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Sep.2012第29卷第9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29
No.9
论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
曹英华,张
燕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是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本文从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方面提
出了高等师范英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英语教学改革的角度探讨了改善高师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学改革收稿日期:2012-07-03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9-0097-03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06BE06)
作者简介:曹英华(1966-),女,湖北黄冈人,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张
燕(1978-),女,湖北黄冈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管理。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人
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这一切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
的交流、
碰撞与合作,也给我国英语专业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正在对
教育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英语教师,专业教学更应该借鉴和吸收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精
华,
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二、高师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
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
型英语人才”。[1]可见,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而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学英语
教师。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正确引导必然
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深远的影响。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地位。
从专业特点来看,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
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丰富了语言表达
的方式。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早
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 )就在其著作
《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2]
。因此,学习语言就必然意味着要了解这门语言所深深扎
根的文化背景。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
观、
价值观。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获得了开拓的视野,精神境界得到了有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大纲中对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提出的要求是符合语言
学习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的,也是完善外语人才培养途径的有力保障。
从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看,如今很多学生只
把掌握英语技能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往往采取模仿、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等方式。疯狂英语等简易、见效快的资料成了学生的法宝,这些资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但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及家长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影响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借口,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而删减了英美文学选读、诗歌赏析、西方文化等传统经典的人文课程,错误引导学生将掌握技能作为唯一目标,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以致学生人文素质下降,道德水平滑坡,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为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也给高师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在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怎样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
79·
教育和培养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在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
1.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凸显人文教育的办学理念
对于高度体制化的高等教育而言,课程设置是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我们能在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人文精神的输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普遍的情况是专业课时被整体压缩。由于我们一直以来强调英语的“工具”的实用性,在已经被压缩的专业总课时中大部分课时仍然被放在了技能训练中。这种以技能训练课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它在整体上偏重技能训练,而轻视知识吸纳的连贯性,缺乏学术的内涵和深度,缺乏对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3]。为了满足新时代对英语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克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办学思想,探索建立一个以文学、语言学、翻译和英语国家研究为主体,以学科教育而不是技能训练为导向,致力于实施人文教育,扩展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本科课程体系[4]。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需要考虑哪些课程可以压缩,哪些课程可以削减,以便腾出时间开设更多的人文课程。
例如,黄冈师范学院英语系在学校每两年一度的教学计划修订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人文教育的理念,积极探索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适当压缩了泛读、听力、精读和口语的课时。被压缩的课时分流到了课外,我们在课外进行指导性讲座,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自主学习,这样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会因为课时的减少而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我们重点建设了一系列的有质量的人文通识课程,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美国当代社会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中西文化对比等突出“文”的课程。当然,对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开设中国文学、文化课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东西方文化互动和交流。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而对自己的文化却知之甚少。我们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选修如中华文化史、中华文明经典导读、汉语古典文学、汉语现当代文学等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汉语修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古汉语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端雅之美”,“它似乎不必借助于任何无用的辅助手段就能表达出完整而纯洁的思想”。[5]学习汉语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这对英语学习也是不无好处的。
2.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学生主体性观点。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学习策略、个性和人文精神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建构知识的过程[6]。
(1)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前,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解重点、语言点、文化知识点设计成问题,随机抽查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该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讨论式”教学方法:首先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就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失业、求职、代沟、环境等社会现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课堂讨论。该方法能有效改善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研究式”教学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借助字典自学生词,掌握单词的不同意义以及不同用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相关资料;由学生自发组成“pair group”、“square group”等不同规模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词汇、阅读、翻译等作业。该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抛弃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角色互换,由学生当“老师”,模仿教师的授课步骤和授课方式,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教师则作为“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长处与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该方法旨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教学理念,逐步树立先进、科学的“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由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探索,研究开发适合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课程多媒体授课时数达到100%。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探索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不断完善基于校园网络平台的英语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各种形式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教与学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强化和优化基于校园的英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实践和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使教
·
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