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器_音阶_音律和音乐功能看秦音乐文化之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学(季刊)1996年第2期
MUS I COLO G Y I N CHI N A ●方建军
从乐器、音阶、音律和音乐功能看秦音乐文化之构成
西周后期,秦曾相继作为周的附庸和诸侯。西周覆亡以后,秦国在周人故居的废墟上兴起,在大量吸收周文化的基础上,秦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这里将要论述的秦音乐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0年)曾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史记・秦本记》)。说明音乐与诗书礼法等同样重要,是国家政体的一种统治手段。当时如此重视音乐,相信应有比较丰富的音乐文化内容。然而,由于古代文献缺乏有关秦国音乐事物的记载,所以我们难于单凭文献记载来了解秦的音乐文化。
近十几年以来,在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东部相继发现了一些秦音乐文化的物质遗存,如陕西宝鸡杨家沟太公庙的秦公庙的秦公 ①、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的编磬②、临潼秦始皇陵的乐府钟③以及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对十二律的记载④等,都为我们提供了真实而具体的秦音乐文化资料,本文即利用这些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秦音乐文化加以探索。
一 乐 器
现今发现的秦国乐器计有编钟(甬钟、钮钟)、编 、编磬、 于、钲和鼓等六个品种,下列诸器可为其代表:
宝鸡杨家沟秦武公编钟 5件 春秋前期
宝鸡杨家沟秦武公编 3件春秋前期
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编磬 若干春秋后期
传世秦公 ⑤ 1件春秋后期
凤翔直钮编钟⑥ 1件春秋后期
凤翔环钮编钟⑦ 2件春秋后期
威阳塔儿坡龙钮 于⑧
1件战国晚期秦始皇陵乐府钟
1件秦代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钲⑨
2件秦代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鼓βκ 2件秦代
杨家沟所出秦公钟、 皆有铭文,据对铭文的研究,这些钟、 当为秦武公所造。5件秦公钟的形制为甬钟,其正鼓部饰双夔纹,右侧鼓从第3件起增饰了一个小鸟纹(第(1、2两件钟右侧鼓无饰);钟的内壁相应于正、侧鼓部及两铣,有4或8道纵向沟槽。这种形制和纹饰,与西周后期(指穆世以后)编钟,如柞钟、中义钟、梁其钟、虢叔旅钟等是一致的。显然,秦公钟在形制和纹饰方面均沿袭了西周后期编钟的作风。
周秦编钟每件一般可击奏出两个乐音,即第一基音(正鼓音)和第二基音(侧鼓音)。编钟右侧鼓上的小鸟纹,是在此可发第二基音的标志。
编钟内壁的纵向沟槽,应是《周礼・考工记》所谓“于上之靡谓之隧”的“隧”。隧
一般成偶数对称处于编钟振动的节线位置,以起到使正、侧鼓音明显分离的调音作用β
λ。杨家沟出土的3件秦武公编 ,其形制与克 βµ和传世秦公 可以比较。秦武公 与
克 的体部均以菱形的凸雕连缀成上、下两条围带,扉棱以连体的夔龙和凤鸟为饰,二者的形制和纹饰均较接近。克 为西周晚期的作品,秦武公 的形制当承袭西周晚期 发展而来。
传世秦公 除保留有扉棱外,体部已出现了钲间以及钲间左右对称排列的枚,这是与秦武公 的重要差别。据研究,枚作为钟类乐器振动的负载,可以消除钟体在激振后所发音的高次谐波,起到使基音清晰并便于演奏旋律的作用。由此而看,传世秦公 比秦武公 在形制上取得了进步和发展,并显示出时代较晚的特征,它应是向有钲间和枚而无扉棱的 过渡的一种形制。
另一项秦音乐文化的考古发现,是1976到1986年间在陕西凤翔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编磬。此墓所出编磬不少,惜多残断,完整品或可以拼复者仅有7件。
秦公墓编磬十分厚大,最长者近一米左右。磬的形制十分独特,其鼓、股上边以及底边皆呈凹弧形,为迄今发现的先秦编磬所首见。有些磬的股、鼓上边刻有铭文并填以朱砂。发掘者认为,编磬为秦景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6年)时的制品。
以秦公墓编磬与陕西扶风周原西周建筑基址出土的西周后期刻纹编磬β
ν比较,其厚大的特点是二者所共有的,可视为同一发展体系。周秦编磬的厚大特点在其它音乐文化的同类乐器上尚无突出反映。由此可见,秦国编磬的形制当承自宗周编磬;但从秦公墓编磬的鼓、股上边及底边皆呈凹弧形看来,秦磬在春秋后期又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异,从而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凤翔出土的2件秦国环钮编钟,其鼓部饰有双夔纹,尚未脱离西周后期编钟装饰纹样的遗风。这2件钟的钮头为环形,而颈较短,为一直柄形,乃先秦编钟所罕见。与这
种环钮编钟相似的钟类乐器,有中国南方(如湖南、湖北两省)出土的楚、巴文化铜钲β
ο,二者虽然器种不同,但钲柄与凤翔编钟的钮很接近。由此看来,秦钟有可能受到南方楚、・
52・方建军:从乐器、音阶、音律和音乐功能看秦音乐文化之构成
巴铜钲的影响,吸收了一些外来音乐文化的因素。
凤翔发现的直钮式编钟,其正鼓部饰鸟纹。不过,它的左、右侧鼓各饰一个小鸟纹,而不象周钟或春秋前期秦钟那样仅右侧鼓饰—小鸟纹,这是它与众不同之处。从这件钟的主题纹饰看,仍保留有西周编钟的作风;但从其局部纹饰看,又显露出自身的特点。
威阳塔儿坡出土的秦龙钮 于,也是一个罕见而独特的实例。这件 于的底、口比肩宽大,与中国其它地区所见 于肩大于底、口者异制。另外,它的钮是龙形,而非其它地区所见 于的虎形钮。秦以龙凤形象作为乐器的工艺装饰,应是其文化特色和文化风格的一种表现。
塔儿坡龙钮 于的体中部饰密集纤细的变形凤纹,口沿和肩周饰连缀的三角形几何纹。这种纹样在中国南方吴、越、徐、楚等国的礼乐器上较常见,而北方周秦系统的礼。
秦始皇陵发现的乐府钟,其形制为钮钟。它的钮为方框形的直钮,钮的一侧铭刻“乐府”二字。此钟舞、篆及内壁饰云纹,钲间和鼓部饰蟠螭纹,钲篆鼓的纹饰均错金。乐府钟的形制、纹饰和制造工艺,可以与过去河南洛阳金村周墓(M 7)出土的战国前期氏编钟β
π相比,二者的形制和纹饰基本相同。观察乐府钟的内部结构,可见其内壁相应于四侧鼓处,各有一个加厚的音脊,这种构造当可发生调音的效应。这种“脊式调音法”与周秦早期编钟那种“隧式调音法”相比,其调音方法变得简洁而实用。
乐府钟的发现,解决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由此而看,乐府好象是汉武帝时所立,而乐府钟的发现,则使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乐府的成立年代至少可以推前到秦代。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2件铜钲,是一种军乐器。这2件铜钲仿甬钟器制,具备悬挂的钮,其中1件的钮铸于甬一侧,以便悬挂于某一特定位置。这件钲的甬根经过加固,体腔为鼓腹状,体饰密集的变形凤纹,其装饰纹样与咸阳塔儿坡的秦龙钮 于主体纹饰相同。这种仿甬钟式的具备悬挂装置的铜钲,为中原地区的汉代铜钲所沿用,如河
南襄城范湖尧城宋出有1件新莽天凤四年铜钲β
θ,即其一例。秦俑坑与钲同出的乐器有木鼓2件,可惜出土时已经腐朽。从其残迹看,它可能为一种圆形的带环扁鼓。
以上所述只是目前发现秦国乐品的少数几个品种。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又据《秦始皇本纪》和《三辅黄图》云,秦曾“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 ”。钟架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因可相信,当时的秦音乐文化,应比我们现在所知要丰富。
二 音阶和音律
通过对已知秦国旋律乐器的测音,可以获知当时乐器所用的音阶或调式。目前符合
・62・中国音乐学(季刊)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