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导入:Q1:梁启超先生1900年首次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定义,大家知道是哪四个吗?(黄河流域)古代中国、(恒河流域)古印度、(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Q2:请一名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四大文明的大致位置。
Q3:大家观察这幅地图,根据地理环境特征,这四大文明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色?
都是在大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所建立起来,所以又被称为“大河文明”,
Q4: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知道类似其他类型的文明吗?:
古希腊、古罗马被称为海洋文明;匈奴政权、蒙古帝国我们称之为草原文明。
遗憾的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些许历史痕迹,有同学可能会疑惑了,埃及和印度现在不是还有吗?(现在虽然还有埃及和印度,但是他原有的民族或被外族征服,或被同化或消失,只有中国的文化被传承下来),而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下人类文明第一缕曙光的诞生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Q:判断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金属工具(生产力水平)
国家(社会管理)
文字(文化)
一、王国的更替
1、地理位置
Q:两河流域是指哪两条河?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经的区域。
Q:根据书本上的地图,请同学介绍下两河流域的地形特点?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地势开阔,无天然屏障。
Q:这块区域大致位于今天的哪个国家境内?
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思“两河之间的地方”,西方人称这片地方为沃月地带,是因其形状犹如一弯新月。
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
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Q:从这段材料中反映出两河流域怎样的地理特点?
河水不定期泛滥,洪水灾害频繁。今天的西亚由于盛产石油而富裕,而在人类文明之初,西亚自然环境还是比较恶劣。
Q:请大家阅读书本小字部分,思考这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对这一地区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
两河流域虽然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但两河经常性泛滥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并且肥沃了土地,因而两河流域成为古代西亚区域内少有的适于农业发展的地区。
然而,万物有利有弊,泛滥的河水对两河流域的居民生存是个严峻的考验:受制于自然条件,洪水季节需要排涝,非泛滥期易旱,需要依赖人工灌溉,因此两河流域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筑堤坝。但兴修水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家一户所能完成的,需要大范围内的集体协作,生存的需要和经济利益,在较大范围内加强了居民间的往来和联系。
原来大家是平等的合作,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又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由此推动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此有人说: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2、国家的更替
大约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成为了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城市国家也叫做城邦,早期的城邦都由一个作为政治、宗教中心的城市和周围的农村公社组成,管辖区域一般都不大,人口数万而已。每个城邦中都有一个统治者,被称为“帕特西”,他像一个大家族的族长,主持城邦内的一切事务,发动和指挥城邦间的战争,主持宗教仪式,建造、修缮神庙,组织贸易活动等等。
在苏美尔人之后,另一些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但规模不一的王国,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亚述王国等等。
【思考】为什么这一地区王国更替频繁?
同样和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刚才说过两河流域是西亚地区难得的一块沃土,适合定居生活,自然对周边的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并且这块地区的地理位置也比较开放,促使这一地区民族迁徙频繁,常发生激烈的冲突,为了争夺劳动力、水源、土地和对水利设施的控制而进行战争,一些国家兴起,一些国家衰亡,上演了一幕幕王国更替的古代历史剧。导致王国频繁更替。
这种频繁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ppt】但是也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军队、法律等)的健全和发展,国家政权不断得以加强,并不断趋于完善(类似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以阿卡德王国为例,阿卡德的杰出领袖萨尔贡一世率精锐部队长驱直入,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两河流域第一个统一国家。萨尔贡创造了很多第一,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地域性王国,创造了最早的中央集权统治的雏形,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首都(阿卡德);萨尔贡一世军事扩张屡屡得手的原因在于其建立了一支相对强大的常备军,人数达5400人,这是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
二、文化上的繁荣
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古代两河流域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并且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达到了文化上的繁荣。现在钟表等的60进位制及七天一星期的制度等历法知识就是根据古代苏美尔人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为依据制定了规范化的太阴历所演变而来的,此外,他们还发现了勾股定理的基本内容、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1、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最最重要的文化成就是在苏美尔时期就已经创造了成熟的文字——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因其落笔处较深较宽像钉头,故有“钉头文字”之称。楔形文字起先是从右到左、自上至下直行书写的,从公元前3100年左右开始变为从左到右横向书写。
由于两河流域不出产造纸原料——纸草,所以最初苏美尔人都是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种更为便捷的书写材料——黏土,以削尖的芦秆、木棒或骨棒作书写工具,刻在半湿的黏土上,再经过太阳光照射或以火烘干,以便于保存和移动。(两河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泥土,泥土成了当地民众基本的生活资源,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载体)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
古代两河流域政局纷乱,王朝政权更迭频繁。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接受,在不同民族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一度成为西亚地区通行的一种文字,就连埃及与西亚国家来往的书信和签订的条约中也使用了楔形文字。19世纪以来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