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哈尔滨市南直中学校王喜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是思想道德的教育。中华民族一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有的学校在教育思想上有片面性: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老师有业绩、学校有光彩,这是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而思想品德是隐性的难以量化,摸不着、看不见、短时间也显示不出来。因而,不愿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德育工作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了考核老师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成了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摆上更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认为:

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教育应以育人为本,教师要善于和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真正做到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的世界观,教师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教师的理想和追求,无不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表露出来,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有的学生。作为理想道德和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有正确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教师还应该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事事做学生的榜样。以大方的仪表、端庄的举止、亲切的态度、文明的语言和良好的审美素养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成人们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顾及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不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这样少年儿童成了被动的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他们会背会写会说,却不会做。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要及时并深入地了解学生中在某一时期或阶段共有的的心理特征,了解个体学生的思想情绪波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根据少年儿童的天性来进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品德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采取易于他们接受的,适合学生个性的方法。

三、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实践体验中培养道德习惯。

培养道德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道德习惯才能把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而不至于

“说”和“做”相互脱节,成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个体在道德习惯的养成中,不仅能深化原有的道德认知,也能产生新的道德认知,从而提高并丰富道德认知;培养道德习惯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习惯的过程是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这种亲身体验直接作用于身心,使各种感受真实而直接;培养道德习惯有利于坚定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的形成本身需要相当的意志努力,有的甚至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一旦养成道德习惯,即使没有强烈意志的参与,良好的道德行为也会自动地出现。

中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相信自身见闻和体验,让他们走出课堂,通过实践体验,使他们逐步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付诸行动.一般说来,凡是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的事情,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而且记忆也是深刻的。当然我们不否认课堂教学的作用,但如果只灌输知识,忽视中学生的实践体验,情感意志就难以内化。所以提倡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尽可能地走出去,采取调查、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和发展现状,理解改革开放政策,以便切实树立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施教者的教育观念正确与否与教育的效果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缺乏说服力,感染力,就会使教育流于形式,可能造成只有“耕耘”没有“收获”,或极少“收成”的情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观念,研究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的特点,力求使思想道德教育“近”(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实”(即真实)、“新”(新颖)、“活”(灵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