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李山有简化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倒塌地震区划系列方法
建筑抗倒塌概率水准 中震、大震与特大地震比例关系 抗震设防水准分区(四级设防、一级分区) 典型房屋建筑价格构成与抗震成本分析
充分考虑建筑物抗倒塌设防要求 编制用于一般建设工程、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
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征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2. 编图主要工作
工作组1: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与基础图件编制 工作组2: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工作组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工作组4: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 工作组5: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 工作组6:全国区划图编制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编制情况介绍
2013年9月24日
-
1
1.第一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56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比 例 尺 1:500万
主 编 李善帮
表达方式 烈度,确定性方法(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
2.第二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77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比 例 尺 1:300万
-
15
3. 编图科技基础
地震发生率确定技术
三级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方法与技术途径 ○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估计方法(特 征地震、滑动速率、GPS)-高震级潜源 ○ 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光滑方法研究-背景 潜源 ○ 基于模型的年平均发生率发生方法-地震 带
-
16
3. 编图科技基础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技术
主 编 国家地震局编图小组(邓起东主编)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确定性方法(时间概念明确,未
来100年)
-
2
3.第三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90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
主 编 高文学和时振梁
比 例 尺 1:400万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明确,50年
-
8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陈国星、周本刚)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工作基础 上,根据最新资料和认识,修订中国地震区、 带划分方案;以四代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综合 方案为基本框架,同时吸收年十年来城市活 断层探测评价结果、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 价结果及其他新资料、新成果,综合给出一 套新的全国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及其不确定 评价结果。
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李小军、赵凤新)
综合研究场地类别划分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 调整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比较现有 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 方法,提出区划图适用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和 区划图的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思路。
开展专家咨询,考虑与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相关 内容的协调,确定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 原则和不同分类场地上区划图地震动参数(峰 值加速度和反应谱参数)的调整方案。
-
10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俞言祥、李山有) 建立全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供典型地区
区划图预编和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使用。工 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确 定我国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二是确定我国 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唐荣余)
-
11
2. 编图主要工作
2010年3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邓起东)
-
9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谢富仁、潘华) 为编制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所采用的地震活 动性参数,包括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 数与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围绕总 体目标,划分三个任务组进行实施 2011年6月23日通过验收(组长:张国民)
5
1. 编图技术思路—编图原则
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地震区划的最新科研成果和 最新基础资料,综合分析我国地震构造环境
着重考虑高震级潜在震源划分及震级上限确定、 大震复发周期评价、大震近场衰减关系建立、场 地地震反应谱调整方案等环节的可靠性
科学考虑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概率地震 危险性分析方法
明确,50年超越概率10%
-
3
-
4
汇报内容
1. 编图技术思路
2. 编图主要工作
3. 编图科技基础
4.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
5. 潜在震源区划分
6.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7.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8. 土层调整方案
9. 大震、特大震与中震的比例关系
10. 编图结果及分析
11.国标文本修订 -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薄景山)
-
12
2. 编图主要工作
区划图编制(高孟潭、温增平、潘华) 开展若干区域地震区划图预编工作 开展不确定性研究工作 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研究和编图方法研究 编制全国地震区划图 地震区划图结果的分析论证
-
13
3. 编图科技基础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防御与应 急救援技术研究”(总经费:3300万) 中下设课题“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 究”(经费:1030万)为全国地震区划 图编制提供了科技支撑。
扩充了强震数据库 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
东西分区—强弱分区 提出了新的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
17
3. 编图科技基础
场地影响双调整技术
场地影响五类划分
○ 提出了软硬基岩的概念
地震区划参数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表
○ 修订了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 提出了反应谱平台高度调整表
-
18
3. 编图科技基础
超越概率10%)
4.第四张全国地震区划图,2001年8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
名 称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比 例 尺 1:400万
主 编 胡聿贤, 副主编:高孟谭 张培震 薄景山 陈国星 谢富仁
表达方式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特征周期(Tg)和场地调整
表(两图一表),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
-
7
2. 编图主要工作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图件编制(徐锡伟、吕悦军)
搜集整理10年来取得的活断层研究、大城 市活断层探测、地震目录、中强地震考察、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资料和地震基 础研究资料,编制有记录以来的破坏性地 震目录,编制地震物理场图件,编制地震 构造区等成果图件。
已经逐项通过验收(专家组长:时振梁)
-
14
3. 编图科技基础
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
潜在震源区构造类比模式化与定量化 ○ 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原则 ○ 活动块体边界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发震构造模型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不同构造类型震级上限统计公式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 ○ 潜在震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 ○ 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建筑抗倒塌概率水准 中震、大震与特大地震比例关系 抗震设防水准分区(四级设防、一级分区) 典型房屋建筑价格构成与抗震成本分析
充分考虑建筑物抗倒塌设防要求 编制用于一般建设工程、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
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征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2. 编图主要工作
工作组1: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与基础图件编制 工作组2: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工作组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工作组4: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 工作组5: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 工作组6:全国区划图编制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编制情况介绍
2013年9月24日
-
1
1.第一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56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比 例 尺 1:500万
主 编 李善帮
表达方式 烈度,确定性方法(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
2.第二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77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比 例 尺 1:300万
-
15
3. 编图科技基础
地震发生率确定技术
三级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方法与技术途径 ○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估计方法(特 征地震、滑动速率、GPS)-高震级潜源 ○ 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光滑方法研究-背景 潜源 ○ 基于模型的年平均发生率发生方法-地震 带
-
16
3. 编图科技基础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技术
主 编 国家地震局编图小组(邓起东主编)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确定性方法(时间概念明确,未
来100年)
-
2
3.第三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90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
主 编 高文学和时振梁
比 例 尺 1:400万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明确,50年
-
8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陈国星、周本刚)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工作基础 上,根据最新资料和认识,修订中国地震区、 带划分方案;以四代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综合 方案为基本框架,同时吸收年十年来城市活 断层探测评价结果、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 价结果及其他新资料、新成果,综合给出一 套新的全国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及其不确定 评价结果。
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李小军、赵凤新)
综合研究场地类别划分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 调整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比较现有 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 方法,提出区划图适用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和 区划图的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思路。
开展专家咨询,考虑与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相关 内容的协调,确定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 原则和不同分类场地上区划图地震动参数(峰 值加速度和反应谱参数)的调整方案。
-
10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俞言祥、李山有) 建立全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供典型地区
区划图预编和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使用。工 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确 定我国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二是确定我国 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唐荣余)
-
11
2. 编图主要工作
2010年3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邓起东)
-
9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谢富仁、潘华) 为编制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所采用的地震活 动性参数,包括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 数与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围绕总 体目标,划分三个任务组进行实施 2011年6月23日通过验收(组长:张国民)
5
1. 编图技术思路—编图原则
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地震区划的最新科研成果和 最新基础资料,综合分析我国地震构造环境
着重考虑高震级潜在震源划分及震级上限确定、 大震复发周期评价、大震近场衰减关系建立、场 地地震反应谱调整方案等环节的可靠性
科学考虑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概率地震 危险性分析方法
明确,50年超越概率10%
-
3
-
4
汇报内容
1. 编图技术思路
2. 编图主要工作
3. 编图科技基础
4.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
5. 潜在震源区划分
6.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7.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8. 土层调整方案
9. 大震、特大震与中震的比例关系
10. 编图结果及分析
11.国标文本修订 -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薄景山)
-
12
2. 编图主要工作
区划图编制(高孟潭、温增平、潘华) 开展若干区域地震区划图预编工作 开展不确定性研究工作 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研究和编图方法研究 编制全国地震区划图 地震区划图结果的分析论证
-
13
3. 编图科技基础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防御与应 急救援技术研究”(总经费:3300万) 中下设课题“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 究”(经费:1030万)为全国地震区划 图编制提供了科技支撑。
扩充了强震数据库 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
东西分区—强弱分区 提出了新的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
17
3. 编图科技基础
场地影响双调整技术
场地影响五类划分
○ 提出了软硬基岩的概念
地震区划参数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表
○ 修订了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 提出了反应谱平台高度调整表
-
18
3. 编图科技基础
超越概率10%)
4.第四张全国地震区划图,2001年8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
名 称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比 例 尺 1:400万
主 编 胡聿贤, 副主编:高孟谭 张培震 薄景山 陈国星 谢富仁
表达方式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特征周期(Tg)和场地调整
表(两图一表),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
-
7
2. 编图主要工作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图件编制(徐锡伟、吕悦军)
搜集整理10年来取得的活断层研究、大城 市活断层探测、地震目录、中强地震考察、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资料和地震基 础研究资料,编制有记录以来的破坏性地 震目录,编制地震物理场图件,编制地震 构造区等成果图件。
已经逐项通过验收(专家组长:时振梁)
-
14
3. 编图科技基础
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
潜在震源区构造类比模式化与定量化 ○ 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原则 ○ 活动块体边界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发震构造模型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不同构造类型震级上限统计公式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 ○ 潜在震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 ○ 不确定性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