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特高压输电线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论文集 1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特高压输电线路

广域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胡毅,王力农,刘艳,胡建勋,刘凯,刘庭,肖宾

摘要:本文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广域灾害遥感监测应用的现状和需求,研究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特高压输电线路广域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首先,分析SAR成像的特点,并和光学成像对比,得出在灾害条件下应用SAR图像进行监测输电线路的可行性。然后,研究高分辨率SAR图像中特高压铁塔的目标特性和目标识别技术,利用铁塔目标峰值特征对武汉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中的特高压铁塔进行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利用SAR目标识别技术对特高压输电铁塔的结构、受损情况进行识别的方法可行。

关键词:特高压输电线路;输电铁塔;合成孔径雷达;线路监测

1 引言

2009年1月6日,我国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正式投运,这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技术水平最高的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特高压输电系统的稳定和安全[1]。此外,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穿越山西、河南和湖北3省,输电线路将处于各种灾害天气(风、雨、雪、雾、冰、地震等)的运行环境之下。因此,为保障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可靠运行,研究特高压输电线路广域自然灾害监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巡检、机器人巡线、直升机巡线、航空数字摄影巡线或各种在线监测装置都能从“点”或“线”的层面解决特高压输电线路环境监测和管理问题。输电铁塔上安装各种在线传感器如气温、气压、压力和摄像头传感器等,通过各种通信方式直接将线路运行情况传送到监视中心。这些监测方式的缺陷是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在大范围冰灾和地震的环境下难以持续工作。

光学遥感、多光谱遥感、雷达遥感已广泛用于输电线路选线的前期勘察和施工作业[2]-[4],主要是通过不同分辨率(15米、5米、2.5米)、不同传感器(光学、多光谱、红外、激光扫描等)得出输电线路走廊范围的地质结构图、地形图等。在电力系统的输电线路GIS运行管理系统中,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和光学卫星图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利用微波进行感知的主动传感器,和光学、红外等其它传感器相比,SAR成像不受云雾、雨雪、太阳光照条件等限制,可对感兴趣的目标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监测,在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洪水灾害等大范围自然灾害条件下有特殊的优越性。SAR卫星是侧视成像,可以完全展现输电铁塔的姿态,而光学卫星是星下点成像,不能利用单幅影像判别铁塔的姿态和状态。本文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广域灾害遥感监测应用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利用高分辨率SAR技术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广域自然灾害监测的可行性,融合特高压输电线路的GIS数据,在冰雪、地震、洪涝等突发性灾害条件下,准实时遥感监测特高压输电铁塔以及线路周边的受损状况,为灾后重建和灾前预警提供准确的卫星遥感信息。

本文第二部分陈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为高分辨率SAR影像中特高压输电铁塔目标特性分析,第四部分为特高压输电铁塔目标识别,第五部分为结束语。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 具有数据新、更新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现已在输电线路工程选线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660kV宁东~山东输电线路工程中,采用215m的P5全色卫星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了高分辨率卫片三维选线平台,辅助设计人员进行了输电线路的前期规划选线工作,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2]。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2005年6月利用法国的SPOT 卫星影像和美国的TM卫星影像对500kV 送电工程(滕州~临沂~日照~黄岛,全长约380km ,由聊城~长清~济南组成) 进行了勘测设计工作[3]。三峡水利水电枢纽在右岸计划建设右一电站、右二

2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特高压输电线路广域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电站, 共规划500kV送电线路7回。规划出线回路多,走廊拥挤, 出线困难。出线地区多为山地, 山高沟深, 多悬崖峭壁, 交通闭塞,野外勘测工作难度很大。为此利用了IKONOS数据为1m分辨率的自然彩色影像(红绿蓝3波段融合文件)来进行了优化勘测[4]。

光学卫星影像对气象条件及光照情况要求严格,在多云和有雾的情况下,影像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在灾害性天气条件下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而雷达遥感技术能克服以上缺陷、弥补其不足,在高分辨率雷达影像中识别高压输电铁塔目标的研究中,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有较早的发现与报告:廖静娟[5]从2003年淮河洪水淹没区的机载SAR 图像中清晰分辨了输电铁塔的目标与走向;朱俊杰[6]对比了北京北五环上青桥附近的SAR图像和快鸟(Quickbird)图像,在两幅影像中都清晰辨别了立交桥旁边的铁塔,快鸟影像中得到的是铁塔太阳阴影,而SAR图像中得到的是铁塔的雷达侧视成像回波信号。武汉大学的杨文等[7]依据高分辨率极化SAR图像建立了自动的输电铁塔识别模型,准确的提取了农田中的输电线路。

高分辨率SAR图像能够识别地物目标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地物在图像上不再是多目标的电磁波反映,而更体现了地物的结构组织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特高压输电铁塔及线路在灾害条件下的安全状态(毁损、覆冰等),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

3 特高压输电铁塔目标特性分析

本文采用的SAR数据为VV极化聚束式Terra SAR-X卫星影像,分辨率为1m。

3.1 SAR图像的基本特性

SAR成像系统和其它成像系统特别是和光学成像系统相比,生成的二维图像具有很多明显的差异。SAR图像主要反映了目标的两类特性:电磁散射特性和结构特性。其目标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雷达系统参数和地域参数,如:工作波长、电波入射角、入射角的极化方向、地域表面粗糙度、地域目标的集合形状和走向、地域材料的复介电常数等。与光学图像相比,SAR图像视觉可读性较差,并且受到相干斑噪声及阴影、叠掩、透视收缩等几何形变的影响,使得SAR图像信息处理更加困难。因此,需要根据SAR成像特点来研究地物目标的成像特性。

图1是武汉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的高分辨率光学与雷达影像对比。光学影像中,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尚未完全建成,其东北角的一座铁塔已经树立起来;雷达影像是2008年5月拍摄,此时所有基地设施已完工。光学影像是星下点成像,影像中铁塔的阴影清晰可见,但是当其阴影的背景为水面或者植被时,由于影像反差太小,影子很难被辨认出来。雷达为侧视成像,获得铁塔在雷达视角上的投影。雷达影像与光学影像相反,在有植被和水面的地区,影像反差变大,易于识别,这使得我们在监测位于山区高植被地区的特高压输电铁塔称为可能。

图1铁塔光学影像与雷达影像对比

3.2 SAR图像中1000kV铁塔的目标特性分析

武汉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中有1000kV铁塔8基,其中单回4基,双回4基,本文针对该地区的米级分辨率SAR图像,研究特高压铁塔的目标特征。

特高压输电铁塔结构为角钢和构件组成的网状体,塔身和横担的材料都为金属,这种特征使得特高压铁塔在SAR图像中有很强的后向散射特性,如图2所示。由于铁塔的横担为南北方向,与SAR 平台飞行方向一致,使得铁塔目标的结构在图像上非常清晰,尤其是横担部分亮度极高。总体而言,铁塔横担的亮度高于铁塔主体结构的亮度,其原因在于横担的结构较为密集,雷达有效反射截面远大于铁塔主干的反射面积。在高分辨率SAR图像上特高压输电铁塔以结构信息表现,而不再是点目标形式,因此,通过其几何形状结构、空间拓扑关系、纹理特征等信息的提取来分析其毁损状态具有可行性。

1000kV铁塔SAR图像参见图2,其中有几基塔的投影与其它的塔或者试验基地中的架构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