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数据库基础知识
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要点研究

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要点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的持续变化,地籍测量工作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
地籍测量内业中的数据库设计是地籍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其合理性和完善性直接影响着地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对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的要点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地籍测量内业的特点、数据库设计的要点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地籍测量内业的特点地籍测量内业是指地籍测量工作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等环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地籍测量内业涉及的数据种类繁多,包括地块信息、权属信息、地籍图件、规划信息等多种数据类型。
2. 大量性:地籍测量内业数据量大,需要处理的地块数量众多,每个地块的信息又有很多维度,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储和管理。
3. 更新性:地籍测量内业数据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随着土地利用的变化、权属的转移等情况,数据的更新频率较高。
4. 空间性:地籍测量内业数据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需要对地块的空间位置、范围等信息进行精确的记录和管理。
5. 应用性:地籍测量内业数据需要支撑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土地交易等多个方面的应用,需要具备较高的数据共享和应用能力。
以上特点决定了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需要具备对多样性数据的处理能力、对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能力、对数据的更新和维护能力、对空间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数据应用和共享能力。
二、数据库设计的要点在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的要点主要包括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安全设计和数据库应用设计等方面。
1. 数据模型设计地籍测量内业中的数据模型设计需要合理划分数据的逻辑结构,包括地块信息、权属信息、地籍图件、规划信息等多个数据实体。
在设计数据模型时,需要考虑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关联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数据库结构设计主要包括表的设计、字段的设计、索引的设计等方面。
地籍管理知识点复习概要

《地籍管理》考点整理1、地籍——地籍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管理——是指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3、宗地——是地籍的最小单元,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权属界线组成的封闭地块,其面积不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绿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设施用地等。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5、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以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6、地籍调查——是依照有关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限、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
7、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8、土地他项权利——是在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依法律、合同或者其他合法行为设定的土地权利。
9、土地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和重要内容,是以数据、图形为主要形式,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等进行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全过程。
10、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考查价值的文字、图表、磁盘、磁带、光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11、地籍管理的任务和原则(1)任务:①为建立完善的土地租赁制度提供科学依据;②通过通过土地登记和土地定级估价、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③明晰产权,为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巩固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改革服务;④为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信息;⑤为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保障。
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要点研究

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要点研究地籍测量内业中的数据库设计是测绘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对于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信息的整合和共享以及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要点的研究。
一、数据结构设计地籍测量内业中所涉及的数据种类繁多,包括测量基础数据、地籍基础数据、地籍调查数据、现状测量数据等等,因此在设计地籍测量内业数据库结构时需要做好数据分类和组织,建立科学的数据模型,每个类别的数据应有独立的表结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表设计。
数据表的设计应该考虑不同种类的数据进行独立的存储,不同数据表之间通过关联键(如地块编号等)相互关联。
同时还需考虑数据的存储方式和数据结构,如采用序列化存储或标准化存储等方式,以及数据类型和数据长度等设计。
2、数据字段的设计。
数据字段的设计需要针对具体的表结构,根据数据项的实际需求进行数量和类型的确定。
同时需要考虑数据字段之间的关联及索引的设置,以保证数据的快速检索和查询。
地籍测量内业采集数据的方式有多种,如GPS采集、激光测距、传统测绘等。
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考虑不同数据采集方式对于数据结构的要求,并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式。
1、GPS数据采集。
GPS数据采集是目前地籍测量内业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采集方式。
其对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在数据库设计中进行必要的调整。
需要考虑GPS所提供的数据项,如位置、速度、航向等数据,并对其进行表结构设计和字段设置。
2、激光数据采集。
激光数据采集需要考虑其采集频率及数据量,涉及到数据库存储空间的管理以及数据结构的设计。
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激光设备提供相应的数据表设计和字段设置。
三、数据共享和安全性设计地籍测量内业中的测绘数据具有重要价值,需要进行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性的设计,保证数据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1、数据共享。
需要对数据共享的范围、方式、权限进行设置,在不同的层级和部门之间共享有关数据。
地籍测量学1-11章知识点

1.地藉的定义。
地籍是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
2.土地清册回答了一个地块的哪六个问题?第一,“是谁的”,具体指权属主与土地及其附着物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二,“在哪里”,具体指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空间位置。
第三,“有多少”,具体指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量的描述。
第四,“在什么时候”,具体指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和利用的发生、转移、消灭等事件的时间。
第五,“为什么”,具体指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和利用的存在依据及其有关说明。
第六,“怎么样”,具体指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和利用的发生、转移、消灭等事件的过程说明或依据。
3.地藉具有哪些功能?1)地理性功能 2)经济功能 3)产权保护功能4)土地利用管理功能 5)决策功能 6)管理功能4.地藉是如何分类的?(1)按地籍的用途划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5.地藉调查是如何分类的?(1)按调查时间和任务的不同: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
(2)按调查区域的功能不同:农村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
6.地藉调查包括那些调查内容?(1)税收地籍调查的内容。
(2)产权地籍调查的内容。
(3)多用途地籍调查的内容。
具体内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
7.地藉调查的实施程序。
(土地调查的核心是土地权属调查和房地产权属调查)(1)准备工作。
(2)外业调查,勘测。
(3)内业工作。
(4)检查验收。
8.地藉测量的含义及内容。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
1.土地权属的含义。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地籍档案管理基本知识

地籍档案管理基本知识第一章概述一、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由地籍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是土地档案的核心。
式的历史记录。
是土地档案的核心。
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的业务材料与地籍档案的关系:地籍档案由这些业务材料转化而来,地籍档案由这些业务材料转化而来,但只有是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业务材料,按照归档制度,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业务材料,按照归档制度,遵循地籍管理活动的规律,整理、分类、编目、循地籍管理活动的规律,整理、分类、编目、立卷后才能成为地籍档案。
才能成为地籍档案。
二、地籍档案的特点专业技术性较强,专业技术性较强,兼有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的特点具有严格的法律性动态性强利用率高市县级档案数量相对较多三、地籍档案的作用依据作用凭证作用参考作用第二章地籍档案内容根据国家、省、市下发的《根据国家、省、市下发的《县级土地档案分类方案(试行)》方案(试行)》文件的规定,最早是国家土地局于1991年下发的国土办[1991]41号文,共设局于1991年下发的国土办[1991]41号文,共设八大类,A综合、B财务、C地籍管理、D 八大类,A综合、B财务、C地籍管理、D土地利用规划、E建设用地、F监察、G科技、H 利用规划、E建设用地、F监察、G科技、H声像。
地籍管理是其中一个大类。
后由于国土部门机构改革后职能调整,市局根据省厅的苏土办[2001]306号文件,下发了宁国据省厅的苏土办[2001]306号文件,下发了宁国土资[2002]292号文,增设了地质矿产类,即九土资[2002]292号文,增设了地质矿产类,即九大类。
关于地籍管理类档案的归档内容基本未变。
第二章地籍档案内容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主要涉及以下三类: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主要涉及以下三类:A 综合类(文书档案) C 地籍管理类H 电子声像C 地籍管理类地籍类综合性文书材料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农村村庄地籍调查土地清查土地登记: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统计土地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动态监测第三章一、收集地籍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二、移交三、整理归档四、保管五、查借阅利用六、编研参考一、收集收集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是保证档案卷内材料完整、准确的必要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第九章 地籍数据库及地籍信息系统

x,y
数值变换
φ ,λ
解析变换
X,Y
2019/8/22
13
《地籍测量学》
3、坐标系转换
一般实现用户坐标系、规格化数据库坐标系 和设备坐标系这三种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设备坐标系-用户坐标系:采用相似变换的原则 用户坐标-数据库坐标 数据库坐标-用户坐标 用户坐标-设备坐标 屏幕坐标-数据库坐标:人机交互编辑好图形数据
重复
3、字段值范围检查:某些字段的取值有一定的范围
4、枚举字段检查:某些字段的取值是枚举类型
(三)图属一致性检查
图形和属性之间的匹配性
(四)数据接边
图形数据的拼接处理
(五)数据整理
针对不同的分层进行不同的内容整理,以及符号和风格的统一性
2019/8/22
17
《地籍测量学》
三、地籍数据结构与管理
2019/8/22
11
《地籍测量学》
(二)地籍数据的转换
地籍数据的转换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投影变 换及坐标系转换等。
1、数据格式转换(有三种方式)
直接转换—关联表
直接转换—转换器
基于空间数据转换标准的转换
2、投影转换(有三种方式)
解析变换法:找出两坐标系间的坐标变换解析计算公式, 可分为:
2019/8/22
14
《地籍测量学》
二、地籍数据监理与入库
数据的监理主要是针对入库的数据进行空间和属性的检查,排 除数据逻辑上的错误,并人工进行数据的整理工作
入 库 时 的 数 据 监 理
2019/8/22
相离检查
重叠检查
缝隙检查
跨区域检查 线封闭检查
入库数据 检查
城镇地籍数据库整理(1)

城镇地籍数据库整理城镇地籍建库工作接近尾声,针对CMS建库中的各种问题以及数据凌乱问题,我们从要素完整、注记修改、图形符号化等几个方面对城镇地籍数据库进行整理,希望可以完善用户城镇地籍建库工作。
1、要素完整性建库工作首要目标是保证各种空间数据的完整性,如果利用南方CASS+CMS建库,原则上来说,是可以保证CASS数据无损转换成shp,即所有CASS数据,无论是图形数据还是注记,都是可以转换到城镇地籍数据库中的,但是这个过程的先决条件就是要确定CASS 的图形要素都具有CASS编码,并且转换shp时,采用详细分层的CASS参数配置(此配置文件早已发给各湖北用户,如果丢失,可向湖北技术人员询问)。
1.1图层数据完整性在CMS软件中,我们将整个数据库进行图层管理,根据用户需求和具体情况,将数据库分为以下图层:1)交通设施2)图幅索引3)标准数据集4)地貌5)定位基础6)居民地及设施7)植被与土质8)水系设施9)其它权属层10)预变更图层11)其它地形12)历史图层13)管线设施14)专项统计15)地上使用权16)地下使用权,如下图1:图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CMS的图层分类比《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中的图层分类要多,即CMS图层分类包含《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的图层分类(《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中的图层分类主要集中在CMS的标准数据集图层中),目的是为了保证CASS的所有数据,即地籍要素和地形地貌要素都能导入到城镇地籍数据库中进行管理,也便于今后的数据更新工作。
对图层的使用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配置,具体方法是在左侧导航栏的“图层”上右击,选择“选择加载图层集”如图2,在弹出的“选择图层”对话框中选择需要加载的图层即可(这里常用的图层必须选择,例如交通设施、定位基础等,如果没有交通设施图层,那么交通要素就无法入库)图2 图31.2要素完整性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一点是,从CASS转shp的配置一定要采用湖北技术人员下发的CASS参数配置,以此配置转换的数据才能跟CMS各图层相对应,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要点研究

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要点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成为了日益重要的课题。
地籍测量内业作为土地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和处理的核心工具,对于地籍测量内业的信息化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的要点,提出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方案,以提高地籍测量内业数据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数据库设计要点1. 数据库需求分析要进行合理的数据库设计,首先需要进行数据库需求分析。
地籍测量内业中涉及的数据种类繁多,包括土地所有权信息、地籍调查数据、空间数据等。
需要对这些数据的类型、数量、使用频率等进行充分了解,从而确定数据库的需求和功能。
2. 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内容。
在地籍测量内业中,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表结构,包括土地所有权信息表、地籍调查数据表、空间数据表等。
每个表中需要包含哪些字段,字段之间的关联关系如何,都需要进行仔细的设计和规划。
数据库在处理大量数据时需要考虑性能问题。
在地籍测量内业中,可能会涉及大量的数据查询和更新操作,因此需要设计高效的数据库索引、查询优化等措施,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在地籍测量内业中,涉及到的数据涉密度较高,因此数据库的安全设计尤为重要。
需要设计合理的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加密、备份策略等安全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地籍测量内业中可能会涉及到多种数据采集和处理工具,因此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库应用接口,以便不同的应用工具能够方便地访问和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
二、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实践在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介绍地籍测量内业中数据库设计的实践方法。
以某市地籍测量内业数据库设计为例,我们首先进行了数据库需求分析。
通过对该市土地资源管理中心、地籍测量单位、地方政府等部门的需求进行调研和访谈,确定了数据库的需求和功能。
不动产登记中地籍数据库的建立

不动产登记中地籍数据库的建立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不动产登记是国家对房地产权利、转移和限制情况进行统一、公开、真实的登记记录,是保障不动产权益、加强国家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性工作。
在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地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籍数据库是指将土地基本情况、界址坐标、权利人信息等地籍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系统。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籍数据库,可以提高不动产登记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登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不断完善,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已经成为不动产登记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国地籍数据库的建立面临着数据来源不清、更新不及时、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地籍数据库的质量和效率,将对不动产登记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地籍数据库的定义与作用、建立方法、管理与维护、应用以及在改善登记效率与准确性方面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和不动产登记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
1.2 问题提出在不动产登记工作中,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当前的地籍数据不统一、不完整、不准确,给不动产登记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隐患。
不动产的权属信息容易发生冲突、不动产的界址位置不明确、不动产的真实状态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都与地籍数据库的建立有关。
如何建立一个完善、准确、高效的地籍数据库成为当前不动产登记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籍数据的不完善和不准确,导致不动产登记工作存在漏洞和纰漏,给不动产权属确认带来一定的困难。
地籍数据的管理和维护成本较高,给登记机构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如何解决地籍数据的问题,提高不动产登记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成为当前不动产登记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字数200】1.3 研究意义地籍数据库作为不动产登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整个登记系统、提高登记效率、保障登记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籍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

GEODATABASE
2、数据库 〔Database〕
FEATUREDATASET
FEATURECLASS
FEATURECLASS
地籍管理数据库 根底空间数据库 业务数据库 ……
FEATURE FEATURE FEATURE RASTERDATASET
FEATUREDATASET
时空数据库内部组成 时空数据库
17、根底地理数据
根底地理数据应包括控制 点数据、DLG数据、DEM数 据、DOM数据、DRG数据、 根底地理底图数据、综合 管线数据、地名与地址数 据、相关数据,以及上述 各种数据的元数据。 相关数据宜包括行政区划、 规划道路、建筑用地钉桩、 规划建立工程竣工测量和 城市三维模型等数据。
根本概念 18、矢量数据
根本概念 12、地形图
地形图是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编制标准和图式图例, 由国家统一组织测绘,包含土地覆盖类型、地面高程、行 政区划、人工设施等地理信息内容,提供各地区、各部门 使用的地图。地形图在各类地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地形 图的组成要素有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辅助要素三种。
数学要素是指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空间相关位置的要 素,该要素在地图中起着骨架作用,准确、定量化的表述 一点的地理位置。
根本概念 20、拓扑类型
➢ 重合关系:重合关系确认对象之间是否在某一局部互相 覆盖,如巴士线路和道路之间的关系。 ➢ 连通关系:连通关系可以确认通达度、获得路径等。
GIS 软件中,拓扑的主要意义就是用于保证数据质 量。拓扑在空间数据模型中表达和规定数据之间的空间关 系,通过表达和规定这些空间关系,拓扑尽可能将地理数 据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拓扑是精准地表达空间数据的有 效方法,通过严格地约束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空间数 据的准确度和可用性。
地籍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地籍测量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地籍的定义和含义:定义:(1)国家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
(2)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含义:(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
(2)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
(3)以地块为基础建立地籍。
(4)地籍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
(5)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
土地清册:土地调查册、土地登记册、土地统计册地籍五要素: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利用状况2.图、数、表:“图”是指地籍图,即用图的形式直观的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直接按的相互位置关系,包括分幅地籍图、专题地籍图、宗地图等。
“数”指地籍数据,即用数的形式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等要素。
“表”指地籍表,即用表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法律状态、利用状况等进行文字描述。
3.地籍的类别:(1)按地籍的用途分,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特点和任务分,可分为初始地籍、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可分为城镇地籍、农村地籍。
4.地籍功能:⑴地理性功能;⑵经济功能;⑶产权保护功能;⑷土地利用管理功能;⑸决策功能;⑹管理功能。
5.地籍测量的定义和内容: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能。
具体内容为:(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2)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等(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6.地籍测量的特点:(1)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2)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3)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4)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5)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6)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7)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地籍档案管理基本知识

地籍档案管理基本知识第一章概述一、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由地籍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是土地档案的核心。
式的历史记录。
是土地档案的核心。
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的业务材料与地籍档案的关系:地籍档案由这些业务材料转化而来,地籍档案由这些业务材料转化而来,但只有是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业务材料,按照归档制度,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业务材料,按照归档制度,遵循地籍管理活动的规律,整理、分类、编目、循地籍管理活动的规律,整理、分类、编目、立卷后才能成为地籍档案。
才能成为地籍档案。
二、地籍档案的特点专业技术性较强,专业技术性较强,兼有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的特点具有严格的法律性动态性强利用率高市县级档案数量相对较多三、地籍档案的作用依据作用凭证作用参考作用第二章地籍档案内容根据国家、省、市下发的《根据国家、省、市下发的《县级土地档案分类方案(试行)》方案(试行)》文件的规定,最早是国家土地局于1991年下发的国土办[1991]41号文,共设局于1991年下发的国土办[1991]41号文,共设八大类,A综合、B财务、C地籍管理、D 八大类,A综合、B财务、C地籍管理、D土地利用规划、E建设用地、F监察、G科技、H 利用规划、E建设用地、F监察、G科技、H声像。
地籍管理是其中一个大类。
后由于国土部门机构改革后职能调整,市局根据省厅的苏土办[2001]306号文件,下发了宁国据省厅的苏土办[2001]306号文件,下发了宁国土资[2002]292号文,增设了地质矿产类,即九土资[2002]292号文,增设了地质矿产类,即九大类。
关于地籍管理类档案的归档内容基本未变。
第二章地籍档案内容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主要涉及以下三类:地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主要涉及以下三类:A 综合类(文书档案) C 地籍管理类H 电子声像C 地籍管理类地籍类综合性文书材料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农村村庄地籍调查土地清查土地登记: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统计土地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动态监测第三章一、收集地籍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二、移交三、整理归档四、保管五、查借阅利用六、编研参考一、收集收集是档案工作的起点,是保证档案卷内材料完整、准确的必要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注册测绘师地籍测绘考点汇总

注册测绘师地籍测绘考点汇总【考点一】地籍数据库建设(一)地籍数据库的内容地籍数据库包括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础地理等数据.(1)土地权属数据主要包括宗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等;(2)土地利用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含行政村)图斑的权属、地类、面积、界线等;(3)基础地理数据主要包括数学基础、境界、交通、水系、居民地等.(二)地籍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工作、资料预处理、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数据建库、质量控制、成果输出、文字报告编写、检查验收、成果归档、数据库更新与应用、数据库运行与管理等.【考点二】日常地籍测量日常地籍测量包括界址检查、界址放样与测量、地形要素测量、宗地面积计算和日常地籍测量报告编制等工作.(一)界址检查(1)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如检查值与原值的差数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则不修改原来数据,并做检查说明;如检查值与原值的误差超过规定的允许误差,经分析确系原有技术原因造成的,经相关土地权利人同意后,应重新进行界址测量,并说明原因;(2)如界标丢失、损坏或移位,应恢复原界址点位置,并说明原因.有解析坐标且精度满足规定要求的,应按照原解析界址点精度的要求进行界址放样,并重新设立界标;只有图解坐标的,不得通过界址放样恢复界址点位置,应根据宗地草图、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等资料,采用放样、勘丈等方法放样复位,重新设立界标.(二)界址放样与界址测量(1)新设界址点按界址测量的规定进行界址测量;(2)界址发生变化的,经现场指界后,按界址测量的规定进行界址测量;(3)宗地分割或界址调整的,可根据给定的分割或调整几何参数,计算界址点放样元素,实地放样测设新界址点的位置并埋设界标;也可在权利人的同意下,预先设置界标,然后测量界标的坐标.(三)地形要素变更测量对地物、地貌的变化部分按照地籍测绘对地形要素的测绘要求进行变更测量.(四)宗地面积计算与变更(1)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坐标法或几何要素法计算宗地面积;(2)面积变更采取高精度代替低精度的原则,即用高精度的面积值取代低精度的面积值;原面积计算有误的,在确认重新量算的面积值正确后,须以新面积值取代原面积值;(3)变更前后均为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如原界址点坐标或界址点间距满足精度要求,则保持原宗地面积不变;(4)变更前为图解法量算的宗地面积,用变更后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取代原宗地面积;(5)变更前后均为图解法量算的宗地面积,两次面积量算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的,保持原宗地面积不变;两次面积差值超限的,应查明原因,取正确值;(6)对宗地进行分割,分割后宗地面积之和与原宗地面积的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的,将差值按分割宗地面积比例配赋到变更后的宗地面积,如差值超限,则应查明原因,取正确值.【考点三】检查验收的内容(一)土地权属调查(1)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是否正确;(2)权源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合法;(3)权属调查确认的权利人、权属性质、用途、年限等信息与权源材料上的信息是否一致;(4)指界手续和材料是否齐备,界址点位和界址线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实地有无设立界标;(5)地籍调查表填写内容是否齐全、规范、准确,与地籍图上注记的内容是否~致,有无错漏;(6)宗地草图与实地是否相符,要素是否齐全、准确,四邻关系是否清楚、正确,注记是否清晰合理.(二)地籍控制测量(1)坐标系统的选择是否符合要求.;(2)控制网点布设是否合理,埋石是否符合要求;(3)起算数据是否正确、可靠;(4)施测方法是否正确,各项误差有无超限;(5)各种观测记录手簿记录数据是否齐全、规范;(6)成果精度是否符合规定;(7)资料是否齐全.(三)界址测量与地籍图测绘(1)地籍、地形要素有无错漏;图上表示的各种地籍要素与地籍调查结果是否一致;(2)观测记录及数据是否齐全、规范;(3)界址点成果表有无错漏;(4)界址点、界址边和地物点精度是否符合规定;(5)地籍图精度是否符合规定;(6)图幅编号、坐标注记是否正确;(7)宗地号编列是否符合要求,有无重、漏;(8)各种符号、注记是否正确;(9)房屋及地类号、结构、层数、坐落地址等有无错漏;(10)图廓整饰及图幅接边是否符合要求;地籍索引图的绘制是否正确;面积量算方法及结果、分类面积汇总是否正确等.【考点四】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解析法解析法是采用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工具,通过全野外测量技术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内外分点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gps测量方法等.可根据界址点的观测环境选用不同的方法.(二)图解法图解法是采用标示界址、绘制宗地草图、说明界址点位和说明权属界线走向等方式描述实地界址点的位置,由数字摄影测量加密或在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扫描数字化的地籍图和地形图上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考点五】地籍图的比例尺一)地籍图的比例尺(1)地籍图可采用1:500、1:1000、1:2000、1:5000、1:1万和1:5万等比例尺;(2)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其地籍图基本比例尺为1:1万.有条件的地区或城镇周边的区域可采用1:500、1:1000、1:2000或1:5000比例尺.在人口密度很低的荒漠、沙漠、高原、牧区等地区可采用1:5万比例尺;(3)土地使用权调查,其地籍图基本比例尺为1:500.对村庄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等区域可采用1:1000和1:2000比例尺.。
第1章-1节地籍与地籍管理基本知识

--- 《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农业税查 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
人民公社时期---土壤普查、荒地调查、局部地区土 地适宜性评价
2021/3/10 现代地籍---86年以来…………
6
将九州土地分为
禹贡九州山川图三等九级
①初始地籍: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 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新的 土地清册;基础
②日常地籍:针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 、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变化, 以初始地籍为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 的地籍。
二者不可分割
2021/3/10
33
地籍调查分类
3.按城乡土地特点划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①城镇地籍:对象是城镇的建成区土地,以及独
和地籍册。以图、表、卡、册所表示的地籍称为 常规地籍。
2)数字地籍。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常规 的图、表、卡、册都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存贮介 质中。数字地籍适应多用途、大容量存贮地籍资 料的需求,且容易更新,它是现代地籍的发展方 向。
2021/3/10
35
1.1 地籍概念与类别
三、地籍的类别
5.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
《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原国家土地管理 局[1995]国地[籍]字第26号
《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国家土地管 理局1998年)
《土地登记规则》,1995.12.28修改(国家土地管理局)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国土资源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2021/3/10
36
地籍测量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1现代地籍的含义是指由国家监管,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含义: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是国家行为,具有国家功利性2、地籍的核心是土地权属:即地籍以土地权属为核心对土地诸要素隶属关系的综合表述3、地籍是以地块为基础建立的:以地块为基础描述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4、地籍要记载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是区分土地分类的重要标志5、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描述土地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2地籍信息回答了土地及其附着物的那六个问题1、土地及其附着物是“谁的”:法律关系2、土地及其附着物在“哪里”:空间位置3、土地及其附着物有“多少”:数量4、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取得、建造发生在“什么时候”:时态性问题5、“为什么”,具体指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和利用的存在依据及其有关说明。
6、土地及其附着物“怎么样”:怎样取得权利、怎样利用、目前状况如何等3试论述地籍的功能1)地理性功能:提供地块空间关系的能力。
2)经济功能:为土地征税、出让、转让等经济活动提供资料3)产权保护功能:具有法律性,可保护权益,避免纠纷。
4)土地利用管理功能: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
5)决策功能: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依据。
6)管理功能:为公安、消防、邮政、水土保持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服务。
4试论述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用途划分,地籍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的特点任务划分,地籍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地籍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5地籍调查的目的内容原则目的:搜集土地的基本信息,为维护土地制度,保护土地产权,制定土地政策和合理利用土地等提供基础资料。
内容:税收地籍调查,产权地籍调查,多用途地籍调查原则:(1)符合国家土地、房地产和城市规划等有关法律的原则(2)实事求是的原则(3)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4)符合多用途的原则6地籍测量的含义和内容含义: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测量宗地的权属界线、界址位置、形状等,计算面积,绘制地籍图和宗地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内容包括:地籍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点、绘制地籍图、宗地面积量算、绘制宗地图。
地籍图的基本知识

(3)地籍图的分类 1)按使用性质与目的可分为基本地籍图和专题地籍图。 2)按城乡地域差别可分为农村地籍图和城镇地籍图。 3)按图的表达方式可分为模拟地籍图和数字地籍图。 4)按用途可分为税收地籍图、产权地籍图和多用途地籍图。 5)按图幅的形式可分为分幅地籍图和地籍岛图。 我国现在主要测绘制作的有:城镇地籍图、宗地图、农村 居民地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所有权属图等。
(2)地籍图的特点 1)地籍图具有国家基本图的特性。 2)地籍图只能表示基本的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 对应的地籍空间要素的属性在地籍图上只能用标识符来对 此进行有限的表达。因为地籍图一方面受到比例尺的限制, 另一方面还应符合图的可读性和美学要求。 3)多用途地籍图不能理解为一张谁都可以用的万能图,而是 各类地籍图的集合,为各种用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地理参考系 统。
3、地籍图的主要内容
②地籍要素 按照标准分幅编制地籍图时,若地籍区、地籍子区、宗地被图幅分
割,其相应的编号应分别在各图幅内按照规定注记。如分割的面积太 小注记不下时,允许移注在空白处并以指示线标明。
地籍图上应注记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名称、 单位名称和住宅小区名 称。个人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人名称一般不需要注记。
可根据需要在地籍图上绘出土地级别界线,注记土地级别。
3、地籍图的主要内容
③地形要素 界址线依附的地形要素(地物、地貌)应表示,不可省略。 1:5000、1:10000、1:50000比例尺地籍图上主要地形要素包括居 民地、道路、水系、地理名称等。 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籍图上主要的地形要素包括建筑 物、道路、水系、地理名称等。 可根据需要表示地貌,如等高线、高程注记、悬崖、斜坡、 独立山头等。
(3)地籍图的分类
目前我国地籍调查需测绘的地籍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宗地草图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GNSS基站分布图
15个连续运行参考站、34个框架点、224个基本点。
2 基本概念
2.5遥感(即RS,Remote Sensing) 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 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 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 的。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 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遥感 的实现还需要遥感平台,像卫星、飞机、气球等,它们的作用就是 稳定地运载传感器。
2 基本概念
2.13地图数据 地图是GIS的主要数据源,因为地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含 有实体的类别和属性,而且含有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地图数据通 常用点、线、面及注记来表示地理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如:
点——居民点、高程点、控制点等。 线——河流、道路等。 面——居民地、湖泊、海洋、植被等。 注记——地名注记、高程注记等。
1:500 覆盖中心城区 (400KM2),半年更新 1:2000 覆盖平原地区 (1400KM2),每年 更新 1:10000 覆盖全市域 (16410KM2),平原 地区每年更新,山区每4年更新
2 基本概念
2.7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 DEM) 是定义在X、Y域(或经纬度域)离散点(矩形或三角形)上以高程表 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据集。
2 基本概念
2.2数据库(Database)
GEODATABASE
FEATUREDATASET
地籍管理数据库 基础空间数据库 业务数据库 ……
FEATURECLASS
FEATURECLASS
FEATURE FEATURE FEATURE
RASTERDATASET
FEATUREDATASET
时空数据库内部组成 Geodatabase管理 Feature Datasets Feature class 历史点状层 历史数据集 历史线状层 历史面状层 其它...
2 基本概念
2.6数字线划图:(Digital Line Graphs 简称 DLG) 是按照地形图数据库管理(或基础数据库管理)及地形图制图表示的要 求,将地形图要素以数字方式组织、储存、建库并以图形方式及数字方式 输出的数据体。
1:500DWG数据
1:2000DWG数据
1:10000DWG数据
2 基本概念
2.11基础地理信息三维数据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n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地形地貌、地上地下人工建(构)筑物等基础地理信息的三维表达,反 映被表达对象的三维空间位置、几何形态、纹理及属性等信息。 包括: 地形模型 建筑模型 道路模型 水系模型 植被模型 地面模型 地下空间设施模型等
2 基本概念
2.16地理数据(空间数据) 地理数据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属性特征(非定位数据):表示实际现象或特征。
空间特征(定位数据):表示现象的空间位置或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 空间特征又称为几何特征或定位特征,一般以坐标数据表示。
时间特征(时间尺度):指现象或物体随时间的变化,其变化的周期有 超短期的、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等等。
《地籍调查技术规程》
——地籍数据库建设
(一)
2011年11月
目
1. 目的
2. 基本概念
录
(第十三章)
3. 地籍数据交换 (第十六章)
4. 数据库安全与保密 (第十七章)
1 培训目标
了解数据库建设方面的专业术语和相关的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交换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了解数据库的备份、恢复流程,安全与保密要求
-小比例尺地形图 1:20万、1:50万、1:10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小比例尺 地形图;
-中比例尺地形图 尺地形图; 1:2.5万、1:5万、1:1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称为中比例
-大比例尺地形图 1:500、1:1 000、1:2 000、1:5 000、1:10 000比 例尺的地形图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工程建筑类各专业通常使用大比例尺地形图。
特点:
涉密数据
大于6平方公里
2 基本概念
2.14地形图图式
-地形图上的地物、地貌都是通过各种符号体现的,这些符号总称为地形图图 式。图式由国家测绘局统一制定,它是进行测绘和使用地形图的重要依据。 -地形图图式符号分为三类:地物符号、地貌符号和注记。
2 基本概念
2.15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是指图上某线段的长与相应的实地水平距离之比,也就是实际地 物与地图上地物的缩放比例。 它是地图大小、内容详略、精度高低的标准,也是量算距离的尺码。
2 基本概念
2.19图层 将空间信息按其几何特征 及属性划分成的专题。
分类代码
分类编码系统的设计要考虑与现有的土地 管理国家标准、地理信息系统的国家标准相 一致,与北京地方地理编码标准相一致,同 时,要考虑编码在将来的扩展和系统应用的 持续发展。
数据编码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保持地理空间的逻辑一致性和唯一性 体现数据指标的整体性。 需要保持数据库中数据项编码相对稳定的要 求。 编码方案原则上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又要与北京已有的编码标准和实际相一致 。 简化与统一相结合,具有可扩充性。
覆盖北京全市范围的 1:1万数字高程模型
2 基本概念
2.8数字栅格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 简称DRG) 是以栅格数据格式存放的地图图形数据文件。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规格 等方面与地形图基本保持一致。该产品可由模拟地图经扫描、几何纠正等 处理后形成,也可由矢量数据格式的地图图形数据转换而成。
2 基本概念
2.12地形图 地形图是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编制规范和图式图例,由国家统一组织测绘, 包含土地覆盖类型、地面高程、行政区划、人工设施等地理信息内容,提供各 地区、各部门使用的地图。地形图在各类地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地形图的组 成要素有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辅助要素三种。 数学要素是指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空间相关位置的要素,该要素在地图中起 着骨架作用,准确、定量化的表述一点的地理位置。 地理要素是由地形图表达的内容组成,有水系、地形等自然要素,也有公路 、铁路等社会经济要素。 辅助要素是指对地形图加以说明的要素,包括图名、图号、图例等。
全市1米分辨率
平原0.5米分辨率 市区0.2米分辨率
2 基本概念
真正射影像 true digital orthop产品。真正射影像对隐蔽部分( 如各种地物、地形、植被等的倾斜投影)采用相邻像片修正,或人为 处理制作,像片间无明显拼接,开阔区域影像精度达到正摄影像国际 要求,尽可能的保证地物的真实性。真正射制作无地形和建筑物、桥 梁投影差,无建筑遮挡,影像色彩一致和谐、无缝拼接、影像无变形 、发虚、拉花等现象。
属性字段
属性值代码
2 基本概念
2.20拓扑类型 点(结点)、线(链、弧段、边)、面(多边形)三种要素是拓扑元素。它们之间最基本的拓扑关 系是关联和邻接。 在GIS的分析和应用功能中,还可能用到其它拓扑关系:
包含关系:面与其它拓扑元素之间的关系。如果点、线、面在该面内,则称为被该面包含。 如某省包含的湖泊、河流等。 几何关系:拓扑元素之间的距离关系。如拓扑元素之间距离不超过某一半径的关系。 层次关系:相同拓扑元素之间的等级关系。如国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省(自治区、 直辖市)由县组成等。 相邻关系:相邻关系确认对象之间是否在某一边界重合,例如行政区划图中的省、县数据。 重合关系:重合关系确认对象之间是否在某一局部互相覆盖,如巴士线路和道路之间的关系 。 连通关系:连通关系可以确认通达度、获得路径等。 GIS 软件中,拓扑的主要意义就是用于保证数据质量。拓扑在空间数据模型中表达和规定数 据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表达和规定这些空间关系,拓扑尽可能将地理数据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拓扑是精准地表达空间数据的有效方法,通过严格地约束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空间数据的 准确度和可用性。
2.9数字栅格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 简称DRG)
曾在北京市第一次土地调查(1996年结束)时向国土局提 供数据
2 基本概念
2.10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简称DOM) 是利用扫描处理或直接以数字方式获取的数字航空像片或遥感像片,根据 有关的参数与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数字微分纠正技术,改正原始影像 的几何变形,得到的一幅符合某种地图投影或图形表达要求的新图像。
市建委:北京市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一期)
2 基本概念
2.17基础地理数据 以矢量、栅格形式表达基础地理信息的图形、图像数据。
数字线划图(DLG)
数字正射影像(DOM))
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字栅格图(DRG)
基础地理数据应包括控制点数 据、DLG数据、DEM数据、DOM数 据、DRG数据、基础地理底图数 据、综合管线数据、地名与地 址数据、相关数据,以及上述 各种数据的元数据。 相关数据宜包括行政区划、规 划道路、建筑用地钉桩、规划 建设工程竣工测量和城市三维 模型等数据。
现状点状层 现状数据集 时空数据库 现状线状层 现状面状层 其它...
背景地形图数据 DEM数据 基础数据及背景数据集 航测相片 注记图层 其它...
DBMS直接管理 系统操作临时数据 系统元数据 系统设置数据 其它数据...
2 基本概念
2.3地理信息系统(即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2 基本概念
2.2数据库(Database) 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地籍调查数据的仓库。 特点: 面向主题:操作型数据库的数据组织面向事务处理任务,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各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