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_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 简支梁设计
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09—3班
学号:0915020315
设计人:宋佳楠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
设计资料
1. 桥面净空:净9+2×1m 。
2. 设计荷载:城—A 级车辆荷载,结构重要性指数0γ=1.1
3. 材料性能指数 (1) 混凝土
强度等级为C40,主要强度指标为:
强度标准值 ck f =26.8MPa ,tk f =2.4MPa 强度设计值 cd f =18.4MPa ,td f =1.65MPa 弹性模量 c E =3.25×4
10MPa
(2) 预应力钢筋采用1× 7标准型15.2-1860-Ⅱ-GB/T5224-1995钢绞线,其强度指标为:
抗减强度标准值 pk f =1860MPa 抗拉强度设计值 pd f =1260MPa 弹性模量 p E =1.95×5
10MPa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b ξ=0.4 pu ξ=0.2563 (3) 普通钢筋
1) 纵向抗拉普通钢筋采用HRB400钢筋,其强度指标为
抗拉强度标准值 sk f =400MPa 抗拉强度设计值 sd f =330MPa 弹性模量 s E =2.0×510MPa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b ξ=0.53,pu ξ=0.1985 2) 箍筋及构造钢筋采用HRB335钢筋,其强度指标为
抗拉强度标准值 sk f =335MPa
抗拉强度设计值 sd f =280MPa 弹性模量 s E =2.0×5
10MPa 4. 主要结构尺寸
主梁标准跨径k L =30m,梁全长29.96m,计算跨径f L =29.16m
主梁高度h=1300mm,主梁间距S=2200mm,其中主梁上翼缘预制部分宽度为1600mm,现浇段宽为600mm,全桥由5片梁组成。 桥梁横断面尺寸如图1所示。
立面图
平面图
跨中断面
支点断面
图1 桥梁横断面尺寸(尺寸单位:cm)
5.力计算结果摘录
(1)恒载力
按预应力混凝土分阶段受力的实际情况,恒载力按下列三种情况分别计算:1)预制主梁(包括横隔梁)的自重
1p
g=15.3+1.35=16.66kN/m
2)现浇混凝土板的自重
1m
g=2.25kN/m
3)二期恒载(包括桥面铺装、人行道及栏杆)
2
g=6.27+0.24=6.51kN/m
表1 恒载力计算结果
截面位置距支点截面
的
距离x(mm)
预制梁自重现浇段自重二期恒载
弯矩剪力弯矩剪力弯矩剪力
1
G PK
M
(kN m
⋅)
1
G PK
V
(kN)
1
G mK
M
(kN m
⋅
)
1
G mK
V
kN
2
G K
M
(kN m
⋅)
2
G K
V
(kN)
支点0 0.00 194.32 0.00 26.25 0.00 75.94 变截面4600 752.87 133.01 101.68 17.67 294.19 51.98 L/4 7290 1062.44 97.16 143.49 13.12 415.16 37.97 跨中14580 1416.61 0.00 191.32 0.00 553.55 0.00
表2 活载力计算结果
截面位置距支点
截面的
距离
x(mm)
A级车道荷载人群荷载
最大弯矩最大剪力最大弯矩最大剪力1
Q K
M
kN m
⋅
对应V
(kN) 1Q K
V
(kN)
对应M
kN m
⋅
2
Q K
M对应
V
(kN)
2
Q K
V
(kN)
对应
M
kN m
⋅
支点0 0.00 257.53 312.21 0.00 0.00 13.6
2
13.62 0.00 变截面4600 805.07 161.00 188.93 869.04 59.38 11.511.73 53.9
注:1.车辆荷载力1Q K M 、1Q K V 中已计入冲击系数1+μ=1.1188
2.在计算变截面和L/4截面的力时,出现了最大剪力对应的弯矩值比最大弯矩值还要大的反常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按城—A 级荷载计算剪力时,取用的均布荷载比计算弯矩时取用的均布荷载相差较大所致。
(2)活载力
车辆荷载按密集运行状态A 级车道荷载计算,冲击系数1+ μ=1.1188。人群荷载按3.5kN/m 计算。
活载力以2号梁为准,跨中截面按刚接梁法计算横向分布系数,支点截面按杠杆法计算横向分布系数。 (3)力组合
1)基本组合(用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d M =1.2(1G PK M +1G mK M +2G K M )+1.41Q K M +1.122Q K M d V =1.2(1G PK V +1G mK V +2G K V )+1.41Q K V +1.122Q K V 2) 短期组合(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s M =(1G PK M +1G mK M +2G K M )+0.7
11Q K M μ
++2Q K M
3)长期组合(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L M =(1G PK M +1G mK M +2G K M )+0.4(
11Q K M μ
++2Q K M )
各种情况下的组合结果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