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_金陵十三钗_的服装造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VIE LITERATURE
201221
浅析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服装造型
■刘若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
[摘要]画面先于声音调动人们的感官语言,电影作为带有声音的流动画面,被称为“快速摄影”。
电影服装既是配合场景叙述画面故事,同时也是激活画面赋予其生命力的主要元素。
《金陵十三钗》以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勾勒出沦陷的南京,以准确的服装定位鲜明刻画了不同群体,用现代的造型手段还原当下人们对于那个时代身份设定的臆想。
除此之外,本片的服装造型不仅诠释了角色认知,并且在外化形象之中深具隐喻,蕴涵超出穿戴本身的丰富的电影语汇。
[关键词]电影服装;转换;救赎;镜像;意象
每部影片都有时代背景与风格类型的定位,服装作为构成电影空间画面的一部分是构建其定位的无声代言。
本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服装造型准确刻画了尸骸遍野、血流成河的残城中的各色人群———浴血奋战的中国士兵、惊恐、无辜的教会女学生以及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
在所限定的表演区域之中,让观众达到追溯的共鸣。
然而,影片中的服装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而是建立在对于众多服装款式的遴选和对其局部元素提取的基础之上的二度创作。
它以色彩、面料、款式的具体呈现为电影叙事进行隐喻和铺垫,服装以类别区分群体形式,却又俨然在同一的样式中通过细节装饰的描绘呈现不同的角色的个体类型,用服装的变化折射出人物内心的转换活动。
作为电影语汇之一的服装一直无声地与影片的起落沉浮同在。
本文试图从电影视听空间所创造的影像服装角度切入,浅析《金陵十三钗》中的服装造型。
一、琉璃中斑斓的影像———救赎的隐喻
影片通过一位13岁的教会女学生书娟的视角和旁白来进行叙述。
服装辅助角色出场,以装束穿戴记载着时代的特征和痕迹,呈现于一个特定时期的画面体现,成为观众接受到的最直观的元素。
“军人”以制服的同一性群像的描写方式直述;“神父”“妓女”人物因事件情节层层推动引发性格的复杂变化,以服装的更迭代表身份的转换,表现出凌驾于宗教之上的情怀,服装以独特的符号语言,成为“救赎”行动外化凝练的体现。
本片一开场就采用跟镜头,在中国军队与日军交锋的过程中,采用蒙太奇手法,将多个画面剪辑在一起,快速短促的画面加大剧情发展的速度,营造不安、紧张的气氛。
中国士兵为炸毁日军坦克时,导演夸大式地将鲜红的鲜血喷洒于画面。
服装以外化的形式辅助建立角色的代表身份,在“制服化”群像描写的方式中彰显中国军人用生命捍卫祖国的人物典型特征。
准确的服装定位,在硝烟弥漫的灰色战场中,塑造了一批浴血奋战的军人形象,这种捍卫成为时代背景下表现救赎最有利的工具。
救赎地点教堂本应是宁静、圣洁的地方,但它在片中却成为沦陷金陵城中惟一的、暂时未被占领的避难所。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它是一个“生”的希望。
教堂里的彩色玻璃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反复出现。
当阳光透过大小不同的彩色玻璃,反射进大厅,这种光芒似希望启入人的心灵。
依据13世纪最权威的神学家阿奎那对教堂内彩色玻璃的设置的解读,他认为:“把天国设想为豪华堂皇的感
性的世界,在被感知时令人得到满足,因此我们把涂上鲜
艳色彩的东西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光芒透过彩色的玻璃冲
破神学玄秘的迷雾,将神的世界搬到了可直接感知的现实
中来……阴暗的心灵通过物质接近真理,而且在看见光亮时,阴暗的心灵就从过去的沉沦中复活。
”①
这种斑斓的意象,在生死浩劫之时强化了对于生命的
信仰。
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
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
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了女学生,英勇牺牲。
残酷的影
像世界中,解救的枪声击破了教堂的玻璃,在阳光的折射
中出现了五彩的颜色,女学生书娟正是透过这面彩色玻璃
在略带模糊的画面中,看见环肥燕瘦的金陵妓女婀娜而来,
这与倾颓黑暗的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服装样式是统一
的长款旗袍外加大衣,缤纷的色调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成
为一道与战争格格不入的亮丽风景线。
造型以面料色彩对希望做了隐喻。
她们身着彩色旗袍
与阳光下的彩色玻璃遥相呼应,在13位妓女中,服装设定
的颜色没有重复,色相、明度和亮度与教堂玻璃色彩相吻合,服装纹样以几何拼接、花卉缠绕为其基本形式,艳丽
的形式下,俨然彰显生命的活力。
这透过教堂玻璃映照在
女学生的视野中显得分外斑斓与陈杂。
结尾处,学生对于
十三钗的画面定格于首次见面。
导演安排学生与妓女的初
次见面就是隔着玻璃,到李教官射破玻璃,再到学生透过
玻璃对于十三钗的诀别凝望,平铺展现于画面中央,用色
彩的鲜艳诠释十三钗为解救女学生而做出的牺牲。
服装在
此深含隐喻,为影片烘托气氛,为故事的发展进行渲染和
铺垫,以突出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彩色玻璃,是少女群体
与外界交流仅有的窗口,它屏蔽了战时硝烟,遮掩住秦淮
河的尸臭、紫金山的哀鸣。
真正的救赎者———那一群环肥
燕瘦、姹紫嫣红的金陵十三钗,披着彩色的霞衣透过阳光
的照射玻璃获得“重生”。
二、镜像呈现———旗袍与学生装
少女与妓女两组人物关系的比照:一组是豆蔻年华的
教会少女,一组是秦淮河畔青楼戏坊的失足佳人,两者可
谓大相径庭。
天使与魔鬼,善良与邪恶,两者看似是无法
调和的矛盾,然而却因战乱将两个对立的群体并掷于封闭
的统一空间。
影片为了突出这两种力量的对峙与映照,女
学生既没有选择传统的“教会服”,也没有选择“文明新
133
MOVIE
LITERATURE
2012年第21期/装”
,而是采用了与旗袍形制一样的素色长袍。
服装是人物内心特质的映射,电影服装尤是如此,它从生活服装中提取意象元素,形制上却是传递人物性格的外化表现方式。
历史中,20世纪30年代女学生普遍穿着的
是“文明新装
”。
“它是一种着装风格,由中国本土教会学校的女学生率先倡导。
‘文明新装’摒弃了旗袍各种繁琐的镶滚装饰,主要是突出简洁、朴素的新风貌。
上下分体,上衣为立领、斜襟的传统样式,袖长至肘部,袖口一般为七寸,当时称为倒大袖或喇叭袖。
在款式上稍稍收腰,圆摆,摆长不过臀,多为圆弧形,稍稍有点纹饰。
下着黑色
长裙,长及脚踝。
”②影片中的学生装选取了“文明新装”
朴素、简洁的意象,还原了当时学生装的风貌,却在形制上复制了旗袍。
这在造型上形成了影射,她们彼此是双方的镜影,一个未来,一个过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也许是彼此可能成为的人。
而这两组人物的互动和矛盾,表现出的女性之间的关系为:互相妒忌,互相吸引,互相依靠,互相映照。
这体现于服装的相似之处,影片在袍服的长短、造型、穿搭方式上都有暗示,双组人物的袍服长度都设计在膝盖以下,造型上都采用了立领、斜襟、连袖的样式,双层的穿搭方式(妓女为性感的丝质蕾丝内衣、女学生为白色的布制棉袍)。
它成为人物关系的对立的写照,既相似又不同,外在的服饰传递了内心的情感世界。
浮华之下的虚妄与质朴之下的纯洁,服装传神表达了人物群体性格特质的异同。
本应该是不带有任何权利等差,却因“商女不知亡国恨”妓女身份的设定,使人物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
在书娟的视角中,与邂逅玉墨的第一时间,她是在躲藏却又禁不住的好奇。
出于内心的隐秘作祟,社会等级更高的书娟在互动中体现的权利更为复杂,她既是故事的参与者、旁观者,又是连接一切人物矛盾的焦点所在。
在偷窥的过程中揭示了关乎人性隐秘的成长,玉墨曾经同样身为教会女学生,同样在13岁的年纪被迫走入歧途,这种共同的经历仿佛时光逆转,它显然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性、仪式性的庄严,共同的遭遇使她们由矛盾走向和解,不再是前作中女性形象单一方向性的呐喊,而是由群体内部的相互帮衬而焕发的力量,对抗的消解伴随命运的互置达到叙事高潮。
玉墨之所以地位低微,是因为她失去了贞操,而她所做出的牺牲,表层上是一个让纯洁女性保住贞操的行为,实际是一种对自我的救赎。
这一行为的表现在换装、剪发中得到全面的体现。
由妓女假扮的女学生换装行为,体现了人物心理的置换,在白色布条一圈圈裹住前胸的描写中,抵触在消解,服装以外化的形式生动折射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换装、剪发外在形象的转变也代表了人物内心转变的过程,学生服的装扮作为人物无声的语言完成了金陵十三钗救赎的辗转,从镜像走入现实。
三、影像还原—
——秦淮美景在电影中有这样一组画面:13名妓女身着彩色的旗袍,
扭动腰肢,昂首挺胸,并列一排款款而来。
影片通过非真实、梦幻、强化的手法将人物的服装作为景物意象抒发。
影片以13名妓女弹唱着秦淮曲,还原了对于南京城美好过往的回忆,它在书娟的眼中由清晰渐渐变为模糊,虚幻的灯光成为幻觉中的记忆,她们亮丽的服装与娇美的容颜形成了秦淮美景的化身。
在这部影片中,服装不仅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它还兼具借物抒情的作用,遴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旗袍作为金陵妓女统一的服装的样式,融汇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服装之精髓,具有典型的传统性。
华贵的面料、艳丽的色泽,以极强的视觉效果冲击了观众的感官,起到了创造和修饰画面的作用,在整部影片中虽然没有南京城曾经繁华的描绘,却以旗袍美女的具体形象使观众构建起对于场景的意象的设定。
13位妓女的彩色旗袍作为场景色调和空间的一部分,激活了电影画面,配合灯光折射的幻影,真实中透着虚幻,虚幻中体现着唯美。
以色彩、面料、款式的变化作为画面视觉表达,为影片烘托气氛。
这种幻影的烘托与服装的色调和款式完美融合构成电影画面的单元场景形成整体基调带给观众遐想空间,为故事的发展进行渲染和铺垫,借以突出和揭示主题。
“一般说来,服装与场景之间,或形成协调或形成反衬,或以人物为主,或以景物为主,或是补充整理画面的一个色斑、一个色块或是一条色线,它们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的变化、影片的情绪而成为影视画面中
一个最有动感、最有活力的电影元素。
”③在救赎的最后场
景中,妓女与学生的交流平台是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13
名妓女的群体弹唱形象以剪发后的学生装变换为彩色旗袍,又以彩色旗袍变化为学生装,以灯光幻觉调度场景画面,它成为意象中秦淮美景的符号性代言,服装以现实性与官能感的具体形式呈现于银幕。
四、结语
电影服装是服务人物外在形象的手段。
它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启发演员建立身份认同和调动对于角色的想象力,尽快沉浸于戏中人物的角色中,细致刻画了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不仅要有准确的定位,还要合理体现与场景之间的构图关系,与剧情相配合、捕捉角色的心理特征,构建起丰满有层次感的人物外在形象。
以刻画内部特征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角色某些抽象的心理特质。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服装,通过丰富、多样的造型手段塑造了鲜明、典型的人物,使文本中的形象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于世。
服装以色彩、款式、面料三要素的形式,准确传递时代背景与电影风格的定位。
它不仅追求人物鲜明的外在表征,更主要的是它深度挖掘出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引领观众,使其能身临其境,去理解、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得到视觉和听觉方面的美感享受。
它是人物的内心感情、性格特征外化的体现,同时也演绎着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和风格。
注释:
①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②包铭新等:《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③齐静:《演艺服装设计》,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作者简介]刘若琳(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上海
工程技术大学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