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六法
朱子读书六法

朱子读书六法朱子是中国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大师,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人。
朱子读书六法是朱子教育的精髓之一,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六法包括:1.格物致知: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达到认知事物的目的。
2.诚意正心: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品质,包括心无杂念、真诚地对待学问和人际交往等。
3.修身齐家:一个人必须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家。
他强调认清道德价值,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善美”,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4.治国平天下:人们应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时也应该有一颗爱国心,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5.事业为公:事业为公是指每个人都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己任,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为社会做出贡献。
6.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凭借实践反之对理论的检验,同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让自己更加全面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持和发展。
朱子读书六法的精髓在于它强调了从个人到社会层面的几个方面。
首先,这是一种悟性哲学,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来了解世界。
其次,这是一种道德哲学,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和对公共利益的贡献。
最后,这也是一种教育哲学,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朱子读书六法的指导意义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全面的思考和行动,培养出品德高尚、独立思考的人才。
在当代,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倡导和实践这些思想,通过学习这些朱子读书六法的精髓,提高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水平,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朱子读书六法已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思想传承,不仅是一种精神成果,更是一种值得我们在现代学习的优秀文化传统。
朱子读书六法

朱子读书六法朱子读书六法是中国古代儒学大师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
朱子是南宋时期儒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读书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经典文献。
第一法是“格物致知”。
朱子认为,通过观察物象,可以获得世界的真实和本质。
他提倡人们要学会去观察和思考,通过感官的触觉、视觉、听觉等方式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
第二法是“致知明志”。
朱子强调,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向。
他认为,人们应该将知识用于实践,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使读书的意义得到体现。
第三法是“诚意正心”。
朱子提倡人们阅读时要具备真诚的态度和正确的心态。
他认为,诚意是获取真知的前提,只有心存真诚和善意,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经典文献中的内涵。
同时,要有正确的心态,超越个人的兴趣和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去读书,才能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法是“明辨是非”。
朱子强调人们在阅读时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提倡人们要学会分析和辨别不同观点的优劣,明辨真伪,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中。
只有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真正从读书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第五法是“笃志修身”。
朱子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
他提倡人们要有追求卓越的志向,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通过读书,可以培养出自律、谦虚、勤奋和坚定的品格,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六法是“尽心尽力”。
朱子认为,读书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要全力以赴。
他提倡人们要以最大的热情和精力去读书,尽心尽力地去理解和领悟经典文献。
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时间,才能真正领略到读书的乐趣和意义。
朱子读书六法是一套综合性的读书方法,为后世读书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文献的阅读,也可以应用到现代读书的过程中。
通过遵循这些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中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修养水平,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
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
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
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
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
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
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之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我们从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⑵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
⑶是说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
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
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
2、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
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
朱熹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
杨平教授讲“读书六法”

杨平教授讲“读书六法”作者:王欢欢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第06期有小学生说,老师和家长常常耳提面命,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可是,一本书潦草看完,总感觉自己只是走马观花,读是读了,却未得深意精髓。
我们想,这位同学所表达的,一定是很多同学都有的共性问题。
于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找到解决之法,我们去请教了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杨平教授。
针对“不会读书”这个具体问题,杨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朱子读书六法”。
杨教授介绍,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主张,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朱熹去世后,他的学生从他的日常读书中归结出六种法则,这就是著名的“朱子读书法”。
这“六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同学们择其精要、从中获益。
循序渐进——读书要讲究次第“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因此,读书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逐步积累。
熟读精思——读书要积极记背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的真谛。
朱熹说:“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
”对于一本好书,应该“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
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熟读精思”的体现。
虚心涵泳——读书要尊重原著读书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不该自立坐标、先入为主。
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思考,不但要去理解书中内容,还要用心体会圣人的思想,反复揣摩圣人的话语,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
切己体察,读书要躬亲实践“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就是要求同学们不能只在字面上做工夫,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思想、经历结合起来,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着紧用力,读书要持之以恒读书不该急于求成,更不可拖拖拉拉、放松懈怠。
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学习的方法,“读诵受持,为人演说”。
学习的方法首先先读诵,熟悉了经文,我们才能在处世当中用经文来观照自己。
受持就是读熟了经典,放在心中,然后不断的对照自己,改正自己,这个是受持。
能不断改正,当自己一言一行都跟经典相应,就可以演说。
做出来的行为给世间人做榜样,表演,做的当中就在说法。
从我们的身上看到温良恭俭让,人家已经肯定、接受传统文化,这就是说法,这是身教胜过言教。
在朱子的《读书法》当中有提到,学习“循序渐进”,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心态就是不要求快,人一求快就有贪念,就有急躁、浮躁在里面。
所以圣贤人留给我们一句话讲到,“为学第一功夫”,从哪里下手?首先要下的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首先要把浮躁调伏。
什么时候调?什么时候降浮躁?随时随地。
《弟子规》说,“字不敬,心先病”,“宽转弯,勿触棱”,“宽为限”,这个都是在调急躁,“步从容,立端正”都是,写字一浮躁字就乱了。
随时都要调这个浮躁的心,循序渐进学,学一本就专在这一本,一门深入。
甚至于学一本当中,也从头到尾这样好好学,不要跳。
因为每一本书的编辑都有它很深的含义在里面,那都是这些圣贤人的设想,你假如跳来跳去,你就没有办法领受他这么安排对我们修学的考虑在哪里。
我们这一次主要深入什么?老祖宗传了五千年的文化,纲领都很简单,才能传那么久;你复杂了,人家记、传就不方便。
最重要的,五伦、八德。
我们其实这四十五天就是把我们五伦八德,做人的根、德行的根牢牢的扎住就对了。
有了这个根,再对一本经典深入的话,就能开智慧,但一定要先有这个德行的基础,不然深入再多的经典,还是会落到记问之学,因为它没有根。
其实我们注意看,很多在学术界里面,他也很能够讲这些经典,但是他家庭不一定幸福,他的儿子不一定听他的话,那就是因为他没有德行去感。
而且大家注意看,假如一个人没有真德行,哪怕他经典讲得再好,没有人会愿意跟他学,没有人愿意承传他的志向,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没志向,他是把这个学术的东西当作他谋生的工具而已。
读书方面的方法优选份

读书方面的方法优选份读书方面的方法 1读书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学习。
或许有人会问,学那么多科目作什么?其实每一种学科,都在培养一种观念和素质,例如:研究法律,懂得__;研究经济,了解供需;学数学,可以精确盘算;读文学,可以美化心灵;读历史,能够贯通古今;读地理,能够开阔视野。
如果都不学就是无知了。
由此可知,读书很重要。
读书的诀窍有:第一、以融会贯通为主旨: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读了等于没读。
清朝左宗棠教儿子读书要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能渐有所悟。
读到好书、有用的书,要认真钻研,以理解代替死背;真正了解,对自己才有帮助。
第二、以方法技巧为辅佐:读书除了眼到、口到、心到之外,也要有方法,才能有效率。
例如课堂上做随堂笔记,课后还要重新整理,找相关资料补充、注解,甚至作表解,这都是做学问的基本功夫。
此外,读过的书,经过分析,可以知道文章的脉络;透过演绎,懂得作者的思维,其它如综合、归纳等等,也都是有效读书的方法。
第三、以勤恳熟读为功效:所谓「勤能补拙」,只要不怕辛劳,必定有所成就。
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虽然天生口吃又迟钝,但是他勤恳熟读,熟背文章,常常思索文义,即使寒冬之夜,仍于案前勤读、苦思。
十年后,有天恍然大悟,变得聪颖异常。
他还以「一物不知,以为深耻」自勉,终成饱学鸿儒。
第四、以细心运用为实际:读书要能实际运用,才不枉费辛劳。
平时多读多看,并常写心得,多背佳句,跟别人讲话,就能言辞有内容,不会空乏枯燥。
读书,最主要是学做人处事,例如明白古训的孝悌礼义精神,落实在生活中,就能使家庭幸福、朋友和睦、社会和谐。
如果一个人拿了博士学位,却不懂得生活,不通人情,不算是会读书。
真正会读书的人,是能读熟「人事」,读懂「生命」,读通「生活」。
读书的诀窍有这四点:第一、以融会贯通为主旨,第二、以方法技巧为辅佐,第三、以勤恳熟读为功效,第四、以细心运用为实际。
朱熹读书六法

朱熹读书六法朱熹的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第一,重视基础教育;第二,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明人伦”;第三,讲究教育方法。
今天主要介绍下朱熹的读书六法。
对于怎样读书,朱熹十分重视,并发表了许多意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编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响。
“朱子读书法”六条的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学习应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2)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遍数上不能打马虎眼。
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要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
(3)虚心涵泳。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
这里的“虚心”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谦虚,而是说“知识归零”,要把自己以前那些已有的一知半解的知识,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排除掉,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学习。
这里的“虚”是动词,如果人的思想是个房子,在往房子里搬东西之前,先要把里面的破烂玩意儿全清扫干净,让它成为干净的空屋子,然后再把好东西往进搬。
(4)切己体察。
读书的时候要联系自我,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或者仅仅是为了考试混文凭,也就丧失了本义(5)着紧用力。
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
朱熹将读书比做“撑上水船,一篱不能放(6)居敬持志。
“居”就是保持在一种恒定的状态,如果我们常说什么事情“变动不居”,就是说它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但是,学习不能这样,学习要“居敬”,就是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持志,就是要有坚定的志向。
【多选题】朱熹特别重视读书的方法,提出主子读书六法,以下属于朱子读书方法的是( )。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切己体察D.深造自得【答案】AC。
解析:朱子读书六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选项B是孔子的教学方法;D是孟子的教学方法,故不选。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
前后分为四卷,约4万余字。
乾隆四十六年校刊本“提要”上说:“其书本朱子门人辅广所辑……后洪与熙又因而补订之,以辅氏原本为上卷,(即一、二卷);而以所续增者为下卷(即三、四卷)。
”就是说,这本书不是朱熹的原著,而是根据朱子“读书之要”,裙拾抄撮、归纳汇集而成。
原本系由其弟子辅广(字汉卿)集编,新本系由张洪与齐熙增补。
元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已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现分条加以略述,以利今人借鉴。
《编定朱子读书法原序》(四库全书·子部15卷)引晦庵(朱子别号)《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书读得多,自然心明眼亮;如池塘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水面就清亮得如明镜一般;如同一夜春水生发,蒙衡(即艋艟,古代战船名)巨舰,也好似一叶扁舟;不费一点力气地自由自在地在江中行驶。
《原序》称赞朱子读书道:“秦汉以来知读书者众矣,然皆不足以与闻斯道之传。
”“古圣贤非不言读书也,而每教人读书以穷理则至文公(即朱熹)而愈切。
”陈希周问朱子读书修学之门径:“先生曰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
治家有治家的道理,居官有居官的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
如水遇圆则圆,遇方而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
”这话说得十分通透。
读书穷理,读书明道,算是朱子读书法的纲领。
一、循序渐进这一条读书必须按照次序。
逐步推进。
其“序”有二:一是群书先后缓急之序,一是每书诵读考索之序。
他说.“群书先后缓急失其序,则迂回艰苦而不切于其身;每书诵读考索失其序,则匆遽急迫而无得于其心,皆非读书之法也。
”他在二者之中,尤其重视每书诵读考索之序。
群书之中,先《大学》,而后《论》、《孟》,然后《诗》、《书》、《礼》、《乐》、《春秋》。
书该如何读?看朱熹的读书六法

书该如何读?看朱熹的读书六法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然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功利,但它也反映出读书对于人的重要性。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广博见闻;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品行;读书还可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不同需求,不同个性的人们,都能在书籍中找到自己的一片独特天地。
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读书也不例外,书可以立志也可以丧志。
会读书读好书使人受益良多,滥读书读坏书让人受害不浅。
浩渺书海中,有圣贤大德的智慧之书熠熠发光,也有诲淫诲盗的邪书闪着毒蛇的鳞光,伺机危害人们。
面对鱼龙混杂的书海,最稳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读传世经典。
可如何读经典呢?同样一本书,同样一段话,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人得到的收获也是天差地别,更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即使勤奋认真,苦读终日也有可能“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2】,头脑浑浑噩噩,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可见,读书是一件好事,但如何读书是一件难事,更是一门学问。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南宋大儒,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读书方法,让我们看看朱熹对读书方法有着怎样的见解,从中窥知一二读书要义,或能有所裨益。
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朱熹的门徒与仰慕者,集朱熹平日之训,节选要点编排次序,定为读书法六条: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循序渐进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朱子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
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
如是则心定理明,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
”朱熹在这一段中主张看书要循序渐进,主要是三点:第一:就像一本书是按页码章节从头编写到尾,看书学习是有一定次序的,“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
中国教育史

孔子的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2、启发诱导3、因材施教孟子道德教育的方法1、存心寡欲2、持志养气3、反求诸己4、改过迁善5、磨练意志荀子关于教师的思想1、荀子特别注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强调尊师,主张“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2、认为教师职责是以礼仪、教化、士农工商。
4、在师生关系方面,荀子特别强调学生教对教师的尊敬和绝对服从。
5、荀子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学记》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2、启发诱导3、预时孙摩4、长善救失5、藏息相辅6、尊师重敬朱熹关于小学,大学的论述有什么内容?1、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岁~15岁为小学阶段,之后为大学教育阶段。
2、小学阶段重在“教事”,大学阶段“重在教理”。
3、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圣璞”。
4、在教育方法上,认为小学教育要先入为主,及早实施,要求生动形象。
朱熹注重指导弟子的读书学习?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冰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对朱熹的读书法要辩证来看1、积极: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在我们今天的人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消极: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具有局限性。
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他的读书法主要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的联系。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1、提出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2、儿童教育的内容包括“诗歌”、“洗礼”和读书,既增进知识,又陶冶性情改善体质。
3、教育方法,主张对于要“随人分限所及”因材施教。
王夫之教学思想1、因人而异2、施之有序3、学思相资以功王夫之教师思想1、必恒其事2、明人者先自明3、要“正言”“正行”“正教”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的意义,其次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
朱熹读书六法

◆循序渐进
(量力性和打基础)
◆熟读精思
(重视思考 )
◆虚心涵泳
(客观揣摩)
◆切己体察
(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
(积极奋发)
◆居敬持志
(精神专一,持志以恒 )
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
以二书(《论语》、《孟子》)言之,则通一 书而后又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 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第二,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 吞枣,急于求成。
字求其训(意义),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 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 。
第三,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 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熟读 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 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 为主,牵强附会。 所谓“涵泳”,就是品味的意思,是指 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 自家身上推究。 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 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
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救火治病
撑上水船
破釜沉舟
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 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 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 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思考与练习: 朱熹读书法对你今后的读书有何借鉴意义?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

古人谈读书课前交流: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交流一个话题,同学已经五年级了,在以往学习的过程中,大家有没有积累过一些读书的方法?预设:小结:这些都是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所积累的一些读书方法,其实从过去的《论语》《礼记》《吕氏春秋》以及到隋唐时期的诗词雅赋,还有后来的《岳阳楼记》《牡丹亭》《人间词话》,几千年来来,中国人一部又一部的文学史,也是中国人的读书史。
在这段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逐步的去积累摸索总结了读书方法,流传至今,影响后人。
2.那么大家在以前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积累过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预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名人名言让我对于读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些名句,谁为大家读一读。
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名句,他们共同说出了哪个词?这些语句都读出了哪个词?4.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去总结经典,你感受前人读书中所积累的经验,并且为今天所用。
小结导语:读书在于积累,读书在于开悟,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前人的的方法和经验,去指导我们今天自己的实践,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古人谈读书》,学习读书方法,观照读书态度。
(师写板书:古人谈读书)一、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齐读课题2.通过预习,同学们在本课中了解到都有哪些古人谈了读书呢?其实你看到的孔子其实是说这本书——《论语》介绍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一本书。
从春秋时期到宋朝再到后来的清朝,在岁月的积淀下,留下的是方法,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读书的魅力,去学习读书的方法,去端正自己的读书态度。
3.自由练读。
学生打开课本,自己反复读第一则古文的内容,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4.我们先看第一则内容,这几句都出自《论语》。
抽生读。
5.纠正字音,同桌互读检测。
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字需要大家注意,请读给你的同桌听。
6.抽生读,老师纠正。
7.全班齐读。
朱子读书六法读书心得

朱子读书六法读书心得朱子读书六法是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提出的读书方法论,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学习经验,分享一些关于朱子读书六法的心得体会。
"格物致知"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一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和实践的结果。
通过实际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观察现象等方式来验证知识的真实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
"致知明理"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二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哲学或逻辑学等课程时,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理解和把握概念、原理和推理过程。
第三,"诚意正心"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三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真诚和正直的态度。
只有真诚对待学习,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要保持严谨和正直的态度,不能偷懒或敷衍了事,以免产生错误的结果。
第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四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家庭责任感。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和家庭观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在学习社会科学时,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五,"治学修身"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五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术修养和学习方法。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习方法,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文学时,我们要注重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诗书礼乐"是朱子读书六法的第六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朱熹读书六法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国古代教育家朱熹(1130-1200)曾提出了六大读书原则,也就是“心法六法”,那就是读书时要善于“认真”、“耐心”、“模仿”、“反复”、“把细枝末节加以总结”、“通达”。
朱熹的读书六法,不仅对古代教育留下了重要精神,而且对当今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朱熹提出的“认真”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无旁骛,仔细认真,这能提高记忆效率,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要安静认真,仔细阅读,多花时间思考,不要着急跳过,不要把书本看得草草了事。
其次,朱熹提出的“耐心”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有耐心读书,不要想一下就放弃,要以一颗宽广的心态去面对。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有耐心地去读书,使他们更有耐心和恒心地读书,努力习得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三,朱熹提出的“模仿”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参照先人的学习效果和成果,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们要引以为戒,多模仿先人,吸取他们的优点,如有必要,可以教会学生参观学习先进的阅读者,从中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如快速有效阅读技巧等。
第四,朱熹提出的“反复”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形成知识的积累。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让他们细心阅读,要求他们做到“反复阅读,思考断句”。
第五,朱熹提出的“把细枝末节加以总结”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对读到的文章内容做出总结,以便于形成知识。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要仔细思考,做出总结,把文中的细枝末节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从著名的某篇小说中归纳整理出若干主题,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
最后,朱熹提出的“通达”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针对文章做出全面的分析,从而形成自己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从文章作者的思想观点出发,把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和拓展,并多做概括,使课文中的要点更清楚。
班级文明公约

班级文明公约一、求学,不时冷时热,要持之以恒二、言行,不浮躁轻妄,要稳重踏实三、律己,不放纵苟且,要防微杜渐四、待人,不狭隘争斗,要豁达利他五、遇挫,不自暴自弃,要自强不息六、受荣,不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七、受诲,不掩饰逃避,要改过加勉八、任职,不徇私懒散,要尽责为公班训: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
1、朱熹读书六法一、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精神专一,注意力高度集中。
所谓“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本中搜集有关材料。
二、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就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
所谓“渐进”,就是不能一味求快,而应按照课程逐字逐句逐章地去领会。
三、熟读精思。
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反复细读,直至滚瓜烂熟。
所谓“精思”,就是反复寻绎文心,使书中意若出已之心。
四、虚心涵泳。
就是用客观公正的态度,站在著书者的立场解释书意,而不应根据主观的意愿去揣测古人的本义。
接受著者平时简明的叙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
五、切已体察。
就是要求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已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指导自已的实践。
六、着紧用力。
就是要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上,并且坚持到底而不懈怠。
1: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3:请爱护这片圣洁的净土!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勤学,勤思,勤问,苦钻11. 一步二步三步步步高升,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向上。
12.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班训:良心无愧信心无畏,恒心无敌青春无悔班规:第一章班级基本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学会:一个中心是:以学习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纪律和卫生;三个学会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事。
鲁迅先生的“读书六法”

鲁迅先生的“读书六法”作者:隋欣媛来源:《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0年第03期今天王老师来家访,我正在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于是趁机问王老师:“老师,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酷爱读书,读书方法巧妙。
你能给我介绍一下他的读书方法吗?”王老师很高兴地说:“当然可以。
你对知识如此渴求,我怎么能不满足你的求知欲呢?其实啊,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主要有六种。
”1.多翻法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他认为这种多翻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影响,受骗上当;另外还有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2.博览法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写道:“……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他坚持博览群书。
他在年轻时,除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卉鸟兽、世界知识,几乎都读。
他说:“爱看书的青年,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博览群书,才能得到“多方面的优点”,学到更多的知识。
3.跳读法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
但遇到暂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先生认为,要“跳过去,再向前进”。
这样,读到后面“连前面的都明白了”。
读书要“先易后难”,不钻牛角尖。
书读多了,理解力就提高了,知识面就扩大了,先前不懂的疑問就会迎刃而解了。
4.设问法鲁迅先生读书,爱向自己提出问题。
他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给自己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例如:书上写的什么?自己对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细读,效果会更好些,这样边读边问,逐渐深入,会更有实效。
5.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
他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一个字。
“朱熹读书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朱熹读书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作者:周喆直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年第07期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也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中小学教材多有收录,学生对其人其诗都不陌生。
他一生酷爱读书,根据他的读书经验,其弟子总结出一套读书的方法,世称“朱子读书法”,又称“朱熹读书六法”。
一、“朱熹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凡读书,须有次序。
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细绎玩味”。
意思是读书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要稳扎稳打,弄懂了前面的语句,再接着读下面的才行。
2.熟读精思。
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读书要背诵,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直至熟稔课文,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熟读成诵”的读书方法。
只有把文章内容读得烂熟于心,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过滤,才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3.虚心涵泳。
朱熹主张“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
所谓“虚心”,他指的是要“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见”。
读书需要虚心,不要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则便穿凿之使合”。
即不要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读书,避免先入为主。
对书中的意思,要细心辨识琢磨,平心静气地玩味,别忙着下结论。
所谓“涵泳”,就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品味、仔细推敲,多读几个来回,深入领会文章的要旨。
4.切己体察。
朱子曰:“人道之门,是将自己个身人那个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读书要从自身出发体会书中内容,少作纸上功夫,以书反观自身,用理论联系实际,然后领会意旨,并身体力行,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覆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杨天宏中国古人将学习分为“耳学”和“眼学”,“耳学”是听,“眼学”是看。
贬义地说,“耳学”乃拾人牙慧,是低级阶段的学习方法,善学者应注重“眼学”而非“耳学”。
现在大学攻读学位是“耳学”和“眼学”并重,听老师授课,是为“耳学”,自己读书思考,是为“眼学”。
我们所强调的,是以“眼学”即自己读书为主。
但读书是有讲究的,并非所有人都会读书。
当初朱熹门人荟萃朱子平日训导,节序其要,得“读书六法”:一曰循序渐进;二曰熟读精思;三曰虚心涵咏;四曰切己体察;五曰着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
朱熹将读书与修身养性相结合,所授读书六法,前三法基本上是“读法”,后三法偏重心性修养方面的功夫,有类“用法”。
今略仿朱子,演绎六法。
然演绎亦有不同路数,朱熹说:“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晋人则不然,舍经而自作文。
”我做演绎,依违汉晋,未必伦类,但于各位同学读书学习有所助益,非所忌也。
一、出入法。
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语》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入”是寻求客观知识,了解作者表达的事实和见解,“出”是表现读书人的主观看法,读书应出入结合,主客观交互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程序上看,“入”是读书学习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读书的要求是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的“无成执”。
所谓“无成执”就是虚心,虚心即心要空,就是无成见。
器物惟其空才能装东西,人要虚心才能接受新知识。
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朱熹用“虚心涵咏”四个字对这段话作了概括,意思是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忌穿凿附会,不能想当然,就像用秤去称东西一样,是多少就是多少。
余英时解释说,读书“虚心”,首先是要“无我”。
可见,读书没有想法不行,想法太多有时也会成为掌握旧学新知的障碍。
但对已进入第二阶段的读书人来说,要求就不同了,就应有主见有自我,就要讲究“出”了。
读书为何要“出”?因为读书不只是要汲取知识,还应形成自己的见解,单纯学习模仿不可能在学术上有什么建树。
齐白石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言虽针对绘画,读书学习亦属同理。
而要能创新,读书时只“入”不“出”是不行的。
“出”的关键是要有思想,要不轻信他人的言说,借用西人的表述,就是要学会“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尼采主张“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开启了近代怀*本文系杨天宏教授2015年5月20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演讲稿。
疑主义的风气,并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思想学术。
胡适说,科学研究的第一个信条是“思想”,而思想的起点是“怀疑”。
书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有用的知识,也可能传达错误信息,未可轻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就史书而言,你敢说书上的东西都真实可信吗?会读书的人都知道不可尽信。
曾国藩读古代史书有关战争的记载,就产生了怀疑。
他说古代史家最受后人尊崇者莫过班、马,就才学言,“班固不逮司马子长远矣”。
但即便是司马迁,其《史记》也不尽可信。
他说《史记》最好的涉及战争的篇目是《淮阴侯传》,其中写得最精彩的韩信克敌制胜的办法为“沙囊壅潍”与“木罂渡河”,但两种办法均违反常识,不可置信。
他根据自己领军作战的经验判断,这是没有战争经验的司马迁采信传闻或纯出臆想。
在湘军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曾发生著名的“靖港之战”。
此战湘军惨败,曾国藩为总结教训,战后召集参战将领,命其讲述战役经过,结果言人人殊,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亲自参战的军人尚且如此,从未打过仗的文人更不待言。
由此曾国藩断言:“古来史书之言兵事者,皆好事文人以意为之,不知战争为何事,战阵为何物”,不可轻信。
关于史书记载不尽可靠,后现代史学提供很好的理论说明。
后现代史学有个十分经典的论述,认为人们读到的一切“历史”其实都只是文本(text),是认识中的历史,有人为即“伪”的因素,既然有伪,研究者就应去伪存真。
同学们学中国古史就知道,上古“三代”历史之所以被描述得无比辉煌,按照古史辨派顾颉刚等人的说法,是因为其中包含“层累堆积”的构成效应,有很多后世添加的成分。
至于中国近代史,相关记载更不尽可靠。
梁启超1920年代在清华当导师时曾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也矣!”作为当时当事人的记载也不免“将真迹放大”,可见读书时把握“出入法”中的“出”,学会“批判性阅读”,何等重要。
二、通读法。
书要从头至尾逐字逐句通读,一气呵成,方能理顺书中的繁复内容与叙事脉络,掌握作者的思想见解与论证方法,看出言内言外之意及曲径通幽之所在。
通读法的要领为“通读一书及一书一书通读”,具体办法为不读完一本书,不读第二本书。
朱熹说:“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各有其序,不可打乱,要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
”此乃读书最要方法。
但文史专业同学写文章找资料往往会形成“scan”即扫描阅读的习惯,并视之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其实严格地说这不是读书,是找东西,是在做傅斯年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那样的工作。
读书是另外一回事,是学习欣赏和批判。
欣赏要能领悟其高妙,批判要看出其破绽,这都不是随意翻翻就能达致目的的。
对于内涵丰富的书,尤须从头到尾认真读,不可凭兴趣爱好,或根据自己的需要,跳读或挑读。
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一文中谈到《金瓶梅》的读法,很有启发性,他说:“《金瓶梅》不可零星看,如零星,便只看其淫处也。
故须尽数日之间,一气看完,方知作者起伏层次,贯通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也。
凡人谓《金瓶》是淫书者,想必伊止知看其淫处也。
若我看此书,纯是一部史公文字。
”读语录、看他人引用的文字,都属于挑读、跳读,要害在于断章取义,很可能会歪曲作者的本意。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随着 IT 技术发展,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这很可能会导致人的智力下降,以致成为“脑残”。
我很赞成这一说法,只是认为“碎片化阅读”并不限于IT技术打造的“微阅读”,传统纸质书籍阅读时的挑读、跳读也是“碎片化阅读”。
我们知道,优秀的论著往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人文性及内在逻辑性,而挑读、跳读恰恰破坏了阅读对象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不可能把握其丰厚的内涵及作者的用意。
大家都认同读书学习是一种智力训练,既然碎片化阅读严重弱化了读书人所受训练,说这种阅读方式会使人“弱智”,并不夸张。
三、参读法。
这是鲁迅总结出的学人习惯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而言,这一方法甚是实用。
所谓“参读”就是参互读、交叉读,鲁迅读书不但读某一作者的论著,还参读其传记、书信、日记及他人著述,以便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的真实思想,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读书之所以讲究“参读”,其中有一个阐释学强调的“文本”(text)与“语境”(context)的关系问题。
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语境中,孤立看一段话,往往会将这段话所由产生的语言环境剥离出去,让人不知所云。
不仅一句话不能孤立理解,一本书也不能孤立的看,因为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可理解为书与书的关系,不同的书,彼此之间也可相互诠释。
因而善读书者都忌讳孤立地研读一本书。
虽然在一些情况下,孤立的读一本书也可能弄懂这本书的内涵,但有些书若孤立读,即便读千百遍,也未必能读懂。
蒙文通曾借用欧阳竞无读书之例来说明这一点。
当初欧阳竞无读佛教俱舍经,历数年而不得其解,乃向沈增植请教,沈要他取上下左右之书读之。
所谓“上下左右之书”就是相同、相近、相似、相关、相左乃至相反的书,欧阳竟无以此法重读俱舍,三个月而豁然开朗。
很明显,“上下左右之书”已构成俱舍经的语境,帮助欧阳竞无理解了俱舍经义。
此例清楚说明了不同之书彼此间的相互诠释作用,而蒙文通从中总结的“事不孤起,必有其邻”的认识论,也成就了他的博学与通识。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参读尤为重要。
参读的功效在于比较异同,以便做出综合性判断。
同一历史存在,在不同的观察者看来,内涵可能相去云泥,站在单一的观察维度,不可能获得“全息”的历史影像,因而多维度进行观察认知,十分必要。
大家应该读过柯文(Paul A. Cohen)的《历史三调》,该书将义和团区别为“事件”、“经历”及“神话”三种不同形式的存在,就是告诫读者,“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与表达方式,其内涵亦往往因此存在差异,读史者应学会比较异同,探究窾奥,把握其多重含义,方不至云雾其中,瞢无所见。
从哲学立场分析,黑格尔讲辩证法强调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认为离开事物间复杂的关联性与相互作用,任何事物都不能获得正确解释。
而“参读”恰好从方法上照应了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关联性。
四、复读法。
学者治学不能没有根基,梁启超曾将治学根基的奠定喻为“开拓殖民地”,建议学者深挖广殖。
就读书方法而言,读书人欲拥有属于自己的“殖民地”,在多读泛读的同时,应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将书中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乃至在知识构成上不分主客,难辨人我,以此为基础,拓展知识领域。
此法同“参读法”一样,与朱熹的“熟读精思法”神髓相通,妙在精熟。
复读的要义在于专一。
荀子说:“好稼者众矣,而稷独传者,一也;……好书者众矣,而伧颉独传者,一也。
”《韩诗外传》云:“出见裘马之肥则好之,入闻夫子之言则又好之。
两心交战,故瘠也。
”对此,傅斯年评论说:“不能择一职业,终身守之,以成终身之事业,能无瘠乎?”从治学及修行实践上看,古人治经往往专治一经,而非兼治群经,原因在于兼治群经往往为力不能及;而专治一经,一旦通了一经,可以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
佛教高僧也异常重视修习时的学行专一,宋代大慧普觉禅师宗杲以习武喻曰:“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
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
”宗杲精研佛理,深谙修习之道,其“寸铁杀人”之喻,说明了专一的功效。
而对读书人来说,最便捷的通解经义办法,除了广博性的“参读”,就是专一性的“复读”。
在“复读”法的运用上,成功学者甚多。
如胡适对《水经注》几乎研读了大半辈子,各种版本的《水经注》均已熟读,学问方能推陈出新。
红学家俞平伯的成功之道亦是如此。
据说俞平伯每年都至少要读一遍《红楼梦》,以至能背诵《红楼梦》全书,其红学研究能有巨大成就,此乃重要原因。
我读大学时的老师、廖平的入室弟子今文经学家杜刚白先生能背诵《左传》全文,熟记各种版本的《左传》注疏,耄耋之年谈及先秦诸史及史籍,仍如数家珍,曾亲口告诉我,其能如此,办法无他,只是“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