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硬化(FSGS)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分型
目前国际上尚无一致的分型,比较公认的有: 经典型、周缘型、尖端型及塌陷型。经典型指 节段性硬化分布在肾小球血管极;周缘型指节 段性硬化分布在除血管极和尿极以外的肾小球 其他部位,这两型较为常见。尖端型指病变局 限于肾小球尿极,此型较少见。塌陷型指肾小 球毛细血管襻塌陷伴上皮细胞增生及空泡变形, 较少见。
• 在这一过程中,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是 主要的参与细胞。经典FSGS的病变形成过程可能 为:足细胞受到损伤后,出现变性并与肾小球基 底膜分离(脱离),引起毛细血管袢扩张和微血 管瘤样改变,裸露的肾小球基底膜与包曼囊随即 发生粘连,而在此处滤过的血浆成分直接进入到 壁层上皮细胞与包曼囊之间,通过进一步撕开、 延展,使得病变向整个肾小球及其连续的肾小管 进展,同时,在病变局部,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不 断增加,压迫毛细血管袢闭塞,最终导致肾小球 阶段硬化形成。
• 这一分型建议是目前最为系统的FSGS病理分型标准,具有 定义清楚、简单的易行的优点。但也不是我们理想的那样 十全十美,还有些不足之处,如该建议指出,诊断尖端型 要先除外门部型,而在门部型的诊断时又要先除外尖端型 。表现出相互矛盾,在实际病理诊断是难以掌握。所以包 括美国在内的一些重点肾脏病理中心也仅仅是借鉴这一建 议,并未采纳。将来,只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使分型更 加准确和实用。
• 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进展、恶化,终至终 末期肾脏病,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单个肾单位内节段性硬化的进展;如何从节 段性硬化进展为全球硬化以及如何从肾小球病变 到灶状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 有哪些外部因素加快了终末期肾脏病。
• 当局灶节段性硬化形成后,在致病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将 逐步进展为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即终末期肾脏病)。在同 一肾小球内有两种病理演变过程较常见:节段性硬化不 断增加、扩大、融合导致球型硬化;球囊粘连处尚能继 续滤过的血浆成分不再像正常状态下进入包曼囊腔,而是 直接进入到壁层上皮细胞与包曼囊壁之间,在囊壁的束缚 下,滤过液进一步剥离壁层上皮细胞直至血管极,并通过 系膜区再进入到该肾小球尚未硬化的部分,使之硬化。这 两种演变可同时出现。在后一种情况下,当滤过液沿包曼 囊壁剥离到肾小球尿极时,滤过液可通过剥离肾小管上皮 细胞及肾小管基底膜,沿肾小管向下游肾单位侵犯,导致 灶状肾小管萎缩,并刺激周围肾间质纤维化。
• 这可能是为什么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的 病理标本中常见到灶状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 化,而在同样大量蛋白尿、微小病变的患者中却 难以发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成为两者鉴别的 重要线索。 • 另外,除上述机制以外,在患者身上正常存在着 加速病变进展的其他因素如:劳累、盐摄入过多 、高血压、高血脂、健康肾单位的高动力状态等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
概述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肾病综合征的一种常 见病理类型,并且这也是依据传统的诊断方法得 出的结果。但是从目前先进的科学医学来看,应 该称作“肾小球上皮细胞病(足细胞病)”。这 也是目前我院分析肾脏病依据的诊断标准。是在 细胞学角度上来分析肾脏病的。
• 据统计,近年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 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在过去20年中,原发 性FSGS从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10%上 升到25%,但对增加的原因尚不清楚。据说 可能是人们对FSGS认识的提高,环境因素 的改变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增多等因素有关。
诊断
• 诊断原发性FSGS需要两个基本要素,即在病理上确定病 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至少有一个阶段性硬化灶) 及在临床上除外继发性因素。由于FSGS病变局灶节段性 分布的特点,在病1.5%,若为 连续切片则提高至71.8%,若将肾活检全部组织切片均详 细观察则为81.2%。因此,应首先保证肾活检组织标本的 制作规范,标本中的肾小球数目大于10个,组织学切片厚 度不超过3um,理想的切片数应为15张以上(临床怀疑者 应增加切片)。应坚持即使仅见1个节段性硬化也应予诊 断的原则。
在我国符合国情的值得借鉴得诊断及分型标准是: 2001年在全国肾活检病理诊断研讨会上拟定的肾 活检病理诊断标准指导意见,它将原发性局灶节 段性肾小球硬化分为6型:门部病变(经典型)、 周缘部病变(周缘型)、尖端型、塌陷型、细胞 型(伴节段性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 增生型(伴弥漫性系膜增生)。但在临床实践应 用过程中,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只能做为有价 值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分型的绝对标准。 在国际上,目前影响最大的是由几位著名的国 际肾脏病理学家组成的工作组,提出的局灶节段 性肾小球硬化病理分型建议。它指定了原发性局 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常见的病变名称的定义,并 将其分为5个亚型。 FSGS病理分型(国际肾脏病理专家FSGS 工作组建议2000年)
• 目前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其发病全程中可 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1、遗传背景 本病在不同人种间的发病率 具有显著差异,特别是美国黑人发病率高 、预后差。提示遗传背景在其发病机制中 起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目前诊断的所谓原 发性FSGS患者中,还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 遗传性患者。
• 2、循环渗透性因子,部分FSGS患者血清中存在某 种因子,它可以增加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而引 发蛋白尿。但经研究证实,并不是所有患者血清 中都有这种因子。 • 3、FSGS的形成、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肾小球内 固有细胞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产生大量的细 胞因子介导固有细胞的活化,造成细胞外基质产 生增多、血浆渗出,进而使毛细血管袢塌陷、闭 塞,硬化逐渐形成。
发病机制
• 有学者提出两种假说, • 一是损伤—疤痕学说,即认为FSGS是肾小球受损后修 复反应的结果,与机体其他部位损伤后,出现瘢痕的机制 是一样的,是一种被动过程。 • 另一种假说是主动致病学说,即认为FSGS是肾小球固 有细胞受某些致病因子的刺激后被激活,进而主导病变的 形成,是主动过程。足细胞的演变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关键 的环节。 • 这两个假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实际上原发性FSGS更 可能是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病理相似的一组疾病,两种 机制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病变的形成。只是在不同 的亚型、病变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程度大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