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和识别沉积相带图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pdf 165页)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pdf 165页)](https://img.taocdn.com/s3/m/4a5d457b7c1cfad6185fa746.png)
第七章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第二节 洪积相第三节 河流相第四节 湖泊相第五节 三角洲相第六节 海岸沉积相第七节 碳酸盐岩相沉积相研究意义及工作思路沉积学是地学中的基础学科,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矿产领域,尤其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几个事实:a.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油气,99.9%储存在沉积岩中,当然,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受控于沉积相。
b. 盆地或区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可掌握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分布及其空间组合→预测有利探区。
c. 我国经50年勘探,在老区易找大中型构造油藏的基本已找到,现在多为难找的、复杂的隐蔽油气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岩性油气藏,岩性油藏在哪里?—→都直接取决于岩性的分布、规模、特征等→受控于沉积相。
d. 用现有资料,作出相对最好的预测:如第一口探井钻遇5.6m油砂(图)非地质人员眼中:仅仅是5.6m油砂沉积学工作者眼中:① 5.6m油砂;②是河流相-曲流河砂体;③油层呈条带状;④油层宽度约800-1500m;⑤砂体可能呈北东向延伸;⑥下口探井应在该井北东向1.5km处。
沉积相工作方法•野外剖面观察•钻井岩心观察•室内单井沉积相剖面分析•室内井间沉积相对比•室内地震相分析•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有利储集区带预测“将今论古”的原则和比较地质学研究方法一、相标志是指沉积岩所具有的那些能反映其沉积环境的环境参数,沉积过程的各种特征。
包括以下几方面:1、岩石的成分、结构2、岩石的沉积构造沉积构造:交错层理反映水动力条件3、古生物、包括遗迹化石。
4、地球化学组成。
5、岩石的几何形态。
6、岩石的纵向序列,即相序。
7、岩石的电性,地球物理测井。
8、岩石的地震响应。
二、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第二章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ppt课件
![第二章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5b98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b.png)
残积物——岩石经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碎屑 和化学风化的残余物质堆积在原地形成。
基岩的风化带是由许多不同成因的残积层 组成。
残积物——残积相——风化壳
铁、铝、镍、锡等。
2008-4-9
52
完整的风化壳剖面从下到上可分为以下几层
2008-4-9
4土壤。 3残积层 2为半风化岩石碎块组成的半风化层
1基岩
风化壳示意图
2008-4-9
2
沉积相的有关概念
5.相变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特 征、生物特征的变化。 同一地区,时代不同的地层,由于环境伴随时 间的纵向变化所产生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古生 物特征的纵向变化叫做相演变。 由相演变形成的沉积相在纵向上的连续叠加, 就构成相序。
2008-4-9
3
Carbonate facies
2008-4-9
44
大陆斜坡与浊流沉积模式
2008-4-9
45
2008-4-9
浊流的形成环境
46
1.浊流沉积
浊流经由海底峡谷把浅海中堆积的大量碎屑物 质搬运到深海区沉积,形成浊积扇。
韵律结构:粗粒——细粒,每个层序一般仅厚 十至几十厘米,但整套岩系往往厚达几百米, 甚至几千米,横向延伸几公里到几百公里。岩 性单调、厚度巨大。
2008-4-9
39
(二)浅海
浅海区是最低退潮线到海深200m之间的地带。 根据海水深浅又分为亚浅海区和深浅海区。 浅海区上部 亚浅海区(水深0——50m),相当潮下带。
2008-4-9
40
亚浅海区
由于簸选作用,沉积物主要是粗粒的,且分选 性和磨圆度均较好。 如石英砂或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 岩等。 生物大量繁殖,化石丰富,可有生物礁的形成。 常有波状层理或平缓交错层理。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沙市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沙市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a870be69dc5022aaea0065.png)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3)022*******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沙市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刘丽军1,肖建新1,林畅松1,王典敷2,卢明国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进行地层等时划分及对比,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
认为沙市组是形成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浅湖陆源碎屑岩和盐湖沉积。
主要的沉积体系包括河流—三角洲体系、滨浅湖—半深湖砂、泥质沉积和盐湖沉积等。
低位体系域以发育低水位的下切河道、三角洲及干旱盐湖沉积为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三角洲、滨浅湖沉积。
高位、湖侵及低位体系域的演化表现为河流—三角洲体系的进退和干旱盐湖的交替发育。
层序Sq3和Sq4高位域发育较厚的储集砂体,具有进积式的层序结构特点。
储集砂体主要分布于高位域,其中层序Sq1的高位域发育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砂体为最重要的储集地层单元。
图4参12关键词:江陵凹陷;层序地层学;沉积体系;储集砂体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0引言江陵凹陷是江汉盆地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也是继潜江凹陷之后发现的又一生烃凹陷,具有发育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
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1210],划分江陵凹陷重点勘探目的层段沙市组的层序地层和体系域,在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内阐明其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
1层序地层格架沙市组总体是一套滨浅湖碎屑岩和盐湖沉积,上段以碎屑沉积为主,下段以盐岩为主。
综合地震、测井、岩心资料及古生物、同位素等定年资料,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对比,可把沙市组划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组、4个三级层序(见图1)。
在地震剖面上,2个三级层序组之间的界面反射特征差异明显:下部三级层序组呈弱的反射带,见有丘形或楔状、双向底超、乱岗状等反射结构,主体为盐层、泥岩和局部砂岩透镜体等沉积,沿西缘的间安寺断裂内侧可见楔状反射结构,可能代表边缘扇三角洲或冲积扇;上部三级层序组为相对连续、中等振幅、平行—亚平行结构,局部见有代表三角洲的前积结构。
分析和识别相带图1
![分析和识别相带图1](https://img.taocdn.com/s3/m/30df175a2b160b4e767fcf9d.png)
曲流河砂体沉积
曲流河是以弯曲的单一河道特征,比辫状河坡降小,河深大,宽深比小,一 般 发育于下冲积平原(泛滥平原),三角洲沉积之上和辫状河之下。整个沉积过程是 凹岸不断剥蚀,凸岸不断沉积,从而形成点坝。曲流河最重要的沉积过程与河流的 侧移有关。凹岸受到侧蚀垮塌,同时凸岸产生沉积,导致河道弯曲度增大。这一过 程不断进行,变在每个曲流段的凸岸沉积了一个个点坝, 点坝内各个侧积体之间经常披覆一些间洪期的泥质薄层, 这是识别点坝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曲流河沉积 砂体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河道为达到平衡状所表现 从侵蚀到沉积的过程 (据D.Laing,1991)
顺直河道中流速变化的示意图 (据D.Laing,1991) 箭头表示流支的方向,其长短代表其流速
顺直河的水流结构(据Allen,1964) 箭头表示流支的方向,寮线为主水流,虚线为次水流
不 同 河 型 及 伴 生 的 微 地 貌
沙柳河
布哈河
河道摆动频繁、曲率大
沙柳河的辫状河沉积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河床滞留砾
石层(分布于流水河道和干涸河道)、心滩(包括部分地 貌单元的边滩)和河漫滩沉积(主要分布于心滩上部)三 个亚相。
河道宽、浅,水流湍急。主河道流 量大,流速高,常年流水,沉积物粗。 浅河道流量小,流速缓,沉积物以 细砾粗砂为主。 砾石呈定向叠瓦状排列,最大扁平 面指向河流上游方向,倾角较大,长 轴平行水流分布(这一点为判断古水 流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河床砾石呈迭瓦状排列
PI3辨状河剩余油综合描述
辫状河单砂体识别方法
PI3河道砂体和心滩砂体测井响应
辫状河道和心滩的发育模式
(据Fish 和Brown(1972),修改)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课件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48e5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d.png)
实例三:某地区海底扇沉积体系分析
总结词
该实例着重研究了海底扇沉积体系的特 征、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VS
详细描述
海底扇沉积体系是由海底峡谷向海输送的 泥沙和砾石在海底堆积形成的沉积体系。 该实例分析了海底扇的沉积构造、粒度变 化和古水流方向,探讨了海底扇的形成机 制和演化历史。此外,海底扇沉积体系的 分析对于海洋矿产资源和海底工程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生物壳体结构
壳体结构可以提供关于古生物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性 的线索。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稳定同位素分析
01
利用氧、碳同位素分析指示水体盐度、温度等信息。
微量元素分析
02
某些微量元素如Fe、Mn、Sr等的含量和分布可以指示沉积环境。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03
有机碳、脂肪酸等有机化合物可以提供关于古植被、气候等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实例二:某地区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
总结词
该实例探讨了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和分布规律。
详细描述
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海洋入口处堆积形成的沉积体系。该实例分析了三角洲的沉积 结构、相带分布和演化历史,揭示了三角洲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此外,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析有 助于了解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前景,对于海洋工程和海岸防护也具有指导意义。
沉积构造特征分析
层面构造
如波痕、雨痕等,反映沉 积时的水动力条件。
层理构造
如水平层理、斜层理等, 指示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 方式。
生物遗迹
如虫孔、生物扰动等,揭 示古生物活动和沉积环境。
古生物特征分析
古生物种属
不同种属的古生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4085339869eae009591bec6c.png)
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及研究进展一、沉积岩概述1.定义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沉积物),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它是地壳中三大岩类之一,具有岩石的共同属性;是地壳中地质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中是稳定的;是矿物的集合体。
2.基本特征①沉积岩(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在地壳表层。
②沉积岩与岩浆岩、变质岩具有相似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但仍有很大差别。
外动力地质作用③生物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④沉积岩具有特殊的复杂多样的结构与构造。
⑤沉积岩形成过程的空间与时间跨度大,阶段性明显,分异作用普遍。
3.分布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分布十分广泛。
具体地说,①面积陆地的大约3/4被沉积物(岩)所覆盖,而海底几乎全被沉积物(岩)所覆盖。
②体积沉积岩约占岩石圈体积的5%,而岩浆岩和变质岩约占95%。
③厚度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各处的具体厚度变化很大。
有的地方可达几十公里,如高加索地区,仅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沉积厚度就达20~30km;但有的地方则很薄,甚至没有沉积岩的分布,直接出露着岩浆岩和变质岩。
④分布区域现代和古代沉积物大量沉积的场所为: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部的拗陷带。
4.分类沉积岩的分类是沉积岩石学研究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①分类的原则A.分类要明确清晰而有系统性,要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内在联系。
B.分类切记要能够便于应用和操作。
②综合分类(冯增昭,1982,1992)首先根据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划分大类和基本类型,然后根据粒度、主要成分特征及是否可燃等细分。
我们采用的分类方案。
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单元。
如山地、高原、冲积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2.沉积环境沉积作用进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学上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塞利,1970年)。
即是说有沉积物堆积并保存的环境区域,如河流、湖泊、三角洲、滨海、浅海、深海等。
第6章-沉积相
![第6章-沉积相](https://img.taocdn.com/s3/m/49aeb0ab28ea81c758f578ad.png)
(d)若选出的一对样品出现在同一组中,则这对样品不 再分组。
在进行聚类分析时,应注意对过渡带和薄层的处理, 因它们的测井值不能反映地层的真实情况,应采用特殊方 法处理。如对界面附近的过渡带利用测井曲线的拐点确定 层界面,而将拐点上、下部分归于上下邻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1
来计算 xi与xk距离系数 dik外,还可用相似系数 (夹角余弦)。对于R型聚类分析,可用距离系数或相 关系数对指标聚类。
(4)聚合归类的原则
(a)若选出的一对样品在己分好的组中均未出现 时,则将它们形成一个独立的新组。
(b)若选出的一对样品中,有一个样品出现在已分好的 组中,则将另一个也加入到该组中。
3.相分析的一般程序
单井剖面相分析 从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心剖面入手,通过观察和描述
岩石的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等一系列特征,建立 垂向层序,分析可能的形成条件,了解相邻相的相互关系, 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确定沉积相类 型。 剖面对比相分析
在单井剖面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各单井剖面直接的联 系,通过对比确定沉积相在二维空间的展布特征。在岩心井 资料较少时,可充分利用测井曲线资料进行对比。
并考虑孔隙度的类型及变化范围,再将岩相细分。
三、测井相转换为岩相
一般是通过关键井或关键井段的岩心、岩屑及其他录井 资料与所确定出的测井相进行反复详细的对比,找出两者之 间的对应关系。
1. FACIOLOG程序中,是利用测井相—岩相数据库中主 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得到的测井相与由岩心等确定的岩相的对 应数据进行测井相与岩相的转换的。对于未取心的井,经聚 类等分析得出测井相,并按聚类号给每个测井相以岩相名称 及地质学描述。利用测井相一岩相数据库中两者的对应关系 ,便可将测井相转换为岩相。
测井沉积相
![测井沉积相](https://img.taocdn.com/s3/m/51825aef08a1284ac8504378.png)
3.研究地层层序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4.研究油田储集层的纵、横向变化及油气层分布,予测有利含 油气区。 5.提供各类岩相统计结果,对研究区域性的生、储、盖条件极 为有利。 6.进行沉积相与构造地质研究。
第二节 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在纵向上有不同的岩相组合,在横向上有不同 的分布范围及沉积体的几何形态,砂体的内部具有不同的粒度,分选性,泥 质含量。
3.为减小工作量,以层为单位进行研究,利用测井曲线分层,将井剖面 划分成电相层与电相序列;
4.对选用一组测井曲线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每个层的测井相;
5.对主成分曲线进行聚类分析,将相同岩性地层的测井相归类,并建立岩相库;
为了统计方便用聚类分析法,把它聚类成(15-20个)大类;
6.利用岩相库中已知的岩相一测井相对应关系建立测井相分析判别函数,把各
齿中线相互平行反映能量周期性的变化,其中齿中线水 平且相互平行反映薄层滩沙堤岸砂、扇和席状砂加积式堆积的 特点 齿中线下倾且相互平行代表正粒序的韵律层沉积,是一 组正向细齿的组合,它表明每个薄砂层均为下粗上细的正粒序。 齿中线上倾且相互平行代表水道末稍前积式沉积组合, 是一组反向细齿的组合,它表明每个薄砂层均为下细上粗的反 粒序。
层序形态组 合方式反映了沉 积层序上能量的 变化及其沉积速 率等因素。
****** 地层的倾角测井微电导率曲线特征******
将四条微电导率曲线和常规曲线配合,并对比岩心 观察描述,可以得到:
(1)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及微细旋回的划分。 (2)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的层序,直接使用微电导率曲线或
子、伽马、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能谱等)。
二、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
15沉积相的概念及综合分类
![15沉积相的概念及综合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03dcd588d4d8d15abe234ee3.png)
第三节
沉积相的识别标志及分析方法
2、稳定同位素
据研究,海水中的氧同位素18O及碳同位素13C都比淡水中要多。 沉积物中的自生矿物(碳酸盐矿物)反映了这种差别,因此,可以利 用稳定同位素比值作为判断沉积环境的标志。
海相沉积物中的13C/12C比值高于非海相沉积物,且差别明显。因 而有机质及石灰岩中碳元素的13C/12C比值是较好的指相标志。也可以 利用页岩中菱铁矿结核的13C/12C比值来区分海、陆相沉积。 海水中的18O/16O比值受水体温度的影响较大,故不是一种可靠的 指相标志。 海相与陆相成因的烃类中,硫同位素34S/32S的比值也有所不同。 3、有机组分 异戊间二烯类中的植烷和姥鲛烷可用作区别海相和陆相沉积的标 志。
六、相序递变规律(Walther 相律)
1 相序定律:只有那些没有间断的,现在能看到的相互邻接的相 和相区,才能重叠在一起”,或者说,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 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2. 相模式 (Sedimenary facies model)——以相序递变规 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 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 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 中,对沉积相的发育的演 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 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 的空间组合形式 。
第三节
沉积相的识别标志及分析方法
(1)、銣(Rb)和钾(K)
海水中的含盐度高,粘土矿物吸附的碱金属离子的量较碱土金属 的量要多,因此沉积物中銣、钾的含量及其比值,常可作为沉积时水 的含盐度的标志。 据F A Camphell 等的研究,正常的海相页岩中,Rb/K比值平均为 0.006,微咸水页岩中的Rb/K比值平均为0.004,淡水河流中的沉积物, Rb/K比值平均为0.0026。
碳酸盐岩沉积相PPT培训课件
![碳酸盐岩沉积相PPT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b86697a98271fe900ef9b7.png)
└→包括大陆坡、陆隆、海沟、海底狭谷、海岭、洋中脊和深海平原等
水深大于1500m或2000m的静态下深水碳酸盐沉积起决定性控制 因素的主要是水体深度。海洋水层深度分层(带)、海水柱的密度
分层、滞水无氧深度、碳酸钙沉积补偿深度(CCD)以及硅质沉积物补 偿深度(QCD),都是具有广泛而又有普遍控制意义的深水碳酸盐沉积 作用的平衡面。
地中。具有叠覆递变的角砾化碳酸盐岩、具有鲍玛层序的典型浊 积岩和深水超微化石及遗迹化石的组合层序是鉴别深水碳酸盐岩 的重要相标志。
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制于沉积环境,也与成岩环 境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
碳酸盐岩具有易溶性和易变性。
二、碳酸盐岩沉积过程和沉积作用—6种
● 潮坪碳酸盐岩——缺乏陆源输入物、海浪被阻止、潮汐为主 的碳酸盐岩盆地环境,——古今分布最广的一类碳酸盐岩沉积。 潮汐沉积作用带主要发生在:
好的指相性。 在风暴流控制的浅海碳酸盐台地,分为正常天气和风暴天气,从而
双向或出现由于风暴波能的巨大的风暴潮,一般风暴潮差≥6m。 风暴潮冲刷岸滩或浅滩产生潮水回流,变化于正常浪底之下,形成
风暴沉积物。风暴岩具有类似鲍玛层序的相层序,但底模(钵模)构造、 丘状交错层理和生物逃逸是鉴别风暴沉积物(岩)的重要相标志。
§8-2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三种国外常用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划分方案。三为重点
一、陆表海沉积相模式
肖(Shaw,1964)首先把碳酸盐的主要沉积场所——
浅海——划为陆表海和陆缘海两个类型 。
● 陆表海(epeiric sea,或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 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海底坡度(<1ft/mile,
海陆相沉积相分析
![海陆相沉积相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50895c2b160b4e767fcf25.png)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报告班级:地质1202学号:201211030201姓名:张瑞尧指导老师:赖生华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目录一:实验内容 (02)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02)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02)大型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02)1.沉积特征及环境 (02)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 (04)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07)4.结论 (09)5.参考文献 (09)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09)1.地层及岩性特征 (11)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11)3.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相展布 (14)4.结论 (15)5.参考文献 (15)四:心得体会 (15)一:实验内容该实验内容是研究陆、海相油区岩相古地理,其中分别以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陆相沉积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为例,分析陆海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总结其地层和岩性特征,气候和水体特点,沉积相类型与展布规律,分析环境变化及演化规律等。
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油区岩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总结。
古环境沉积特征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典型的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综合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积相为例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
Donaldon最早将河控三角洲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Postma将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
浅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和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条件下形成的。
针对中国陆相湖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
5.第五章 沉积相分析
![5.第五章 沉积相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a20d054431b90d6c85c7c8.png)
20
沉积相
q
20
微相 亚相
相
支流 间湾
水下 分支 河道
支三
流 间 湾
角 洲 前
三 角 洲
缘
水下
分支
河道
支 流 间 湾
水 下 分 支 河 道
支 流 间 湾三
角三 洲角 前洲 缘 水下 分支 河道
河 口 砂 坝 支流 间湾
1480 1500 1520 1540 1560 1580
水 下 分 支 河 道
三 角三 洲角 前洲 支缘 流 间 湾
水下 分支 河道
第三节 实例分析
2、地震相分析
一、辽中凹陷东下段
第三节 实例分析
一、辽中凹陷东下段
3、速度-岩性分析
第三节 实例分析
4、地震相转沉积相
一、辽中凹陷东下段
第三节 实例分析
二、辽西凹陷沙二段
1、地震相分析
第三节 实例分析
二、辽西凹陷沙二段
2、 速 度
岩 性 分 析
第三节 实例分析
第三节 实例分析
四、埕北断阶带沙河街组
沙三段低位体系域地震砂岩指数图
3、速度-岩性分析
沙一段湖扩体系域地震砂岩指数图
第三节 实例分析
四、埕北断阶带沙河街组
沙三段低位域沉积相图
4、地震相转沉积相
沙一段低位域沉积相图
思考题 1、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步骤?
第一节 地震相转沉积相的方法与原则
◆ 地震相直接转换的沉积相通常比较粗糙
地震相多半有不同程度的多解性,加上地震分辨力的限 制、构造假象和地震陷井的干扰等因素
2、在有钻井的探区,转换应尽可能结合钻井资料。
沉积相课件-课件_沉积相模式
![沉积相课件-课件_沉积相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0e7c451763231126edb1187.png)
沉积特征
- 心滩(河心沙坝)沉积
上端高下端低 洪水期: 连片成大沙洲,或变成许多小块, 或连岸为河漫滩的一部分 江心洲:二元结构,即下部为心滩沉积的河床 相,发育交错层理;顶部不厚的河漫滩相沉积, 发育水平层理 如滦河:众多菱形砂砾质心滩,长300-400m, 宽30-50m,平行水流剖面以板状交错层理为主, 小型槽状纹理亦发育
相
中三叠统冲积扇
中三叠统冲积扇
• 20-40m,变质砂泥 • 分选差,粒度中值0.5-3.7mm,砾石直径2-60mm,
次棱角状 • 普扁发育洪积层理 • 常见支撑砾 • 电性分区明显 • 泥岩下部透镜,上部层状 • 少见炭化植物 • 五个冲积扇由西南向东北厚度增大,泥质含量则
减薄。
61-91%符合率
中国现代河流沉积
• 沉积特征 • 发育模式
沉积特征
• 河床沉积
- 滞留沉积
汛期:巨砾、树干、动物遗体,近岸半固结泥团、沙 粒等,不连续透镜体
如中更新世以前的古滦河在故道中发现珠状石英砂、 砾石与大木块组成的透镜状滞留沉积物
- 边滩和凸岸边滩(曲流沙坝)沉积
边滩下部粗,向上变细分选好,槽状交错层理发育, 水浅流急处平行层理
亚相划分
• 滨湖亚相
- 氧化环境 - 红色、紫色杂灰绿色泥岩 - 常见暴露标志 - 砂岩成熟度高 - 低角度大型交错层理 - 重矿物富集条带 - 鲕粒和生屑贝壳 - 横向相变快
亚相划分
楔形,近岸带顶部有削蚀和顶超,底部为下超或上超,连续性差-中等和中-弱振 幅的发散同相轴组成
亚相划分
• 扩张湖亚相
水下冲积扇
• 实例
-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滨县凸起南缘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方法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cd0bc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d.png)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法识别最下⽅⼆维码,回复“地震相”,获取本⽂word⽂档。
1、定义不同沉积体系的各级界⾯、岩性及⼏何特征在地震剖⾯上的综合表现。
地震相分析就是识别每个层序内独特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形态组合,并将其赋予⼀定的地质含义,进⽽进⾏沉积相的解释。
因此对有利层序内陆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为有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了基础。
2、识别标志(1)地震反射基本属性与结构(2)内部反射构造(3)外部⼏何形态(4)边界关系(包括反射终⽌型和横向变化型(5)层速度等。
最常⽤的是前三种标志。
3、描述原则地震内部反射构造是指地震地层单元内部多个同相轴的形态组合⽽外部⼏何形态则是地震地层单元的外观形体特征,反映上、下两个同相轴所构成的⼏何形态。
前者属于地震相的内部属性,⽽后者则为地震相的外观形态,因此在描述的语⾔上应有明显的区别。
4、地震反射基本属性与结构地震反射属性是指地震剖⾯各组成部分(即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其基本属性包括振幅、视频率、连续性三个要素。
4.1 基本属性(1)振幅(Amplitude)振幅是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位移量。
视振幅反映相应地震界⾯反射系数的⼤⼩。
对于相同的⼊射波⽽⾔,界⾯的反射系数越⼤则所产⽣的反射波振幅越强。
反射系数的⼤⼩由界⾯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所决定,波阻抗差越⼤则反射系数就越⼤。
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般说来泥岩的波阻抗较低,砂岩的波阻抗中等,⽽碳酸盐岩的波阻抗较⾼。
因此,视振幅的⼤⼩最终可归结为界⾯上、下岩性差别⼤⼩。
(2)视频率(Frequency)视频率反映了相邻反射界⾯之间间距的⼤⼩。
间距越⼤,上、下界⾯处产⽣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即视频率越⼩;反之,间距越⼩则视频率越⼤。
当界⾯间距⼩于⼊射地震波的 1/4 主波长时,两个界⾯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个复合波;从⽽⽆法将两个界⾯区分开,这就是所谓的地震波垂向分辨率(能确定出两个独⽴界⾯⽽不是⼀个界⾯所需的最⼩反射⾯间距,这⾥为 1/4 主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