响应程度。

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程度决定了市场的均衡水平和调整速度。

4.信息不对称:市场参与者对于潜在雇主或雇员的信息并不完全对称,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性。

这也是劳动力市场中信息传递的一个困难点。

5.政策干预:劳动力市场往往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例如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最低工资政策的实施等。

这些政策会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供需关系的调节。

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出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上升;相反,当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劳动力价格下降。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调节机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薪资机制:薪资是劳动力市场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使得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交换。

薪资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数量。

当薪资水平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需求减少;薪资下降时则相反。

2.劳动力流动机制:劳动力的流动性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平衡至关重要。

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就业市场的调整来实现。

当一个地区的就业机会减少时,劳动力可以通过流动到其他地区来满足需求。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1. 静态均衡分析
左图中,横轴为就业量, 纵轴为工资率。 当W=We时,劳动力市 场为均衡状态,We为 均衡工资,Le为均衡就 业量。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1. 静态均衡分析
若劳动力需求曲线不 变,劳动力供给曲线 右移,均衡工资率下 降,均衡就业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 均衡工资率提高,均 衡就业量减少。
资率的影响,还会受到产品市场需求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率影响外,还会受到人的主观偏 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均衡因素
自愿性失业与非自愿性失业 自愿失业: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大于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非自愿性失业:由于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 困难,对劳动供给的数量产生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 业。
三、劳动力流动模型
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流动模型
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是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 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 他们指出了刘易斯模型的两个缺陷: (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 (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 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供给、需求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1. 静态均衡分析
a图中,需求收缩形成的力量占优势,均衡工资下降;b图 中供给收缩形成的力量占优势,均衡工资提高。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Fra bibliotek2. 动态均衡分析
在静态均衡分析中,均衡状态的调整可以瞬时完成,并 未考虑时间因素。而现实中,劳动力供求数量的调整存 在“滞后期”,并涉及预期问题。 对此,提出以下假设: 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t期,执行或实现劳 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t+1期; 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2014221106220073湖北大学期末课程论文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谈刘易斯拐点之争院系:化学化工学院学位类别:2014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双学位)姓名:占群指导老师:刘和旺完成时间:2016年6月13日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 谈刘易斯拐点之争摘要劳动力资源是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该增长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息息相关。

围绕着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民工荒”等现象,国内外学者对于“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展开了诸多研究,提供了多种思考方式。

本文首先对“刘易斯拐点”进行了解释,提供了多位学者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具体看法,再总结了自己对“刘易斯拐点”到来的的判断依据。

而后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与“刘易斯拐点”的关系进行实例讨论,最后结合中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通过自己的了解简述对“刘易斯拐点”之争的看法。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 企业用工成本 刘易斯拐点之争一、刘易斯拐点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判断标准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 ,又称路易斯拐点),由威廉·阿瑟·刘易斯(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1968年提出,是指劳动力结构由供不应求(即劳动力过剩)向供不应求(即劳动力不足)转变的转折点。

通常在一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部门的富余劳动力会逐渐转变到非农产业,由此导致农村部门富余劳动力数量减少,直至枯竭,富余劳动力由充裕转变为枯竭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AD1右移至 AD3 “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和基本框架。

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就是二元经济发展与增长的过程。

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

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

故在1972年,刘易斯发表了《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文中对“刘易斯拐点”做了进一步补充。

他将“刘易斯拐点”修成两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和“刘易斯第二拐点”。

刘易斯第一拐点是指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劳动力短缺;然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进一步发展,为吸引劳动力提高工资,直到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工资相当,这就是“刘易斯第二拐点”。

不同学者对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有着不同的看法。

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会伴随着几个显著变化:工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工业出现资本深化,农业部门商业化,恩格尔系数发生变化以及人口类型的变化。

蔡昉把上述四个方面总结为两个重要的变化标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日本学者南亮进认为刘易斯拐点是一个时区而不是时点,其伴随着熟练工和非熟练工的工资差别,非资本部门实际工资的固定增长,非资本部门对资本部门劳动供给弹性等变化。

黎煦认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人均GDP达到一定的水平,被配置到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达到一定比例。

吴要武则认为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就业工资水平的提高,城镇(非技术)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上升,厂商开始用资本代替劳动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重要现象。

而我根据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简单的判断和总结了“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标准有一下几点:(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

由于“刘易斯拐点”是劳动力剩余到枯竭的拐点,且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故我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是判断“刘易斯拐点”的关键之一。

(2)劳动力的工资是否上涨。

根据阿瑟·刘易斯的观点,当进入“刘易斯拐点”的时候,劳动力无限供给(过剩)变成短缺甚至枯竭,这时必定会使劳动力工资上涨,否则将出现用工荒。

所以我认为劳动力的工资状况是判断的标准之二。

(3)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由于“刘易斯第二拐点”是指经济发展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阶段,从而转变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的劳动力市场为适应变化,呈现一体化的状态,故我认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为其判断的标准之三。

二.刘易斯拐点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联系首先我认为刘易斯拐点必定与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有关。

接下来我将用几个实例来论证我的观点:(1)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一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占73%多,相比2009年6月的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

很多地区出现农民工无法就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太低,在温州,一个农民工的一般月薪期望为1500元,但实际上企业只能开出1000—1200元的工资,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使得很多公司把工资压得很低。

现在虽然接到了订单,但是很多订单只是企业为了稳定客户而接下来的“薄利单”,有的甚至是零利润,所以即使是缺人,也无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待遇。

故通过此现象可映射出当出现劳动力短缺时企业用工成本必定会上升。

而劳动力短缺又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必要条件。

(2)近几年出现的“招工难”现象。

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

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

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人。

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招工难”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用工成本优势。

民工大省的“招工难”,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出现“刘易斯拐点”的信号。

(3)存量闲置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短缺以及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部分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由于无法解决户籍、住房、社保、教育等问题,被迫过早离开劳动力市场返乡。

河南、四川、贵州等人社部门均表示,目前闲置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偏低,且以45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和55岁以上的男性群体为主,再次转移就业开发难度较大。

故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速放缓,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

以前的农民工有活干就算增加收入,但劳动力短缺后农民工对工资福利方面的要求大大提升。

此时的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

从“只要有活干就行”到“工资太低我不干”、“议价权”逐渐从企业向农民工不断倾斜。

故工资的提高促使大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前兆。

(4)供给关系的变化使用工成本升高,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劳动力的价格主要由其生产成本决定,同时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从需求的角度看,2006-2010年,第二产业分别增长13.4%、15.1%、9.9%、9.9%、12.2%,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4.1%、16%、10.4%、9.3%、9.5%,第二、第三产业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了旺盛的需求。

从供给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加上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农民外出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一部分劳动力开始回流农村,减少了劳动力短期市场供给;农村人口长期以来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因素,能够投入劳动力市场总量将逐渐减少,这些将给劳动力市场的长期供给产生影响。

此外,从劳动力供给的质量来看,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政府对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力度也在逐年增大,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和整体素质逐渐提高,农民工经过多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劳动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要求劳动力报酬不断提高。

此时趋向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故可作为“刘易斯拐点”的判据之一。

(5)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

联合国测算,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人口2032 年进入负增长)由于内需迅速扩大,服务业加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全面铺开,专家预计中国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

至2017年,劳工需求达到8.37 亿人,供应为8.19 亿人,就业市场净短缺达到1760万人,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现有劳工总数的11%,日本的25%,德国的41%。

这些数据明确表明人口增长和产业改革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时导致劳动力的短缺,从而引发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思考。

三、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谈“刘易斯拐点”之争面对2004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技工荒”等问题,蔡昉等人于2005年首次提出,“民工荒”现象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过渡的一个转折性标志。

2007年,吴要武也认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时间应当在2002—2004年之间,从此以后,城镇劳动力市场开始感受到普通劳动者的短缺,并引起了工资的快速增长。

蔡昉认为,农村不再如人们习惯上所说的,有1/3甚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高达1.5亿到2亿人。

根据测算,2004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比例为23.5%,还不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4。

真正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中的50%是40岁及以上的经济活动人口,也就是说,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其量只有5800万人,剩余比例只有11.7%。

40岁以上的劳动力大多不愿意流动,20~30岁的劳动力数量在逐年下降,未来农业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劳动力将是非常有限的。

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劳动力有限剩余的转变正在发生,这意味着局部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将经常出现。

尽管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加工业收缩,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岗位缺口达千万个之多。

“刘易斯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

但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

蔡昉认为,“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根据测算,曹建海指出随着工厂生产线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和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中西部出现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分别吸引农民工总数的17%及20.3%。

而留在东部的农民工占比则减少了近8个百分点。

同时,内需市场火爆对劳工需求强烈,又抢走了沿海制造业的一批工人。

农产品价格上涨,留家务农的人群也在增多。

如果不是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拐点”的出现,那么,判断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是基本符合实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