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有效教学要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有效教学要素分析
摘要:本文从“教学”的含义出发,提出对“有效教学”及对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解。

同时进一步讨论应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来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加强国外课程改革经验本土化,发扬中国传统教学中的优势。

因此:坚持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才能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学习模式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生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但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必然意在影响教学实践。

因此,必须在理清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的同时,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提出实现有效教学的可操作的办法。

本文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对有效教学、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
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在确立课时目标时,有意或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而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内涵并不矛盾,二者都主张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依据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强调教与学的统一,都蕴含着教学要遵循规律。

只不过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而传统教学则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教学的主张呢?因为在教学实际中还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简单灌输、甚至“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

我们绝不能把简单灌输、“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的存在归结为“把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讲学或讲课所致”。

因为传统的教学定义并非如此。

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

因此,在研究和推进有效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以有效教学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在有效教学的旗号下又在鼓吹“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优差的唯一指标。

这些从课程改革起始就屡见不鲜,至今仍在延续的现象恰恰是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双重背离,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
由行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越俎代庖,代为探究。

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进行。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学生只是接受的工具。

他们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设计完成“探究”,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讲授探究”代替了学生探究。

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

因此,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

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知识点,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

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形象化、直观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

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
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三、活用教学方法防止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较适宜的方法。

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

各种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有其缺陷的地方,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

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

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四、对问题的探究切莫“开放自由”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挖空心思地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处心积虑地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和多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

特别是对问题的探究,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甚至无所顾忌地“迁移”和“延伸”。

但就是没有抓住重点,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但教师应适时加以纠正,如果一味的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也
顾此失彼,抓不住学习重点,造成了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总之,后现代知识观的知识不确定性、建构性、动态性的观点,深刻说明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发现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

在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竞争,勇于探索自然和社会科学奥秘;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创设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充分、能动、全面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