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说书人_与_小城_的一曲挽歌_师陀_说书人_解读_张立兵
师陀的《说书人》解读

吴周文、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师陀的《说书人》解读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吴周文《说书人》,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就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师陀(1910-1988),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剧作家;原名王长简,曾用笔名芦焚,出生于河南省杞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十五岁离家,先后在开封、北平、上海等地求学与工作。
抗战时期,身陷“孤岛”的师陀心怀国破之痛,以小说创作初登文坛。
1937年由著名作家扬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靳以、李健吾、林徽音、沈从文、凌叔华等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
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师陀在《说书人》里讲述了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小说写于1939年1O月10日。
所写的故事大体发生在上世纪2O到30年代,如此推算,就是8O、90年前的一个古老的故事。
其实,真的算不上“故事”,因为它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缺少一般小说人物思想与性格的细致刻画。
作者仅仅对说书人的命运进行了大致叙述罢了。
但作品的命运叙事却给读者以过目之后的震撼。
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就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她就是一个孤苦的人。
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她压根儿没有家”。
她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
作品里没有交代她具体住在哪里,但读者可想而知,或许就住在她说书的城隍庙里。
第二,她以说书维持生计。
固定在“在城隍庙月台下面,她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与两旁,放几条板凳”,“她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她一个或两个制钱”。
制钱”,就是明清朝代官方铸造的钱币,中间有方孔的称铜钱,无孔的称铜元或铜板。
)第三,她因贫病而死。
说书人体质本来就瘦弱,“她就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
说书人 师陀

D答疑解惑
AYIJIEHU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一】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小说主题。 1.说书人有什么形象特点? 提示:说书人是一个命运悲苦而孤独的小人物。他技艺高超,孤 苦寂寞,身世凄凉。他生活贫苦,带病说书却不够糊口,最后凄凉地 吐血而死,被人埋在了乱葬岗中,再也不会被人记起。 2.说书人的生意和他的生活是怎样逐步走向没落的? 提示:①身体更加衰弱:更黄更瘦,咯血,嗓子喑哑。②听客慢慢减 少:老的一个个死去,少的长大后离开。③时常发病,不能按时开书, 有时停好几天。
D答疑解惑
AYIJIEHU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5.说书人的经历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主题? 提示:说明美好侠义只存于说书中,现实是冷酷、黑暗、荒凉的。 反映了在战争年代,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极端贫困, 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社会现实。
D答疑解惑
AYIJIEHU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二】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赏析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1.文章开头对说书道具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细节描写。文章开头描写的道具很简单,一方面突出了说 书人家境的贫寒,无力购买多余的道具;另一方面衬托出说书人说 书技艺的高超,为下文写其说书作铺垫。 2.“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中“撒谎家”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撒谎家”指说书人以说书为业,以讲故事谋生,他的故事带 有创造性。
X 新知导学
INZHIDAOXUE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4.辨近义 (1)熟悉 熟习 辨析:二者都有“很了解”的意思。“熟悉”着重于对人、事、物的 了解。“熟习”着重于对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例:①热心助人的张老师熟悉小区的每一户人家,因为他经常帮 大家打水、送菜、干杂务。 ②他出身丹青之家,熟习画技,深谙画理,悟性又高,所以在以鉴定 与鉴赏为本的书画艺术拍卖领域里自能驾轻就熟。
师陀 《说书人》 课件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他病得长远吗?” “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他压根儿没有家。” “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贫困、病态、敬业,难以支撑生计、维持读书人的尊严
侧面描写:“我”对说书职业的敬仰、对说书人的着迷、小城 里的人都被迷住了、“我”和扛手的对话……
“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 动,有的挂在草上……”
环境描写,用好天气、明朗的环境反衬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说书的技艺高超、无名无姓、无家无儿、一世悲凉 说书人是一个技艺高超、热爱说书但却无法依靠职业维 持生计的小城底层人物,他贫困、病态、生活落魄、命 运悲苦,尽管他给小城的人们带来了文化、开启了一扇 精神世界的大门,却还是落得穷困病死的凄凉下场。
各显神通
请根据以下一句话点评,仿写一句话来评论说书人的一生 例:一把折扇,一块惊堂木,一个小笸箩,一生悲苦。
一种贱业,一个孤独者,一座城隍庙,一生凄苦。 一副灵柩,一卷芦苇席,一处乱葬岗,一世悲凉。 一段隋唐,一部精忠传,一座大名府,一腔侠义。 一场封神,一部水浒传,一个十字坡,一身侠气。
3.文中每次描写说书人都提到长衫,有何作用?
(1)“长衫”是说书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说 明说书人对职业的尊敬和执着;
(2)从“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最后的“破长 衫”,暗示了说书人生活困苦,每况愈下,也为说书人 最后的穷困病死做铺垫。
思考:技艺高超的说书人为何会因贫困病死?
4.小城里其他人对说书人是怎样的态度?品读 “我”和扛手的对话,说说感受。
说书人歌词表达的意思

说书人歌词表达的意思嘿,宝子们!今天咱来唠唠说书人这首歌的歌词到底想表达啥。
咱先说说这歌词里描绘出的那种氛围。
这歌一开头啊,就像是把咱带到了一个老茶馆里,那种旧旧的、充满故事的地方。
就好像有个穿着长衫的老先生,拿着个折扇,慢慢悠悠地走上台。
“台上人讲着心中事”,这一句啊,一下子就把那种说书人的状态给勾勒出来了。
说书人站在台上,讲的都是心里的故事,可能是自己的经历,也可能是听来的传奇。
再看歌词里那些个场景的描写。
“看官老爷细听分说”,这称呼就特别有那种古代的感觉。
在古代啊,说书人就是靠给这些看官们讲段子、说故事来讨生活的。
而且这歌词里提到的那些故事元素,什么“江湖恩怨”啊,“儿女情长”啊,都是说书人常讲的内容。
就像是把那些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什么英雄救美啦,门派争斗啦,都给揉进了歌词里。
还有啊,这歌词里其实有一种对传统说书文化的传承和怀念。
现在啊,咱有电视、有网络,各种娱乐方式五花八门的。
但是在以前,说书那可是老百姓重要的娱乐活动呢。
这歌的歌词就像是在把这种传统文化从记忆的角落里给挖出来,重新展现在大家面前。
从情感角度来说,这歌词里既有说书人的那种洒脱,“莫想太多”,就像是说书人看尽了世间百态,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开。
但同时呢,又有一种淡淡的沧桑感。
毕竟这些故事里,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了。
说书人讲着讲着,自己可能也会被故事里的情感所感染。
而且啊,这歌词里还有一种对故事的敬意。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小世界,说书人把这些小世界一个个打开,让听众们去感受。
这就像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故事是有力量的,它能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思考。
咱再深入一点看,这歌词里的用词也很有讲究。
像“分说”这个词,就特别有说书的那种韵味。
要是换成现代的词,可能就没那种感觉了。
这就是歌词的魅力所在,它用这些带着传统色彩的词汇,把整个故事的氛围烘托得更加浓郁。
再说说这歌词里的人物塑造。
说书人本身就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
他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当梦想照进现实——《说书人》读解

当梦想照进现实——《说书人》读解-中学语文论文当梦想照进现实——《说书人》读解陈伯安《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
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听说书”一事,而在后面的段落里则集中写了“说书人”的事.当我们细细研读文本描写观众听书的情节时候,我们发现观众可以用一个词——“痴迷”来概括。
在说书人说书的时候,这些听众们忘记了生活的疲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完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文中用“一会儿”、“接着”、“再接着”三个词来表示时间流逝的迅速,仿佛就是一瞬间一样,而事实上,时间已经过了很久。
为什么物理时间如此之长而心理时间如此之短?毫无疑问,这是因为人们完全沉溺到听书里面去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文本除此之外还写到“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通过寺庙里说书人和听书的安静这一侧面描写,将他们被所说的书里的世界所沉醉之后的难以自拔写得淋漓尽致——说书人所说的世界让他们意犹未尽,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用这种听书过后的安静衬托出了人心的沉醉和痴迷。
在这两个地方,作者用听众们的感受和表现来侧面写出说书人所说的书对众人的吸引力.而在文本的第二段,作者还专门以“我”的感受来写出这种吸引力。
“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在这里,作者将“仍会”和“宁可”两字并用,强调出“我”对说书人的崇拜,甚至将“英雄、将军、学者和大僚”这些人所敬仰的高贵的职业与说书人这个卑微的职业进行对比,并且还在这些高贵人之前添上几个“什么”,将自己对说书人的崇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再来关注说书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
一阕悲歌向斜阳——解读《说书人》

洪方煜苏教版必修二新选了《说书人》一文。
这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说书艺人说书及其离世的故事。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对这篇小说诠释的文章,或过于专业,或失于粗疏,或流于简约。
下面笔者不揣浅陋,从五个角度对小说进行一番梳理,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一笔账目课文中涉及到经济的一共有两处。
一处在第一段的结尾:“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一处在第五段与第六段:“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让我们来算一算账。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里含有两点信息:其一,一个馒头卖八个铜元。
这里需要指出,一个铜元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五六分,是一笔极少的钱。
结合第一处“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我们明白,一个铜元相当五个制钱,那么,原先听书每次给的大概就现在的一分钱左右,后来增加到两分,再三分……其二,“再请”表明,他的这次绘声绘色的说书的报酬,原先总共只收到八个铜元,只够买一个馒头。
填不饱肚子的说书人只好“再请八个”。
这两点信息告诉人们,仅以说书维持生计的他,收入是何等的微薄,日子过得是如何的艰辛!也正因如此,他的脸是“黄而瘦”,穿的长衫是“灰绿色”;他“时常咳嗽”,并且“唾血”“嗓子塌了”“喑哑了”,一直无钱调理治疗,直至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可以说,他是穷死的。
两个视角《说书人》采用的是小说较常用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
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是,拉近了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并增加真实感。
但这篇小说与通常的第一人称小说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其给我们提供了两个视角。
一是世俗视角。
在世俗者的眼中,说书是一种“贱业”,他无名无姓,人们只以“说书的”称之;“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这是他说书的地方,“设备”极其简单;他所有的家当,也仅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每次说书,“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他没有家,没有子女;他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于病情越来越重;他去世前七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直至最后,他在疾病与饥饿中死去。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说书人》是印度著名作家师陀的自传小说,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他自己、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为中心,讲述了三代人的人生经历。
本文将主要从书中所反映的卑微与高大的主题进行解读。
首先,《说书人》表现出了师陀这种卑微的身份在印度社会中的极度贫困和无助。
早在他幼年时代,家庭的贫穷让他被迫辍学,为了温饱,他还不得不在农田劳作。
随后的生活也并未改善,他一度离家漂泊,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从一个小丑到一个身体残疾的人的助手,再到成为一个无稳定职业的小贩。
然而,师陀坚定不移地践行着他的写作信仰,获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师陀的卑微身份似乎变成了他为更广泛的人民发声的媒介。
其次,师陀在书中所述的高大主题是关于印度文化和语言的。
由于印度社会的种种限制,师陀和他的祖先一直处于较为低微和边缘的地位,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古老语言的执著追求。
师陀的父亲曾经是一位著名学者,对印度文化和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甚至在他的生命最后一刻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
师陀自己也相信,印度文化和语言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执著精神也传递给了师陀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和祖先的文化遗产,并将他们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除此之外,书中还展现出师陀对人类历史的广阔视野和对各种思想和表达形式的探究精神。
师陀熟知东西方历史的发展和交汇,能够将印度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和融合,能够以多种语言和形式去表达复杂而深刻的思想。
他的探究精神也涵盖了写作艺术、音乐、文学、幽默和人类哲学等方面,他对这些领域的理解和应用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说书人》是一本有关卑微与高大的自传小说,呈现了师陀及其家族历经印度社会种种苦难的奋斗与探究精神。
同时,《说书人》也是印度文化、语言和人类思维的一个典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说书人师陀

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
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
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说书人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语文下册说书人知识点这篇小说创作是用散文的笔法,有意识的淡化情节的连贯性,并且夹杂着大段的人物的抒情和感悟。
那么同学们赶快一起来看看说书人知识点!【原文欣赏】《说书人》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噼,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
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煳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
说书人师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想拓展
记忆中的小人物
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是在我们学过或看过的文 章中,也有这样的小人物,请你把他从你的记忆 找出来,写一写。 要求:1)50-100字;
2)抓住其某个特征来体现其性格或命运。
总结
这样一个悲凉的故事,师陀 却出乎意料地平和记叙,平和的 似乎冷酷。师陀曾说:“过于悲 惨的世界,不忍把它们赤裸裸地 摆出来示众,也不想让别人明明 白白的看见。”正是因为不忍, 所以平静,然而大悲无言,却又 分明能痛彻心扉。
背景回放
抗战爆发后,师陀流落洋场,写了短篇小说集 《果园城记》。作者带着浓郁的怀旧情绪,以他特 有的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笔调,写了小城的历史和 各种小人物的命运。全书19篇,除第一篇外,每篇 基本上是集中写一两个人物,有豪绅地主、地痞流 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小渔夫、小学 教师、寡妇的老女儿,也有革命家、热心于公益事 业的人。这些小人物和小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 各个侧面反映小城的历史、现状,透视着小城惨淡 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是当时中国社会的 一个缩影。《说书人》选自《果园城记》,原来的 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思考
上联: 一把折扇 一块惊堂木
一个小笸箩 一生悲苦
下联:?
初读感知
我眼中的说书人
他是一位(
)的说书人
细读分析
“我”眼中的说书人
要求: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为他设计 一个个人档案,并说说你设计的理由。
体味情感
• 面对说书人的不幸,“我” 有着怎样 的感受和思考?
• §28 • 对说书人的同情和赞美; • 对说书人悲惨命运的找寻; • 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叹; •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世道的冷酷 • 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
湖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湖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
《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
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
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
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
“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
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
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
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
”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
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
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
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
17-14-1-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
1.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吗?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2.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呀?比如那些为梦想拼搏的人,不就像歌中勇往直前的角色!
3.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呀?你看那些总是怀念过去的人,不就错过了现在的美好嘛!
4.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难道不是让我们明白人生如戏,要尽情演绎吗?就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努力绽放光芒!
5.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呢?就像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书写自己的传奇!
6.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在说故事有悲有喜,生活也是如此呢?想想那些经历挫折后又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
7.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难道不是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吗?就像勇士面对恶龙,毫不退缩!
8.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让我们懂得了传承和记忆的重要性呀?就像家族里的长辈给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一样!
9.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是不是在暗示我们要给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
痕迹呢?好比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10. 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一定是让我们知道即使平凡如我们,也能有不平凡的故事吧!就像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我觉得说书人这首歌的寓意丰富多彩,它能让我们产生很多思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生和生活。
高中语文 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说书人》写于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时代动荡、变革, 物价飞涨,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不 堪,农村更是艰难。
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绘了某人
《说书人》 《灯》(卖煤油的) 《邮差先生》
君为人淡于名利,正直刚强,嫉恶如仇,遇不平事辄 拍案而起,不曲学以阿世,不违心作悖言,一切发之 天然,有其人是以有其文也。
——历史学家唐振尝《师陀墓表》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
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二、 重返“果园城”的“我”——小说叙述者
《果园城记〃序》: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
而人类的
是他的衣饰,
是他的皮肉。
,这基本的基本,才是
——刘西渭
他的心。
1、“视角总是被设置在遭遇Fra bibliotek大麻烦的那个人物身上 ”, “我”的“麻烦”是什么?
《听说书及其他》: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别的同学回家,我 则直奔城隍庙去听说书。 《果园城》:我只是从这里经过,只是借了偶然的机缘,带着对 童年的留恋之情来的。
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而人类的
是他的衣饰,
是他的皮肉。
,这基本的基本,才是
——刘西渭
他的心。
时光于是悄悄地过去,即使是在这小城里,世人最不注意的角
上,它也不曾停留。
一、坚守“果园城”的说书人
1、“我”三次看见说书人,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情形?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陀《说书人》主旨分析

师陀《说书人》主旨分析
陈家运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16(000)005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陈家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21004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情感错位:让散文走向小说——师陀小说《说书人》的情感分析 [J], 蔡桂忠;
2.情感错位:让散文走向小说——师陀小说《说书人》的情感分析 [J], 蔡桂忠
3.“说书人”与“小城”的一曲挽歌——师陀《说书人》解读 [J], 张立兵; 徐林祥
4.从师陀《说书人》看“散文体小说” [J], 张吉美
5.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型实践——师陀的《说书人》文本教学为例 [J], 王丽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阕悲歌向斜阳——解读《说书人》

结 合 第 一处 “ 由每 次 一 个 或 两 个 制 钱 给 他 增 加 到 三 个 .
后 来 五个 , 再后来制钱绝迹 , 每次给他 一个铜元” , 我 们
番梳理 . 以 期对 广大 师 生 有所 帮 助 。
一
用绳子捆着的芦席 . 说 鹅人 的 脚 从 席 子 里 露 出 来 . 不 住 随 着 杠 手 的 步骤 摆 动 . 他 的 破长 衫 的 一 角 直 垂 到 地 上 .
一
笔账 目 课 文 中涉 及 到 经 济 的 一 共 有 两 处 。 一
淡了 . 终 至于 消 灭 了 : 只 有 那 些被 吹 嘘和 根 本 不 曾 存在
过的人物 , 直 到现 在 , 等到我们稍微 安闲下来 , 他们便
其二. “ 再请 ” 表明 . 他 的这 次 绘 声绘 色 的 说 书 的 报
酬, 原 先总共只收 到八个铜元 , 只够买 一个馒 头。 填 不 饱 肚 子 的说 书人 只好 “ 再请八个” 这 两 点信 息 告诉 人们 . 仅 以 说 书 维 持 生 计 的他 . 收
让 我们 来 算 一 算 账 。 “ 再请八个 。 一 个 馒 头 的钱 ” 里
含有两点信息 :
其一. 一个馒头卖 八个铜元 。 这里 需要指 出 , 一 个
铜 元大 概 相 当于 我们 现 在 的五 六 分 . 是 一 笔 极 少 的钱 。
安静下来 , 在 黑 暗 中只 有 说 书 人 和 他 的 听 客 。 其 实 只 剩
界 吹 进 一股 生 气 . 在 人 类 的平 凡 生 活 中 . 另 外 创 造 一个
师陀的《说书人》解读

吴周文、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师陀的《说书人》解读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吴周文《说书人》,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就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师陀(1910-1988),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剧作家;原名王长简,曾用笔名芦焚,出生于河南省杞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十五岁离家,先后在开封、北平、上海等地求学与工作。
抗战时期,身陷“孤岛”的师陀心怀国破之痛,以小说创作初登文坛。
1937年由著名作家扬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靳以、李健吾、林徽音、沈从文、凌叔华等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
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师陀在《说书人》里讲述了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小说写于1939年1O月10日。
所写的故事大体发生在上世纪2O到30年代,如此推算,就是8O、90年前的一个古老的故事。
其实,真的算不上“故事”,因为它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缺少一般小说人物思想与性格的细致刻画。
作者仅仅对说书人的命运进行了大致叙述罢了。
但作品的命运叙事却给读者以过目之后的震撼。
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就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她就是一个孤苦的人。
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她压根儿没有家”。
她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
作品里没有交代她具体住在哪里,但读者可想而知,或许就住在她说书的城隍庙里。
第二,她以说书维持生计。
固定在“在城隍庙月台下面,她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与两旁,放几条板凳”,“她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她一个或两个制钱”。
制钱”,就是明清朝代官方铸造的钱币,中间有方孔的称铜钱,无孔的称铜元或铜板。
)第三,她因贫病而死。
说书人体质本来就瘦弱,“她就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

自我
( -) 说 书人 的生命 历程是 被物质 贫 困蚕
食 的过 程
( 二) 说 书人 的生命历程 是被精 神 匮乏吞
噬 的 过 程
师陀 在 《 说 书人 》 的 开篇 就 直 截 了 当地 描写 了“ 我” 所 见 的说 书 人 。而 作 者 对 于 说 书人 的描 绘 可 谓 细 致 周 到 。先 通 过 说 书 物 品“ 一 张断腿板 桌 、 一 把不 见 扇 面的折 扇 、 一 块惊 堂 木 、 一个 收钱 的笸 箩” 极尽 展现 出 “ 我” 初见 说 书 人 的贫 困之 状 ; 再通 过 “ 脸 很 黄很瘦 ” “ 并且 时常 咳嗽” 等特 征简 单 明 了地
在卑微 与高大 中穿行
— —
解读 师 陀的《 说 书人 》
钱 珏
( 江苏省 海 门市 中 J 、 学教 师研 修 中心 , 2 2 6 1 0 0 )
京派作家师陀是一位善 于剖 析 国民性 的 作家, 他 的作 品多描绘小城 与社会底 层 的人 。
在《 说书人 》 一文 中 , 师 陀把 小 城与 说 书人 当
个病 态 , 一前 一后 相 互 勾 连 相 得 益 彰 , 尽
2 0 1 5 年第 8 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课堂观察
有两处 细节 描写 。这两处 细节 描写呈 现 了说 书人 心理 上的微妙变化 。第 一处是 在 “ 我” 初 见说 书人时 , 说书人“ 说 到关节 处把惊 堂木 一 拍, 听书的每 次 给他 一个 或 两个 制 钱” , 从这
一
被捆裹 在 芦 席 里 的 说 书人 。通 过 侧 面 描 写
得 知“ 吐血死 了” “ 没 有家 ” “ 没有儿 子 ” 等; 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描写都有寓意在里面。有一个 关注着人的生存方式和意义,这 现代启蒙者的理性眼光来审视小
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我”跟着给 里的描写更突出了其生命的悲剧 城,对小城的闭塞落后和人们的麻
“说书人”送葬的队伍在城外走: 感。小说中的“我”是唯一一个一 木冷漠进行了批判。作者回乡的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天气 直关注“说书人”命运的人,直到 情结与批判的眼光始终相伴随,
惊堂木一拍,迷住了“我”,迷住了 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
又到了某一天, “我”开始为
“我们”。“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 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 了找寻小城中那无数美好的回忆
……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 义勇敢的天地吗?”
(其中最美好的回忆是“说书人”
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
“我”对“说书人”的赞美,固 带给“我”的),一次次从现代都市
的人情世态,同时非常眷恋以前 人咒诅,有的让人同情,也有的令 书慢慢养活不了他了。同时他的身
的乡土生活。从 1938 年到 1946 人肃然起敬,但他们都和小城紧 体每况愈下,说书的同时,人一天
年,历时八年,师陀以笔名“芦焚” 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各个侧面反 天变得更黄更瘦。 “他的长衫变成
完成了他“最得意的短篇结集” 映了小城的历史、现状,透视着小 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
关键词:挽歌 人物 环境 情节 主题
一、作者及背景
一本书,但是没能马上兑现。接着 过说书带给“我”和小城人无数难
师 陀(1910—1988),原 名 王 抗日战争爆发,作者流落洋场,到 忘的回忆;小说情节的发展部分
长简,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38 年作者的生活更加困窘,搬 叙述“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
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 来,埋葬的人吸着了烟,然后抛下 木一拍”。作者还选择富有典型意
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 他们掩埋的新坟走了,不见了,郊 义的细节加以描写,如写读书人
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 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朱光 境遇不断恶化时他“仍旧吼,但是
路上的浮土”。这里的送葬者,是 潜先生说: “芦焚先生是生在穷乡 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
子,他的命运是社会性的。20 世 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
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民不 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 想到他。”小说结尾部分“ :最后一
聊生,以“说书人”为代表的最底 迷住了。” “说书人”本人也成为 次我到这小城里来,就在不久以
层穷苦平民百姓受到腐败官僚、“我”的一种思念,以至于“我每次 前,我已经好几年不曾听说书人
路上的浮土。” “说书人”死了,但 人公“说书人”的一生是孤独的。 几笔勾勒,就使人物的神情毕现,
当时阳光明媚, “游丝 在 空 中 飞 “说书人”只是小城的一个注脚, 相貌动作跃然纸上,如小说开篇
动,有的挂在草上”,让人感觉到 小 城 也 是 孤 独 的 、 封 闭 的 。 而 对“说书人”的描写: “脸很黄很
备 课 文本解读
本版主持/ 海 浪
个坑,就把“说书人”和他的书送 踌躇地写上— — —说书人,一个世 说独特的叙事视角。小说开头的
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人特准的撒谎家”。“我很难说出 第一句: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
“说书人”身上有着时代的影 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 在这个小城里。”小说中间部分:
感动了“我”,以至于“如其有人教 征,而对于“我”, “小城”是曾经的 卑陋更在于“我”的眼光已经发生
我填志愿书,即使现在,我仍会 一个精神家园。这篇小说有三次 了变化:作为见识过大都市现代文
……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 提到“我”与“小城”,构成这篇小 明,作为有新的知识价值话语的
50
·高中 2014.10
“我”曾在“小城”里伴着“说书
会 和 罪 恶 势 力 控 诉 与 批 判 的 意 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 人”的故事,快乐并怀着梦想安逸
义;作者还写出了社会对于“说书 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 地生活。甚至宁愿一辈子放弃所有
人”这类苦命人的凉薄,饱含作者 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 世人敬仰的功业,做一名说书人。
“小城人”的一个注脚。在时间的 僻壤而流落到大城市里过写作生 哑了”,同时,他向听书人索要报
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被称为“孤 贩、小渔夫、小学教师,也有革命 扇— — —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
岛”的上海。这一时期他靠在电台 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可称 一块惊堂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
担任文学编辑领取的微薄的稿费 之为“小城人物大观”。当然,这些 箩。随着时代和小城生活的变迁,
生活,贫穷落寞,冷眼观察着上海 人物面目不同,性格各异,有的教 听书人越来越少,他赖以为生的说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 “我”,向往回归小城,但自己又不 瘦”,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
线”的诗意。这样的环境映衬了人 属于小城,因为自身无法回归精 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
们的心情的轻松,他们对“说书 神家园,也感到一种孤独: “我站 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
人”的死毫不在意,也任由“说书 着,直到新的坟墓从地面上耸起 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
们这些愚昧的心目中,一切曾使 是在贫病的时候,仍然执着于此, 的景象是: “我到城隍庙里 (城隍
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 甚至去世前七八天还支撑着病体 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
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 说书,他没有选择其他可以谋生 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
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 的手段,或者是乞讨。可见, “说书 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
下了个数百年前的大盗刘唐,或 然因为他通过说书曾经给“我”创 回小城来寻找“说书人”,寻找故
根本不曾存在过的莽夫武松— — — 造过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还因 我。但每次回来,那种时光流逝、
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 为“说书人”的生存方式给“我”以 小城衰败、故我不再的创痛总萦
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在我 启示。 “说书人”以说书为生,即使 绕在心头。再次还乡“ ,我”所见到
— — —《果园城记》。
城惨淡的未来。
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
《果园城记》 是作者描写 20
《说书人》是《果园城记》中的 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到最后
世纪初至 40 年代北方农村和小 第十一篇,写于 1942 年 1 月 3 吐血身亡。“说书人”孑然一身,
城镇的社会和人的短篇小说集。 日。小说叙述了旧社会一个曾经 “压根儿没有家”,是社会的弃儿,
备 课 本版主持/海 浪
文本解读
现代知识分子, “我”看到更多的 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点缀坟墓 或眷恋两种交织着的情感态度。
是小城的闭塞落后与衰败凋敝。 的枸杞和野草。”这里也隐含着作 师陀表现出了对乡土世界的复杂
四、环境描写
者对“说书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 甚至矛盾的情感态度:他对于小
小说中环境描写不多,但每 探讨,作者始终怀着疑虑的目光 城既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又以
去的吗?”“说书人”被自己所说 有现代知识的人— — —马叔敖,果 围— — —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的书,被书中的英雄和书中的世 园城的故事是他讲述的。“我”与 现在因为看不见“说书人”,所以环
界深深地感动,同时在“我”的心 “小城”的关系隐喻了一个现代性 境更为黯淡失色了。但此时热闹的
灵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深深地 的主题。“小城”是乡土世界的象 城隍庙变得荒凉、雄伟的大殿变得
六、写作技巧
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 多荒凉啊!”,与其说是环境描写, 《说书人》作为小说,在人物
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 毋宁说是心理描写。
刻画方面精致圆熟。师陀在《我的
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
五、主题情感
风格》 一文中说: “我只是刻意描
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
小说体现出一种孤独感,主 写社会和人。”作家往往以不多的
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 人”说书,是他的唯一的谋生手 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
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 段,也是他的人生存在的方式,他 现在又如何荒凉;它的大殿原先
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 — —在我 的生命的表达方式。
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雄伟,现在又
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
三、重要人物
对当时中国现实社会的悲愤。 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 但是“ ,时光于是悄悄地过去,即使
“说书人”的形象又是光辉 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 是在这小城里,世人最不注意的角
的。他用不高但很清楚的声音,用 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 上,它也不曾停留”。时过境迁,直
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 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 到有一天“ ,我”离开了“小城”。
这是一本较为特殊的短篇小 说 给大家带来快乐的社会底层的说 从来没人照顾他。死后送葬更是
集,它不是一般的小说汇集,而是 书人,随时代变迁,被社会和时代 非常凄凉:他的灵柩是一卷用绳
根据事先的计划创作的。据作者 遗弃,最终贫病而死,葬在乱葬岗 子捆着的芦席, “说书人的脚从席
说,那是 1936 年 7 月底,他从北 的故事。小说的叙事散文化,大体 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
如何卑陋;先前我们以为神圣的现
有光辉。……天下至大,难道还有
“我”是小说中的另外一个人 在又如何可怜了啊!”固然“ ,说书
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 物。小说的叙述者“我”在《果园城 人”的说书环境“城隍庙月台下面”
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 记》 中是一个来自外部世界的具 以前就很破旧“ :一张断腿板桌,周
平去上海,绕道一位朋友祖居的 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小说情节的 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