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四气与治则

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 “热者寒之,寒着热之”这是临床用药 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 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

二.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起源: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药 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 知道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
四气的作用
一般来讲: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 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四气作用
四性 属性 作 用 代表中药材 红枣、黄芪、当 归、川芎、龙眼 肉 肉桂。

热 寒

祛寒补虚。
祛寒,消除寒症。


wenku.baidu.com
清热解暑,消除热症。 金银花、黄连、 大黄、生地黄。 降火气,减轻热症。 薏仁、菊花、西 洋参、罗汉果。
1.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 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两者的涵义 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 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 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 的分布。
四 中药的升降浮沉
含 义
(一) 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 的四种趋向的性能。 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 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 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二). 四气的确定
药物的四气如何确定?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 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 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 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 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 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 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4)相畏—即一种药物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 药物减轻或抑制。
如半夏和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 说半夏和南星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 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 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 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面言的
药物“七情”的含义 七情-- 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
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它包括单行、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 方面。
药物的“七情”:
(1) 单行—不用其它药物辅助,依靠单味药 发挥作用的,叫单行。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 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 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 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五味的作用
⑸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①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
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 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
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 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 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 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 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 到丰富和系统。《本经》明确提出“药有酸、 咸、甘、苦、辛五味”
(二)五味的作用
《内经》:辛散、酸收、甘缓、苦坚 、咸 软 一是标示药物 的真实滋味 (四) 五味的
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四、毒性
“毒”的含义:
广义: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周礼· 天官》:“医师聚毒药以供医 事。”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狭义: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对机体有 损害 性的有毒之药。
注意:
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 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 毒反应。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 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 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 等有密切关系。 “所谓无毒,亦可伤人”、“药证相符, 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气和味的关系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 同之处 .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 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 凉,能发散风热。 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 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 补中益气作用.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
同之处 .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 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 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 用治虚热证。
(五)、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
1.就炮制而言,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 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 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 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 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 度的制约。
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热(大热)和温(微温) ——属阳 温弱于热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 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 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 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 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 仍属于四气范畴。
副作用,在使用有毒药物、烈性药物时,必须
考虑选用 。(相杀、相畏)
④药物配伍后可以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
伍禁忌者,原则上应该避免应用 。(相反)
五味的作用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 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 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⑵甘味
五味的作用
⑶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 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止 汗、止泻、止咳、止血等。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 消食、安蛔等作用
五味的作用
⑷涩味 能收敛固涩。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 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 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 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二、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
中药毒性反应的产生不但与药物本身毒性的 大小和剂量有关。同时,还与药物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使用时间的长 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品种、 误服伪品等都有密切关系。
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 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药物 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 件和个人经验与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也有 一些错误之处。 如《本经》认为丹砂无毒,且列于上品 药之首;《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等。 应当借鉴古代用药经验,亦应借鉴现代 药理学研究成果,更应重视临床报道,以 便更好地认识中药的毒性。
(三)归经的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 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 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 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 善治厥阴经头痛。治疗头痛时,考 虑到药物的归经特点可以提高疗效。
(五)、对归经进行现代研究应注意的 事项
药物的“七情”: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 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副作用。 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芫花。
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
①药物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了疗效, 临床应该充分利用 。(相须、相使) ②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拮抗而抵消或消弱 原有的功效、作用,用药时应注意 。(相恶) ③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药物毒性或
(三)、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一般来讲,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 升浮的;
反之,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 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 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 是沉降的。
(四)、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 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二)、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 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例: 黄芩 --上焦肺热 黄连 --中焦心胃热 黄柏 --下焦相火热
苦寒清热药
例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 意识异常的证候表现,如错迷、癫狂、呆 痴、健忘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能缓 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 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补气益智的人参 皆入心经。 同理,桔梗、杏仁能止咳、咳喘,归 肺经;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
第2节
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的含义
配伍-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 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2.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3.通过配伍,可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从 而达到全面兼顾治疗的目的。
4.通过配伍,可以扩大药物的适应范围。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
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 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 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 为“坚阴”、“存阴”。
五味的作用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
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 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 利等。
实际意义 二是提示药物作 用的基本范围
五味的作用
⑴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 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 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 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气和味的关系

气味均不同的药物,其功效也就有所区 别. 在辨识药性时,不能 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 起来。必须将气和味 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
结 论
三、 中药的归经
(一)归经的概念:
含 义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 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 甚至没有作用。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 部位
如石膏、知母合用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大黄与 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金蝎、 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药物的“七情”: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 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 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之黄芪与利水之茯苓合用,能增强补气利 水之功。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 清热燥湿、解毒止为主,木香调中定宣滞、行气止痛, 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的效果。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简称药性): 是药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毒性等。
一、

四气五味
性味是指药物的四气 、五味 . 一.四气 (一).四气(四性)的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 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 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 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 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 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二)、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 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 喘咳),向下(• 泄利、脱肛),向外 如 (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 解)。能够针对病情,• 善或消除这 改 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 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 用趋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