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与城市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发[1987]47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发[1987]47号](https://img.taocdn.com/s3/m/48dc900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7.png)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1987年5月21日国发〔1987〕47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开始进入依照城市规划进行建设的科学轨道,城市建设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形势。
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建成了一大批住宅和城市基础设施骨干工程,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
城市建设工作必须按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努力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保持一个稳定、合理的发展速度。
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提高对城市和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多种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性工作。
实践证明,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城市的发展;而把城市建设好,对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又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各级领导同志,特别是负责经济工作的同志,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和城市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既要有生产和流通观点,又要有城市和环境观点,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者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条例「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条例「最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四条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二十万以上、不满五十万的城市。
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二十万的城市。
第五条城市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
第六条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计划分步实施。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八条国家鼓励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水平。
第九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城市规划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制定第十一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PPT课件( 65页)

• 21、下列哪项不是城镇体系规划有关城镇发展条件分析的主要内容: • A不同时期城镇演变的规律 • B.区域资源条件 • C.区域农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 D.各级城乡居民点不同时期人口变动的规律
–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注意原则
– (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展政策相符, 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 调
– (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 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 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 9. 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非建设用地 • 10、住房及居住环境
• 11、市政公用工程系统 • 12、城市环境
–
– 调查方法:
• 1. 现场踏勘或观察 2. 抽样问卷调查 3. 访谈和座谈会 4. 文献资料的运用
– 自然条件分析
• 土地资源的功能:承载、生产、生态
• 城市用地的特殊性:区位、集约、固定、整体性
E.排水设施
• 84、下列哪些项属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专项规划范畴 • A.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 B.科教义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 C.农产品交易市场规划 • D.交通网络规划 • E.生产力布局规划
• 2007 •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 城镇职能分工的特点是 • 市域城镇包括:多选 • 不属城镇体系的内容的是 • 有关空间管制的问题 • 远期规划阶段和近期规划阶段
•
• 19.下列关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

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成为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规划的角度探讨生态城镇的建设。
一、生态城镇规划的定义与意义生态城镇规划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建设生态城镇为发展目标,通过规划设计和技术手段,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
其意义在于实现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二、生态城镇规划的原则和方法1.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城市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合理确定城市定位和功能,绿色空间比例和保护比例等指标。
2. 协同发展原则。
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节约利用原则。
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采取低碳、节能、环保的建设方式,优化城市布局和扩建方式,避免过度开发。
4. 以人为本原则。
注重人文关怀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生态城镇规划的方法包括:系统设计法、场地分析法、模拟技术和数据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科技手段和实验研究来优化城市规划。
三、生态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1. 创新城市设计。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运用创新技术和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和可持续性,打造生态友好的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投资。
2. 优化交通网络。
构建便捷、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宜居性的平衡。
3. 提高自然环境保护。
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系统保护网络,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落实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完善公共设施服务网络,提供更好、更全面、更便利的社会公共服务。
5. 推广低碳环保新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提倡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新型生活方式。
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关于(城乡)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主要包括:区域(省域、市域、县域、镇域等)、城镇规划区和城镇建设区三个层面。
1、区域层面规划强制性内容应包括: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四类地域。
包括:资源环境保护地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湿地、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地保护区、水系、分滞洪地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区域协调发展地域(设计相邻地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包括水源地、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场、以及其他需要协调处理的地域)、风景名胜管理地域(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地域。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2、城镇规划区层面强制性内容应包括:城镇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内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按用地规划的城乡用地汇总表内的内容,不必细化到城镇建设用地分类)。
3、城镇建设区层面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城镇建设用地。
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
道路与交通设施。
包括: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大型停车场布局等。
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公用设施。
城市水源地及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得具体位置和界线。
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
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址灾害防护规定。
近期建设规划。
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关于加强健康城镇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健康城镇建设的建议加强健康城镇建设的建议:1. 提高城镇规划的健康性。
在城镇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健康需求,合理规划绿地、公园、运动场所等公共空间,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 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
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线路,提供便利的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污染和拥堵,改善空气质量。
3. 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和处理。
推广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居民健康。
4. 加强城市供水和排水设施建设。
提高供水和排水设施的覆盖率,确保居民用水安全和污水排放的合理处理,防止水源污染和水灾发生。
5. 加强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
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种植各类植物,改善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
6. 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
建设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城市环境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源,保障居民健康。
7. 加强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加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8. 加强城市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抽检,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确保居民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9. 加强城市健康教育和宣传。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
10. 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建设多功能社区活动中心,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健康意识。
通过以上建议,可以加强城镇健康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提高城市的整体健康水平。
浅析城市规划与建设节约型城市

浅析城市规划与建设节约型城市摘要: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不仅应该加速城市建设,还应该充分的考虑资源的节约问题,实现更加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资源节约;城市规划引言城市规划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保证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集约利用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资源紧缺条件下,建设节约型城市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实践。
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探讨城市发展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创建节约型城市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好处。
一、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必要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核心是节约能源资源,而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紧缺的国家。
我国能源资源利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例如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
2、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增长加快,能源不足矛盾增大。
例如我国的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能源的约束矛盾加大。
3、环境污染严重,仍旧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资源的支撑。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使我国能源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
因此,建设节约型城市势在必行。
二、城市规划过程中土地资源的节约1、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发展城乡资源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处于一个较为快速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效的协调城乡发展,不能够一味的追求城市化建设,做出一些破坏耕地的举措,还要能够合理的布局现有的土地空间,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2、密集城市发展,协调城市功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各个区域的土地资源的价值,要对各个位置土地实现合理利用,也就是说要注意对城市内的各个土地功能进行有机的协调,实现区域间的土地功能的完善,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推动该地区的发展,还能够协调城市的整体功能,使城市发展更加的集中和集约。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速智慧城市建设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速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以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一体化发展为支撑,提升城市风貌和规划管理水平。
(一)打造城市建设精品。
精心搞好城市设计,建好城市标志性地段、景观、建筑,打造“城市客厅”和优美天际线。
塑造滨海风情、时代风尚、欧式风韵协调一体中西融合的城市风貌,打造优美、宁静、舒适的自然田园风光,“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力度,完善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构筑完善城市路网骨架,推进路网配套工程。
突出政策性住房建设,建立结构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序调控房地产投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统筹职住平衡,大幅提高城镇化率。
创新推进联勤联执管理机制,统筹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增强执法合力,持续优化城市管理的“北戴河标准”。
持续开展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专项整治,深入落实路长制,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美丽街区、精品街道等创建工作。
(三)提速智慧城市建设。
依托北戴河数据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北戴河城市打造“海量、绿色、安全”的大数据生态圈,围绕政府治理、惠民服务、产业创新和城市环境智慧化建设,构建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运行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立城市智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智慧社区、疫情防控、智慧应急、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消防、智慧派出所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普惠民生服务体系,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温暖”。
(四)规划培育特色小镇。
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理念,着力培育一批独具魅力的特色小镇。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 完善城市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确保城市布局合理、交通便利、公共设施配套齐全。
城市规划应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避免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浪费。
2.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使农村土地资源更加灵活、高效地利用,有助于推动农民进城落户。
3.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通过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机会,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使他们更容易在城市找到就业机会。
5. 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引导和支持新型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产业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6. 建设人文环境: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7.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减少农民对城市的依赖感。
1。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确定城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布局的综合部署。
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用于指导省域城镇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做好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划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二.城市规划、镇规划的编制内容分为: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城市、镇的详细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镇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好环境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城市、镇合理发展。
分为一般性内容和强制性内容。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一般性内容包括:◆确定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确定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制定各类专项规划等。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城市、镇的详细规划⏹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建制镇编制内容⏹建制镇一般只需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同。
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三..村庄和集镇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为了加强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节约和合理使用农村土地,保护耕地,协调村庄和集镇空间布局和具体安排。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
1.建设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
2. 推进城市环境治理,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3.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规范城市建设行为,保障城市建设质量和安全。
4.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5. 支持城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6. 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提高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7.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8. 引导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制定合理的人口流动政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城镇化发展。
- 1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做出了积极努力。
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协调,更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的福利和优质生活资源。
本文将从优化城市规划、创新城乡建设模式以及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努力和成就。
一、优化城市规划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推动城市规划的优化。
首先,他们注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倡节约集约用地。
通过科学规划和用地监管,有效遏制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现象。
其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清洁、宜居的生活环境。
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加强了城市规划与农村规划的衔接,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改革,实现了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创新城乡建设模式为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断创新城乡建设模式。
首先,他们推崇“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住房供给。
通过推行租购同权政策、发展共有产权公寓等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让人民住得更舒心。
其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鼓励农村闲置土地利用,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使农民也能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便利条件。
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积极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城乡建设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
三、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致力于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首先,他们注重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善。
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农民生活增添了便利。
其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加强了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推动公共交通和城市道路的改善和扩建,提升人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加强了城市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城镇规划与建设,应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特色,制定差异化的城镇规划方案。
要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优化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加强城市管理能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发展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要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提升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推动农村产业转型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重视农村产业转型与发展,从而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通过产业扶贫、农产品品牌化、农村电商等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加强城乡要素流动和交流,促进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
六、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推动绿色制造、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城市污染和生态破坏。
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打造节约型、环保型城市。
七、加强政府领导与社会参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强政府领导和社会参与。
要建立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机制,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决策中。
要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面优化城市规划、健全城市管理、促进城乡融合、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构建高品质城镇环境,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城市化形式。
城市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人口、人居环境、人文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
2. 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3. 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4. 有机融合:新型城镇化鼓励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提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机会,促进全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保障,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确保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2. 城市形象:城市规划能够规划城市的建筑风格、公共空间和景观设计,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4. 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可以指导城市的管理,帮助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第四章: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在实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应该发挥以下作用:1. 宏观指导:城市规划应该制定长远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确保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
遵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遵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山地特色,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到2025年,县城建设扩能提质,遵义都市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新突破。
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遵义都市圈为牵引,仁怀为副中心,正安为黔东北区域中心,仁怀-习水-赤水黔边城市带和正安-务川-道真、湄潭-凤冈-余庆协同联动发展带为支撑,特色小城镇为节点的“一核两心三带多点”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左右。
大力建设遵义都市圈。
构建以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为中心,以绥阳县、湄潭县、桐梓县、仁怀市一体化发展为支撑,周边1小时通勤范围的县(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
推进绥阳、桐梓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建立健全都市圈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一体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共保共治的生态体系,实现“一张图”“一盘棋”“一卡通”。
到2025年,遵义都市圈常住人口达500万人、成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
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提质行动。
实行组团式发展,多蒸小笼、不摊大饼,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风貌;坚持产城景一体、文教卫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产业发展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吸纳就业能力,提高产城融合水平,持续增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和产业、人口集聚能力。
到2025年,遵义主城区常住人口达230万人左右。
大力推进仁怀—习水—赤水黔边城市带发展。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一体化布局、高质量发展,围绕“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打造赤水河流域“特色产业带、文化旅游带、绿色城镇带、美丽乡村带”。
支持仁怀市加快建设遵义副中心城市、承载35万人口规模。
城市规划设计——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摘要: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和不断加速的城市化的压力,使得我国面临着令人棘手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正确的管理理念引导,这些问题将愈加严重。
因此,如何在对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的理念,已日益成为我国所关注。
该论文主要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建筑外环境设计中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以及在使用上和舒适的要求如何统一,合理全面地考虑资源消耗和有效利用的因素,如对于场地设计的深入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和循环的形式,对于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最终的研究目的是创造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高品质的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设计,资源利用,舒适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
无论是世界其他国家还是中国,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
可以认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
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
从19 9 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已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等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主题,而城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之一。
一、科学的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行动中,就有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是政府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活动集聚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开发与建设行为,以及对城市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是依法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国内外经验证明,城市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
县域城市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发展思路

l 生 态 型小 城 镇 的概 念 及 现 状 分 析
对 丁“ 态 建 设 ” 个 词 的理 解 , 多 人 会 提 出 自 己不 同 的 生 这 很 看 法 , 人 说 牛态 建 设就 是 指 绿 化 建设 , 仃 也有 人说 生态 建 设 的 目 的就 是 与大 自然 和谐 融 洽 等 等 , 然 说 的都 没 错 , 是 不 全 面 。 虽 但
益, 工业 污水 的处 理 率 极 低 , 产 和 生 活 污 水 不 经 任 何 处 理 随意 生 排 放 , 圾 随 意 堆 放 , 终造 成 严 重 的 视 觉 污 染 和 嗅觉 污 染 , 垃 最 严
重 影 响 了小 城 镇 经 济 的 良好 循 环 。
() 3 自然 山水 的价 值 被 忽 略 , 至 被 严 重 破 坏 。城 镇 周 围 随 甚 意 建 房 开 厂 、 意 开 山取 矿 石 、 任 自然 河 道 任 意 截 弯 取 直 , 大 多 绝
产 业 的发 展 还 是 以粗 放 型 的增 长 方 式 为 主 ,高 投 入 高 污 染 低 效
礼 会 、 济 、 念 渊发 展 , 一 规 、 合 建 设 , 较 低 的 资 源 代 经 生 统 综 以
价 换 取较 高 的经 济 发 疑速 度 , 剑 社 会 、 济 、 境 效 益相 统 一 , 达 经 环 实 现 小城 镇 生 态 良性 循 环 , 进 社 会 经 济全 面 、 促 健康 持续 发 展 。
合 , 的创 造 力 和 生产 力 的充 分 保护 。 人
当前 , 国 小 城 镇 生 态 环境 问题 突 出 , 少 小 城 镇 大气 污 染 我 不 和 水 污 染 严 重 , 圾 围城 现 象 普 遍 , 态 恶 化 趋 势 加 重 , 要 包 垃 生 主 括 以下 几 方 面 :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前言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城镇扩张问题2.1 城市用地不足随着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滞后,导致城市用地不足。
这使得城市发展受限,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议】加强土地管理,优化土地使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浪费和不合理用地。
2.2 城市拥堵问题城市中大量的人口集中导致交通拥堵成为了普遍问题,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
【建议】加强交通规划,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加强对私人汽车的管理,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人车辆数量。
3:社会问题3.1 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资源和服务集中在城市,而农村人口则面临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建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政策,使农村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3.2 城市贫困化问题城市中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城市贫困化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
【建议】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贫困人口得到及时帮助。
4:环境问题4.1 城市污染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产业发展快速,城市污染问题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垃圾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建议】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保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4.2 自然资源浪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自然资源的浪费现象。
大量的土地、水资源等被滥用,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建议】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节约型、环保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规划2篇

如何加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规划2篇文章一:新型城镇化的加强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意味着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势在必行。
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引导和培育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转移进城仍然面临一定困难,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培育。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各项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减轻农村居民进城的负担,同时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包括城市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同时,要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品质和可持续性,确保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化的核心和基础,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确保城市的各项建设按照规划有序进行。
同时,要注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4. 推进城市管理与服务城市管理与服务作为城市的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政府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城市环保、城市治安、城市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和服务中,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5. 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和社会氛围。
同时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保障,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总之,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全国的城市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规划与城市建设
导语: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摆上了突出位置,在各地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期申论热点:城镇规划与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切入点,因此本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热点。
【背景链接】
近年来,尤其是自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我国城镇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制度日臻完善,城镇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
但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部分地方政府对城镇规划工作不够重视,有很多随意性和短期性行为,个别城镇甚至出现了“一个将军一个号,各吹各的调”、“编规划,纸上画、墙上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怪现象。
城镇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是推进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的基本手段。
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管理、监督等工作都马虎不得,这涉及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也关系着社会各个行业、部门和百姓的切身利益。
【标准表述】
[专家观点]
城市建设重点在科学规划
规划不要“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关键要发挥规划的科学引领作用。
——学者与规划设计专家朱泽君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郭思东认为,缺乏规划的城乡建设,往往会钱花了,事做了,却浪费了,甚至造成破坏。
推进新型城市化,规划是灵魂、是纲领,决定着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决定着城乡建设的品位和水平。
同时,它还是宣传广告,是招商引资的‘引子’。
”
——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郭思东
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的需求
要转变城市规划思路,紧紧围绕“文化是灵魂、道路是骨架、产业是支撑、水系是血脉、生态是衣裳、功能是命脉”等六大主要元素,大胆设想,超前策划。
——学者与规划设计专家朱泽君
在工业化时代,城市规划所关注的是机器的需求,即水电、交通,而不是人的需求,这种思路至今对一些城市的规划仍存在一定的影响。
梅州推动新型城市化工作,必须改变规划思路,将关注机器的需求,转为关注人的需求。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马向明
宜居城市环境很重要
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环境不是做表面文章,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民心工程。
——学者与规划设计专家朱泽君
城乡环境整治事关民生,环境好了,群众生活会更舒适惬意。
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招商、抓文化、抓旅游,更是抓民生。
同时,城乡环境整治不单是卫生问题、秩序问题,也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试金石。
——某市委党校教师岳崇国
[原因与影响]
近年来,我国各地频现“地陷”、城市“看海”、“道路桥梁垮塌”“短命工程”等现象的出现有多重原因:
一是政府盲目追求GDP和追求政绩的结果。
二是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的管理理念和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的管理,地下空间缺乏统一而协调的规划、建设有关。
三是城市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建筑设计短命的结果。
四是工程质量低下是事故出现的关键因素。
五是缺乏严格的问责机制。
总的来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频繁出现,是决策失败的结果。
一方面,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挫伤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另一方面,决策失误现象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业已经影响到社会民生正常发展。
城市的发展考验着城市政府的决策、组织能力、应急管理水平。
[对策措施]
各级管理者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必须科学管理城市:
一是必须使城市规划更科学,明确责任。
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仍然是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于综合发展战略的研究能力。
二是必须要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城市政府必须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建设和规划模式。
三是在城市“运营”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自觉端正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益民生的事情,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问计于民。
四是严格监督,加强问责。
将行政置于阳光下,导入有效的公共监督,让公众充分发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控相关权力的腐败和资本暗箱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