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电信号传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类: 直径最细,0.3-1.6微米,传导速度最慢, 2米/秒, 如自主
神经的节后纤维,由于恢复过程中不生成髓鞘,所以受损伤后 恢复再生较快, 常见于植物神经的节后纤维,周围神经和后根的 无髓纤维. 属于无髓神经纤维,传导痛觉,味觉等,如嗅神经 的嗅丝
五.神经元整合( neuronal integration):
三.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2.RP实验现象:Fra Baidu bibliotek
3.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反极化: 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倒转(外负内正)。
复极化: 细胞由反极化状态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的 过程。
(五)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 “全或无” 现象 ② 不衰减性传导 ③ 脉冲式产生
各种细胞AP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1ms至数 ms 心室肌细胞:长达 300ms 左右
(六)细胞动作电位与兴奋性变化之间的时间关系:
2、产生过程:
静息状态时,K+顺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每流 出一个K+,细胞外便增加一个正电荷,相应的细胞 内便产生一个负电荷,随着K+的外流,正负电荷之 间产生的电场力会阻止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 流的浓差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 K+ 的净移动就会等于零,此时,细胞膜两侧稳定的电 位差即为静息电位,也称为K+的平衡电位。
5).箭毒(batrachotoxin):静息状态下,使钠离子通道开放, 产生不可逆转的去极化,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度,最终出现传导 阻滞。
6).四已胺(tetraethylammonium,TEA):钾离子通道激活 阻断剂。使复极化时程延长。动作电位延长。
2.神经纤维结构的影响:
根据直径,髓鞘发达程度,结间段长短和神经传导速度。分为 A,B,C型。
Postsynaptic potential:
Temporal summation : afferent neuron ---Different time (successive; a volley) nonlinear
B. 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膜内: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
主要 离子
Na+ K+ ClA-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14 142
155 5
8
110
60 15
膜内与膜 外离子比 例
膜对离子通 透性
1:10 31:1
通透性很小 通透性大
1:14 4:1
通透性次之 无通透性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 可传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
四.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二) AP实验现象:
(三) 动作电位的演变过程:
去极化 (depolarizing phase ) 反极化(超射) (overshoot ) 复极化 (repolarizing phase ) 超极化 Hyperpolazing phase
刺激(stimulus):内、外环境的变化。
阈值(threshold):能引起有机体(组织、细胞)发 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 excitability):有机体(神经元)对刺激 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包括兴奋 (excitation)和抑制 (inhibitory)两种表现形 式。
特点:
反应。
①电位幅度小,呈衰减性传导;
②不是‘全或无’式的,反应可随阈下刺激的增 强
而增大; ③有总和效应。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五. 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
传导 :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 。 传递 :动作电位是在两个细胞之间进行传播 。 神经冲动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
五. 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
化学门控通道::由化学物质引起闸门开、关。 电压门控通道:由膜电位变化引起闸门开、关。
生物泵:
为镶嵌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活动时,需提 供能量,逆浓度差转运。如钠泵、钾泵、钙泵等。
钠 - 钾泵(钠泵):
转运Na+和K+,为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 白质。具有ATP酶活性,能分解ATP供能,也就是 Na+-K+依赖式ATP酶。
Helmholtz(1850)测量了神经干上的冲 动传导速度,证明了神经活动不同于电活 动。
Julius Bernstein(1871)提出膜学说 来解释神经和肌肉的电现象。
一.发展简史:
J.Z.Young(1936) 发现枪乌贼的巨轴突,直径 1mm,长数百mm。
1939年美国的H.J.Curtis, K.S.Cole和英国的 A.L.Hodgkin,A.F.Huxley发明了微电极技术,用 细胞内记录方法,显示动作电位 出现时,膜电导的变 化。 A.L.Hodgkin,A.F.Huxley和Eccles共获 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B.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
[K+]o↑→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静息电位实质:是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 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主要受细胞内外K+浓度的影响: 如细胞外K+浓度增高,K+浓度差减小,向外扩散的 动力减弱,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减小 (即膜内外的 电位差变小)。
如细胞外的K+浓度降低,将引起静息电位增大(即 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
四、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AP ) (一) ★概念
Neurobiology
第二章 电信号在神经元上的产生和传导
(Impulse Formation and Conduction)
一. 生物电研究简史 二. 神经元的细胞膜结构特点 三.静息膜电位 四. 动作电位 五.神经元整合
一.发展简史:
Du Bois Reymond (1849)记录到静 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A类:直径最粗,1-22 微米,传导速度最快,5-120米/秒,髓鞘
发达,结间段长, 1-2毫米,但对抗损伤能力低, 损伤后恢复慢. 主 要传导躯体本体感觉,属于有髓神经纤维。
B类:较细, 直径1-3微米,速度慢3-15米/秒,髓鞘薄,对抗损伤能
力稍强,, 损伤后易恢复. 主要见于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
2).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钠离子通道激活阻断剂。 阻遏动作电位的产生。
3).海葵毒素(sea anemone venom,ATXII):钠离子通道失 活阻断剂。使动作电位的的超射的下降相变慢,并延长时间, 产生平台
4).蝎毒素(scorpion toxin,):钠离子通道失活阻断剂。阻遏 动作电位的的超射的下降相变慢,并延长时间,产生平台
jumping conduction; saltatory conduction:
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Ranvier’s node(髓鞘间断处) . 神经兴奋是从一个郎氏结 跳跃到下一个郎氏结。
(六)影响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导的因素
1.化学物质的影响:
1).普鲁卡因:减低钠离子、钾离子通道激活。抑制动作电位 的传导。
兴奋(excitation): 有机体(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其反
应表现为由不动到动(产生动作电位), 由动的慢到动的快,称为兴奋。
抑制 (inhibitory):有机体(细胞) 受到阈上刺激时,其反应表现为由动到 不动(产生超极化电位),由动的快到 动的慢,称为抑制。
二. 神经元的细胞膜结构特点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 (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性 3、相对不疲劳性 4、绝缘性 5、不衰减性或“全或无”现象
1、AP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局部电流理论
2、AP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跳跃式传导
出现在有髓神经纤维某一朗飞结的动作电位,可 跨越一段有髓鞘的纤维而呈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 要比无髓神经纤维快得多。
4、测量:
数值: 多在 -10 ~ -100mV之间
哺乳动物肌细胞或神经 细胞:-70 ~- 90mV
红细胞:-6 ~ -10mV
负值是指膜内电位低于 膜外电位的数值。
5.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A.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1949年A.L.Hodgkin 和B.Katz提出离子学说。
1976年Erwin Neher,Bert Sakmann 建立了膜 片钳(patch clamp)技术,使记录单离子通道的活 动成为可能。获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简介几个常用的生理学术语
应激性(irritability):有机体对环境变化能给出相 应反应的能力。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二) ★产生机制 (以神经细胞为例) ——离子流学说
1. 产生条件:
(1)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衡; 细胞内: K+ 、蛋白质离子 (A-) 浓度高 ; 细胞外: Na+ 和 Cl- 的浓度高 。
(2)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 细胞静息时,膜对K+通透性大 对 Na+通透性很小 对 A- 几乎没有通透性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传导机制:无髓神经纤维上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为远距离(跳跃式)局部电流
Action potential conduction
local current theory: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在 兴奋部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刺激了相邻的部位,则两者之 间产生的局部电流 ,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域值则在 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扩布。
Na+停止
内流、K+快速外流
细胞内电位下降,恢复
到负电位水平
锋电位的下降支。 (K+外流)
3. 后电位 钠、钾泵活动,使膜两侧离子分布恢 复兴奋前不均衡状态。 (钠泵活动)
★ 描述膜两侧电荷分布的一组术语
极 化: 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标准,电位差加大(膜内更 负)。 去极化: 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变小的过程 。
锋电位——绝对不应期 后电位 ——前段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后段相当于低常期
(七)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与阈电位 ★ 阈电位:使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
膜电位值。 阈电位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是产生动作电位 的必要条件。
局部反应(电位) :产生于膜的局部、较小的去极化
神经元的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分子为 支架其内镶嵌着蛋白质构成的。
细胞膜的作用:
界膜:
运输:易化扩散(离子通道、运载体)
主动运输(离子泵、质子泵)
通道运输
在膜上的通道蛋白质帮助下完成。 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
离子扩散通量的多少,与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及 电场力有关。 通道的开放(激活)或关闭(失活) 由“闸门”调控,闸门开、关迅速。
2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
★ (四) 产生机制
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
1. 去极化时相 细胞受刺激
少量钠通道开放
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 大量钠通道开放
细胞外Na+快速、大量内流
细胞内电位急剧
上升
锋电位的上升支。 (Na+内流)
2. 复极化时相 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水平
钠通道失活关闭,钾通道激活开放
钠泵的生理意义:
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 ,膜外高Na+ 的不均 衡离子分布状态。
这一不均衡分布是对生物电产生、维持神经 肌肉的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
三、 静息电位( RP ) (一) 概念及测量
1、 ★概念:
+++ +
+
++ +
+
+
++ + + + +
细胞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特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外正内负)
神经的节后纤维,由于恢复过程中不生成髓鞘,所以受损伤后 恢复再生较快, 常见于植物神经的节后纤维,周围神经和后根的 无髓纤维. 属于无髓神经纤维,传导痛觉,味觉等,如嗅神经 的嗅丝
五.神经元整合( neuronal integration):
三.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2.RP实验现象:Fra Baidu bibliotek
3.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反极化: 膜电位的极性发生倒转(外负内正)。
复极化: 细胞由反极化状态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的 过程。
(五)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 “全或无” 现象 ② 不衰减性传导 ③ 脉冲式产生
各种细胞AP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1ms至数 ms 心室肌细胞:长达 300ms 左右
(六)细胞动作电位与兴奋性变化之间的时间关系:
2、产生过程:
静息状态时,K+顺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每流 出一个K+,细胞外便增加一个正电荷,相应的细胞 内便产生一个负电荷,随着K+的外流,正负电荷之 间产生的电场力会阻止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 流的浓差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 K+ 的净移动就会等于零,此时,细胞膜两侧稳定的电 位差即为静息电位,也称为K+的平衡电位。
5).箭毒(batrachotoxin):静息状态下,使钠离子通道开放, 产生不可逆转的去极化,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度,最终出现传导 阻滞。
6).四已胺(tetraethylammonium,TEA):钾离子通道激活 阻断剂。使复极化时程延长。动作电位延长。
2.神经纤维结构的影响:
根据直径,髓鞘发达程度,结间段长短和神经传导速度。分为 A,B,C型。
Postsynaptic potential:
Temporal summation : afferent neuron ---Different time (successive; a volley) nonlinear
B. 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膜内: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
主要 离子
Na+ K+ ClA-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14 142
155 5
8
110
60 15
膜内与膜 外离子比 例
膜对离子通 透性
1:10 31:1
通透性很小 通透性大
1:14 4:1
通透性次之 无通透性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 可传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
四.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二) AP实验现象:
(三) 动作电位的演变过程:
去极化 (depolarizing phase ) 反极化(超射) (overshoot ) 复极化 (repolarizing phase ) 超极化 Hyperpolazing phase
刺激(stimulus):内、外环境的变化。
阈值(threshold):能引起有机体(组织、细胞)发 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 excitability):有机体(神经元)对刺激 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包括兴奋 (excitation)和抑制 (inhibitory)两种表现形 式。
特点:
反应。
①电位幅度小,呈衰减性传导;
②不是‘全或无’式的,反应可随阈下刺激的增 强
而增大; ③有总和效应。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五. 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
传导 :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 。 传递 :动作电位是在两个细胞之间进行传播 。 神经冲动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
五. 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
化学门控通道::由化学物质引起闸门开、关。 电压门控通道:由膜电位变化引起闸门开、关。
生物泵:
为镶嵌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活动时,需提 供能量,逆浓度差转运。如钠泵、钾泵、钙泵等。
钠 - 钾泵(钠泵):
转运Na+和K+,为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 白质。具有ATP酶活性,能分解ATP供能,也就是 Na+-K+依赖式ATP酶。
Helmholtz(1850)测量了神经干上的冲 动传导速度,证明了神经活动不同于电活 动。
Julius Bernstein(1871)提出膜学说 来解释神经和肌肉的电现象。
一.发展简史:
J.Z.Young(1936) 发现枪乌贼的巨轴突,直径 1mm,长数百mm。
1939年美国的H.J.Curtis, K.S.Cole和英国的 A.L.Hodgkin,A.F.Huxley发明了微电极技术,用 细胞内记录方法,显示动作电位 出现时,膜电导的变 化。 A.L.Hodgkin,A.F.Huxley和Eccles共获 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B.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
[K+]o↑→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静息电位实质:是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 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主要受细胞内外K+浓度的影响: 如细胞外K+浓度增高,K+浓度差减小,向外扩散的 动力减弱,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减小 (即膜内外的 电位差变小)。
如细胞外的K+浓度降低,将引起静息电位增大(即 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
四、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AP ) (一) ★概念
Neurobiology
第二章 电信号在神经元上的产生和传导
(Impulse Formation and Conduction)
一. 生物电研究简史 二. 神经元的细胞膜结构特点 三.静息膜电位 四. 动作电位 五.神经元整合
一.发展简史:
Du Bois Reymond (1849)记录到静 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A类:直径最粗,1-22 微米,传导速度最快,5-120米/秒,髓鞘
发达,结间段长, 1-2毫米,但对抗损伤能力低, 损伤后恢复慢. 主 要传导躯体本体感觉,属于有髓神经纤维。
B类:较细, 直径1-3微米,速度慢3-15米/秒,髓鞘薄,对抗损伤能
力稍强,, 损伤后易恢复. 主要见于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
2).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钠离子通道激活阻断剂。 阻遏动作电位的产生。
3).海葵毒素(sea anemone venom,ATXII):钠离子通道失 活阻断剂。使动作电位的的超射的下降相变慢,并延长时间, 产生平台
4).蝎毒素(scorpion toxin,):钠离子通道失活阻断剂。阻遏 动作电位的的超射的下降相变慢,并延长时间,产生平台
jumping conduction; saltatory conduction:
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Ranvier’s node(髓鞘间断处) . 神经兴奋是从一个郎氏结 跳跃到下一个郎氏结。
(六)影响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导的因素
1.化学物质的影响:
1).普鲁卡因:减低钠离子、钾离子通道激活。抑制动作电位 的传导。
兴奋(excitation): 有机体(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其反
应表现为由不动到动(产生动作电位), 由动的慢到动的快,称为兴奋。
抑制 (inhibitory):有机体(细胞) 受到阈上刺激时,其反应表现为由动到 不动(产生超极化电位),由动的快到 动的慢,称为抑制。
二. 神经元的细胞膜结构特点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 (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性 3、相对不疲劳性 4、绝缘性 5、不衰减性或“全或无”现象
1、AP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局部电流理论
2、AP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跳跃式传导
出现在有髓神经纤维某一朗飞结的动作电位,可 跨越一段有髓鞘的纤维而呈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 要比无髓神经纤维快得多。
4、测量:
数值: 多在 -10 ~ -100mV之间
哺乳动物肌细胞或神经 细胞:-70 ~- 90mV
红细胞:-6 ~ -10mV
负值是指膜内电位低于 膜外电位的数值。
5.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A.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1949年A.L.Hodgkin 和B.Katz提出离子学说。
1976年Erwin Neher,Bert Sakmann 建立了膜 片钳(patch clamp)技术,使记录单离子通道的活 动成为可能。获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简介几个常用的生理学术语
应激性(irritability):有机体对环境变化能给出相 应反应的能力。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二) ★产生机制 (以神经细胞为例) ——离子流学说
1. 产生条件:
(1)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衡; 细胞内: K+ 、蛋白质离子 (A-) 浓度高 ; 细胞外: Na+ 和 Cl- 的浓度高 。
(2)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 细胞静息时,膜对K+通透性大 对 Na+通透性很小 对 A- 几乎没有通透性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传导机制:无髓神经纤维上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为远距离(跳跃式)局部电流
Action potential conduction
local current theory: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在 兴奋部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刺激了相邻的部位,则两者之 间产生的局部电流 ,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域值则在 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奋以这种机制快速扩布。
Na+停止
内流、K+快速外流
细胞内电位下降,恢复
到负电位水平
锋电位的下降支。 (K+外流)
3. 后电位 钠、钾泵活动,使膜两侧离子分布恢 复兴奋前不均衡状态。 (钠泵活动)
★ 描述膜两侧电荷分布的一组术语
极 化: 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标准,电位差加大(膜内更 负)。 去极化: 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变小的过程 。
锋电位——绝对不应期 后电位 ——前段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后段相当于低常期
(七)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与阈电位 ★ 阈电位:使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
膜电位值。 阈电位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是产生动作电位 的必要条件。
局部反应(电位) :产生于膜的局部、较小的去极化
神经元的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分子为 支架其内镶嵌着蛋白质构成的。
细胞膜的作用:
界膜:
运输:易化扩散(离子通道、运载体)
主动运输(离子泵、质子泵)
通道运输
在膜上的通道蛋白质帮助下完成。 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等。
离子扩散通量的多少,与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及 电场力有关。 通道的开放(激活)或关闭(失活) 由“闸门”调控,闸门开、关迅速。
2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
★ (四) 产生机制
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
1. 去极化时相 细胞受刺激
少量钠通道开放
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 大量钠通道开放
细胞外Na+快速、大量内流
细胞内电位急剧
上升
锋电位的上升支。 (Na+内流)
2. 复极化时相 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水平
钠通道失活关闭,钾通道激活开放
钠泵的生理意义:
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 ,膜外高Na+ 的不均 衡离子分布状态。
这一不均衡分布是对生物电产生、维持神经 肌肉的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
三、 静息电位( RP ) (一) 概念及测量
1、 ★概念:
+++ +
+
++ +
+
+
++ + + + +
细胞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特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外正内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