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雨霖铃1

雨霖铃--陈倩

“体悟—赏析”型教学

执教者:陈倩,女,29岁。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杭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曾获得杭州市下城区“育苗奖;2003年杭州市教育先进工作者;杭州市第三届教坛新秀;2004年浙江省语文创新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教学特色:“体悟—赏析”型教学——充分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品词悟意、赏画入情、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学理念: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赏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意境,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出处:《雨霖铃寒蝉凄切》出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宋词两首》,属于文言文阅读内的古诗词诵读篇目。

(二)单元重点:领会文言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宋词两首》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提高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四)《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特点:

1.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它是一幅凄美婉约的水墨山水、一首细腻委婉的别离情歌,更是一曲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人生悲叹,需要张开想像的翅膀,使它有形可观,有声可听,有情可诉,这样才能学得轻松、有趣、深入。因此,赏析这首词的凄婉之美、人生之悲就作为教学切入点。

2.作为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语言、风格等内蕴着情节性、音乐性、画面感等综合艺术特质,可广泛挖掘,以各种形式体现。

3.作为课文中的第二首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与之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风格迥异,学生学习有一定基础(词的概念、意境、风格等),又有可拓展、待提高的领域。

二、学情分析

(一)职校学生的普遍学情: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文言文古诗词诵读的教学要求是“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段、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可见,“扩

大积累”和“增进兴趣”是大纲两项基本要求,而职校学生的普遍学情是缺少量的积累,更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作为本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作,学生需要了解词的基础知识(词的概念、意境、风格等),更需要对词的学习产生兴趣、掌握方法,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因此,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这三项教学工作,旨在从根本上促进积累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二)具体教学对象:《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的学习者是有过诗歌学习经历,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二学生,故教学中可突破诗词教学朗读与串讲的一般模式,采取教师示例引导(侧重体验、赏析与感悟)——学生自主探究(侧重拓展、比较与提高)的新形式,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词中,进入情境,自己去品诗,进而独立阅读鉴赏词作。

(三)学生的各种学习模式:在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基础上构建的“学习基因图谱”理论显示,“作为一个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通道”。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希望兼顾多种学习模式,使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等各类型的学生都能运用适合他自己的学习策略,让学习更有效率。

三、设计理念

(一)以人化(培育、丰富和形成学生的精神、经验和个性)、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师生关系的处理)、活化(教学过程)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问答、讨论、朗读、写作等各种师生间“对话”方式,建立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平等“对话”关系,渗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达成“平等中的引导”。

(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倡导综合性学习和体验性教学,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氛围中,通过实践、体验、拓展等方式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取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魅力,持续学习的动力,成为语文学习环境优化的受益者与实践者。

四、设计方案

遵循上述设计理念,综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教学我分成两课时完成,分别采用两种课型(示例课——体验赏析研究性学习;展示课——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即“学然后会学”。

五、教学目标

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示例课——教师引导示例,学生体验感悟;展示课——学生探究展示,教师协助分享),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能力,使其掌握结合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感受自主学习中发掘自我、展示自我、合作提高的快乐,提高语文学力、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这一目标也可概述为:引导体验有主题,自主探究有专题,合作拓展有兴趣,展示分享有提高。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示例课——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示例,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诗词的各种学习方法。

展示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所研究专题

进行细分、深入、整合、表达、拓展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教学难点

示例课——引导要平等,示例要典型,体验要充分,感悟要抒发。

展示课——自主定专题,合作分任务,探究有重点,展示重分享。

七、教学结构

(一)温故

参看《阅读提示》,简要回顾词的概念、风格等内容。

(二)示例

教师围绕主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近《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哀愁与美丽),分专题探究学习(赏画——感悟别情;诵唱——感受别韵;易词——品味别境;评说——赏析别艺),学生体会感悟词的鉴赏内容、角度与方法。

(三)展示

1.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选或自拟研究专题,组成专题研究组,分组搜集、筛选、整合资料,讨论确定课堂展示内容,制作交流课件,推选首席发言人,主持人与各首席发言人商定课堂展示顺序。

2.分享知新拓展——课堂分享各专题组研究成果,在体验或感悟《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的精妙中培养学生对国粹的喜爱之情,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鼓励质疑、争辩,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并交流彼此

的新见解,完善研究成果;然后在拓展式阅读中,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向其他文学样式迁移,提高语文学力。

(四)持续

在“自选”作业中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发挥学生的才能,持续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运用于终身学习中(参考作业:选择主题、风格、语言等某一方面仿写《雨霖铃寒蝉凄切》、评论写作《词“别具一格”之我见》、以本词为题材创作表演短剧、制作动漫等)。

八、教学组织形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合作探究、资源共享意识,示例课堂以师生平等互动对话的体验式学习形式为主,展示课堂采取生生共享、师生共鸣的共享式学习形式。

九、方法运用

(一)背景: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二)教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安排了大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看、说、听、读、唱、演,让各种学习模式(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的学生都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我采用四人小组形式开展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二大组,确定发言代表,交流共享,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共享精神。

(三)学法:较多使用讨论法、诵读法、(表)演示法和比较法。

1.讨论法:如展示课前,学生讨论确定探究专题、资料取舍、展示内容和展示顺序,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讨论完善研究成果。

2.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譬如示例课,诵读法运用贯穿始终,整体感悟、赏画悟情、诵唱感韵、易词析境、评说赏艺、情境诵读等环节都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而听读、齐读、唱读、个读等多种方式的交替运用,旨在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3.(表)演示法:如展示课上,学生展示自制课件、演唱和表演由课文改编的歌曲与剧本,分享彼此的收获,增强了学习兴趣,也进一步理解了词作。

4.比较法:如示例课的评说赏艺环节比较前人对柳词的评价有何异同;展示课的评说比较、拓展阅读等环节比较《雨霖铃寒蝉凄切》与

柳永其他词以及同主题的诗、词、曲、文的意象异同与境界区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词的特色,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此外,我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附一: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之示例课

一、简介宋词,了解柳永。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别恨离愁、男欢女爱的婉约词风,《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这首词正写于他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去外地的时候,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失意孤独之感一起涌上心头。

二、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一)请学生闭眼,跟着教师的描述想像一些场景,并体会其间的情感。

(二)学生交流所想所感,明确本课任务: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进《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哀愁与美丽”作为课堂探究学

习的主题,通过四个专题共同学习、探讨和交流,以此为例进行后续学习。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悟。

四、体验赏析,学习方法。

(一)赏画——感悟别情

1.出示三幅画,请学生找出其中最能体现本词“伤离别”主旨的一幅画,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结合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语分析本词上下阕的内容,体会上阕融情入景、虚实相生,下阕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3.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二)诵唱——感受别韵

1.请学生阅读一段文字(选自俞文豹《吹剑录》)。

2.请学生听老师诵唱本词,感受其中的韵味;并简述与《送别》曲调、内容的异同。

3.请学生用自己觉得合适的音乐配唱自选词句。

(三)易词——品味别境

1. 出示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易词的几组词句,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优劣。

2.各小组派代表评说优劣,交流补充,品味意象的妙用。

3.请学生找出所列诗词曲(意境与本词相近或迥异)中的意象,并分析它抒发的情感与营造的意境与本词有何异同。

4.学生交流自选诗词中的任一意象,简述对应的意境。

(四)评说——赏析别艺

出示前人对柳词的评价,请学生释义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情境诵读,拓展示例。

出示图画版故事,请学生对照诵读,在图文结合、眼口并用中体验词心。

六、自定专题,合作探究。

自选或自拟研究专题,合作探究,用课件形式交流学习《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所得。(参考专题:《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音乐篇、影视篇、言语篇、意境篇、家谱篇等。)

附二: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之展示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主持人: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最具盛名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一幅凄美的画。首先让我们有感情地一起来朗读这首词。

二、诵读全词,融情入声。

要求:注意节奏、韵味;声情并茂。

三、赏画析境,感悟全词的婉约画意美。

形式:设疑——讨论——点评

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真是一首美丽的词,有请“《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专题研究组的同学来告诉大家他们发掘到的“美丽”的源头。

(二)绘画专题组:设疑——讨论——点评

1.谈画悟情,感受《雨霖铃寒蝉凄切》之情真画美

步骤:

请大家联系全词给我们班的小画家所画的《柳永与恋人的别离图》拟个标题?——“执手相看”这一标题妙在何处呢?——如果要进一步渲染这幅“别离图”,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呢?(开展讨论,抓住长亭、兰舟——船夫、江水、寒蝉四组,引导赏析,感悟铺陈写法的运用)——这是明代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插图(投影《唐宋词鉴赏辞典》中明代刊画),与这幅插图相比,我们还能补充哪些虚写的景? (再次开展讨论,抓住杨柳岸晓风残月、暮霭沉沉楚天阔引导赏析)——为何在词人的眼中仅剩下这些景物,而没有人?“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句又该如何理解?(讨论凸现“情真画美”)——诗词中的点题句,犹如人的眼睛,请找出这一句。(明确全词主题:“多情自古伤离别”)

2.易词析境,品赏“千古俊句”的独特魅力

步骤:

易词析境(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分别易词为:“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凄风冷月。”“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问为何看似寻常的这一句却被词评家冠以‘千古俊句’之名?”),感受柳永的创作背景,领略词句背后“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哀愁与绝望”及其突破时空限制对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情绪上的触动和情感上的沟通之妙。

四、择乐诵唱,感悟全词的凄婉音乐美。

形式:配乐选择、配乐词朗诵或配乐演唱

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音乐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柳永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曾有评价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面就请“《雨霖铃寒蝉凄切》之音乐篇”专题研究组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词的音乐美。

(二)音乐专题组请其他组听三段音乐(欢快的《健康歌》、激昂的《满江红》与缠绵的《梅花三弄》),从中选择一段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最匹配的音乐,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三)音乐专题组在全班共同的选择中诠释《雨霖铃寒蝉凄切》(配乐词朗诵或配乐演唱,也可播放资料音乐),进一步感悟诗情。

五、评说比较, 感悟柳词用语的俗白细腻美。

形式:他说《雨霖铃寒蝉凄切》、我说《雨霖铃寒蝉凄切》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言语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历史上对柳永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对此,我们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言语篇”专题研究组作了专门的研究。

(二)言语专题组点评柳词的语言特色。

1.他说《雨霖铃寒蝉凄切》(如何理解冯煦在《蒿庵论词》中对柳词“自然”的评价?——对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柳永词的语言自然、通俗,自有特色)

2.我说《雨霖铃寒蝉凄切》(欣赏学生习作《自然筑就的美丽——《雨霖铃寒蝉凄切》语言赏析》

六、情境表演,感悟柳永慢词的综合艺术特质。

形式:剧本写作、情景短剧演出

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影视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正是这种情真、语俗的魅力,让柳永的词跨越了民族,跨越了肤色,跨越了时空,故而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为此,我们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之影视篇”专题研究组特别创作了《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剧本,并排演了一出精彩的别离之歌。请欣赏。

(二)影视专题组表演情景短剧《雨霖铃寒蝉凄切》(突出表现柳词的婉约美和此词的凄婉感)

(三)“导演”从苏轼“大江东去”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差异评说此剧反映的柳词风格: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轻、柔、纤、巧的景物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情感、意境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拓展阅读,能力迁移。

形式:拓展阅读

展示者:“《雨霖铃寒蝉凄切》之意境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按照王国维的“境界说”,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融情入景,虚实相生,自是有境界。那么是否柳词都有境界呢?有哪些词的意境与柳词相同呢?请听“意境篇”专题研究组的结论。

(二)意境专题组:以“境界”说分析柳永其他词(例如《诉衷肠近》),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

(三)意境专题组列举与《雨霖铃寒蝉凄切》同主题的作品(诗、词、曲、文等),简析其与柳词意境的异同。

八、总结归纳,感受柳词无限精彩。

形式:主持人真情告白

内容: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文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远行骚客、羁旅商贾的愁肠百结,宦游士子、迁谪官员的人生悲叹……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啊!这节课,我们声情并茂地品读柳永抒写别离之情的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可是只要“人长久”,哪怕相隔千里,我们还能“共婵娟”,所以,品味诗词,品读生活,感悟人生,我们一定会收益匪浅!

九、自选作业,持续学习。

(一)选择主题、风格、语言等某一方面仿写《雨霖铃寒蝉凄切》;

(二)评论写作《词“别具一格”之我见》;

(三)以本词为题材创作表演短剧、制作动漫。

教学论文

“体悟—赏析”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杭州市电子信息学校陈倩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理解、记忆并进一步探索学习,在兴趣的推动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古诗词教学实践的“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古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品词悟意——赏画入情——吟唱感韵——易词析境——拓展研读等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旨在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体悟与赏析

一、“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感受”、“感悟”等词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将抽象知识感性化、形

象化,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理解、记忆并进一步探索学习,在兴趣的推动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是古典文学里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摇曳着一串串缤纷的心灵,让每一个倘佯于其间的游客,驻足,流连,平生出种种情愫。古人云:“不读《诗》,无以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开启学生善感的心灵,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品味诗意、体验诗境、感悟诗情中,走进文本、感悟生活、抒写心灵,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创设均等的体验机会

体验,从教学论的层面上看,是学习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学生而言,是情绪、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心理过程面对客体的激活与投入,就学习对象而言,是真善美等内在价值面向阅读主体的显现和渗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一种理想境界,是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理解成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体验的时机和快乐,尊重

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营造学生探究、发现、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氛围。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各个环节(创设情境——品词悟意——赏画入情——吟唱感韵——易词析境——拓展研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多种“对话”和多元评价,持续学生的学习动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特的理解,进而与其他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在自主学习中体验与文本对话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与同学对话的乐趣。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开放性课堂教学,充分运用问答、讨论、朗读、争鸣、吟唱等各种师——生、生——生、诗(词)——生、诗(词)——画、诗(词)——乐间的“对话”方式,以开放性为灵魂,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营造多维、公正的评价机制,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乐于体验、敢于拓展、积极交流,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积累学习的知识,获取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魅力,持续学习的动力,成为语文学习环境优化的受益者与实践者。

(三)平等“对话”中渗透“引导”,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柳永 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及写作思路;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的代表。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但苏轼也写婉约词,(如《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也有豪放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比较。《望》写景壮伟、声调激越;《雨》哀怨缠绵、冷寂幽清。 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 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 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 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 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九年级语文雨霖铃1

雨霖铃--陈倩 “体悟—赏析”型教学 执教者:陈倩,女,29岁。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杭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曾获得杭州市下城区“育苗奖;2003年杭州市教育先进工作者;杭州市第三届教坛新秀;2004年浙江省语文创新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教学特色:“体悟—赏析”型教学——充分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品词悟意、赏画入情、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学理念: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赏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意境,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出处:《雨霖铃寒蝉凄切》出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宋词两首》,属于文言文阅读内的古诗词诵读篇目。 (二)单元重点:领会文言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宋词两首》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提高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四)《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特点: 1.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它是一幅凄美婉约的水墨山水、一首细腻委婉的别离情歌,更是一曲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人生悲叹,需要张开想像的翅膀,使它有形可观,有声可听,有情可诉,这样才能学得轻松、有趣、深入。因此,赏析这首词的凄婉之美、人生之悲就作为教学切入点。 2.作为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语言、风格等内蕴着情节性、音乐性、画面感等综合艺术特质,可广泛挖掘,以各种形式体现。 3.作为课文中的第二首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与之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风格迥异,学生学习有一定基础(词的概念、意境、风格等),又有可拓展、待提高的领域。 二、学情分析 (一)职校学生的普遍学情: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文言文古诗词诵读的教学要求是“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段、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可见,“扩

《雨霖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4-2《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组谢倩格老师编 一、教材内容分析 《雨霖铃》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是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大家,也出现了婉约词和豪放词两种风格。本单元学习宋词,择取篇目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感知词人形象,运用联想和想象以领略词境。同时,宋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因而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体会其声律之美,加深对词作的感受和理解。 《雨霖铃》是柳永因仕途不顺,决定离开都城汴京时所作,描写其与一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愁别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词作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序,借意象以烘托惜别之情,渲染凄清意境。学习时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声律之美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解读意象,把握和分析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深入体味词人的情感和凄清的词境。 本课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教辅手段为板书和多媒体。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此前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较好地把握诗词大意和情感基调。且学生已学习过柳永的《望海潮》,对词人及其词风有一定的了解,故在《雨霖铃》的学习中对柳永其人只做简单回顾,不多赘述。另外,学生对于诗词中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融入词人情感的意象的理解尚还不够成熟,因而仍需要教师在品读讲解中加以引导,使学生同词人之间产生更为深刻的共鸣,从而更

好地把握词作情感,体味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凄清哀婉的词境。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词牌“雨霖铃”及写作背景,以读带析,在诵读中品味词人同红颜知己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感以及词作凄清哀婉的意境。 ②解读意象,把握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的阅读赏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词作的声律之美的同时加强对词作情感的理解,从而进一步领略词作凄清哀婉的意境。 ②通过师生问答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意象解读,以把握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借诗词诵读及品读赏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引导学生自主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情感共鸣,体味词人同红颜知己别离时的无奈伤痛与依依不舍。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的意象解读把握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以进一步体会词人对于别离无奈伤痛与眷恋的情感;体会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领悟词作哀婉凄清的意境。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

柳永《雨霖铃》全文

柳永《雨霖铃》全文 导语:对柳永的词,我们可以多多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柳永内容,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柳永《雨霖铃》全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 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他还常常替歌伎们填词作曲。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听了他的名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以后,他就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到五十多岁才改名柳永,并考取进士。他曾在浙江等地做过几任小官。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们集资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词比较缠绵婉约,《雨霖铃》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无可奈何地离开京都,但想到从此不能再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痛苦。《雨霖铃》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抒发了词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场伤神以至飘零四海的感伤,基调格外低沉。 鉴赏 “寒蝉凄切”,这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渲染了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的汴京河两岸栽有很多柳树,柳永在另一首词《少年游》中曾写过“高柳乱蝉嘶”。“寒蝉凄切”正是写柳树上寒蝉凄切的长鸣,而柳树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就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明确了。在唐宋时期,“长亭”已经当作了离别地点的通称。康与之

中职语文获奖说课稿《雨霖铃》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柳永《雨霖铃》赏析 说 课 稿 芜湖师范学校李晨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柳永《雨霖铃》赏析 谁渐行渐远,只剩了当时明月照柳岸。别有声,别有泪,别有景,别有情,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柳永《雨霖铃》赏析。我将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赏析课。 一、教材内容 《雨霖铃》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古诗文欣赏,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首词是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因此我设计了一节赏析课,引导学生以画入词,把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感受幽怨伤感的离别之情,培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她们都有古诗词的学习经历,但是对古诗词往往缺乏兴趣,不想学,学了就忘,难以领略古诗词的魅力。不过幼师学生学习音乐、美术,具备一定的审美感受力,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诵读品味,感受离别之韵。2.以画入词,进入离别之境。3.合作问答,探究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是把握作品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我运用“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录制

成“微课视频”,内容包括四部分:明确内容、把握情感、品读佳句、体会手法。课前,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文本对话。课堂上,师生合作,探究文本,进行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在“翻转课堂”的情境下,传统的课堂讲解“翻转”成课前学习加课堂合作探究。课堂的翻转,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与文本的多重对话。为更好地实现目标,落实重难点,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活动法和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师授课在网络,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 上课前一周,教师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上传到优酷网,将网址链接到班级QQ群论坛,要求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观看视频,完成学习,根据学习情况填写个人学习任务单。学生组成九个学习小组,完成小组活动任务,并提交小组学习任务单。这样,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合作相结合,完成第一轮的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个人学习活动包括:读文本、答问题和问疑点。在读、答、问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内容,体会情感,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 )个人学习任务单

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赏析(詹安泰) 柳永词《雨霖铃》是描写他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深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阕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像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即没像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像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像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像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接着才是:“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卜算子》的开头是:“江枫渐老,汀蕙半雕,满目败红衰翠。”接着才是:“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词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成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败柳”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篷帐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消”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

高中语文文言文柳永《雨霖铃》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最新整理)

柳永《雨霖铃》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文视野:《雨霖铃》中的意象

3.语文视野 《雨霖铃》中的意象 内容摘要: 分析《雨霖铃》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关键词: 意象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伤别离离愁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用“伤离别”三个字可以概括柳永这首《雨霖铃》词的主调。全词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一、学习目标: 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二、预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 2.了解《雨霖铃》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学习难点: 1.理解柳永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柳永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五、学习内容: 1.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 《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关于词牌和标题: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4)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初读全词,查阅工具书,依据注释,疏通词意。 5.朗读《雨霖铃》。 初级水平:读清字音,读准句读; 中级水平:清晰并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高级水平: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学习过程】 一、熟读《雨霖铃》 1.朗读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2课雨霖铃讲解与例题 苏教版必修4

12 雨霖铃 1.能够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把握本词托物寓意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一写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初名三变,字耆卿,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主要作品《雨霖铃》《八声甘州》均有名。有《乐章集》传世。 2.探寻背景 《雨霖铃》属作者晚年赴任屯田员外郎时所写。词人柳永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只有到晚年才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漂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了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雨霖铃”,词牌名,据说是唐玄宗所创。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霖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由此想念杨贵妃,就其事而制曲。 1.识字注音 骤.雨(zhòu) 凝噎.(y ē) 暮霭.(ǎi) 耆. 卿(qí) 2.字形辨认 ⎩⎪⎨⎪⎧ 霭暮霭蔼和蔼 ⎩⎪⎨⎪⎧ 辰良辰美景晨清晨 ⎩ ⎪⎨⎪⎧ 催催发摧摧毁 3.一词多义 (1)纵 ⎩⎪⎨⎪⎧ 便纵.有千种风情连词,即使,纵使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动词,放纵,放任 竟⎩⎪⎨⎪⎧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副词,竟然,居然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副词,到……结束的 时候 (3)堪⎩⎪⎨⎪⎧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动词,经得起,忍受住千载谁堪.伯仲间动词,能够,可以 4.古今异义 便纵有千种风情..

古义:情意。今义:风土人情,景象。 5.词类活用 (1)多情自古伤.离别(为动用法,为……而伤感) (2)都门帐.饮无绪(名词作动词,设幕帐)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深秋、傍晚)、地点(长亭)、景物(寒蝉、骤雨初歇),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写出了人物形象怎样的心态? 提示: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两人离别时的情态。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桥头一对即将分别的恋人,他们双手相执,泪眼相对,本来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又能说些什么呢?叮咛的话已经说了又说,于是只能默默相对,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牵挂都深藏于眼底,在彼此深情的眼神中去感悟心底的那份不舍!词人多么希望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深藏在心底。这正写出了世间有情人惜别的绵绵情意和留恋的神态。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面上是写景,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它对情感抒发有什么作用? 提示:“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1.该词有几处写景?分别有何作用? 提示:词中三处写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眼前景,交代出离别的季节、地点、天气、时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是想像景,突出了前途渺茫,音讯隔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是别后景,刻画出别后的凄清冷寂。三处写景,异曲同工,离别景清冷萧索,想像景空旷压抑,别后景凄惨悲凉,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词人离别时的落寞情怀。 2.《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和词人的愁绪有何关系? 提示:(1)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2)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的浓重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词人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以比喻手法,用三个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愁别绪。 有人认为,《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对此,你怎么看? 提示:观点一:赞同。“杨柳岸、晓风残月”,假设别后“酒”醒时的情景,不仅给人留下了无限想像的空间,而且由于词人把别后的情景描绘得形象逼真,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鲜明的画面,这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使读者与词人一起触景生情,有着无尽的余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精选5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精选5篇) 意象是诗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诗一般不会通篇以抽象语言直接表达抽象的情思,而要借助意象表达。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篇1】 1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宋代〕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2别云间 夏完淳〔明代〕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3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宋代〕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此词描写思妇念远的愁情。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全词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笔调细腻委婉,语言浅白,情感朴实;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表现出特有的深曲婉丽的艺术风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篇2】 1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唐代〕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劝客一作:唤客)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首诗是作者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此诗由写仲夏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有强烈的感染力。 2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唐代〕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2022届亳州市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22届亳州市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1、1柳永《雨霖铃》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 A.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矜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正确答案) C.除扶辇下除为汉家除残去秽 D.顾顾计不知所出耳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3、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袅娜(niǎo)宁谧(mì)倩影(qiàn)花团锦簇(cù)(正确答案) B、踌蹰(chóu)蹒跚(pán)戮力(lù)游目骋怀(pìn) C、抽噎(yē)狙击(zǔ)徘徊(pái)放浪形骸(hái) D、吮吸(shǔn)尴尬(gà)蹂躏(lìn)绽开(dìng) 4、1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都是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判断题] *

错(正确答案) 5、1《我的空中楼阁》中写道: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这句话是说小屋不仅仅是物,还是作者理想境界的化身,是作者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6、1《劝学》的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7、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对下面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单选题] *如果有一天 忽然有一天 一天之间(正确答案) 8、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以四言为主,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柳永《雨霖铃》语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语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 篇一:雨霖铃说课稿篇一 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其次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其次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专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同学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同学、老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公平对话与沟通,在同学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同学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由于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同学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

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育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受到感染和启迪”。依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学问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力量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育对古典诗词的喜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班级的同学,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生疏。在学校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力量和审美力量还有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视频)邓丽君演唱的歌曲《相看泪眼》(《雨霖铃》)导入。 (导入语)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这首词呢?(生:柳永。)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的歌,词句美丽,韵律优美,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去聆听柳永的歌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反复朗读,赏析意象,体味情感; 3、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赏析意象。 2、体味情感。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柳永(?~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写歌伎愁苦和城市风光,犹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

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著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柳永离开汴京时与恋人的话别之作。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苦地离别。此作是当时心境的体现。 【自主学习】 1、朗读指导:哀婉缠绵 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读出凄凉落寞之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初读:整体感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