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成果简介2011年04月21日14:43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郭杰忠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批准号为04BKS001),最终成果为专著《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研究》。课题组成员有龚建文、任映红、程金生、甘建平等。

一、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在一定的意义上,生产力理论的形成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获得是一致的。就此而言,探讨生产力概念的制定与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概念,是在批判李斯特等人的生产力学说的过程中制定的。马克思1845年3月写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思想转变的主要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第一次表述了自己关于生产力的理解,并且开始阐述了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原理。

第一,在批判李斯特把生产力看成“精神本质”,属于唯心主义的时候,马克思指出了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不是什么“精神本质”,而是一种物质力量。马克思说:“资产者想发财,想赚钱,但是他同时必须同德国大众一直信守的唯心主义相一致,并且同自己的信仰相一致。因此他表明,他猎取的不是非精神的物质财富,不是恶的有限的交换价值,而是精神本质,无限的生产力。”[1]

第二,在批判李斯特把生产力庸俗化的同时,马克思把生产力区分为自然的生产力和人这种生产力,认为不能把人贬低为同“自然力”一样的生产力。他指出,水力、蒸汽力、人力、马力,所有这些都是“生产力”。人同马、蒸汽、水全部都充当“力量”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他还说,资产者把无产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力量。资产者还可以把这种力量同其他的生产力——牲畜、机器进行比较。他说:“在现代制度下,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使你更有生产能力(更有劳动能力),那么你的弯腰驼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的肌肉运动,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精神空虚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等等,等等。如果一种职业的单调操作使你更有能力从事这项职业,那么单调就是一种生产力。”[2]马克思把人这种生产力称为社会力。无论是自然力还是社会力,都是客观的物质力量。

第三,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抵毁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力的作用,第一次阐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制度,得出了与李斯特截然相反的结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工业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工业制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是“工业违背自己意志而无意识地创造的生产力”[3]。

在这里,马克思已初步表述了生产力的三种意义:一是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二是生产力是一种能力,三是把握生产力应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关系入手。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评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力概念的理解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既是从经济学上阐述了生产力的作用,又从哲学上概括了生产力的性质。在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德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来认识生产力,明确了生产力的概念和内涵,并把生产力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加以广泛运用。生产力概念的制定,不仅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给出了生产力概念的定义,而且还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此进一步分析了生产力的社会作用,以及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的关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之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对科学理解唯物史观的最初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制定生产力概念的过程中表明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通过对物质生产过程的考察,科学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诸问题,从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框架。

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是回答了生产力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了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认为,作为生产力的现代形式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4],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现实的历史关系。

二是说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5]。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6]。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决定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并归根到底决定了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政治上层建筑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三是揭示了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规律。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之前,也有思想家表述过相似的观点,但是他们的表述只停留在经验事实上,而没有进一步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的贡献就在于他发现和论证了这一规律。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7]

四是阐明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同价值转化为资本时的情形一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8]。马克思的分析,

充分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科学技术所固有的客观性和现实性特征。

五是得出了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的结论。生产力尺度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科学尺度,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切能够容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就是进步的,或仍有生命力的社会;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变革,都是合理的、进步的变革。马克思当时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是解释和评价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可以分两个大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前,主要是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摆脱现状,如何冲破束缚生产力桎梏,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1、毛泽东的生产力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对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极富创造性的见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解放生产力的“社会革命论”,利用“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的“过渡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任务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基础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论”,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决定论”等关于生产力的思想。

2、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解放生产力的“改革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论”,生产力“基础论”,生产力发展的“开放论”,生产力“标准论”等思想。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的最大贡献,就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入生产力概念,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