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2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B=H×M ×E ×L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刺激
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 刺激的来源,见图4-2。
2、人体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与行为的关系,见图4-3。
3、反应
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4-4
报警,鉴别
味觉
舌面上的味蕾
被睡液溶解的物质
接触表面
甜、酸、苦、咸、辣等
鉴别
皮肤感觉
皮肤及皮下组织
物理和化学物质对皮肤的作用
直接和间接接触
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压力等
报警
深部感觉
机体神经和关节
物质对机体的作用
外部和内部
撞击、重力和姿势等
调整
平衡感觉
半规管
运动刺激和位置变化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活动的组成。参阅图4-1。
心理
行为
返回
4.1.2 行为构成(行为模式)
式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广义)
Ergonomics
人机工程学--第四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听觉
耳
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
外部
报警,联 络 报警,鉴 别 鉴别
嗅觉
鼻腔顶部嗅细胞
挥发的和飞散的物质
外部
味觉
舌面上的味蕾
被睡液溶解的物质
接触表面
皮肤感觉
皮肤及皮下组织
物理和化学物质对皮 肤的作用
物质对机体的作用
直接和间 接接触
外部和内 部 内部和外 部
触觉、痛觉、温度觉 和压力等
撞击、重力和姿势等
报警
深部感觉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认识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有 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在 感知自己熟悉的对象时, 只根据其主要特征可将其 作为一个整体而被知觉。 如,见到建筑群中的冷水 塔,电力工程师立即会将 该建筑群知觉为一个热电 厂。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接近 (4)连续
都不能引起视觉。)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
4.2感觉和知觉的特征
当两个不同强度的同类型刺激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某一感觉器官时,它 们在强度上的差别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差别感觉。
•
差别感觉阈限:为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对 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则为差别感受性,两者成反比关系。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感受性应用
•
4.2感觉和知觉的特征
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不同的职 业又有各自不同方面的感受能力,如对音乐工作者,要求具有较高 的听觉分辨能力,对美术工作者及其某些行业的检验人员要求有较 高的视觉颜色分辨能力,而对自动化系统的监控人员,则要求视觉 和听觉都有较高的感受性。 感受性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工种的分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感觉能力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训练后,某些方面的 感受性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
人机工程学说课-第四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界面布局
根据人的视觉习惯和认知心理,合理规划界面元素的位置和大小, 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色彩运用
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营造舒适、和谐的 界面氛围,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
图标与符号设计
设计直观、易识别的图标和符号,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提高操 作效率。
人机交互设计
交互方式选择
根据任务需求和用户习惯,选择合适的交互方式,如触摸屏、鼠 标、键盘等,确保用户能够轻松、高效地完成操作。
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和掌握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基本概念和理 论,了解其在人机工程学中的应用, 并能够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在人机工程学中的重要性
1 2
提高人机交互效率
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设计出更符 合人类习惯和期望的人机界面,从而提高人机交 互的效率。
增强用户体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反馈机制设计
设计合理的反馈机制,如声音、震动、视觉提示等,让用户及时了 解操作结果和系统状态。
错误处理与容错性设计
考虑用户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设计相应的错误处理机制和容错性 措施,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人机系统评价与优化
可用性评估
通过用户测试、专家评审等方法, 对人机系统的可用性进行评估, 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实践应用
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或项目中,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跨学科学习
建议学生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学习,以 更全面地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02 人的心理特征
认知过程
感知觉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人机工程学(第三版)第4篇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3页PPT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人机工程学(第三版)第4篇 人的心理与行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为特征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首先,人类的认知特征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理解和解释能力。
人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判断等。
感知是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包括对物体的形状、颜色、声音等感觉的感知。
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回忆能力,包括感性记忆和概念记忆。
思维是人的头脑进行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人的认知特征还包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比如注意力的选择和分配、信息加工的深度和速度等。
其次,人类的情感特征是指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反应。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事件和情境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
人的情感特征包括情绪、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
情绪是一种短暂而强烈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
情感表达是人们通过言语、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情感体验。
情感调节是人们调整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包括情绪管理和情感调适等。
再次,人类的意志特征是指人们在面对诸多选择和需求时所展现的决断、意志和毅力。
人的意志特征包括意愿、决策和动机等。
意愿是人们对于目标的欲望和追求,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
决策是人们在多个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过程,影响决策的因素包括知识、价值观、情感等。
动机是人们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内在驱动力,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最后,人类的行为特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和表现。
人的行为特征包括生理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生理行为是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所表现出的生存和繁衍的行为,包括吃饭、睡觉、运动等。
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包括语言交流、群体合作、社会规范遵循等。
总结起来,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包括认知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行为特征。
这些特征与人的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不同个体和不同环境下的特征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促进人的发展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火灾时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特性

火灾中人员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火灾既是一种突发性事故,又是一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灾难性事故。
突如其来的火场往往使在场的人产生一些异常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疏散和逃生。
一、火灾中人的心理特征1、感到困惑处在火灾现场的人们,尤其是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们,很容易产生不可抑制的恐惧心理。
这就是常说的惊慌。
惊慌之余,想到火灾危害,便会产生极其不安的感到困惑的心态,茫然不知所措,想逃,怕选不准安全通道;想避,又不知道哪里是安全之地。
尤其是那些平日心理调节能力差的人,对于火灾时疏散知识一无所知的人,更是如此。
2、恐惧和恐惧人们面对浓烟烈火,常常是晕头转向,呼吸急促,反应迟钝;面对人群的纷乱骚动,深切感到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因而产生不能面对伤亡的强烈惧怕感。
强烈的恐惧和恐惧会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思维,减弱理性判断能力,失去与烟火拼搏的精神和勇气,束手无策或丧失抗争能力。
3、误判惊慌惧怕的心态,还会导致人的非理智思维。
非理智的思维能加深判断的失误,出现非理智的错误行动。
如跳楼、乱跑乱窜、大喊大叫、丧失信心、不听劝阻等。
另外,人处于高热环境中,先是口干舌燥,软弱无力,痛苦难熬,思维活动受到强烈干扰,进而眩晕心乱,直至昏迷休克猝然倒下。
一般房间火灾,从起火到蔓延的时间间隔仅为7min,而在6min时火场实测温度已达到了300~400℃。
在火场中,人们对环境温度和热辐射温度非常敏感。
一般人在65℃的环境中,能忍受一个有限的时间,接着就会昏迷、休克。
在120℃的环境中,人大约能忍受15min;在175℃时,人能忍受的时间不足1min。
对于热辐射温度感应是:当辐射热为1200W/m2,人可忍受较长的时间;但对于4000W/m2的辐射热,人只能忍受15s左右的时间;当辐射热达到12000W/m2时,人仅能忍受几秒钟。
另外,当人处于缺氧和CO、HCl、HCN以及火灾环境中的其他有毒气体,因吸入毒气,可使人发生嗅觉刺激、呼吸困难、视线模糊,损伤内脏和脑神经系统等生理障碍,进而导致思维不清、行为错乱和心乱目眩,·直至昏聩或中毒、窒息而亡。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青少年是指处于儿童期和成年期间的人群,通常年龄介于13岁至19岁之间。
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之一,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特征,以增进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理解。
心理特征:1. 自我意识的增强在青少年时期,年轻人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并且对自己的外貌、形象、能力和表现产生了较强的意识。
这一自我意识的增强常常伴随着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因此青少年可能会更加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2. 自我认同的形成青少年阶段是一个试图寻找自我身份和认同的关键时期。
他们经历了身份探索的过程,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个体特征。
3. 情绪波动的增加青少年时期常常伴随着情绪的高涨和忽起忽落。
他们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常常因为一些细微的事情而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如兴奋、愤怒、沮丧等。
4. 自主性的追求青少年开始寻求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渴望从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控制中解脱出来。
他们希望能够做出自己的决策,掌握自己的生活,并且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行为特征:1. 探索与冒险青少年时期的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和冒险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愿意尝试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以寻求新的刺激和挑战。
2.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青少年更加注重和同龄人的交往,他们渴望与同伴建立深入的友谊,并且常常愿意为了和朋友们保持友好关系而做出一些努力。
3. 对权威和规则的挑战青少年时期的年轻人开始质疑和挑战传统的权威和规则。
他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并对不合理的限制提出异议。
4. 学业和职业的追求青少年通常会面临学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等问题。
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努力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5. 风险行为的增加青少年时期的年轻人往往在一些行为上表现出冒险和挑战的倾向,例如吸烟、喝酒、试验毒品或过度使用互联网等。
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理解对于家长、教育者和社会来说都至关重要。
安全人机工程人的心理与行为特性

人的心理特征具体有以下诸方面: 1.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都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 望与观点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通常跟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满足与否 相联系,而情感更多的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满足与 否相关连。情绪人与动物共有。而情感仅为人所有。 ②情绪具有情景性,情景一旦消失,情绪也会 立即减弱或消失。情感具有较大的深刻性与稳定性 ③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与外显性,而情感经 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
(1)需要和动机
, 每个人都有 自然需要 延续生命所必需 秩序等, 更高层次的 , 如教育、娱乐、道德、 需要 社会需要 民族的传统及习惯有关 它与社会制度,国家、 愿望,意图和信念。 动机:满足一定需要的 。
所以,需要是人参与社会行动的基础, 动机则是促进人活动的原因。
预防不注意产生差错的方法有: ① 建立冗余设计系统,例如为了确保操作 安全,在重要岗位上,多设1~2人平行 监视仪表的工作; ② 建立“指示 - 确认”的环节,可防止下 意识状态下的错误操作,例如软盘等格 式化前的提醒 – 确认操作; ③ 改进仪器、仪表的设计,例如改变单调 刺激为多种信号的综合感觉刺激等。
③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结果。 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并在有意注 意后发生的。 (3)注意与安全 如果人总是聚精会神的,当然可以防止 由于不注意而产生的失误。但实验表明,这 是不可能的。谁都不能自始至终地集中注意 力。除玩忽职守者外,不注意不是故意的。 不注意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状态,是意识 状态的结果。因此,单纯提倡注意安全是不 够的,虽然很必要,为防止事故,应防止人 的意识出现异常状态以及改善条件。
三、人的捷径反应和躲避行为 1.人的捷径反应主要是指人喜欢走捷径,是省能心 理的一种体现。如伸手取物,往往直接伸向物体,穿越空地走斜
人类的八大心理

人类的八大心理
1. 好奇心理:人类天生具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这种心理驱使我们不断探索、学习和发现新事物。
2. 自我实现心理:人类都有实现自我价值和潜能的内在需求,这种心理推动我们努力工作、追求成就。
3. 归属感心理: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都需要被接纳、被认同的归属感,这种心理让我们渴望加入群体、建立人际关系。
4. 权力心理:人类普遍存在对权力的渴望,这种心理体现在我们想要控制、影响他人和环境的愿望上。
5. 自尊心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这种自尊心理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6. 安全感心理:人类都有对身心安全的基本需求,这种心理使我们会本能地远离危险,追求稳定。
7. 好胜心理:人类具有与他人竞争、力求优越的天性,这种好胜心理推动了我们不断进步和超越自我。
8. 求知欲望:人类对未解之谜、新知识充满好奇,这种求知欲望是推动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式中,B-行为 H-遗传 E-环境 L-学习
5.1.3 行为反应
心理学家将行为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 应三项因素研究,即
S
O
R
式中,S-外在、内在的刺激
O-人体
R-行为反应
刺激、人体、反应三项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见图5-2,图5-3,图5-4。
5.2 感觉和知觉的特征
5.2.1 感觉的基本特性
5.4.1 想象 想象是利用原有的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
过程 5.4.2 思维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 概括
5.4.3 思维品质
1. 人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敏捷性、灵 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称为思维品质。
2. 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与语言的不可分性
4.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而知觉 的印象却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大小/形状)
5.错觉: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见图5-9
5.3 注意与记忆的特征
5.3.1 注意的模型 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一般模式为:
刺激 感知 选择 判断 决策 执行 “注意”就相当于该模式中的“选择”,见图5-10。
1.整体性:在知觉时,把由许多部分或多种属性组成的 对象看作具有一定结构的统一整体的特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接近/相似/封闭/连续/美的形态,见图5-5,图5-6
2.选择性:在知觉时,把某些对象从背景中优先的区分 出来,并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见图5-7
3.理解性:在知觉时,用以往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理解 当前的知觉对象的特征(语言的指导性),见图5-8
分析原因。 7. 如何认识人体测量的重要性?结合人体尺寸数据分析教室里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21页
3.智力:
我国传统上把智力分为观察力、思维力 、想象力和记忆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关 键。智力是能力中普通能力。关于智力结 构,有以下几个理论:
(1)、斯皮尔曼二原因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 1927)利用原因分析法,把智力析分为普 通原因(G)和特殊原因(S)两种。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6页
经典气质类型与心理指标
气质类 感 耐 灵敏 可 情绪 倾 速 不随
型
受 受 性 塑 兴奋 向 度 意反
性性
性性 性
应
胆汁质 低 较 不 小 高 高灵 活
外快 强 向
多血质 低 较 灵 大 高 高活
外快 强 向
粘液质 低 高 不 稳 低 灵定 活
内慢 弱 向
抑郁质 低 低 不 稳 体验 内 慢 弱
• 3、主观心理原因:
• 4.性格动态特征:整体性、多面性、可塑性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16页
• 五、性格与管理: • 1、阿吉里斯、麦格雷戈观点
• 2.HRM中性格测试:
• 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12页
• 三、性格类型:
• 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 、情感型和意志型
• 英国培因(A.Bain,1855,1859)和法国 李波特(Ribot,1906)按智力、情绪、意志何 者占优势
• 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 内倾型和外倾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与行为特征

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与行为特征人格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中得出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及其对应的行为特征。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几种常见的人格类型和它们的特点。
I. 冒险型人格冒险型人格好动、好奇、冒险、追求刺激和变化。
这类人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渴望新的挑战和体验。
他们很难被固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束缚,他们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充满变化和不拘一格的。
他们通常受到自我意识和尊重的驱动,并且经常表现出一种对风险和快速变化的忍耐力。
不过,冒险型人格也容易失去耐心,难以长期坚持某些事情。
II. 开放型人格开放型人格具有创新意识,喜欢思考、观察、探究问题和理念。
这类人解决问题时往往会采取非常规、创新的方法。
他们愿意接受不同人的意见和见解,并以此来开阔自己的思路。
开放型思维在对事物的解释上显得前瞻和先进,他们可能不是传统的规则制定者和遵循者,而是具有可塑性,能够积极拥抱变化的人。
同时,这类人格常常在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中表现得非常好,他们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创新和适应新的挑战。
III. 神经质型人格神经质型人格通常敏感、易怒、焦虑、压抑、消极、多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他们的情绪波动会比其他类型的人格更加剧烈,而且很难得到缓解。
这些人也更容易沉湎于负面情绪中,比如愤怒和嫉妒。
这种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于某些事情的反应也更加强烈,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来保持平稳。
IV. 宜人型人格宜人型人格通常刻意追求快乐和和谐。
这类人温和、友善、慷慨、有同情心、有耐心、容易信任他人和慷慨解囊。
这种人通常可以优雅地处理人际关系,并且倾向于遵守社会规则。
这种人格特征通常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的优势,因为这种人容易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和维护关系。
他们对他人经常表现出好奇心,善于沟通交流。
V. 严谨型人格严谨型人格通常刻意追求自我管控和秩序。
他们自我要求严格,守时、勤勉、富有责任感,并且注重细节和组织性。
他们渴望完美,很少做出错误的决定。
心理学角度下的性格类型和行为特征

心理学角度下的性格类型和行为特征性格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相对稳定和独特的方式。
心理学通过对人的性格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不同的性格类型和其对应的行为特征。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几种常见的性格类型和其典型的行为特征。
一、外向性格外向性格的人向外界开放,喜欢与人交往,并且精力充沛。
他们喜欢社交活动,乐于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在团体中,外向性格者常常能够起到社交中心的作用。
此外,外向性格的人通常具有较高乐观、自信和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和动力。
二、内向性格内向性格的人相对内向和内倾,更加关注内心世界,并且对于独处和思考有较高的需求。
他们通常不善于大范围的社交活动,更喜欢与亲密的朋友或者小团体保持交往。
内向性格者在表达情感和观点时更加谨慎和内敛,但他们在思考问题上较为深入,常常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三、神经质性格神经质性格的人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紧张、焦虑和敏感。
他们对于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反应更加强烈,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神经质性格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此外,他们在对待问题和决策时常常过于悲观和消极。
四、外向内向性格外向内向性格是相对于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的中间类型,他们既具备外向性格的社交能力和开放性,又具备内向性格的思考深度和独处能力。
外向内向性格的人通常能够很好地平衡社交和独处的需求,他们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关系,同时也具备自主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五、外倾性格外倾性格的人倾向于与他人合作和相互作用,喜欢在团体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
他们善于交际,容易与他人打成一片,愿意与他人分享资源和信息。
外倾性格者一般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内倾性格内倾性格的人对待社交和人际关系较为谨慎和保守,更喜欢独自行动和思考。
他们在决策和问题解决上更加独立和自主,不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反馈。
内倾性格者通常比较沉静和保守,更容易陷入内向和自我的思考状态。
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

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 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
刺激的来源,见图3-2。
1、刺激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 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 与行为的关系,见图3-3。
2、人体
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3-4
3、反应
图3-2 刺激分析示意
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 基础,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 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此表中人际 距离的大小是适 应在不同空间中 人际交往的尺度 衡量标准。
同时也是交 往空间的大小和 家具设备布置的 依据。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行为
返回 3
3.1.2 行为构成(行为模式)
❖ 心理学家列文(K.Lewin)认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 行为取决于个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即
BBff((PPEE))
式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广义)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人-个体本身,“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熟”、“学习”等构成行为的基础因素, 行为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
B=H×M ×E ×L
H-遗传(Heredity) M-成熟(Maturation) L-学习(Learn)
间、方式、程度的需求。它主要以独居、亲密、匿名和保留 四种形式出现。
人物心理行为分析

汇报人:xxx
1 引言 3 人物情绪 5 情境因素
-
2 人物性格
4
价值观和信仰
6
结论:综合分析
1
引言
引言
2
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
性格类型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人物的总体性格类型。 例如,人物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他们是否 冲动?他们是否善于交际?这些特质将影响 人物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
人物性格
人物情绪
情绪触发因素
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情境或事件可能会触发人物的情绪反 应。例如,某些人可能对公开演讲感到紧张,而另一些 人则可能对此感到兴奋
4
价值观和信仰
价值观和信仰
价值观
人物的价值观将决定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例 如,如果一个人非常重视诚实,那么他在面对撒谎的诱 惑时可能会选择坚持诚实。相反,如果一个人认为撒谎 是有用的,那么他可能会选择撒谎
-
Thanks 谢谢观看 xxx
例如,一个内向、被动、易 怒且重视个人隐私的人物, 在面对被侵犯隐私的威胁时, 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 防御性行为。另一方面,如 果这个人物处于一个他感到 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他可 能会表现得更加放松和友好
总的来说,人物的心理状态 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我们 不能孤立地看待它们。通过 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行为,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 他们的行为,从而在写作、 表演或其他需要理解人物行 为的领域中更有表现力
3
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压力反应
6
结论:综合分析
结论:综合分析
01
02
03
在分析人物的心理行为时, 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所有的这 些因素。我们需要考虑人物 的性格类型、行为模式、情 绪状态、价值观、信仰以及 他们所处的具体情境。通过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可 以更准确地预测和理解人物 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表现出的独特特点以及在行为上所呈现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是由个体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决定了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同时也对个体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以及成就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及其相关研究。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分为稳定特质和动态特质两个方面。
稳定特质指个体心理上长期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如外向性、内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责任心等。
这些稳定特质主要受到个体的遗传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在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习惯上。
动态特质则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的短暂性特点,如情绪状态、情感反应和心理态度等。
人的个性特征与行为密切相关,个体在行为上所呈现出的表现是其个性心理特征的体现。
比如,一个外向的人更容易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喜欢与人交流,乐于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忧愁;而一个内向的人则更倾向于独处,喜欢思考问题,对外部刺激的需求较低。
同时,个性特征也会在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上产生影响。
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更倾向于勤勉努力,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则可能会对工作和生活某些方面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态度。
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往往通过心理机制来实现。
比如,个体的认知方式、注意力分配、注意控制以及信息加工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个具有较高开放性的人,更趋向于接受新事物,思维灵活开阔,更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而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则更倾向于在习惯和既定的信念下思考问题,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较低。
此外,情绪与动机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个心理稳定的人,更容易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动力;而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则可能会有情绪波动、行为不稳定等表现。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早期的研究发现,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倾向在长期中是相对稳定的,即使在不同的情境下也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人因工程学第三章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

图3-22 立姿弯臂时的力量分布
图3-23 立姿直臂时的拉力与推力分布
3-24
①照明 ②运动速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③年龄
(2)视野与视距
视野是指在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 前方物体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常以角度来表示。
视距是识别对象与操作者眼睛之间的距离或距离范围,能正 确地识别观察对象的视距称为识别视距。
实际上,能否正确识别观察对象的决定条件是视角。当观察 距离增大时,应增大相应字符的尺寸。一般来说,设计视距 在560mm处较为适宜,小于380mm会发生目眩,超过760mm时会 看不清细节。
(3)中央视觉与周围视觉 (4)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 (5)色觉与色视野 (6)暗适应和明适应
4.视觉特征
①眼睛沿水平方向运动比沿垂直方向运动快而且不易疲劳;一 般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体。因此, 很多仪表外形都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②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运动。 所以,仪表的刻度方向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
②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 的估计要准确得多,因而水平式仪表的误读率(28%)比垂 直式仪表的误读率(35%)低。
④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对左 上限的观察最优,依次为右上限、左下限,而右下限最差。 视区内的仪表布置必须考虑这一特点。
⑤两眼的运动总是协调的、同步的,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一只眼 睛转动而另一只眼睛不动;在一般操作中,不可能一只眼睛 视物,而另一只眼睛不视物。因而通常都以双眼视野为设计 依据。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和习惯性方式。
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间的差异很大。
以下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
一、思维特征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个体基于事实和合理推理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有些人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逻辑思维偏强的人一般较为理性和冷静。
2.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个体凭借直觉和感觉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具有较强直觉思维的人一般比较敏感、富有想象力,常常凭借第六感来做出决策。
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能够独立产生新想法、新观念和新解决办法的能力。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一般具有想象力、灵感和创造力,经常能够提出创新和独特的观点。
二、情感特征1.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指个体对于内心感受的表达方式。
有些人情感表达较为外显,善于用言辞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有些人情感较为内敛,常常通过行为细节和微妙的表情来表达情感。
2.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于情绪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一些人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有效管理情绪,适度表达情绪,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而有些人情绪波动较大,情绪调节能力较弱。
3.情感稳定性:情感稳定性是指个体情感的稳定程度和持续时间。
一些人情感较为稳定,情绪波动较小,能够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问题,而有些人情感波动较大,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意志特征1.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能力。
一些人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坚持自己的计划和决策,并且能够自我约束,克制不良冲动,而有些人缺乏自律能力,容易受外界影响,行为较为随意。
2.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和选择时进行决策的能力。
一些人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能够理性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而有些人决策能力较弱,常常犹豫不决,容易受他人意见影响。
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与行为特征

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与行为特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研究人格与行为特征。
人格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
行为特征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倾向。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格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一、人格的定义与构成要素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情境下相对一致。
人格的构成要素来自于个体的遗传基因、环境影响和个体选择行为的模式。
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的生理构造和一些基本的心理倾向,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背景、社会文化和教育等,这些因素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思考方式。
二、主要人格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相对稳定的特质构成,这些特质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最具代表性的特质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即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每个人在这五个特质上的得分不同决定了他们的个性和行为特点。
2. 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认为人格受到个体内部驱动力的影响,这些驱动力是个体的潜意识和心理冲突的结果。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心理动力理论的代表,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作用所构成。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自我实现和追求内心需求,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人类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三、人格与行为特征的关系人格与行为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的人格特征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而个体的行为特征也能反映出他们的人格特征。
1. 外向性与社交行为外向性是指个体活跃、热情、喜欢社交和寻求刺激的特质。
外向性较高的个体更喜欢与他人互动,表现出较多的社交行为。
相反,外向性较低的个体更喜欢独处,表现出较少的社交行为。
2. 神经质与情绪表达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和抑郁的特质。
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ppt课件

1 刺激
2人体
3反应
感觉和知觉特征
适宜刺激
感觉阀限
适应 相互作用 对比 余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
1 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
1 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 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错觉
注意与记忆特征
注意的模型
注意的特点
想象与思维特征
想象
想象是利用原有的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最高阶段。
基本过程
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和概括。
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
点。 敏捷性 灵活性 深刻性 独创性 批判性
论可以为许多事件提供解释,同样可以归纳不同的解释上升到理 论的水平
心理学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从哲学到科学的发展可以看做是灵魂到
行为的研究过程。
从哲学到科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认为,灵魂和身体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人类的活动中。灵魂和身体相辉映。
接近律、相似律和对比律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也称为联想心理学
接近律 思考一个东西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其它在同一时间和同空
间的东西比如 看到玫瑰想到情人 看到月饼想到团圆
相似定律 联想到相似的东西 如看到羽毛球想到动物的羽毛等 对比定律 联想到完全不同的东西如如看到鼠标造型想到老鼠等
心理学学派
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理论的核心思想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不 是“意识”,认为意识不能作客观的研究,所以意识不是心理学合 适的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如何增强记忆力呢?
1、把人名、面孔、事件等,按一定的思考模式编码。
2、采用“注—义”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记住的事情上, 然后赋予意义。(广告词)
3、把枯燥无味的事物简单地组织起来能帮助记忆。(食物杂 货单可分成肉类、谷类、蔬菜等) 4、设法减少必须记住的事物、事项的数目。(如放钥匙的地 方;出门要拿的东西等)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4 想象与思维的特征
4.4.1 想象
想象的含义
利用原有的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
想象的分类
没有目的、不需要作出努力的想象
有意想象
指再造想象(即根据一定的文字或图形等描述所 进行的想象)、创造想象(即在头脑中构造出前所未 有的想象)、幻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想象)。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5.3 创造性思维规律
1
2 4 5
动作 思维
形象
逻辑
直觉
思维
以“智力图 像”方法进 行思维
思维
抽象的 推理性 思维
思维
非推理 性思维
边动作
边思维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令人惊奇的“第六感”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自己凭 直觉做出判断或预测的准确性。这种判断往往是对问题 直接做出结论,缺少可以意识到的和能用言语表达的过 程和依据,然而却能一击即中,精确无误。这就是所谓 的神奇的直觉能力。
记忆的作用:是人们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进行高级认识活 动和发展个性心理特征的必要条件。 1、记忆的过程:包括记和忆。记体现为识记和保持;忆体现 为再认和回忆。 记忆可具体划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再现等阶段。参阅表 4-2。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 记忆的种类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参阅表4-3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参阅表4-4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参阅表4-5 形象记忆(视觉形象)、听觉记忆、动作记忆(操作动作) 记忆的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初级阶段,它是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 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大脑内被迅速登记并保持一 瞬间的过程。 它是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记忆发展的最高阶段,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数日、 数月、数年、甚至终身不忘的记忆。
人机工程学
瞬时阶段 短时阶段 长时阶段
Ergonomics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设计需要想象,每一种设计的创造活动都是创造想象的结 果,缺乏创造想象的设计师,没有创造性的指导思想,不可能 创造出优秀的、具有一定风格的设计。再现或模仿他人的设计, 跳不出现实和已有的设计模式,缺乏个性和判断,其结果必然 是大同小异或千篇一律。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5.4 创造性思维方法
1. 直觉和灵感 见图4-14
2. 潜意识
3. 形象思维和思维实验 4. 视觉思维和感觉思维(动作思维) 5. 想象力 6. 敏感和洞察力
7. 联想、侧向思维、转移思维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动作、形象思维)
思 维 的 种 类
抽象思维
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
(逻辑思维)
(流畅、灵活、独特)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5 创造性心理特征
4.5.1 创造性机理 大脑的“超剩余”空间 1. 创造性五要素 知识 经验 才能 心理素质 机遇 2、创造性的三个推动力 创造性欲望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实践 3、创造性素质 人的创造性本能和成功的因素 见图4-12 创造性形成的机理 见图4-13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图4-14 爱因斯坦描述直觉产生的机理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3 注意与记忆的特征
4.3.1 注意的模型 注意:是依附和伴随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 而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的心理活动均有一定的指 向性和集中性,心理学上称为“注意”。注意的对象 就才能够得到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 刺激 人对信息处理过程的一般模式为: 感知 选择 判断 决策 执行
4.4.3 思维品质
人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称为思维 的品质。
思 维 的 品 质
敏捷性 深刻性 灵活性
独创性
批判性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思 维 的 特 征
间接性
和语言的不可 分性
概括性
时代性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具体思维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第六感”的生理学秘密
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 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之外,还具有对肌体未来的预感。生理学 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感”、“机体模糊知觉”,也叫做人 体的“第六感觉”。 第六感觉在生理学上又指人们对内脏器官的感觉,它是由 于机体内部进行的各种代谢活动使内感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 觉。 “第六感觉”的感知并没有什么专一的感觉器官,它是 由机体各内脏器官的活动,通过附着于器官壁上的神经元发出 神经电冲动,把信号及时传递给各级神经中枢而产生的。
分 类 分 类
无意注意-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外部注意-人对外界周围事物的注意 内部注意-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图4-10 选择注意模型
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减弱 人机工程学
返回
Ergonomics
“注意”就相当于该模式中的“选择”,见图4-10。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3.2 注意的特点 注意的过程: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注意时,他的大脑 半球内的有关部分就会形成最优越的兴奋中心,同时这种兴 奋中心会对周围的其他部分发生诱导作用,导致对这种事物 具有高度的意识性,从而对该事物产生清晰、完整和深刻的 反映。
产品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界面设计
1、视听结合的设计 2、直观形象的设计:设计生动形象的标志\符号,少用 字母
3、简单明确的设计:一键通、开机即用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图
人 的 创 造 性 本 能
返回
人机工程学
4-12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图4-13 创造性形成的机理
返回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5.2 创造性知识基础 科学技术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4.2 思维过程
义思 维 的 定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人们通过思维才能获 得知识和经验,才能适应和创造环境,思维是心 灵的中枢。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分析 综合
把事物整体分解成为各个部分思考的过程。 把事物各个部分联系起来பைடு நூலகம்思考过程。
程思 维 的 过
比较 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点
的过程。
抽象 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的过程。 概括
把事物的共同点和一般点分开出来,并以此为基 础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过程。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5、所谓的“脑慢跑”即多动脑筋,能让头脑强健。(玩猜字 迷、多阅读书籍、报刊、杂志、辩论等)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6、健身也有利于健脑。(每星期多步行1.6公里,认知能力衰退 的几率就降低13%) 7、药物治疗:银杏有助于增强记性。 8、食物疗法。 9、充分休息:睡眠可让大脑有时间去为记忆编码,也可以舒解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注意在设计中的应用
1、设计师应注意避免注意力过分集中;
2、设计应考虑如何引起人的注意;
3、设计时把人们不常注意的因素在设计中应突出表现。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3.3 记忆的特点
记忆:人们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操作过的事物,都可 以保留在头脑中,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又可以将它们重现出来, 这一过程即为记忆。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第六感”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认为,“第六感”是基于内省和观察之间的一种 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应用知觉进行信息加工,而 是使用一些尚未知晓的机制直接判断,是基于对不确定的感觉 和印象的经验。 例如:一个科学家获得一个新的理论可能是因为想法突然 “跳入”他的脑海甚至是在梦中出现;我们可以凭直觉判断一 个人不诚实,虽然并不能判定他所说的话是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