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思考
我国环评审批中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我国环评审批中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关键词:环评;审批;问题;对策一、引言我国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引入并实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审批制度,因其在保障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合理性,指导环保措施设计,强化环境准入和引导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现行环评制度自身局限性凸显,尤其是建设项目环評审批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之一,环评审批更应该坚持最严格的审批标准。
二、环评审批现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自建立以来对环境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实施过程中也随着不断完善的同时逐渐教条化、繁琐化,环评的审批过程也越来越复杂。
由于前期的准入和审批过严,而事中事后的监管不足,导致前期的准入逐渐演变为“文字游戏”。
1979年我国制定的首部《环境保护法》中首次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2016年7月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21次会议对环评法其进行重新修订,新法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出于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的目的,简化了项目环评的行政审批要求,有效优化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
2016年7月15日,环保部发布《“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方案要求优化环评审批,合理划分审批权限,环境保护部主要负责审批涉及跨省(区、市)、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或存在重大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省级环保部门应结合垂直管理改革要求和地方承接能力,依法划分行政区域内环评分级审批权限,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环评审批原则框架体系。
2016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立项核准前置条件正式取消环评批复。
2017年7月1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主要规定有:将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的报批时间由可行性研究阶段调整为开工建设前等。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综述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综述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自这一制度实施至今,环境影响评价有效了避免我国经济发展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障[1]。
根据我国最新出台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条例中,环境评价对保护环境的影响力依然属于最有优势的措施[2]。
但同时,相较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我国的环评制度起步时间较晚,在一些内容和细节上都存在着不足,亟待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因此本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综述。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存在问题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1979年,当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在立法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做以规定,此后,我国不断修订发行不同的法规条例,直至2003年颁布施行的我国首部《环境影响评价法》,它不仅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程序等细节进行了更为系统、明确的规定,还首次对政府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做出规定。
2018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公众参与机制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推进和规范,这对政府依法、民主地决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至此,我国已初步建成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核心,环境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共同构建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
现阶段,中国的环境评价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一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水平不高。
二是一些环境影响评价术语在建设项目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是环境评估单元存在难以掌握评估水平和深度范围。
四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估的程度不高。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环境保护部门依然是所有部门中比较薄弱的一个。
人力、财力等方面可能都或多或少的远不及其他部门,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实行政策都太过艰难,尤其是有些过于贫穷的地区,没有财力的支持更是寸步难行。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的出现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的作用是评估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以便在实施前及时发现、评估和控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同时保障企业正常经营。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予以完善。
一、法规监管缺位尽管中国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但这些法规的监管和执行,却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很多企业仍存在环境影响问题,而相关法规对这些企业的惩罚机制欠缺有效性,导致许多企业纵容污染和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环保部门对企业的执法工作也比较被动,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人员资源,造成监管效果不佳。
二、规范性标准不足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技术性评估,而技术性评估需要基于更为规范的标准。
当前,虽然国家制定了许多环保标准,但缺乏具体的执行细则和规范性指导,导致企业和环保部门在具体标准执行过程中缺乏更多信息和决策支持。
三、缺少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公众参与关注度不足。
这导致公众在参与过程中的发言权和听取权不足,易导致企业和政府部门对环境问题的疏忽。
四、环境风险管理不足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日渐成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当前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中,环境风险管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指导,难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识别和管理环境风险。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环境和人民的权益,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障,我们需要根据实践和需求,完善法规内容,并加强法规监管和公众参与等环节。
其中,建议完善法规规范性标准,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与会议中对公众参与的支持和保障,着力构建全面、全方位的环保立法政策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环保事业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哪些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预防和减轻项目建设和各类开发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这一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环评制度的执行力度存在不足。
在一些地区,部分项目为了赶进度、节省成本,在未完成环评或环评不达标时就匆忙上马。
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有时不够严格,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相对较弱,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这导致一些企业对环评制度不够重视,心存侥幸,认为即使违规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其次,环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环评过程中,对于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往往依赖于一定的模型和数据,但这些模型和数据可能存在局限性。
例如,某些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完全通过现有模型准确反映,导致环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同时,环评中对于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和累积效应的考虑不够充分,可能只关注了短期的、直接的环境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长期的生态破坏。
再者,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法律规定了公众在环评中有参与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公众获取环评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公众对相关项目的了解不足。
此外,公众意见的反馈和处理机制也不够健全,使得公众的意见难以真正影响到环评的决策过程,公众参与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另外,环评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也面临挑战。
部分环评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受到项目建设方的影响,在环评过程中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
一些环评机构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影响了环评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
环评审批流程繁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环评审批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审批时间过长,不仅增加了项目的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可能影响项目的推进效率。
在一些情况下,繁琐的审批流程还可能导致一些项目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错失发展机遇。
还有,环评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衔接不够紧密。
例如,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等制度之间存在协调不畅的情况,导致制度之间的重复和冲突,影响了整体的环境管理效果。
谈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及建议
谈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及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本文将从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和建议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1. 环境风险日益增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排放、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日益严重,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环境风险。
2. 环境标准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确保评价结果符合最新的环境标准要求。
3. 评价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包括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评价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评价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社会舆论的监督呼声不断增强随着社会舆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舆论的监督呼声对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工作需要更加公平、公正地进行,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1. 加强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了应对环境风险的增加和环境标准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加强技术研究,提高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专业评价人员,确保评价工作的质量。
2.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法律法规在新形势下,需要不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确保评价工作能够符合最新的环境标准要求,提高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 加强社会沟通和舆论监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积极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评价的公开透明度,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4. 推动绿色发展,减少环境压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与绿色发展理念结合,积极推动企业和项目转型升级,减少环境压力,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为评价工作提供更好的基础。
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
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随着我国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于各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也逐渐完善。
为了使环评制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确保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在进行环评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客观性。
环评本质上是一种科学评估活动,其目的是评估某种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决策。
因此,环评必须建立在科学和客观的基础之上,必须遵循科学评估流程、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评的结果真实可信、公正客观。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环评制度来加强对环保问题的管理。
环保问题既是国际问题,也是我国日益严峻的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环保需要优先考虑,同时其管理也需要更加精细化。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完善的环评制度,对环保问题进行全面考虑与规范管理。
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环保体系,监督各项环保政策的全面实施,用法律手段检测环保问题,并对环保问题进行严格处理,这些措施都需要在环评制度的基础上实现。
另外,我们需要注重环评的社会效益。
环评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保护工具,更是一种社会效益体现。
它不仅可以为环保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更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建设规划的制定、生产流程的优化等工作中,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向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化。
我们的目标是要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利益,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最后,我们需要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
环评是政府对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查,其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保证。
因此,政府在环评制度中应起到重要的监管和协调作用。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监管和审核,提高环评机构的审查和评估水平,同时加强环评结果的有效传达和监督控制,防止环评结果失实、失真、失效,保证环评工作的科学客观性和系统性。
综上所述,环评制度的完善,需要注重科学性和客观性;加强对环保问题的管理;注重环评的社会效益;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浅谈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方向
浅谈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方向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工作不断提升至新的层次,目前在全球国家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当从全方位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出发点,通过围绕全方面的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对我国目前阶段推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分析,并基于清单式环境管理模式上,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促进我国生态环保治理向空间管控的转变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引言与国际上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较,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事业的推行是比较晚的,其中,我国在1979年推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一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该方法规定在不断地发展进程当中,也逐步地完善起来。
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给出了很明确的方向,基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要思想,可以说是为我国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1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分析1.1探索过程过多地侧重于微观层面《环境保护法》这一相关规定是在2014年所修订并完成推行的,我国各相关职能单位在对各项经济、技术政策进行制定的过程当中,是需要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进去的,并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管理情况与专家的意见。
在《环境影响评价法》这一规定当中,首先旗帜鲜明地指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大型城市规划以及大型的建设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关于政策方面,是还没有被纳入的。
在许多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当中,主要以规划以及建设项目的环评为核心,尤其是建设项目方面的环境评价是最关键的部分。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当中,从规划环评的实际开展进程来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出的环评结论以及相关意见在实践当中,其刚性约束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在落实方面也频频受阻。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1.评价标准不够严格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评价标准不够严格的问题。
一些评价标准过于宽松,容易导致一些影响较大的项目被通过,从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另一些评价标准过于笼统,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2.评价过程缺乏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的程度不够,导致评价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公众对环评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被忽视,容易导致环评结果与公众的期望产生矛盾,最终影响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3.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在一些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中,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比较突出。
评价过程中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数据收集和分析不够全面,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对环境保护产生误导作用。
1.加强评价标准建设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评价标准不够严格的问题,应加强对评价标准的建设和修订工作。
通过完善评价标准,明确环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使得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和严格,从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促进公众参与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应当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的机制建设。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众在环评项目中的参与权利,加强对公众参与的组织宣传和培训,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确保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尊重,从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针对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应加强评价过程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通过提升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评价标准、公众参与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等方面。
为了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评价标准的建设、促进公众参与和加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从而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环境法三同时制度的分析与反思
对我国环境法三同时制度的分析与反思环境法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它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审批制度和环境监察制度组成,旨在通过综合运用这三项制度,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全面管理和监管。
然而,长期以来,环境法三同时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与反思。
首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法三同时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要求在建设项目实施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环境保护措施的决策。
这一制度的出台,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不规范行为,环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了质疑。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可能会对环评报告进行干预,造成环保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评报告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其真实可靠。
其次,环境保护审批制度是环境法三同时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建设项目在实施前必须获得环保部门的审批,并按照审批结果进行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建设项目的环境行为,防止环境破坏。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一些环保部门的不作为或者行为不当,导致一些建设项目未经环保审批就开始实施,或者在实施过程中违规行为被发现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环境保护审批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因此,需要加强对环保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环保审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环境监察制度是环境法三同时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行为进行定期监察,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罚和整改。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防止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环保监察力量的不足、监察范围的狭窄以及监察手段的单一等问题,导致一些建设项目的环境违法行为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因此,需要加强环境监察力量的建设,扩大监察范围,开展多种手段的监察方式,提高监察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几点建议
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几点建议【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进行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对该活动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制定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害的措施,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报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各项规定的总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防止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措施,最早由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提出推行。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具体问题;改进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多年来,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区域削减等原则,有效地控制了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了中国环境质量没有恶化,局部地区还有所改善。
但是,无可回避的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仍有许多方面亟待改进。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1.1是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对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解不深。
有些地方为发展经济,在招商引资中,不管项目有无污染,只要来投资就批准。
有些地方领导出面干预,限期办理相关手续。
有的片面强调简化审批。
1.2是不依法行政,执法不严现象屡禁不止。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执法不严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有的还比较严重。
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2.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几点建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决策方式的改革,是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健全环境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管理,防止新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现代环境法的主要内容,对于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虽然我国在环境影响制度建设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但是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具体论述如下:2.1设立专门的环境审批机构以完善审批机关对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在某种意义上的重合问题应明确具体的编制机关,设立专门的审批机构。
深度环评改革之路的思考 一位十余年从业者的呕心总结
深度环评改革之路的思考——一位十余年从业者的呕心总结!作为一个从业十余年的环评工作者,有幸深入接触环评的同时,也因工作经历的原因,深入了解过“建设项目”其它审批过程,了解过国内外各类企业的环境管理,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与环评面临的“困境”,因而对“环评”的改革之路做点剖析,提出些个人建议。
因为绝大多数从业者对于法规政策仅是从“执行”的角度来理解和思考,而很少从“为何如此”和“顶层设计”的思路来思考。
以下提出的诸多问题并非是没有答案,而是要借助这些问题探讨这些答案是否合理,在法理逻辑上是否有缺陷或是不足,是否应该有更好的解决思路。
背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建立以来对环境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实施过程中也随着不断完善的同时逐渐教条化、繁琐化,环评的审批过程也越来越复杂。
由于前期的准入和审批过严,而事中事后的监管不足,导致前期的准入逐渐演变为“文字游戏”。
很多不具备可操作性的环保措施也被写到“环评”,比如零排放、处理效率高达98%甚至更高等,又因为后期没监管不足让人们对“环评”的价值产生怀疑。
环评中诸多与环境影响无关的内容也被纳入,“放之四海而皆准”却严重缺乏针对性,不仅让企业不满,环评工作者也觉得这份工作严重缺乏“价值”。
另外,长时间的编制与审批过程造成投产的滞后也被人所诟病。
鉴于以上原因,环保部也启动了针对环评制度的改革,树立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环评有效性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为手段的改革总路线。
一、环评面临的困境1. 到底哪些项目需要环评?尽管我们有《环境影响评价法》作为指导,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作为有效的实施手段,但是对于那些“不起眼”的小项目到底需不需要环评,在业界和主管部门这里却无法达成共识,而这些“小”问题却是绝大多数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企业面临“微调细改”等问题时多是无所适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篇一: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完善】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则首创于美国。
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邦政府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制度。
根据该法第一章第二节的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机关在制定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立法议案和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时,应由负责官员提供一份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到70年代末美国绝大多数州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77年,纽约州还制定了专门的《环境质量评价法》。
1987年美国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程序的条例》。
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以后,很快得到其它国家的重视,并为许多国家所采用。
瑞典在其1969年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日本于1972年6月6日由内阁批准了公共工程的环境保护办法,首次引入环境影响评价思想。
澳大利亚于1974年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法国于1976年通过的《自然保护法》第2条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英国于1988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进入90年代以后,德国于1990年、加拿大于1992年,日本于1997年也先后制定了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名称的专门法律。
俄罗斯也于1994年制定了《俄罗斯联邦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亦有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或条例。
据统计,到1996年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制定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为多数国家的国内立法所吸收,而且也已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条约所采纳,如在《跨国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中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逐步成为一项各国以及国际社会通用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我国开始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逐项评价,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并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保障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1. 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建设项目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如产生噪声、钢结构工程风险、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则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制定建设项目前,对各种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制定建设项目前,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避免了盲目建设,降低了项目的风险,保证了项目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3. 法律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单位必须依法依规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经批准后方可开展项目建设。
凡是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
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保障环境的同时,也很好地保障了法律的尊严。
1、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进行的,必须具体分析每个影响因素对环境进行影响的潜力。
环境影响预测的核心是确定当建设计划实施后可能对本地区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评价是根据预测结果,以及环评标准评价体系,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2、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科学的保护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3、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包括建设项目的介绍、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等详细内容。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内容、范围进行编写,报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足与改进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1.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过窄我国环评立法思想还不够解放,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必要进一步充实,使环境影响评价从点源评价扩大到面源评价,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进行评价。
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作了规定,主要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但对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未涉及。
2.环境影响评价缺乏替代方案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缺乏替代方案的规定,使评价单位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是“唯一”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这样就可能使决策部门和公众无从选择,只能按照此方案做出评价,即使有别的可供替代的方案,也只能按提供的唯一的方案进行评价,这样就会使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作用降低。
3.评审体制的规定存在不足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各地就有可能因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利益,尤其是牺牲与其邻近的它地的生态利益,如在与它地接壤处建立废弃物仓库等。
这样,一些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项目,就有可能会通过各地自己的审批而被准许付诸实施,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名存实亡。
4.环境评价的审批不健全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登记表由行业主管部门预审,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登记表由具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合的,这容易使政府为了地方、短期的目标而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为,滋生腐败。
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又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机制,这就很有可能导致行政审批权力过大而引起腐败的产生。
5.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的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在一些重大的环境立法中都没有体现,这也是造成我国环保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在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虽实行了公众参与机制,但广度、深度不够,且多数由公众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环境权益要求;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也只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中进行,而在政府审批决策时,很少组织听证会等形式的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和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和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
那么,环境影响评价是怎样被规范的呢?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萌芽早期,由于环保意识的不足,更不要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到70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于1970年通过“国家环保法”,正式将其确立为一种程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问题得以更好地解决。
1980年代,中国开始在国内试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先后在10多个省市开展了相关工作。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1989年起,我国陆续颁布《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旨在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范。
《环保法》指出,建设项目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书应当提交环保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向社会公开。
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应当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环评的内容、程序、审批和监督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其中,对于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评价指标、投资安排的限制等做了准确的阐述。
《城市规划法》对于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也有了更具体的要求。
建设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分析和评价。
环评结果应当贯彻到规划的各个环节,影响规划的修改和设计。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关制度为了更好地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我国还出台了相关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环保部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
该办法对环评的组织实施、严格审批程序、评价指标的选择、报告书的审核等方面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定。
除此之外,各个省市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不同地区的制度有所不同,但都基本遵循国家层面的法规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改进。
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尽管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日趋完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1.环评报告书的质量存在差异。
谈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及建议
谈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挑战及建议1. 环保意识薄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人更加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许多人对于环保意识并不强烈,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义不甚了解,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2. 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还不够完善,环保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容易导致工作的执行不力。
3. 专业人才缺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来进行评估和分析,然而目前我国的环保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4. 社会参与度不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结果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然而目前社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工作的执行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
1. 提高环保意识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加强环保教育、环保宣传,培养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大家能够意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环保活动。
3. 增加环保专业人才培养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更多的人投身环保事业,加强对环保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环保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4. 提高社会参与度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对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教育和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五、结语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些挑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些挑战,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环保的胜利,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新政策形势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展思考
新政策形势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展思考随着国家环保政策不断更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政策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聚焦主业、探索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首先,要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在新环保法的要求下,各地环评工作进一步加强,涉及范围也更加广泛。
因此,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不仅是一项法定职责,更是环保事业的重要支撑。
其次,要紧紧围绕新的环保政策,探索创新。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环评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发掘和发挥专家组的作用,重视参与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完善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公正、权威。
第三,要加强协调和沟通。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特别是涉及到不同领域和不同部门的工程项目。
因此,环评工作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制,确保各方面的意见和情况得到充分反映和考虑,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最后,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环评工作的重要性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企业部门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强化环评工作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提高社会公众对环评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综上所述,在新的政策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要更加注重专业性、创新性、协调性和公开性,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环保事业的发展。
我对环评的理解和建议
我的理解和建议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方法,确定、说明和预测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简而言之,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环境素质优劣的定量评述。
这种定量评述往往以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或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本底值作为依据,将环境素质的优劣转化为定量的可比数值,最终以标明环境受污染的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推行,收到了明显效果。
第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新污染的两项主要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在保证建设项目选址的合理性上起了突出作用。
因为,评价结果证明虽然投资效果好,但由于布局不合理,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影响长远发展的项目,就不能同意建设,必须另选地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可以对开发建设项目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控制新污染。
第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步骤和程序都贯穿在基本建设各个阶段,使计划管理、经济管理、建设管理都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从而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轨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第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由于具备较齐全的实验测试条件,容易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工程设计单位由于熟悉国内外该类工程项目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做到技术、经济上的可行、合理;而管理单位则熟悉各种法规,就便于组织协调和监督。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目前,我国在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时间滞后。
往往由于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等背景资料欠缺,需要做大量的调查、收集和测试工作,就得花费较长时间。
浅谈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环评影响评价是我国关于建设项目在环境管理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自1973年首先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以来,它在贯彻“以防为主”的环保方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合理企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调查,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看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建议科技水平的持续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社会经济取得巨大的收获,但同时却也造成了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环保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能得到根本改变,仍有不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差、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土壤污染也逐渐体现出来,生态系统功能出现退化,且逐步呈现出区域性和流域性的特点。
笔者提出有关的建议,希望可以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提供参加意见,让其更加适应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
1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1.1环评的编制时间的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项目应该在建设前办理各种手续,环评是其中之一。
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2号)第9条“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建设前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建设项目的环评报告是在开工建设后才通过当地环评主管部门的审批。
1.2环保行政部门对于环评的不作为最近几年环评行业一直在改革,环保行政部门对拟编制的环评报告要求建设单位作出实施环评文件中所提措施的承诺等,但缺乏法律依据。
此外,部分地区环评报告的审批权限已由生态环境局移交到行政审批局,由于主管部门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足以支撑环评报告的审批工作,审批环评文件时会组织专家评审,由于专家大多对项目本身及环评工作并不熟悉,审阅环评报告时间过短,无法对报告中的很多数据进行核对,对环评文件的编制内容把关不严,评审意见大多无价值也不具操作性,部分环评文件技术评审专家未真正发挥技术把关作用,为认真履行专家职责。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完善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完善(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5级法学贵州贵阳550003)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1-00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中国环境保护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制度。
但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部法律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本文着重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缺陷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的预断评价,是指在进行某项人为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则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而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之一,也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
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公开进行调查并听取公众对评价程序的意见,便于环境影响评价赢得公众支持,能够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促进决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
但总的来看,我国法律制度中缺少公众参与的具体规定。
实践操作中,环境影响评价是由政府主导并组织的,此工作往往被视为组织编制机关的内部工作,公众往往也说不了什么,公众缺乏实质性的参与,多流于形式。
具体缺陷如下:1.缺乏信息的及时告知。
目前很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公众参与之前常常不能将项目的建设情况,包括建设规模,工程的具体内容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等信息详细地、明晰地向群众传递。
由于缺少对项目情况的全面了解,群众意见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就大打折扣,并由此使得知情权难以得到落实,监督权亦无从谈起。
2.参与方式单一。
目前所采取的公众参与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向有关人员发放设计千篇一律的征求意见表格,回收后加以初步或简单的汇总,就将其作为公众意见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