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磁电勘探复习重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观测地球表面重力场的变化。
2.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称为重力场。
3.重力:地球上一切物体都要受到两种力的作用,其一是地球的全部质量对物理的引力作用,其二是物体在自转的地球上受到的惯性离心力,重力就是它们的矢量和。
4.水准面:等重力位面。
5.大地水准面:与平均的海洋面(在陆地上顺势延伸构成的封闭曲面)重合的重力等位面。
6.正常场地球模型:质量等于地球总质量M,以地球自转角速度绕其极半径为轴旋转,转动惯量J与地球相同的参考椭球体称做正常场地球模型。
7.重力异常:地下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重力随空间位置的变化。
在重力勘探中,将由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的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8.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密度均匀、光滑的理想椭球体,或密度成层均匀分布的光滑椭球体,用它计算得到的重力值就称为正常重力值,这时的重力场称为正常重力场。
9.正常重力:正常地球模型的引力场强度外加离心力强度在大地水准面上的值。
10.布格校正:把消除由于高程引起的重力变化的高度校正以及消除中间层引起的重力变化的中间层校正通称为布格校正。
11.延拓:将观测平面或剖面上的重力异常值换算到地质体上部空间任意位置的变换方法。
12.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反映内部地球分布不均匀性。
13.向上延拓:压制浅部小地质体的异常,突出深部大的地质体异常。
14.向下延拓:深部大的地质体的异常变化小,突出浅部小的地质体异常。
15.正演问题:已知地下密度分布不均匀体(有质量剩余或亏损)的信息,计算并分析Δg的特性。
16.反演问题:已知观测面上Δg(重力观测值经各项校正后得到的)的数值,推测地下密度分布不均匀体的信息(埋深、规模等)。
17.高阶导数:更“显著”的突出异常,同时可突出不同深度地质体的异常。
18.地磁场:存在于地球周围的具有磁力作用的空间,称为地磁场。
地磁场主要由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部分组成。
19.基本磁场:(主磁场)占地磁场的99%以上,主要由地核内电流的对流形成,是一种由偶极子场和非偶极子场组成的内源磁场。
特点:相对稳定,但存在着一种极为缓慢的变化。
20.地磁要素:地理北X、地理东Y、Z、地磁场强度T、H(T在XOY上的分量)、I(磁倾角)、D(磁偏角)。
21.变化磁场:地球的变化磁场是指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主磁场(基本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地磁变化。
22.磁异常:是地壳内的岩石矿物及地质体受到地磁场磁化以后,在其周围空间形成并叠加在地磁场上的次生磁场。
23.区域异常:磁异常中由分布范围较大的(几十平方公里以上)深部磁性岩层或区域地质构造等引起的部分,称为区域异常。
24.局部异常:由分布范围较小的(几十平方公里或几平方公里)浅部磁性岩、矿体或地质构造等引起的部分,称为局部异常。
25.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物理过程。
26.顺层磁化:指磁化倾角与板状体的倾角一致。
27.斜交磁化:是指板的侧面与磁化强度矢量MS斜交的情况,这时板的顶、底面和侧面都分布磁荷。
28.感应磁性:岩石受到外磁场的作用下被磁化的性质。
29.剩余磁性:只与岩石形成时的地理条件、环境及当时的磁场有关,不受地磁场磁化。
30.电法勘探:根据地壳内各种岩石或矿体的电磁学性质(如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和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31.视电阻率实际介质并非各向同性,测得的电阻率并非某岩石的真实电阻率,而是多种介质的综合反映,故称之为视电阻率。
32.趋肤深度:电磁波能量(振幅)衰减为原来1\e时所穿透的深度。
33.静态效应:是指当近地表存在局部导电性不均匀体时,电流流过不均匀体表面而在其上形成“积累电荷”,由此产生一个与外电流场成正比的附加电场。
34. 近场效应:由于发射功率有限,为保持足够强的观测信号,收发距r也是有限的,一般在5~10km。
当r<0.5σ时,进入近场区;0.5σ< r<4σ,进入过渡区;r>4σ时,进入远场区。
在过渡区和近区,卡尼亚视电阻率ρS将发生畸变,这称为近场效应。
35.电磁法:是以地壳中岩、矿石的导电性、导磁性和介电性为主要物质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观测和研究电磁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它的全称是电磁感应法。
36.电阻率法(直流电法):利用各种岩(矿)石之间具有导电性差异,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矿产资源。
简答
1.最小优化选择法的原理。
根据实测重力异常在剖面或平面的分布和变化的基本特征,结合工区的地质、其他地球物理和物性等资料,给出引起异常的初始地质体模型,然后进行正演计算;将计算的理论异常与实测异常进行对比,两者偏差较大时,根据掌握的场源体资料对模型进行修改,重算其理论异常;再次进行对比,如此反复进行,以两种异常的偏差达到要求的误差范围时的理论模型表示实际的地质体。
2.重力异常的影响因素。
(1)地球自然表面与水准面存在高差;(2)地壳内部物质的密度分布不均匀;(3)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动和重力日变。
3.磁异常的转换处理方法。
方法:延拓、高阶导数、空间滤波
向上延拓:突出深层磁性地质体,压制浅层磁性地质体;
向下延拓:使浅层磁性地质体的磁异常更加突出;
高阶导数:突出浅层磁性地质体;突出磁性地质体的边界和断层等(磁异常横向变化较大的部位);
低通滤波:突出深层磁性地质体,压制浅层磁性地质体;
高通滤波:突出浅层磁性地质体,压制深层磁性地质体.
4.重力勘探与磁法勘探之间的比较
①就相对幅值而言,磁异常比重力异常大得多;
②从地面到地下数十千米深度内所有物质的密度变化都会引起重力的变化,重力异常反映的地质因素较多,磁异常反映的地质因素单一,只有各类磁铁矿床及富含铁磁性矿物的其他矿床和地质构造才能造成地磁场的明显变化;
③密度体只有一个质量中心,而磁性体则有两个磁性中心(磁极)。
5.磁异常的最优化选择法
(1)预先假设一个磁性地质体模型;
(2)根据这个模型进行正演计算,得到正演的理论场值数据;
(3)比较实测的数据与理论数据,若两套数据接近,则可认为所假定的磁性地质体即代表
了地下真实的情况;否则,修改所假定的模型,回到步骤2,直至两套数据几乎相等。
(4)根据不同的原则修改模型,则形成不同的方法。
其中最优化选择方法是以两套数据之间的误差能量取最小为修改模型所遵从的原则。
(5)实现此原则可采用多种目标函数最小化方法,如梯度法。
6.几种常用的电阻率法
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
7.地层是如何产生磁场的
(1)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地层若呗磁化,将产生感应磁性;
(2)地层本身也可能同时存在剩余磁性。
8.电磁波特点
(1)电磁波的电场和磁场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故电磁波为横波。
(2)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则不能;
(3)电场、磁场均具有能量,故电磁波的传播亦是能量的传播;
(4)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每秒;
(5)光波(通常意义的可见光)本质上亦是电磁波
9.影响电阻率的主要因素
⑴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
金属矿物含量↑,电阻率↓
结构:侵染状>细脉状
⑵岩矿石的孔隙度、湿度:孔隙度↑,含水量↑,电阻率↓;风化带、破碎带,含水量↑,电阻率↓
⑶水溶液矿化度:矿化度↑,电阻率↓
⑷温度:温度T↑,溶解度↑,离子活性↑,电阻率↓结冰时,电阻率↑
⑸压力:压力↑,孔隙度↓,电阻率↑;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率↓
⑹构造层的问题:这种层状构造岩石的电阻率,则具有非各向同性,即沿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小于垂直层理方向的电阻率。
10.引起地表重力分布的深部因素:
(1)地壳厚度的变化(即莫霍面的起伏);(2)壳内各层物质密度的横向变化;(3)上地幔物质密度的横向变化
11.影响岩石磁性的因素
(1)岩石的矿物成分与结构;(2)岩石的孔隙度矿化度;(3)温度;(4)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