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它包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观念、传统美德等多个方面。
1.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忠诚。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不懈奋斗。
2. 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人们始终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团结合作、互助互爱。
这种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激励着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3. 家庭观念家庭观念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的和睦、孝道的传承。
家庭是中华民族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责任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它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1. 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长连续文明的国家之一,其文化传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2. 多元融合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这种多元融合的特点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3. 崇尚和谐中华民族文化崇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种和谐观念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中。
三、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
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遗产,可以让青少年更加自豪地面对世界。
2. 塑造正确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如诚信、勤劳、孝顺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精神与内涵相信有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
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
“‘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
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包括了诗、书、画、礼、乐、射、御、书法、卜、数等众多领域的学问。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元素通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共同具备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精神追求等方面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所在。
在中国,民族精神强调了团结、和谐、勤劳、智慧、崇高等价值观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孝道、儒家思想的传承、尊重师长、尊老敬老等传统思想观念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民族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正是因为有了民族精神的支持和坚守。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民族精神的弘扬,而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传播也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深入理解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言部分的回顾:简要回顾一下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以及前面已经讨论过的内容。
例如,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概念和定义。
2. 专题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பைடு நூலகம்者,上下之所同道也”,意思
是君主要综合运用“利”“威”“名”三者来驾驭臣民。这体现的是( A )
A.法家的思想
B.儒家的思想
C.道家的思想
D.墨家的思想
3.(唯物史观)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已十分重视沟
渠的整修。如郑国的执政“子驷为田洫”,另一执政“子产使田有封池”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1)(历史解释)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道核心内容的变化,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孝道思想变化的原因。(7分)
变化:从西周时期尊祖敬宗到春秋至战国之际善事父母,再到孝道与忠君 治国相结合,至汉代则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3分,任答其中3点) 变化原因: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生产力进步,铁犁牛耕 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形成;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正在形成 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4分,任答其中2点)
5.(历史解释)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入选“五帝”的是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人物事迹均较为具体;而传说中更早、更奇幻的燧人、伏
羲、女娲等未入选。这表明司马迁写作时较为看重人物C的( )
A.故事趣味性
B.思想流派属性
C.史事可考性
D.历史贡献大小
6.(历史解释)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各大菜系的形成,在扬州菜中,千层油
10.(历史解释)下表中的文学艺术形象折射出明清时期( C )
A.文化政策自由开放 C.封建社会暗含危机
B.写作风格封闭保守 D.君主专制日渐衰落
二、非选择题 11.(热点材料)“诗词大会”是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一大特色。不 仅有李清照、苏轼的诗,还有很多首形容钱塘江、西湖和大运河的诗。千古 流传的名句,魅力四射的文化,是独属于中国的浪漫,也是值得讲述的中国 故事。唐宋时期中国诗词发展到高峰,唐诗宋词也是研究唐宋历史的重要史 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
民族精神的弘扬要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精神的培育要以先进的文化作支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关系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07-0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精神并非孤立、片面的存在着,它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渗透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借助优秀文化的传播得以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依托,中华民族精神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或流派。
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面来加以概述。
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
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是历史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民族精神则是在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塑造民族的集体意识和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它来源于历史,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特色。
传统文化通过文字、语言、艺术、哲学等形式,传承着历史的记忆,承载着民族的精神。
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独特魅力和软实力,也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二、民族精神的涵义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集体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它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自豪和担当。
民族精神植根于传统文化,通过历史的洗礼和传承,成为一种人们共同信奉和追求的精神追求。
民族精神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也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民族形象。
三、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互影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传统文化孕育了民族精神,通过历史传承和文化教育,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民族精神则进一步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发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增强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
其次,民族精神可以激励人民热爱祖国、自觉维护祖国利益,推动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五、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使命。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鼓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共22张ppt)
对传统文化
必要 前提
必然 要求
发展
对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知识拓展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途径
改造和转化
创新和发展
对象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区
要求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 新的呈现形式”
创造性转化
(继承)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要求(侧重改造、转化)
标准: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对象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
途径: 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目标: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
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1)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对今天解决问题的意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 有益借鉴。 (4)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
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以我们要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政治认同:认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 科学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精品课件
议题二
二
让民族精神“燃”起来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让民族精神“燃”起来
国庆节期间,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 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 热潮。
“这场仗打得非常艰难,气候严寒,补给 因为美军的破坏跟不上,面对的是美军最 精锐的部队,武器装备对比悬殊。这是一 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也是一场意志之 战,战士发挥了生命的最大能量。 “这部电 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 的。”该片总监制黄建新说。
议题一
一
让传统文化“ 活”起来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 1、你了解《天工开物》 吗?通过哪种方式了解 的?
2、看了视频是否加深 对《天工开物》的认识。
3、这个节目使典籍“活 起来”,节目通过什么 方式使典籍“活起来”? 有什么优点?
《典籍里的中国》以创新的手法, 将传统经典搬上了荧屏,让不同年龄
而今,各位即将在时代的舞台上烨烨生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需要各位同学的努力! 你们打算如何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呢?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书写一篇100字左右演讲稿,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三
议题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合作与探究:
阅读P99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否是一成不变的?
②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变迁,“变”与“不变”分别是什么?
伟大的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的内涵: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 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 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心得体会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心得体会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心得体会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发展进步,不同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的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实践中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体会和心得。
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结晶,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传统文化包括了文化、哲学、历史、艺术等各个方面,包括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
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积极向上、乐观向前、勇往直前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其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增强我们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团结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个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 学习传统经典近年来,我逐渐意识到传统经典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传统经典,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和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言行,给我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遭遇,让我明白了世事无常的道理。
我深刻认识到传统经典是我们智慧的源泉,通过学习传统经典,我们可以获取宝贵的人生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2. 弘扬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美德强调诚信、勤劳、孝顺等品行,是我们身处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时要牢记的准则。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诚实守信的人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勤劳是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初中政治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梳理
初中政治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梳理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梳理在初中政治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宝贵财富。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两个重要概念进行梳理,以加深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尊心,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中国的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等重要内容。
这些精神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涵盖了古代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和道德等众多领域。
它是对中国人民传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总结与提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是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和谐、道德修养和孝道等。
此外,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
在学习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继承它们。
首先,我们要了解其历史渊源,明确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只有对过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它们在今天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中国社会保持稳定发展的根基,也是我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重要依据。
同时,我们需要把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去体验和感悟其中的价值。
在培养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民的灵魂的重要途径,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
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张岱年: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两句话,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方立天: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
刘纲纪:中华民族精神可概括为“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等四个方面。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
胡适提出过国民性中四个主要弊端,即贫穷、疾病、愚昧与自私,简称“贫弱愚私”陈独秀:中华社会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日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中华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柏杨: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
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
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
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
鲁迅: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áo)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凶奴蒙古满州,都如入无人之境。
「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系统。
它与古希腊文化同时产生,在古代几乎同样的辉煌。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和价值理念,它们植根于民族的土地上,渗透在民族的血脉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包括诗词、书画、音乐、舞蹈、戏剧、传统医学、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根基。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尊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感,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尊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民族的国际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地位和国家形象。
中华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必须着力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逐步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理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理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大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理念。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要宣扬敬老尊贤、孝顺亲长、和谐相处、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观念。
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全社会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各种实际行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不等于对传统文化的僵化复制,而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让典籍照亮前途——解读中华民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
过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解读中华民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
教师提出任务1:在视频中,袁隆平与《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握手,尽管相隔300多年,他们却都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造福人民的共同梦想。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说明在宋应星和袁隆平身上共同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通过拓展活动,让同学们结合家乡文化特点,在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师导入情境: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会想到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但是,由于部分典籍文字晦涩难懂,现在的人们往往会敬而远之,很多的典籍也被束之高阁,不免令人感到惋惜。欣喜的是,今年年初,央视打造了一档关于中华文化典籍的节目,让人们对典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这个节目。
学生就新时代爱国的具体行动自由发表观点
通过比较、展示与探究活动,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尽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但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通过辩论活动,学生能更加明晰价值选择,做理性思考、脚踏实地的新时代爱国者,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参与等素养。
学生联系课本及此前视频的讨论,回答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于联系。
通过小组探究,区分传统文化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进一步明确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通过实例的列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具体的案例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进一步得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道理。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doc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恩华》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学习本框内容,学生要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清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明确爱国主义的核心地位、作用及新时期的主题。
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从全书的构成系统来说,第三单元是对前面两个单元内容的拓展,是全书的内核所在,;从本课的内涵系统来说,该课是对中小学生全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全书的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培养学生对世界先进的政治文明、中国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保持民族团结、社会安定、顾全大局的热情,坚持实现中华民族全面统一的信心,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新时代爱国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项目化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研究意识,从而形成相应的知识架构。
3.公共参与:通过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精神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前面两框题的学习,深刻感受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深远影响,并进一步认识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理论基础。
2、高二学生已经开始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并且自我意识与思辨意识也逐步提高,正是思想、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养成的时期。
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在项目进行和落实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以爱国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精神,提炼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忱。
3、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兴趣特长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在资料搜集、电脑使用、绘画手工、演讲口才等方面的特长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合理划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完成。
四、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的特点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五、教学难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ppt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②爱好和平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 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 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 的广泛赞誉。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传统文化的内 内涵 和形式进行改造 涵进行补充完善
内涵、形式两方面 侧重点
内涵
实质
强调继承
强调发展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
联系
者的必然要求
探究:结 合 民 族 精 神 , 谈 谈 在 自 然 环 境 的 极 度 恶 劣 和 武 器 装 备 的 巨 大 差 距 下 , 抗 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文化 国粹经典
中国文化 国粹经典
杭州第17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的77岁汉服奶奶
探究:结 合 汉 服 的 传 承 , 谈 谈 传 统 文 化 的 创 造 性 转 化 与 创 新 性 发 展 的 要 求 是 什 么 ?
推动汉服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共兴,促进文化产业与汉服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新 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③勤劳勇敢 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 不畏艰难的精神。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 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④自强不息 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 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历代中国人民 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 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 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作文15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作文15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作文精选篇1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
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
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
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
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
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件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①原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 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 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上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
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响力和感召力。
联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却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 系 ②二者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在,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
2.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 强大 精神动力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 创造精神 、伟大奋 斗精神、伟大 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 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 永远的 精神火炬 。
◆2020年,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 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他们身上生动 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 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要 “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 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主要内容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
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述民族精神之一二 1、忠义精神 2、礼仪意识
关羽: 武力9.5, 统率5.5, 政治5.0, 智谋5.5, 忠义9.0, 魅力6.5.
礼记:
冠义、 昏义、 乡饮酒义、 射义、 燕义、 聘义、 丧服、 觐礼、 士丧礼、 既夕礼、 士虞礼、 特牲馈食礼、 少牢馈食礼、 有司彻
礼记-丧服
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 ﹑素冠等)﹐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 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 5等﹕斩衰﹑齐衰zīcuī ﹑大功﹑小功﹑缌 麻。
胡适提出过国民性中四个主要弊端,即贫穷、疾病、愚昧与 自私,简称“贫弱愚私” 陈独秀:中华社会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 之人格,一日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 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西洋 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中华民族以感情为本位, 以虚文为本位。 柏杨: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 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没有包 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 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 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 有自尊。 鲁迅: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所以中国一向就少 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áo)战的武 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 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 的凶奴蒙古满州,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 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到此结束,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管窥
一、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 族精神。
二、前人概括的我们的民族精神:
张岱年: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 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 两句话,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方立天: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包括“重德精神”、 “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 “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 刘纲纪:中华民族精神可概括为“理性精神”、 “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等四 个方面。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 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 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