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这里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明确训练目的。

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行文流畅,似流水淙淙;有的奔放豪迈,似热血沸腾;有的语言优美,宛若置身人间仙境;有的语言朴实,似娓娓道来,但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可以说,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运用文本?我认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读写结合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

(1)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说,他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给写以更多的启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点进行设计读写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变成了美丽的宇宙,想象丰富奇特,同时又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读来颇有气势。因此我将这段中的排比句确定为本段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设计: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讨论,谈体会。接着采用师生配乐合作读的方式,男生读“他的”,女生读“变成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说出运用了排比句式、并且每个句子句式相似的特点,从而明白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之后我出示了“你的_____,变成了____,为我们_______。你的_____,变成了____,为我们_______。”,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有许多学生写得不错,如“你的爱,变成了美丽的宇宙,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家园。你的身体,变成了美丽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你的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为我们指引方向。你的奉献,变成了无私的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这样学生就更好地理解了盘古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能够运用排比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而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北京的春节》一课,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如在描写除夕一段时,开头第一句便点明了“除夕真热闹”,接下来便如家常般地写出了春节的热闹,从声音、色彩、味道等方面来写,可以说是调动了作者全身的感官来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感受到家家户户都是

这么热闹,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领悟到其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在教学这段时,为了更好地深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写一写你是如何过除夕的。学生动笔写作,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除夕之旅”。仔细看同学们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写除夕的热闹,同时又加上了自己家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可以说是一幅“特写”的除夕图,局限在自己这一家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课文这一段,想想自己这样写好,还是老舍先生这样写好?在对比中,学生不难发现:原来,写作不一定非得用华丽的词句,朴实简洁的语言也可以体会到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而且还更耐人寻味!老舍先生就是用他那独具特色的“京味”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需要指出的是,要想找准读写结合点,必须要深入解读文本,明确训练目的,从教材文本具有的特点出发来设计读写结合点。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已知的、未知的内容,不要纠缠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更好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更好地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拨学生所不懂的,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立足“三点”,促进读写互动。

(1)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在想象的天地中驰骋。

“言虽尽而意无穷”,文中总有空白,及时捕捉这些空白点,可以丰富文本内涵,把人物形象读高大、厚实。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在描写女娲冶炼五彩石时,作者用了“五天五夜”一词高度概括了其炼石的过程。可是这“五天五夜”女娲究竟是如何度过的?课本中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想象的翅膀将这个空白点真实地“再现”出来:当她累了的时候,当她被神火烤着的时候,当她饿了、困了的时候,她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炼好五彩石的呢?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抓住这个“五天五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写促读,不仅能够体会女娲为民造福的精神,而且在练笔中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感受女娲的高大形象。

(2)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在仿写中领悟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言之,便是“文道统一”。“文”,是指文章的语言文字以及一切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道”,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文”,也要重“道”。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句话:“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这个句式的特点,可以设计练笔“像,。”,引导学生仿写,在仿写中体会秋雨所带来的色彩。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红红的苹果像小孩的笑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秋天的丰收。”“雪白的棉花像天上的白云,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紫色的葡萄像珍贵的玛瑙,串啊串啊,串出了秋天的项链。”……你看,学生的练笔多么形象,多么生动!这样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仿写中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3)抓住文本的拓展延伸点,开阔学生思维,用我手写我心。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脚点。拓展延伸点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事物,总之,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从搭石这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学完课文后,就可以设计这样一则练笔:你从哪些平凡的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