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诊疗新进展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心血管病学目录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 (1)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 (3)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5)四、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7)五、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 (9)六、心力衰竭合并非心脑血管疾病的管理 (11)七、心力衰竭常见合并症的临床管理 (14)八、慢性心力衰竭人群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实施 (16)九、晚期心力衰竭的机械循环支持治疗 (17)十、心衰患者容量管理策略 (19)十一、冠心病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21)十二、正性肌力药物在晚期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23)十三、心力衰竭的实验室诊断 (25)十四、心脏超声基础 (27)十五、急性右心衰竭的规范化治疗 (29)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概述1.在心衰的分期中,哪一期患者表现为有心衰风险因素但无症状和体征?()A.A期B.B期C.C期D.D期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A2.基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分为哪几个类型?()A.急性心衰、慢性心衰B.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C.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D.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E.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中度降低的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参考答案:C3.以下属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II级的是()A.休息时也有症状B.活动明显受限C.活动轻度受限D.活动不受限E.不能下床并需静脉给药支持参考答案:C4.我国心衰的主要病因是()A.高血压和冠心病B.瓣膜病C.扩张性心肌病D.内分泌代谢性疾病E.肺部疾病参考答案:A5.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是()A.预防住院B.改善临床状态C.降低死亡率D.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E.以上都是参考答案:E二、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解读——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1.对心衰“易损期”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指心衰住院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内B.发生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再住院的风险较低C.推荐住院期间临床稳定后或出院前尽早启动GDMTD.出院前应该仔细评估容量负荷状态,优化减容治疗方案E.推荐在患者出院后 1-2 周内进行早期随访参考答案:B2.以下哪项措施不是心力衰竭A期患者一级预防的推荐?()A.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B.高血压患者,推荐积极降压治疗C.定期使用利尿剂D.2型糖尿病,推荐SGLT2iE.高心衰风险T2D患者使用沙格列汀参考答案:C3.以下哪个药物在HFrEF、HFmrEF、HFpEF治疗中均得到I类推荐A.SGLT2iB.β受体阻滞剂C.MRAD.ACEi/ARB/ARNIE.维立西呱参考答案:A4.对于HFrEF药物管理建议,不是I类推荐的是()A.维立西呱B.ACEI/ARB/ARNIC.MRAD.β受体阻滞E.SGLT2i参考答案:A5.以下对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管理错误的是()A.维持药物治疗B.可以停用改善疾病预后“新四联”药物C.定期随访D.继续生活方式管理E.避免大量饮水,过度输液、酗酒参考答案:B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1.关于SGLT2i在HFrEF人群中开展的大型3期临床研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研究目的均为探索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SGLT2i对射血分数降低性H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B.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主要终点均达成C.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均纳入了LVEF小于40%的心衰人群D.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均合并糖尿病E.EMPEROR-Reduced研究及DAPA-HF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参考答案:D2.以下对VICTORIA研究和对维立西呱相关推荐错误的是()A.研究纳入近期发生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低于45%的患者B.研究证明维立西呱可降低高风险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首次因心衰住院发生风险C.推荐近期发生过心衰加重事件、NYHA II - IV级,LVEF<45% 的心衰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尽早加用维立西呱(IIa)D.低血压不是维立西呱的禁忌症E.妊娠期妇女是禁忌参考答案:D3.关于ARNi在HFrEF中的应用,描述错误的是()A.对于症状性 NYHA Il-Ill 级的 HFrEF 患者,建议使用 ARNi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1A类推荐B.ARNi有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后者可升高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及其他内源性血管活性肽的水平。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心脏慢性、进展性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手段获得了显著进步。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对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类心脏及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5年死亡率几近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差[1]。
目前,药物治疗是CHF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多疗效不理想[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指南指出,CHF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及规范化循证治疗,方可获得最佳疗效[3]。
本文就CHF的新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1药物治疗1.1 ACEI与ARBACEI治疗CHF的历史较ARB更早,是证实能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的第一类药物,是治疗心衰的首选药物[4]。
所有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必须且终身使用,除非存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对于心衰高危人群,尽管还未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应考虑ACEI预防心衰。
ARB在CHF中的应用主要始于21世纪,故其循证医学证据尚不及ACEI[5]。
迄今为止,尚缺乏充分的研究证据证明ARB类药物对CHF的疗效优于ACEI,但值得肯定的是,对于存在血管性水肿或者咳嗽症状无法耐受ACEI药物者,可应用ARB类药物替代,或者对于经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治疗后仍存在CHF症状者,又不能耐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改用ARB。
但常规联合使用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有害的[6]。
1.2 β受体阻滞剂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患者在长期持续性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和刺激下,可导致心肌β1受体下调和功能受损,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恢复β1受体的正常功能,使之上调,发挥改善内源性心肌功能的“生物学效应”。
故长期使用可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并且能降低心室肌重量和容量、改善心室形状,起到心肌重构延缓或逆转的作用,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
p a t i e n t s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f o r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i n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 r a t i o n a l e, d e s i g n, a n d p r e l i mi n a y r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f r o m t h e f i r s t 1 O 0 O 0 o e a s e s i n t h e Ac u t e De e o mp e n s a t e d He a r t F a i l u r e Na t i o n a l
a 1 . ADHE RE s c i e n t i f i c a d v i s o r y c o mmi t t e e a n d
i n v e s t i g a t o r s Ch a r a e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o u t c o me s o f
( c i l a z a p r i l ) 、 贝那 普 利 ( b e n a z a p i f l ) 、 赖诺 普利 ( 1 i s i n o p r i l ) 、 雷 米 普利 ( r a mi p r i l ) 、 培 哚普 利 ( p e r i n d o p r i l ) 、 福 辛普利 ( f o s i n o — p r i l ) 、 依那 普利 ( e n a l a p r i l ) 和 卡 托 普 利
肾 功 能不 全 患 者 不 引起 肾 功 能 恶 化 , 安全 性和耐受性 良好。
a r r h y t h mi a . N En g l J Me d. 1 9 9 5. 3 3: 7 7 —8 2 . 3 Ad a ms KF J r, F o n a r o w GC, E me r ma n C L, e t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疗效观察是评价治疗效果和指导临床用药的必要手段。
本研究旨在观察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心排出量下降和/或充盈压力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乏力、腹胀、水肿等。
在治疗方面,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
但是现有的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良反应频发、疗效不佳、耐药性等,因此需要寻求更好的治疗手段。
二、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美托洛尔是一种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具有降低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等作用。
而芪苈强心胶囊则是一种中药制剂,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供血等作用。
两者合用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协同作用,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体征指标、心脏彩超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观察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运动耐量、心肌供血情况等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耐受性较好。
心脏彩超检查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降低,显示心功能明显改善。
五、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心肌供血等情况,并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导致疲劳、呼吸困难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药物治疗一直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我们来看看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心衰治疗药物主要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心脏,帮助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ARNI是一种新型的心衰治疗药物,它是由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两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
临床研究表明,与传统的ACEI相比,ARNI在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再住院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ARNI已经成为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
除了ARNI之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药物是心衰患者的新型利尿剂—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通过抑制肾脏中的血管紧张素II的合成和释放,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比传统利尿剂更好的利尿效果,并且对心脏和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更为明显,因此在一些难治性心衰患者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心衰患者的免疫调节治疗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
目前已经有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疗效。
虽然免疫调节治疗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但它的出现无疑为心衰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模式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模式进展慢性心力衰竭作为慢性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会使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出现异常,在静脉血流正常的情况下,心搏出量仍然较低,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咳嗽等症状表现,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当前应该开展长期、规范性的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疾病致残、致死风险。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程周期较长,所以为了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效果,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配合科学的疾病管理模式。
本文主要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模式进展情况予以探析,仅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以医生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疗中专科医生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在院内应该开展门诊、住院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包括非药物、药物治疗两种,在患者初次被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之后,需要制定住院、门诊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在将患者初次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之后,专科医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予以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更好的控制患者病情发展。
在常规治疗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识别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加重的相关因素,及时纠正患者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肾功能受损所致的心衰恶化因素,同时还要监测患者体质量,争取及时发现患者的液体潴留情况。
药物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方案,常见的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患者疾病恶化次数,但是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不定期就诊,导致药物治疗失去规范性,引发疾病反复发作。
通过调查发现,依据医嘱要求使用足量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患者仅占的37%左右。
而经过医专业医院管理模式的建立,药物规范性治疗率可提升值至80%。
同时,以专科医生为主导的医院管理模式搭建,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以及医疗费用,患者预后水平良好。
二、以护士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水平与护理干预措施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模式中,需要将护士作为主导,秉承着人性化护理理念,采取全面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延缓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ppt课件
*
中国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 估计中国心衰总人数约为585万 男性0.7%; 女性1.0% 北中国:1.4%;南中国:0.5% 城市人口:1.1%;农村人口:0.8% 在西方国家,心衰患病率在1.5%-2%之间,美国有450万心衰患者,每年新增40-70万。
现状
*
心衰患者四大特点:
1.预后差,5年死亡率高达60%以上。 2.生活质量低,再住院率高。 3.治疗费用高,社会、家庭负担重。 4.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早期心力衰竭的患者没有及时就医,没能延缓或控制心衰的进展;多数的医院没有设置心力衰竭组,集中精力研究心衰。
*
4、潜在的心衰治疗药物
(1)LCZ696 PARADIGM-HF对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意义非凡,是一项突破性成就, Mariell评论认为心衰的药物治疗十年来一直维持不变,LCZ696可能是第一个突破性的药物。而LCZ696在未来可能代替ACEI/ARB,形成新的金三角。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
(3)生物学治疗时代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的RALES试验(1999年)、EMPHASIS-HF(2011年)又成功地降低了死亡率。至此,心衰治疗理念有了重大突破里程碑式进展: ①心肌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②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旨在有力地改变衰竭心肌的生物学性质,延缓逆转心肌重构。
*
2013年 51例 2014年 74例 2015年(1-9月)70例
我院开展IABP情况:
*
2、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CRT应用始于1999年,医生根据经验判断患者是否需要CRT治疗(Ⅱb)。其后大量研究证实,该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而且能降低死亡率。因此,2005年指南将CRT使用定义为Ⅰ类推荐,至今已有10年。2007年慢性心衰指南推荐CRT适用范围为NYHAⅢ-Ⅳ级(Ⅰ,a);2014中国心衰新指南将CRT适应症扩大到NYHAⅡ级心衰,但对QRS宽度及形态有更严格限制。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和社会 带来 了沉重 负担 。近年 来 , 随着人
们 对该 病 研 究 的 深入 , 在 药物 治 疗 方 面也 取 得 了新 的 进 展 , 为此 , 收集 有关 文献报 道 和 工 作 实 际从 血 管 紧 张 素 转 换 酶 抑 制
剂( A C E I ) 的 应 用、 B一受 体 阻 滞 剂 的 应
4 Va d l a ma n i L, Ab r a h a m WF . I n s i n g h t i n t o p a t h — o g e n e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c y t o k i n e s i n c a r d i o .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 内皮素受体可 以
慢性 充血性 心 力衰竭 ( C HF ) 临
大 的突破 , 最终 实现 可防可 治 , 给患 者带
来 更 大 的 的 临床 益 处 。
摘
要
促进血管收缩 , 增加血管张力 , 促进细
胞增殖 , 刺激 胶原 聚集 , 促 进 细 胞 外 基 质
床 比较 常 见 , 致残率、 死 亡 率较 高 , 给 家庭
代 谢 药物 的 应 用等 方 面进 行 阐述 。
关 键 词 充血 性 心 力 衰 竭 药 物 治 疗
研 究进 展
改善 心肌能量代谢 : 采用干预能量代
谢的治疗 也 是 近 年 C HF治 疗 研 究 的 热
点。左旋卡尼汀( L—C N) 又称左 旋肉碱 , 是介导脂肪酸 进入线 立体 氧化供 能 的重 要辅助因子 , 是近年来倍受关注 的能量代
谢药物之一 。
讨 论
my o p a t h y [ J ] . C u r t C a r d i o l R e p , 2 0 1 0 , 2 ( 2) :
慢性心衰诊治进展(卢新政)
长期用药, 注意有无乳房发育、高钾血症、肾功异常
治疗
药物治疗
利尿剂
ACEI
ARB
BBC
Ald-A
地高辛
治疗
地高辛
用于改善症状, 但不影响死亡率
在利尿剂、ACEI、BBC基础上应用,不建议早用 维持疗法,0.25mg/d;>70岁、肾功减退,0.125 mg/d 地高辛通常安全,不良反应见于大剂量时,常规小剂量无需监测
Ang 1- 7 ACE Ang 1- 5
AT受体
AT受体
Ang1-7受体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治疗
Ald-A
醛固酮的不良作用,独立于 AngⅡ之外、 且与其叠加 ACEI 、ARB 不能完全阻断醛固酮作用, 醛固酮逃逸 主要用于中重度心衰(NYHA Ⅲ、Ⅳ),心梗后心衰 螺内酯起始量10 mg/d, 最大量 20 mg qd 或 qod
已用大剂量 β 阻滞剂、HR ≥70bpm,加用伊伐布雷定(B)
治疗
药物治疗
利尿剂
ACEI
ARB
BBC
Ald-A
地高辛
治疗
Ald 生成的旁路途径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非肾素酶
Ang 2-10
AngⅠ
ACE2
Ang 1- 9
ACE 非ACE
Ang 3- 8
Ang 2- 8(Ⅲ)
AngⅡ ACE2
治疗
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原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进展作者:李连江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22期【摘要】心血管相关的各种疾病,随着时间的增长转变成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能性会逐步增加亟待提高诊治水平。
近年来,CHF的诊断、分期有了新的观点;基于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多药联合,大大降低了CFH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心脏同步的治疗则以此为基础,比如将心率除颤器植入患者心脏,用机械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措施进一步改善了病情。
CHF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干细胞移植。
在本文中,将围绕诊断CHF、对患者的多方面治疗以及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11 针对心力衰竭慢性病的分期与诊断患者的症状,病史,相关检查和相关症状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是必要的。
在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基础上,慢性心力衰竭和心力衰竭可分为LVEF和LVEF预留心力衰竭。
一般来说,HF-REF是指心脏收缩期心力衰竭和传统HF-PEF患者舒张期心力衰竭,但两部分LVEF是充血性心力衰竭(BNP)分型与预后的重要指标,在2013年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其前体NT-proBNP利尿钠肽具有重要价值。
美国ACC/AHA心衰失效指南推荐用于在呼吸方面有困难的患者和怀疑病情为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患者BNP和NT-proBNP检测,可以排除呼吸困难的其他原因,进一步阐明心力衰竭的诊断。
中国心脏衰竭指南的最新版本,BNP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可用于评估慢性心力衰竭(I,a),BNPNT-proBNP2 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ACC/AHA跟以前的最佳药物治疗完全不同,它采取的措施是应用指导性药物治疗(GDMT)。
GDMT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根据某一个体的具体情况、以及该个体的犯病症状,对其使用指南推荐药物治疗;第二个特点具有综合性,其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心力衰竭的基础和并发症相关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项目。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作者:黄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慢性心衰药物临床研究的进展1.1 EMPHASIS-HF研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标准治疗后NYHAⅡ级患者EMPHASIS试验(依普利酮对轻度心衰患者住院和生存影响的研究,Eplerenone in Mild Patients Hospitalization and Survival Study in Heart Failure,EMPHASIS-HF)研究入选2737例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随机至依普利酮或安慰剂组。
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的抗心衰治疗。
结果表明,主要复合终点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风险,依普利酮组较之安慰剂组显著降低37%;此外,全因死亡率降低24%,全因住院率降低23%,因心衰住院率降低42%。
而且,亚组分析表明,在各种不同状况的患者中,依普利酮同样显示了对主要复合终点的有益影响,其结果与整个研究完全一致。
由于上述结果是在该研究预定的中期评估中获得的,尤其是由于研究结果显示依普利酮的应用对患者产生“压倒性”的有益结果,该研究提前中止。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因高钾血症住院或肾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两组也无显著差异。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证据水平增强,适用范围扩大。
此前的研究(RALES、EPHESUS 试验)对象均为NYHAⅢ-Ⅳ级患者。
刚颁布的EMPHASIS试验主要复合终点或二级终点,整体研究结果或各亚组结果,均为阳性,试验验证了EMPHESUS的结果。
两个同样的研究,且均为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证据水平可以上升至A 级,从而确定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或ARB)同样的地位,即是一种肯定有效的药物,不仅能改善心衰患者症状,而且能够改善预后,降低全因病死率。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衰的范围扩大。
EMPHASIS试验对象均为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主要为Ⅱ级)。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
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
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
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
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
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心衰药物治疗进展
适应症:该药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可考虑应 用金三角药物后仍有症状或常规应用利尿剂 效果不理想的患者。
风险:未见明显临床风险。
4.托伐普坦:选着性的阻滞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 )的V2受体,阻滞血管加压素重吸收水的作用。 作用特点:1.该药只排水不排钾和钠等重要离子;2.利 尿作用不依赖血浆蛋白水平及肾功能不全的影响。
2.依伐布雷定:该药可选择性作用于窦房结起搏细胞If电 流,从而达到降低窦房结发放冲动及减慢心律的作用。至 今未发现对除窦房结以外如房室节,交界区束支及浦肯纤 维网有影响。 作用特点:1.减慢心律,具有基础心率依赖性;2.无负性肌 力作用;3.对血压,心电传导及代谢无影响;4.延长心室 舒张,增加心输出量。
适应症:该药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且利尿过 程中只排水,不排钠及钾等重要离子。临床 无明显副作用
风险:未见明显临床风险,但该药临床研究仍 未基础研究认识到心衰发生发展的 主要机制是心室重构,并提出心血管事件链概念:神经内分泌 和交感神经系统长期过度激活推动着心室重构的进展。由此开 创了神经内分泌阻滞剂和交感神经抑制剂治疗心衰的新时代。 因此ACEI,ARB,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的联合成为
主角----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金三角” 。
+
新理念的诞生:其理论基础来源于 四种新药的临床循证医学的证据, 包括依伐布雷定,沙库巴曲缬沙坦, 参芪强心胶囊及托伐普坦。
慢性心衰治疗新理念:
1.神经内分泌阻滞药转变到神 经内分泌 调节药
2.严格的心率控制 3.更好的容量负荷管理
现了一种神经内分泌调节药的典型药理功能。临床 中确定的阳性结果,肯定了该药的地位。
适应症:慢性HFrEF患者,NYHA分级Ⅱ-Ⅲ级, 仍有临床心衰症状且能耐受ACEI或ARB,切 血压稳定大于收缩压100mmHg,建议应用, 以替代ACEI或ARB。
(完整版)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Framingham研究显示,在45~94岁年龄段,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的发病率约翻一番。
根据我国心衰病因谱显示,高血压病、冠心病与风心病是心衰的主要发病原因.而目前二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一点与我国目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可以预计,我国的心衰发病率会呈明显上升趋势,人群中心衰患者的人数会不断扩大,从而对我国心血管和老年病防治领域构成了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如何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已经摆在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面前,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
1 慢性心衰的诊断1.1临床表现:慢性收缩性心衰的临床表现:①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②有基础性心脏病病史,症状及体征;③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等症状。
慢性舒张性心衰的临床表现:①左心室正常,LVEF≥50%;②左室舒张末压和容量均升高;③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和肥厚性心肌病。
1.2 X线胸片,可显示心脏增大,肺淤血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左心衰竭的严重程度.1.3 超声心动图,可用M型,二维或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左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①定量房室内径,室壁厚度,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程度等,定性心脏几何形状,室壁运动,瓣膜及血管结构,同时可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和收缩末期容量(LVESV)计算LVEF;②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LVEF≤50%为左室收缩功能不全;③LVEF及LVESV是判断收缩功能和预后最有价值的指标。
1。
4心电图,可提供既往心肌梗死,左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信息.其主要检测心脏电生理活动和心肌缺血表现,对心脏的机械活动收缩,舒张功能相对性差。
1.5心功能不全判定标准:目前,临床上评估心功能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①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将心功能分为四级(主观分级):Ⅰ级,有心脏病,日常活动无心衰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重体力活动出现心衰症状(呼吸困难,乏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Ⅳ级,体力活动完全受限,休息时出现心衰症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的需求,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中医药将慢性心力衰竭归为“心痹”范畴,认为其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强调“以心为主”、“濡养心肾”、“疏通气血”等治疗原则,通过调整情志、调整饮食、调理体质等方法来改善心脏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1. 补益心脏药物中医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阳虚,可使用补益心脏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黄芪、人参、鹿茸等,这些药物能够温补阳气,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衰症状,提高心脏收缩功能。
2. 祛痰化饮药物中医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机中常伴有痰湿困阻,需祛痰化饮。
常用的中药包括半夏、厚朴、枳壳、桔梗等,这些药物能够化痰、利水、清热,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病情。
3. 活血化瘀药物中医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需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脏供血。
常用的中药包括三七、川芎、红花、桃仁等,这些药物能够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提高心脏功能。
三、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一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其心功能、生活质量、心肺运动能力等均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另一项系统评价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可达80%以上,且对心功能级别、运动耐量、水肿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四、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1. 调节心脏神经系统中医药成分具有调节心脏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够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轻心脏的肌张力,降低心脏的能耗,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 增加肾血流量
▪ 减低血浆肾素水平, 降低血醛固酮, 激活心房 利钠肽分泌
自1785年用于临床,至今仍是一线药物
DIG试验(Digitalis Investigation group Trial)
病人:6801例 LVEF<0.45(平均0.28) ,70%为CHD 方案:95%应用ACEI, 随机分安慰剂组和地高辛组
心力衰竭基本机制
心力衰竭 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 负荷过重、炎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功能 低下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 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
副作用:室性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作用机制
• 抑制细胞膜上的磷酸二酯酶F-III,cAMP降解减少, cAMP增加, 心肌内钙内流增加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
• 作用: 心脏:正性肌力作用,降低心肌氧耗量,对心率、心电 图无影响。血管:直接扩张作用
• 血流动力学效应:PAWP↓,CO↑。SVR↓,PVR↓,右房压↓,血 压轻度↓。作用在用药后120分钟最明显
▪ 应用目的:改善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应与 其他药合用,也可用于快速性房颤患者。
▪ 地高辛无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作用,不 推荐用于NYHA I级患者。
▪ 地高辛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见于大剂量, 而大剂量对心力衰竭治疗并不需要。
▪ 舒张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患者,除非有室上速或快速 房颤,一般不用洋地黄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心肌细胞肥大、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质的在表达,心肌细胞 外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临床上:心肌质量、心室容积的增加,心 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形。
洋地黄在心衰中的应用
洋地黄在心衰中的应用
▪ 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ase,增加Na+-Ca++交 换,增加肌浆网Ca++利用, 增加心肌收缩力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分类
•拟交感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左旋多巴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米力农 •胰高血糖素 •1.6-二磷酸果糖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拟交感胺药物作用机制
• 机制:作用于心肌的β1受体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
• 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因正性速率作用,强烈 的血管收缩或血管舒张作用,不利于 心衰的治疗
心衰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第三阶段-----神经体液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1988-1998) 交感、副交感系统在心衰中的作用 RAS系统在心衰中的作用 许多新的内分泌因子 到心衰的代偿因素的持续存在会走向反面,成为预 后的不利因素 治疗:对ACEI治疗心衰的重新认识,β-阻滞剂的临
床应用
第四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1998----) 基因在心衰中的改变 基因治疗?心肌细胞移植?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氨力农
▪ 指征:各种心衰,包括术后低心排血量 ▪ 用法:负荷量:0.5~1.0mg/kg iv 维持量:5~10 μg/min.kg
无口服制剂 ▪ 副作用:少数病人有低血压,室性心律失常,长期用血小板减少
米力农
▪ 作用:与氨力农相似。作用比氨力农强15~20倍,半衰期仅2小时 ▪ 血流动力学效应:与氨力农相似,心率轻度上升,作用在用药后15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一)多巴胺作用机制:有剂量依赖性
剂量 < 2μ g /分 .公 斤
作用受体 多巴胺受体
2 ~ 7 μ g /分 .公 斤 心 肌 β 1 受 体
效应
肾、肠系膜血管扩 张
正性肌力作用
> 7μ g /分 .公 斤源自α受体外周血管收缩
临床应用 利尿
强心
升压
指征:各种心衰,包括手术后低心排血量,但不主张用于急性肾衰 无尿的治疗 用法:根据指征决定用量,可与硝普钠,硝酸甘油,氨力农,多巴 酚丁胺合用
分钟最明显 ▪ 指征:同氨力农 ▪ 用法:负荷量:25~75 μg/kg iv 维持量:0.375~0.75 μg/min.kg iv ▪ 有口服制剂,但目前已不提倡使用
PROMISE研究
▪ 目的:评价米力农在严重慢性心衰病人中对生存的作用 ▪ 观察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 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 ▪ 病人:1088例慢性心衰病人,心功能Ⅲ~Ⅳ级,LVEF≤0.35 ▪ 随访:1天~20月,平均6.1月 ▪ 治疗:米力农10mg qid或安慰剂
▪死亡率高 ▪再住院次数增加 ▪生活质量降低
▪死亡率高 ▪再住院次数增加 ▪生活质量降低
心衰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第一阶段-----解剖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1948-1968) 认识形成心衰的疾病 心衰是心肌收缩功能不足所致 治疗:洋地黄和利尿剂
第二阶段-----血流动力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1968-1988) 认识心衰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心衰中前后负荷的作用 治疗:血管扩张剂和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地高辛组(%) 安慰剂组(%) p
34.8
35.1
0.80
心血管死亡率
29.9
29.5
NS
心衰恶化死亡
11.6
13.2
0.06
住院
64.3
心血管病住院
49.9
心衰恶化住院
26.8
室性心律失常和
4.2
猝死
67.1
0.006
54.4
<0.001
34.7
<0.001
4.3
NS
洋地黄在心力衰竭治疗应用要点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
(二)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
▪ 兴奋心脏1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 ▪ 右旋体兴奋血管2受体,降低外周阻力 ▪ 左旋体兴奋节后1受体,减小静脉床容量,增加回心
血量
用法:2.5μg/min.kg开始,逐渐加量,最大可达15μg/min.kg, 可与多巴胺、硝普钠、氨力农等同用
预计观察5年, 实际3.5年结束 结果:①两组心血管死亡率均为30%(P=0.80)
②心衰恶化住院率: 地高辛组下降28% ③对重症EF<0.25者(Ⅲ-Ⅳ级),获益更大
地高辛改善症状,减少再住院,对死亡率中性影响
N Eng J Med 1997;336:525-533
DIG试验结果
事件 总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