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储层吸附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与其它多孔固体吸附剂类似,煤基块具有较大 的比表面积, 内表面积可达到 011.23411.2 5 ,607。当 气体与煤储层接触时,由于煤基质的裂隙和孔隙表 面分子与内部分子受力上的差异,存在剩余表面力
项目( TU; ) 2110BG200U14 ) Q IJKL (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规 划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项目( TU; ) 2110BG200U1; ) Q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 资助。 <10;4141@1; ) , 男, 河南温县人, 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 0TU0 —) MNOPQ 张 晓 东 ( 究生。从事瓦斯地质、 煤层气地质、 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 究。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0 项, 市级科技进步一 等奖两项。
关系研究表明, 大孔发生气体强烈层流和紊流渗透, 中孔发生气体缓慢层流渗透,过渡孔发生气体毛细 管凝聚、 吸附及扩散, 而微孔是发生气体吸附的主要 场所, 微孔的发育程度决定了煤的吸附能力。 通过对 低温氮等温吸附与煤的微孔裂隙的研究,根据孔形 结构及其能否产生吸附回线,煤中的孔隙可分为开 放性透气性孔, 不透气性孔, 特殊形态的孔,’")。 目前, 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发现, 煤对 56- 的吸附与微孔 比表面积总体上有正相关关系,但同时又受孔径分 布和孔结构类型以及水分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尚在 进行。但我国西北侏罗纪低煤级煤的比表面积与吸 附的研究表明,煤样的孔比表面积与吸附气体能力 呈负相关关系, 分析其原因, 可能与水分子作用有关
气吸附研究及勘探开发中应用最为普遍。该模型由
0’&12%3$ 于 ,4,5 年提出的, 可以多种方式表达, 其
中在煤层气勘探、 开发、 资源评价中最为常用。
./ # ) > ! 6! C(MN O- ( 0& 7L8 " #C ! 为吸附量, 29 : 1; ! C 为每克微孔体积( 式中: 视为完 9 2 : 1; " 为吸附质亲和系数; 全充满吸附气体分子) , - 为与孔隙结构有关的参数; # 为平衡气体压力, <=’; . 为普氏常数,为 5"9,LP 2QBO,RO,; A 为平衡温 ・ R; #C 为实验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气压, <=’。 度,
0’&12%3$ 方程是描述自由暴 度高)4+。也有学者认为,
露于气体开放表面上的单分子层吸附,而对于具有
0’&12%3$ 单分子吸附模型在理 复杂孔隙结构的煤,
论上是值得怀疑的),C;,,+。 陈昌国等曾通过微孔填充理 论对比了研究无烟煤与活性炭的吸附特性,并与
! &) ’( ’#’ !% ( 7>8 ,$!( ’#’ ! 为吸附量, 29 : 1; ! & 为 0’&12%3$ 体 积 , 29 : 1; 式中: ( ’ 为纯组分气体 ’ 的压力常 物理意义同式 7,8 的 ! "; , : <=’) #’ 为 平 衡 数( , 与 式 7,8 中 的 #" 成 倒 数 关 系 ; <=’。 气体的分压, !,*,*"3,-./0’(12 ,495 年 , #$%&’%($、 ?22(&@、 A(BB($ 三 人 于 单 分
DEFGH;S
!"!"
煤层气是指与煤同生共体以甲烷为主要成分 ! 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层之中,可以从地面上进 行采收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在煤储层中以吸着 态、游离态和溶解态三种形式赋存,其中,吸着态
场, 形成表面势能, 使得气体分子在煤孔隙壁面上的 浓度增大, 也就形成了吸附现象。 固体对气体的吸附 按其作用力的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物理吸 附和化学吸附。前者的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 力是范德华力即分子间力,而后者是通过吸附剂与 吸附质的原子间形成化学吸附键而形成的。 红外光谱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固体表面吸附的最 有效的方法之一, 当有化学吸附存在时, 因其化学吸 附键的定位性,可从其光谱上观察到新的特征吸收 带,而物理吸附只能使原吸附分子的特征吸收带有 某些位移或在强度上有所改变,但不会产生新的特 征谱带627。通过低温红外光谱实验发现, 甲烷与煤核 表面的相互作用是各向异性的,当甲烷在煤核表面 呈正三角锥重叠式吸附时能量最低,相互作用势能
#&’%#&’().0123
目前, 吸附领域, 针对不同的吸附系统和基于不 同的假设, 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等温吸附理论模型。
E)(,.F’$ 单分子层定位吸附模型、 如 C/($D 模型、 GHI 多分子层吸附模型、 J$/F(*-’KL 经验模型、 基于 M’++" 法的各种等温吸附模型以及基于吸附势理论
吸附数学模型、 吸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气体吸附等几个方面, 综述了国内外煤储层吸附气体研 9 :; 从吸附机理、 究的现状, 分析了当前我国煤储层吸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对下一步煤储层吸附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 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吸附; 评价; 展望; 煤层气 <=>; 煤层气;
?@ABC; P=0O:00QIH0;;R:0
RSTUV2114@1T@01 VWXYV 雷小乔
,期
789:%;<=.’(>?@ABCDEF
,/
! !"#$%&’%($ "#$%&’()*
!"#$%& ’ !"(& )%$*+$&% +,-.%/0".1 "-.0*&%2+3 3"1&-
的各类等温吸附模型。而 !"#$%&’%($ 等将等温吸附 曲线归纳为五种类型 ( 如图 , ) 。其中, 类型 - 表示
子层吸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该模型在煤储层吸附研究中常用来测定煤基质的比 表面积。其表达式为:
0’&12%3$ 和 S$(%&FB3KH 等温方程进行比较,得出微
,>] 孔填充理论更为符合实际的观点 [ 。我们在对低变
质程度的平衡水煤样进行甲烷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 中已发现,随着压力的增加,出现吸附量降低的现 象,而上述吸附模型都解释不了的,初步分析其原 因,一是可能与甲烷气体处于超临界状态使得建立 于静态容积法基础上的体积换算出现较大偏差有 关,也可能与煤的孔隙高度复杂性和不均一性使得 煤表面分子与甲烷气体分子可能存在复杂的作用方 式有关。这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当前现有吸附理论 模型在研究类似于煤这种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均一 性的吸附体系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45612 由 D%E3&3& 和 D’F%GHI(J3KH 于 ,4L/ 年 提 出 的
半经验方程, 常用来表征微孔固体吸附体系, 也称为 微孔填充理论, 适合于孔径较小的物质。 在煤储层吸 附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应用。表达式为:
!)*)!++,-./0’(12 0’&12%3$ 单分子层定位吸附模型在煤层 当前,
!"#$%& ’ (")*%"+$*",- )./**&% 0"/#%/1 ,2 .,/3 %/-4 /-0 1/5"1$1 /0),%6*"7& ./6/."*8 2%,1 0%"&0 .,/3 )/163&
0’ ###12) ’## %’ ###12) 出大孔( 、 中孔( , 过渡孔
,’4) ’#%’##12) 3’#12) ( 和微孔( 。孔隙来自百度文库构与吸附的
*’##+%(#+ 范围 些学者采用现场红外光谱测定时,
内未能观测到以上固溶体的存在 ,’-)。关于煤孔隙的 孔径结构分类方案有很多, 张新民等 ,’.), 秦勇 ,’/) 曾对 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案进行了归纳。 目前, 霍 多特的十进制划分方案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划分
8 %$ 9:;<;=>?@ABCDE8
为合理评价煤储层的吸附性与 式 ,;#),;’),;;)。这一发现, 含气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同时也揭示, 朗缪尔 体积极大值的显现位置滞后于煤化作用的阶跃, 即 吸附性的演化滞后于煤化学结构的演化,在无烟煤 中—晚期也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吸附性,;()。
!"#"! #+,-./!"
煤的孔隙结构是煤的物理结构的主要部分, 与 其它多孔吸附质一样,煤的吸附特性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其孔隙结构。前苏联学者艾鲁尼利用电子显微 技术和 ! 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测出了甲烷在煤层中 置换、 的分布, 指出 "#$%&#$ 的瓦斯分子是以填隙、 渗入等方式固溶于煤中形成固溶体 ’()。而我国的一
)*+
<=’; + 为与吸附热和吸附 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气压,
质液化有关的系数。
的为单分子层物理吸附; 类型 -- 表示在低压时形成 单分子层吸附, 但随压力增高, 产生多分子层吸附甚 至凝聚现象, 使得吸附量急剧增加; 类型 --- 表示从 起始就是多分子层吸附, 在压力达到某值后, 发生凝 聚, 吸附量也趋于无限大; 类型 -. 表示低压时单分 子吸附, 压力增加产生毛细凝聚, 最后达到饱和; 类 压力增加产生毛细 型 . 表示在低压时多分子吸附, 凝聚, 最后达到饱和)/+。
#" 9 也最大,吸附态 的 8#$"/ 参 数 为 !" 91:;;<(., 2:=<>? 5 .#-, !921(.@0: 研究认为煤基块表面分子与
甲烷分子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属于物理吸附。 在 @011A3;1A 温度范围区, 现场红外光谱实验未观 察到 BC4 在煤中形成化学吸附 6;7。国外有关研究测 得煤对甲烷的吸附热比汽化热低 23; 倍, 从而认为 煤层甲烷应以物理吸附方式存在, 煤对氮气、 二氧化 说明 碳等的吸 附 也 与 甲 烷 一 样 , 属 于 物 理 吸 附 6476<7, 煤对气体的吸附是无选择性的。 总的来说, 煤对甲烷 气体的吸附具有吸附热低, 吸附、 解吸速率快, 吸附 和解吸可逆以及无选择性等特点,属于物理吸附或 以物理吸附为主的观点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对于多组分气体吸附时 ; 该方程可演变为广义 的 0’&12%3$ 方程, 表达式为:
0’&12%3$ 吸附模型的适应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
认为: 不同的煤岩类型中, 镜煤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 最为符合 0’&12%3$ 等温吸附曲线;不同煤级煤中, 高煤级煤较中、 低煤级煤的 0’&12%3$ 方程的拟合程
# % , $ +), , # !( #)#* ) ! &・ + ! &・ + #*
798
! 为吸附量, 29 : 1; # 为平衡气体压力, <=’; !& 式中: 29 : 1; #C 为实验温度 为单分子层达到饱和的吸附量,
’"
中 国 煤 田 地 质
第 ’4 卷
!"#$!"#$%&’()*
煤层气主要依赖于煤固体基质的吸附性而赋存 在煤储层中,吸附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煤的岩石学 组成、 物理化学结构、 煤级、 水分含量等煤自身因素, 而且储层温度、压力也对煤层气的吸附性有较大的 影响。
( 0U ) 0 * 211< + 2 ,
211<!10@110=@1< "#$%&0114@T0UU ’
? Z # [ \ ]
!"#$ %&"$"%’ "( !)*+#
W#-:0U X#:0 J/+: 211<
#$%&’45*+,-678
张晓东, 秦勇, 桑树勋
N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 徐州 22011O!
"#$%&’#() 包 括 吸 附 态 ( )*"#$%&’#() ( 、吸收态 )+"#$%&’#() ),,-#./$)&’#( ) ( 和凝聚态( 三种方式, 而
吸附是地层条件下煤层气的最主要赋存状态。 因此, 煤的吸附能力是影响煤层含气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煤层气采收率具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影响到煤层 气井的产能。 而其吸附特性参数及等温吸附曲线, 是 评价煤层气资源及其开发潜力的重要参数。 鉴于上述原因,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煤储层吸附 特性的研究现状,找出我国煤储层吸附研究中存在 的问题及难点, 并对其发展趋势做进一步展望, 对于 发展适合于我国地质条件的煤储层吸附理论研究 ! 推进我国煤层气勘探、 开发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 在煤吸附研究中, 许多学者结合不同的研 究目的对吸附模型进行了探讨。刘常洪等曾对
!
"
# ・ !6 !" 7,8 #"$# ! 为吸附量, 29 : 1; ! " 为 0’&12%3$ 体 积 , 29 : 1; 式中: #" 表示每克煤的表面覆盖满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 <=’,代表吸附达到最大吸附量 为 0’&12%3$ 压力, # 为平衡气体压力, <=’。 一半时对应的平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