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中国现代自由体诗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自我的颂扬和对个性解放的讴歌。在《女神》的众多诗篇中, 诗人均以"狂飚突进"的精神,在歌颂着反抗、叛逆,追求自由 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在这些诗篇中,首先使我们突出感受到的, 是站在《女神》中的一个伟大"自我"的象。这不是一个一般的 寻常的"自我",而是一个广大无边,具有争服一切伟大力量的" 自我"。 《天狗》,证明人的自我是世间最有价值,最有力量的。最 突出地反映了诗人的自我意识: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字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诗中的那一雄悍而暴躁的天狗,他雄悍到吞没了日月星辰和 整个宇宙,而使自己成为"全宇宙的能的总量";他暴躁得"如烈 火一样的燃烧"、"如大海一样的狂叫"、"如电气一样的飞跑", 以至到了"剥我的皮","食我的肉""吸我的血"、"啮我的心肝" 的程度。这种对于"自我"伟大力量和暴躁凌厉之气的描写,正 是诗人以浪这种对于"自我"伟大力量和暴躁凌厉之气的描写, 正是诗人以浪漫主义方法对"个性解放"精神力量的诗意的夸张。 这种对"自我"力量的夸张,显然与个人主义的自我扩张有着严 格区别。它是中国五四时期觉醒起来的知识分子的强烈个性解 放要求的诗的夸张。
郭沫若与中国现代自由体诗及 早期历史剧创作
郭沫若(1892――1978) 杰出的作家、诗 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 学家。他一生留下千余万字的著作,经郭沫 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郭沫若 全集》历史编8卷、考古编12卷、文学编20 卷。尚待出版的还有译著12卷、佚文集等。 其著作被翻译为日文和欧、美主要文字,受 到广泛的热爱,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5、诗歌语言形式:想象奇特丰富,语言、形象的夸
张。诗歌形式的随散,正是他思想要突破束缚,追求 自由的体现。
(二)《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朱自清说"整个《女神》就是一部爱国主义诗歌"。 爱国主义成为诗歌的主旋律。《炉中煤》、《晨安》、 《凤凰涅槃》整首诗都是爱国主义意象。在抒发爱国 主义思想的诗篇中,《凤凰涅槃》这首抒情长诗,是 具有代表性的。
第二节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奠基作--《女神》
《女神》封面
1921年出版的《女神》初版本封面 《女神》1921年8月出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 诗集,大部分诗作写于1919--1920年间,是其 创作爆发期的作品。"五四"新诗派人数众多, 也出现许多新作,但突破的气势不够,类似 古代婉约派风格。如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 她》,冯至《我是一条小河》,郭沫若的登 场使五四新诗势气大增,充满伟大的时代精 神。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 (一)《女神》的浪漫主义精神。 欧洲浪漫主义三大特征:描写大自然、返观内心、 赞美宇宙,这些都在诗集《女神》中得以体现。 1、描写具有崇高壮美的事物,许多意象是亘古至 今从未出现过的。如《地球,我的母亲》、《晨安》 --国际精神。 《地球,我的母亲! 》一诗,是歌颂自然诗篇中具有 代表性的篇章;在这里,诗人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生命 的养育者和人类幸福的创造者的伟大形象来加以歌颂 的。所以它的基本思想,是对自然伟大创造力量的歌 颂。 诗人亲切地把地球呼之为‘母亲“,并以神奇的想 象力,把宇宙中的一切都看成为这位’母亲”的化身。
1925年与安娜及 其孩子
1925年参加了"五卅"运动,并创 作了剧本《聂莹》,以此表示自己 对于这一革命运动的支持和对于帝 国主义暴行的抗议, 1926年3月, 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任广州中山 大学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长)。1926 年7月,参加北阀军,担任总政治 部宣传科长、秘书长,副主任直至 代理主任等职务。随军由广州到武 汉,由武汉到南昌。1927年又参加 了"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 委员。起义失败后,又转道汕头, 香港,最后到上海。1928年2月, 被迫再次东渡日本。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诗人的世 界观转变由"民主主义者--共产主 义者"。文艺思想变化:早期提倡 主题"天才、灵感、神会"--强调文 学为第四阶级工农大众服务。
3、表现一种反抗、破坏和创造精神。诗人在讴歌个性解放精神 的同时,又往往同对古往今来的一切叛逆者和革命者的歌颂联 系在一起的。诸如《湘累》中的屈原,《棠棣之花》中的聂莹 和聂玫,均为中国古代可敬佩的反抗叛逆的志士。《匪徒颂》 更是直接歌颂反抗叛逆精神的典型诗著。 4、题材往往是浪漫化的古代题材和神话传说。《女神》中也选 取了许多古代历史和神话的题材,如共工与颛顼争帝和女娲补 天,聂政刺韩相侠累、屈原的故事,凤凰的传说、天狗的传说, 等等。诗人之所以选取这些题材,是因为这些题材的本身就多 是富于幻想的,奇异的,带有传奇性的。而诗人对于这些题材 的处理,又并非去复制原来的故事,而是经过加工,再造,使 其借着诗人自己和整个时代的"生命的泉水"的滋润而复活起来。 诗人自己说是"要给他们吹嘘些新的精神,加以激活,为我所 用"。所以,《女神》在题材的选取和处理,描写和叙述上, 不仅以表达诗人的主观理想和愿望为前题,而且运用充分的创 造的自由,使其能以充分表达出个人和整个时代的积极进取的 革命精神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女神》浪漫主义的特征 之一。
少年郭沫若
九州大学医 学部学习期 间
1913年末至朝鲜,次年正月到达日本东京。勤奋学习 日语和补习自然科学课业。1914年6月,考入东京第一 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张资平同学)。1915年秋, 升入福岗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1918年升入 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1)在日期间学医,希望救国。 (2) 文学上受泰 戈尔(印度)、惠特曼(美国诗人《草叶集》)的影 响深。 (3)受到泛神论的影响:泛神论作为一种哲 学思想,远在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的先秦时代就已 经出现。到十六至十八世纪,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影响 较大的学派。 古今中外的宣扬泛神论的哲学家,尽 管对泛神论思想的阐述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 即主张"神即自然,自然即神",认为神存在于自然界 的一切事物之中,不承认在自然界之外还有什么神的 存在和主宰。可见,泛神论是作为突破神学束缚而出 现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当时宣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 种表现形式。但理论上并没有突破神的观念,并不是 彻底的唯物论认为万物有灵的观念,实质上是一种人 文主义精神,这一思想为个性、思想解放提供了有利 的思想武器。(4)1921年7月组织创造社--现代文学 史上最大的浪漫主义团体。(5)个人生活:留学期间 反封建包办婚姻,与日本护士结婚,取名安娜。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美学主张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的 笔名。1892年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 的家庭。他的童年时代,正是中国处于动荡、变革的时 代。这一环境,孕育了诗人早期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 思想。 他自幼聪颖好学,从童年起便阅读了大量古典 文学作品,培养了他对诗歌的兴趣。中学时代,除更广 泛地涉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外.还阅读 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和林纾翻译的外国文 学作品,受古典文学熏陶又受新学的影响,初步接受了 现代民主思想和外国文学的影响。由于不满腐朽落后的 学校教育,他曾三次被学校"斥退",其叛逆精神得到了 初步表现。 郭沫若早熟,七岁就喜欢他嫂子(《叶罗提之墓》), 造成他女性崇拜意识,后来诗集《女神》、话剧《三个 叛逆的女性》、《屈原》(虚构人物,婵娟)、《蔡文 姬》等剧作中都得到表现。
流亡日本和抗战时期:(1928-1945) (1)开始著书立说整理甲 骨文、隶书等。(2)1937 年,抗战爆发,抛妻别子回 国抗战。(3)1941--1943年, 连续写下六部历史话剧,抗 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棠棣 之花》、《屈原》、《虎 抗战时期与周恩 符》、《高渐离》、《孔雀 来在武汉 胆》、《南冠草》,以古喻 今,抨击国民党的法西斯统 治和反共卖国政策,产生了 强烈的政治影响,是其创作 高峰。
郭沫若与周恩来 在上海周公馆
抗战胜利及建国后(1945-1978) 参加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运 动,1947年11月受国民党通缉, 离上海到香港,1948年11月回 华北解放区,1949年7月,第 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全国文联 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 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等 职,创作大量诗歌,《新华 颂》、《东风集》等,及历史 剧《武则天》、《蔡文姬》。 1978年临终写出〈〈科学的春 天〉〉。同年6月11日于北京 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