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朝鲜战争双方的胜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朝鲜战争的胜负
摘要:朝鲜战争是20世纪中页一场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战争。
它是几个大国之间的博弈,战争期间双方在政治、军事、外交诸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战争持续了三年,最终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这个结果似乎有些出人意料。
基于朝鲜战争期间和结束后的影响,我们需要分析它的胜负归属。
本文从中国的战略目的、双方的军事斗争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最终认为它是一场互有得失的战争。
关键字:胜负战略目的军事斗争国际影响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同年10月19日,朝鲜的邻国中国的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北朝鲜一道,参加对南韩军队以及以美军为中坚力量的“联合国军”的作战,朝鲜战争变得更为复杂。
三年后,即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当时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美国克拉克将军后来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战争结束了,谁胜谁负却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大陆的历史书籍中一致的认定是中朝军民获得了胜利,克拉克的说法却只是“没有取得胜利”,双方的说法似乎有些差别,下文将展开分析。
一、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看中国的战略目的
当美军仁川登陆、朝鲜内战扩大后,北朝鲜的敌人便迅速的向北推进。
中国的东北边境很快受到了美军的侵扰。
适时,北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处境极为不利。
在兄弟邻邦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在我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时,党和政府不惧新中国刚成立面临的多种困难,从挽救朝鲜危局、保卫祖国安全以及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根本立场出发,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定出兵朝鲜。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值得分析。
中国政府当时可以不出兵,但如果任凭美军侵略,占领朝鲜,到时强敌压境,必定会给我国的建设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因此抗美援朝是中国的被迫自卫,也是主动的自卫。
但是,这个口号是“抗”美,是“保”家,是“卫”国,显然它是有着极大的防御性质的。
再看出兵后的战况,经过五次战役,中朝一方已经大大打击了美韩的侵略气焰,将战线推到三八线附近。
此时,可以说,保家卫国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接下来,还需要继续的援朝抗美。
经过了一年的较量,双方又对峙于三八线附近。
在中国人民的帮助下,北朝鲜的局势已大有改观。
此时,中国继续保持大批的兵力,其目的,最低限度是使局势回复到内战爆发前的状况,现在则是要巩固战果。
此时双方开始了停战谈判。
之后的两年,双方打打停停,以战促谈,而中朝军队则始终坚持积极防御的方针,战线并没有大的变动。
朝鲜战争持续了三年,而攻的阶段不到一年(从1950年10月入朝至1951年7月开始谈判),而守的阶段却有整整两年(从1950年7月到1953年7月)。
很明显,守占了绝大部分。
以守而获胜,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再看援朝的目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中朝部队的主力,朝鲜人民军主要是配合作战。
在五次战役结束后,在战线僵持于三八线附近后,中朝部队没有在战略上主动进攻。
最终,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没有帮助北朝鲜完成统一大业。
如果说援朝的目的是帮助朝鲜恢复到内战前的局势,即以三八线为界,那么,中国已实现了它的目的,但它却无法从北朝鲜抽身而去,并且又把这个包袱背了两年,为此中国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如果说,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帮助北朝鲜统一整个半岛为目的,那么,显然这个目的没有实现。
二、从战争双方的军事斗争状况来分析胜负
自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朝军队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终于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以南。
中朝军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遏制了美韩的侵略,使战局有了大的改观,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一次战役,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己方伤亡一万余人;第二次战役,歼敌三万余人,其中美军两万四千多人,己方伤亡三万零七百余人;第三次战役,中朝部队共歼敌一万九千七百余人,己方伤亡八千五百余人;尔后的第四次第五次战役,歼敌约十五万,成果较大。
五次战役歼灭敌人约二十三万,尤以第四次第五次战役为多,前三次战役,虽取得了胜利,但损失很大。
这五次战役显然也说明了战争初期我对敌作战的不成熟性。
中朝部队显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弱点,如装备差,后勤保障困难,缺乏制空权,兵种单一,对现代化技术装备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
连续的五次主动进攻,使中朝部队筋疲力尽,很难在军事上再有大的动作,而接连溃败的“联合国军”提出了谈判。
借此,中朝部队得以休整,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而“联合国军”也打算趁此积极备战,妄图反扑。
朝鲜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基于战争的持久性、艰苦性和迫使敌人同我谈判的可能性,中央军委及时制定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此后,双方在东西战线上反复争夺战略要地,并以断断续续的军事行动协助谈判,军事斗争与停战谈判紧密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是战略防御阶段的特点之一。
1951年9月后,志愿军多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阵地防御体系,以此对付武器装备先进的敌人,这表明志愿军在战略战术上已大有进步。
同时,美韩一方针对我运输及后勤保障困难的弱点,利用其空军优势,妄图切断我运输补给线,分割我前后方,以“窒息”我军,由此形成了“绞杀战”与“反绞杀战”。
敌人还毫无人道的发动了细菌战。
中朝军民克服种种困难,团结一致,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尔后,1952年10月和11月,双方展开了最为激烈的上甘岭战役,其结果是志愿军的惨胜和美军的失败。
双方的军事斗争从此逐步减少。
关于双方的损失,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无疑是“俱伤”。
三、从国际影响看双方得与失
朝鲜内战的爆发使美国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将台湾重新纳入防御体系。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十余艘舰只驶进了台湾的基隆和高雄两港口,在台湾海峡进行“侦察巡逻”和作战演习,宣布台海中立化,直接以武力干涉中国内政,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
其后,志愿军入朝参战。
朝鲜战场上没有取得胜利的美国在战后更加重视对台湾的帮扶,这就使得两岸的统一大业更为艰难、复杂。
另一方面,美国在1950年7月7日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出兵朝鲜的决议,随后与其盟友一道拼凑了一支所谓的“联合国军”,为侵略行径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加上蒋介石集团窃取了联合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的席位,使得中朝一方在国际上陷入了与联合国为敌的不利处境。
战后的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使我国的外交事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难有突破,新中国被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排斥。
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的席位,又向后推迟了近20年。
从苏联方面看,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确实提供了部分支持,但它不愿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帮助北朝鲜的重担最后还是落在了新中国的肩头。
而在中朝一方将战线推到三八线附近后,苏联便希望中朝将美军赶出朝鲜半岛,在半岛实现共产主义。
但对中国来说,这会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使中国牺牲更多的人和物,极大地削弱我国的国力,而苏联却可以以此独霸。
中朝一方与美军继续交战,显然有利于苏联在欧洲保持战略优势。
但中国没有听苏联的话。
朝鲜战争中,中国向苏联购买了大批的武器装备,但这笔费用却不算做两国结盟后苏联向中国贷款的那一部分。
苏联的帮助实在是有限。
中苏关于朝鲜战争中某些问题的对立,构成了以后中苏矛盾的一部分。
而美国由于签订了停战协议,得以及时的从朝鲜战场脱身,在欧洲、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它依然有力的与苏联对抗。
四、小结
纵观这场战争,中国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虽然一时遏制了美国的侵略扩张行为,但从此无法摆脱朝鲜半岛。
美韩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仍然无法打败中朝,最终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它却并未丧失太多的利益。
在亚洲,美国扶持台湾蒋介石集团、南韩及日本,构筑了一道对抗共产主义的战线,始终是中国的一个劲敌。
东亚也因为这场战争,成为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重要舞台。
战后的朝鲜,仍然是两个主义,两个政权。
而在朝韩的背后,仍然继续着中美这两个大国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