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理论

主讲张岭泉单位河北大学社会学系

第二部分社会工作理论

心理动力视角

社会工作的本质

关于社会工作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社会工作流派会支持、反对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社会工作本质的不同观点也就成为划分社会工作理论类型的指标。关于社会工作本质是什么的观点有三个:

反身性-治疗性观点。多米内利称这些为治疗性援助取向。这类观点把社会工作看成是通过促进、协助社会中的个体、团体和社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来为他们寻求尽可能好的福祉。社工和案主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螺旋式改变案主的观念,并让社工得以影响案主;同样地,在社工体验案主世界时,案主也影响着社工对案主世界的理解,这个互相影响的过程,使社会工作得以具有反身性。这样,在社工从事实务时能够捕捉到社会关注,并获得理解,如此,社会工作便对这些社会关注做出反应。通过这些途径,案主获得力量来掌控他们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借着这种个人力量,他们能克服痛苦和困境,从中站起来。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点。该观点把社会工作视为社会中寻求合作和相互支持,这样最受压迫和处境最困难的群体能够获得权力掌控自己的生活。社会工作通过增能,使人们参与到学习和合作的过程中,创建属于所有人的制度。所有人都能够参与的制度。而社会精英积累并巩固社会中的权力和资源,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服务。这样一来,他们制造了压迫和剥削。社会工作试图在社会中以更平等的关系取代这些压迫和剥削。因为这类观点试图把人们从压迫中解放出来,所以,多米内利称之为解放取向。其他学者因为此类观点试图改造社会,以利于最贫困和最受压迫的群体,故称之为改造取向。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观点。该种观点把社会工作看做是为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方面。社会工作满足个人需要,并改善整体福利服务,使得社会工作和福利服务能够更有效运转。多米内利称这种观点为维护取向,社会工作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维护艰难时期身处困境的人们,让她们能再度恢复稳定。

以上每一种观点都揭示了任何一个社会的福利设置之中、社会工作活动和目标的某些方面。每一种观点都批评或试图改变其他两种观点。比

如,反身性-治疗观点主张追求个人实现和社会实现。这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点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除非我们进行重大社会变革,否则精英的利益会阻碍受压迫群体自我实现的多种可能性;该观点认为,如果像反身性-治疗性和个人主义-改良主义那样接受社会秩序,实际上是支持并增强精英的利益。因此,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而言,其他的观点会阻扰压迫者的机会,受压迫者应该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受益人。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认为通过个人发展和社区发展来寻求改变社会,使之更为平等、获得个人实现和社会实现,在日常实务中是不切实际的。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社会工作活动的实务目标是小规模的个人改变,并不能实现重大的社会变革和个人改变。同时,社会更为中的利益相关者,资助、批准社会工作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社会和个人之间更和谐一些。他们并不想进行重大变革。这就是个人主义改良主义更喜欢他们自己取向的原因。

理论?是对于世界的思想所做的一个有组织的陈述。

含义

模型:在很多情形下以结构化形式对实务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普遍性的描述。模型提取了活动的某些原则和模式,使实务得以具有一贯性。模型帮助人们就如何处理复杂情形进行安排和组织。任务中心实务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视角:表述的是对世界的价值观或者看法,让参与者充分整理思路,能够在参与中管理他们自己。视角帮助您用有系统、有组织的方式去思考正在发生的情况。应用不同的视角,能让您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情形。视角的范例是女性主义或系统理论。

解释性理论:说明为什么一个行为能够导致或引起某些特定结果,并辨识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会如此。有些作者仅把理论一词用来表示哪些能够提供因果解释的思想。如认知行为理论。

四、心理发展理论和人格理论

1、心理发展理论。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需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体现为内驱力(drives or instincts)他是释放诸如饥饿或口渴等生理需要的精神压力。有了这类生理需要,就会产生张力tension or libido 里比多。里比多给我们提供能量采取行动,以满足需要。在生理需要中,性张力是产生内驱力的重要来源—即使是年幼的儿童。

儿童的发展始于初级自恋,只寻求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儿童的注意焦点在每个阶段会集中在不同的需要上,口唇期(饥饿)、肛门期(排泄)、阴茎期(确定和同性父母的认同)、俄狄浦斯期(被异性父母所吸引)、潜伏期(驱动力通过俄狄浦斯冲突的解决而得到控制)、性成熟期(社会学习)。

2.埃里克森的心理与社会发展阶段

3.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y 假定,人是形成本我(id)(it)(一种来源不明、无差别的压力)的各种内驱力的复合体。本我推动我们采取行动去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我们的行为却并不能总是带来期望的结果。自我(ego)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自我是我们理解并应对环境的一系列实际想法。自我控制着本我。例如当自我知道排便不当会招致责骂难堪,儿童就会控制自己的排便。自我管理人与他人及外物的关系、超我superego发展出道德原则,引导自我。

五、依恋理论

本章和接下来的三章将着重评述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这些章节的工作对象是个人、家庭和小组,侧重在现有社会秩序中改善他们的处境,或者为了案主和其他类似的人们的利益,在政策和实务领域实现变革。心理动力观很少关注社会变革,个人主义倾向尤其严重。心理动力观之所以被冠以“心理动力”,是因为这些观点背后的理论假设,行为产生于人们意识之中的运动好互动。理论运用不同技能,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来阐释人们的意识是如何运作的,心理动力理论强调意识刺激行为的方式,意识和行为两者都会影响个人的社会环境,并受个人社会环境的影响。

豪(Howe)对依恋理论的阐述,是从儿童早期发展和母子关系的研究开始的,依恋理论的基础是,儿童早期对安全可靠而又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成年人—通常是父母-的依恋,是后期社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佛罗格特把依恋和人类之间的团结联系起来。人们通过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在社会关系中形成自己的认同,或自我—正如大脑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自我通过个人经历,逐步形成期望,二期望造就了一个社会现实。一些早期的关系和经历,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塑造性的影响力,即他们对于后期建立有效关系以及后期学习有特别的敏感性。我们怎么样,取决于我们早期的关系和经历如何。温暖、相互支持而又安全的关系品质,有助于后期形成一直连贯而又系统有序的自我。婴儿天生就有沟通的愿望和能力,正是通过这些,他们才得以形成情感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随着我们对人们何以如此反应的解释的增进,就能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解释人们行为的意义。

儿童通过试图理解他人的行为,来学会去了解他人的感觉;在此过程中,他们开始在情感上发展对别人的同理心。他们使用假想关系(过家家)以及玩玩具和玩偶,进行关系实验。这类游戏帮助儿童获得能力去想象他人的想法,以及该想象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心理分析师鲍比尔提出了一个理论,即寻求对他人的依恋是一个基本内驱力。当儿童感觉在压力之下,他们会以三种方法向他人寻求依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