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探索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教研探索与思考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及特性
所谓校本教研,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有四层基本含义:
①研究教学,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
在现今时代,就是研究课程及其实施,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
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状况、教师构成,学校历史、现状及其资源环境出发进行研究;
③教学研究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
④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
教学质量事关学校的荣誉和生命,与学校中人休戚相关;
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管理、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在这场革命面前,学校要承担起教育教学研究的使命。
随着学校主体意识的觉醒,校本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广大学校所接受,学校确定了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大体上说,校本教研应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1、校本性
最经典的解释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意味着校本教研是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学校自身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安排学校管理、教学、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校本教研的目标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校长、行政和教师。
那些专业研究人员、上级部门的领导、社区和家长对学校可以做宏观的要求或具体的指导,但他们仅仅是同盟,也许会起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取代校长和老师。
2、科研性
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研究。
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
所以,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
3、人本性
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学生、教师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离开了人本、生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畸形,一种变质,背离了校本教研的真义。
因此,校本教研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放在首位,而不能以忽略甚至牺牲师生的发展为代价谋求学校的片面发展或效益。
4、牵引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的一切主客观因素都必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因此,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教学的内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研究,带动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
5、依托性
与一般科研不同的是,在校本教研中,学校是课题的主持人,专家是顾问或指导者。
但这并不等于学校可以完全不需要或排斥专家或科研部门的指导。
相反,学校还必须充分地借助外界的力量包括区(县)教科研部门的教研员、高校专家或各级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来规范学校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科研层次和办学效益。
广开门路,相互借鉴和学习,盘活各种资源,为我所用。
校本教研要求以学校为主体,倡导“教师即研究者”,但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实行“关门主义”,拒绝外援。
教研室是学校教科研直接联系的业务部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拥有优势,而学校一线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优势。
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合作,不但能形成互补,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证。
尤其是在校本教研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项试验刚被提出和实施的时候,教研室的作用是不可缺的。
二、校本教研的作用
教研立校,科研兴校,教研、科研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理念下的教育要求教师开展科研型教学,提高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而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及学校特色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利于填补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
校本教研课题直接来源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研究起点,解决这些问题是课题的归宿,即服务于实践。
而不同于有些课题纯粹为了观点立住脚到学校收集数据进行研究,最终服务于课题。
因此,校本教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针对教师教育学生时出现的多批评少鼓励的倾向开展赏识教育研究,它使教师学会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对学习充满信心。
所以说校本教研的开展能最直接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本教研的实用性促成学校的科研特色
校本教研课题必须基于学校实际,它才有支撑点,才有生命力。
它不同于单纯的理论学习、专题讲座。
有些课题的研究讲起来阳关灿烂,但做起来困难重重。
一是学校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二是理论太高深难操作。
如: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对于设备落后的学校来说,无法开展。
若这类学校根据教师包办太多、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状况来研究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
的构建,则更实际。
同时借助专家的指导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往往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
3、校本教研的能动性促进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并在专家指导或课题组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校本教研应有团体主攻课题,也应有教师个人的课题,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是教学者,个个是研究者。
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兴趣、特长,进行设想—实践—再设想—再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促进个性发展。
如有的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感染、调动学生,就可以开展情感教学研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4、校本教研的互动性促进教师素质的共同提高
校本教研是刚刚开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研活动,它不同于传统教研,教师不再单方面地洗耳恭听别人的意见,而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这种自由的阐述、辩论中,观点会越来越鲜明,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这对于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都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目前我县各校中校本教研中常见问题
1.教研活动的意义方向不明,走过场型:
教研活动更多地停留在了“听课、评课”上,教师备课没有压力,课堂实践解决问题不明确,听课时不作任何思考,课后发言你好、我好、大家好,发言时经常出现雷同,结果上课的没提高,听课的没收获,频繁的此类听课评课之后,造成了“收获不大”甚至是“没有收获”的感觉。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组开展的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主题推进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不仅仅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而现实的途径。
2.活动开展缺乏教师参与热情,虎头蛇尾型。
虽然组织了教研活动,但通常时因为连组织者自己的兴致也不大,教师缺乏参与的热情,或者是为应付而已,因此虎头蛇尾。
3.组织安排欠缺相关支持,有心无力型。
由于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以教学为主,缺乏开展或主持教研活动的经验和技能,或因为害怕活动组织的成效不够明显及其他的原因,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上缺乏引领者,活动的组织有心无力。
4.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形式化、功利化
上级行政部门、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以学生的分数、升学率论学校的办学成败,
农村学校为了留住学生,满足家长的需要,只能把教育职能简化为灌输知识、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
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估、检查、评比,也把升学率作为对学校的重要评价指标,在“末位淘汰”的高压力,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抓“分”上,严重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阻碍着校本教研的开展。
存在形式化、功利化的现象,为了完成一定的教研任务,学校就要求教研组作某某的课题研究,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而指定某些教师加班加点的搞,很多教师都不知道在干什么,而这样搞出来的课题也只是形式而已。
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四、我县各校与数学教学有关的校本研究课题
1.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行动策略研究(县教科室,省级课题)
2.“问题索引,四步导学”—农村初中学与教实施模式的研究(白中,省级课题)
3.初中数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的案例研究(一初中,市级课题)
4.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际操作的研究(二高,市级课题)
5.优化学案“问题”的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群中,市级课题)
6.农村中学“一课三磨”校本研修活动模式实践与研究(石中,市级课题)
7.预习指导及其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一初中,县级课题)
8.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二高,县级课题)
9.高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差的原因及对策(二高,县级课题)
10.高中数学解题规范格式化的培养(三高,县级课题)
11.初中数学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晶中,县级课题)
五、我县校本教研典型案例
1.东庐中学《编制和使用讲学稿,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师生发展》
2.石湫中学《农村中学教研组开展“说、听、评”三环一体教研活动模式》
3.市教研室推广的《课例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