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然而,我们习惯了的传统教学对于情感教育却不够重视。因此,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情感教育。
一、充分认识教师情感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的积极情感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示范作用
情感教育是教师以情育情的过程,教师的情感是最直接的教育影响因素。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个性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由其教育素养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在教育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犹如引路灯塔,对学生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品质的形成发挥着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是很擅长模仿的,他们最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影响的结果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小学生又习惯于把教师对事物的认识当作“唯一的真理”,也习惯于把教师的行为方式当作“理想化的模式”,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典范。因此,教师的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示范的作用。
2、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感染作用
教育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犹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客体外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素养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就像滋润禾苗的春夜喜雨一般,在无形中感染着学生们的心灵,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
3、教师的情感在师生之间产生双向互动的反馈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重、好感和依赖。随之,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教师接受了这些良好的反馈之后,就会自觉强化这种情感,教师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教学之中,并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教导。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以“情”感人是语文课的重要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有鉴于此,教师包含着浓郁的、炽烈的情
感,学生很难抗拒,会随之完全入境,往往会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魄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就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叩开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1、教师应有真挚、深厚的情感
实践告诉我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别人也会为这感情所感染,也能体会到这种感情。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接受感染的过程。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描写的是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我们要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备课时,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一幕幕出现在眼前,对英雄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觉得自己有一种义不容忍辞的责任,要把这种强烈的感受告诉学生。正因为自己在备课时,把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备到深处,在教学中就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越透彻、感受越深,对学生启发引导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刻。在老师的情感渲染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感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老师就把自己的情绪直接传给了学生,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2、指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1)巧设导语,激发学习热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课艺术来抓住学生的心思,使他们的思绪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他们的求知欲望会更加高涨,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更加强烈,自然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导课艺术重在导语设计,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如:学习《赤壁之战》一文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我今天想给大家唱一首歌,希望这熟悉的歌声能使你们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壮阔的画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付笑谈中。’听过这首歌吧?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三国演义》著作里的一个重要篇章《赤壁之战》。”这样,学生就带着激昴的情绪和兴趣走进了课文……
(2)潜心品读,领悟文本情感
朗读是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情意怏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得到感悟和体验,才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陶冶。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这样学生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十
里长街送总理》时,我带领学生潜心品读“望灵车”和“送灵车”两个场面,让学生自主走进字里行间去细细品味文章所表达的深厚情感,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心智受到启迪、开发。
(3)深入“境界”,体会艺术美感
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清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王国维在谈到“境界”时曾指出:“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刻意境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的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去体验艺术的美,激发他们类似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4)斟字酌句,品味作者情感
写文章总要直接或间接地把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加以阐述,这种意识和观点就是文章的思想。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又总是把所写的事物着力渲染一番,在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中加深意境,从中自然地流露出真实情意,这情意就是文章的感情。思想感情与字、词、句、篇是不可分割的主从关系,思想情感是文章的主线,字、词、句、篇是穿连在主线上的一颗颗多彩的明珠,所以,只有品词、品句才能深刻体会文章里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接。通过品词品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里蕴含的思想感情,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准确、深刻地抓住中心思想,也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也应该披文以入情。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教学者的情感,都在教学过程中流动,可以说语文教学“枝枝叶叶总关情”。充分满足学生心灵发育的需要,教会学生体悟情感、升华情感,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