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治疗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摘要】根据肝炎病毒的不同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称a、b、c、d,e型肝炎)。
五型肝炎除病原学不同外,传播方式及预防方法不相同。
现分述如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中图分类号】r 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425- 01
病毒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产生的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些病人可能由此引发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从而危及生命。
由于病毒性肝炎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我疾控中心门诊部近2年对来就诊患者统计,有60%以上患者带有不同程度的乙肝病毒,而大部分患者对此病预防知识一概不知,笔者认为现将有关知识与同志们一起探讨,介绍给广大读者与患者。
1 甲型肝炎
1.1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是典型的粪—口途径传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1.1 日常生活接触:卫生条件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特别是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差,居住拥挤的集体单位或家庭,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容易发生。
1.1.2 经水传播:农村地区,特别是粪便及水的管理较差的地区,
雨季时冲刷粪便流入水源常可弓i起肝炎流行,这也是形成甲型肝炎地方性流行的主要原因。
1.1.3 经食物传播:甲型肝炎经食物传播有两种形式,一类是从受到甲肝病毒污染的海水中捕获的水产品,如蛤类、牡蛎、毛蚶、泥蚶等,进食时加热不充分,造成肝炎传播。
另一类是食物制备过程中受到甲肝病毒感染的污染。
1.2 预防措施
1.2.1 病人管理:隔离治疗是防制甲型肝炎的一个措施。
最好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隔离,隔离时间自发病起3周。
当病人住院后,病家要做一次终末消毒以减少继发传染的可能,对居住拥挤的家庭尤为重要。
如果留在家中治疗就要做随时消毒工作。
发现病人后及时做出疫情报告。
1.2.2 有效地控制传播途径:在甲型肝炎水型或食物型流行时如能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如封闭水源,加氯消毒饮水或禁止销售污染的食物,疫情可以很快下降。
在农村地区加强粪便管理和改善饮水卫生是控制甲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此外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对减少甲型肝炎的接触型传播也是十分重要的。
2 乙型肝炎
2.1 传播途径
2.1.1 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慢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浓度很高,微量血液进入易感者机体即可引起感染。
各
种注射过程,由于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均可造成传播。
血液制品生产前未进行hbsag筛查,生产中未采取有效的灭活措施,有可能因应用血液制品造成传播。
2.1.2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指母亲是病毒携带者通过子宫内,生产过程中及产后早期喂养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婴j乙。
通过产程中传播的危险性最大,感染机会最高,约占新生儿感染的80%,2.1.3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及携带者可能通过唾液、精液、月经血等多种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在长期密切和日常生活接触中,可经过轻微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
2.1.4 性接触者,目前已将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std)之一。
2.2 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的预防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和合理使用乙型肝炎疫苗相结合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2.2.1 病人管理:确诊乙型肝炎病人后应及时进行疫情报告,对病人隔离治疗。
急性病人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恢复工作;从事饮食行业或保育工作者,痊愈后观察半年后,可恢复原工作。
对慢性肝炎患者一律调离保育和直接接触入口食品、食具的工作。
2.2.2 hbsag携带者管理:携带者除了不能参加献血和担任保育和直接接触入口食品、食具的工作外,可照常参加工作学习,但要
加强随访。
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及行业卫生、个人用具(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等)专用。
2.2.3 献血员严格筛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2.2.4 防止医源性传播医疗机构应当有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注射器实行每人一针一管,有条件时应建立肝炎专科门诊和病房。
2.2.5 阻断母婴传播:孕妇产前应做乙型肝炎病毒检查,,如果hbsag阳性,尤其hbeag同时阳性者,应住院分娩尽可能防止分娩过程中胎盘创伤及母血污染新生儿破损皮肤粘膜。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2.2.6 乙型肝炎疫苗自动免疫;我国自199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不做孕妇hbsag筛查地区,所有新生儿接种10微克三针免疫,做孕妇hbsag筛查地区,对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第一针接种30微克,第二、三针接种10微克。
学龄前儿童(hbsag阴性者)免疫接种10微克三针免疫接种疗程为0、l、6月三针间隔接种法。
3 丙型肝炎
3.1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经过血液之血液制品针头、注射器等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的可能性不大,家庭密切接触传播及性传播呈有报告,但尚待进一步证实,约有40%的丙型肝炎感染者查不出传播途径。
3.2 预防措施
对献血员进行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筛选,阳性者不得献血,不能进行上述指标检测的地区,可采用alt和抗—hbc两个间接指标代替,因为alt异常和抗—hbc阳性者中,丙型肝炎慢性病人和携带者的比例较大。
4 丁型肝炎
4.1 传播途径
经血和血制品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围生期传播。
4.2 预防措施
同乙型肝炎预防措施。
5 戊型肝炎
5.1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
5.2 预防措施
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普通免疫球蛋白对本病无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