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外逃的宏观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资本外逃的宏观分析
摘要:资本外逃的概念在国外经济学界已经有60
多年的历史了,而我国对资本外逃的研究却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危机让我们认识到资本外逃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国内学者对资本外逃的研究自上世纪末悄然兴起。但最近一年多的时间以来人民币升值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人们的注意力从资本外逃上逐渐向资本的内流转移。而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因素只是影响资本外逃的一个方面,资
本外逃增长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过程。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继续关注资本外逃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资本外逃测算模型规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4-4914(2008)05-067-03
中国资本流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正常的资本流出,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二是非正常的资本流出。
非正常的资本流出是资本流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正常的资本流出而言的。一般来说,非正常的资本流出是指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明文规定所禁止的资本流出活动,这种资本流出活动采取不合法或不公开的方式、通过非正常的渠道进行。在中国,非正常的资本流出可包括两种情
况:国际投机资本流出和国内资本外逃。但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非正常的资本流出主要是指资本外逃。
一、资本外逃的特征
首先,资本外逃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外流。资本流出或资本外流是相对资本流入或资本内流而言的,它主要描述资本流动的方向;资本外逃不仅描述与资本外流相同的流动方向,而且还重点表明这种资本流出是为了某些特殊的动机:或逃避风险与管理机制,或投机获利。由此可见,资本流出不仅包含了一般性的资本外流,也包括资本外逃;而资本外逃只是资本外流的一部分。
其次,资本外逃是宏观经济目标与微观经济目标相冲突的产物。如果从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的角度来看,资本外逃通常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资本外流,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资本稀缺,资本外逃会损害政府的经济目标、降低社会福利和国民效用。但是,资本外逃未必就是非正常的资本外流。一方面,如果从微观经济目标角度来观察,资产的相对收益和风险,即盈利性和安全性是投资者考虑其投资组合的出发点。当国内资产的预期收益相对于国外资产的风险上升时,或国内资产的风险相对于国外资产的风险上升时,投资者必然减少其资产组合中的国内资产
比重,相应增加国外资产的比重。这种行为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正常的经济行为,由此而产生的资本外流就属于正常的经济行为。另一方面,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观察,资本边际效益最大化而产生的资本流动就属于正常的资本流动,而资本外逃则正是逃避较高风险的、追求较高收益的资本外流,因此,也不能将其视为非正常的资本外流。
再次,资本外逃未必都是非法的资本外流。资本外流是合法还是非法,取决于一国资本管制的状况。在没有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由于资本外流不受限制,即便出现某种异常风险而导致资本大量外逃,这种资本外流也是合法的;在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大部分的资本外逃是为了逃避资本管制、非法转移,但也有一部分外逃的资本变相的以合法形式流出,这种现象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水平低下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因此,如果仅以资本流出与否来判断是一般资本外流还是资本外逃是片面的。
二、资本外逃的理论
资本外逃也称为资本逃避。对于资本外逃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外逃的动因有众多的解释,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以下几种:
1.动机理论。主要是根据资本外逃的动机来对资本外逃
进行界定。金德伯格(Kindle Berger)在1937 年其经典著作《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一书中将资本外逃定义为:资产所有者因恐惧和疑虑所导致的资本异常流出。这里的“异常”是指资本由高利率国家流向低利率国家。此后,杜利(Dooley,1986)、卡丁顿(Cuddington,1986)、德普勒和威廉姆森(Michael Deppler and M artin Williamson,1987)等人也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多利认为:资本外逃是居民希望获得不受本国政府当局控制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的愿望推动的资本流出;卡丁顿认为,资本外逃是短期投资性资本的异常外流,它不进行长期投资,而是对以下因素做出迅速反应以获取短期收益:金融风险、预期资本管制、通货膨胀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德普勒和威廉姆森认为,资本外逃是资本所有者因担心资产存放于国内遭受损失而取得的对国外非居民的一种要求权。布朗(Brendan Brown)认为,资本外逃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资金抽逃到国外,以寻求更大程度的安全。资本外逃背后的推动力包括实际存在的货币不稳定,或担心可能出现的货币不稳定、没收性赋税、战争和革命。这种现象的例子在以往几个世纪都可找到。在20世纪,资本外逃的频率和严重性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资本外逃是居民为逃避风险、逃避监管或投机获利而导致的资本异常流出。
2.国民效用理论。国民效用理论也称福利损失理论,是
将国内资本的流出所造成的资本损失与国民效用的降低相联系来定义资本外逃。世界银行曾在1995年将资本外逃定义为:债务国的居民将其财富转移到国外的任何行为。托尼尔(Tornell,1992)认为资本外逃是生产资源由贫穷国家向富裕国家的流失;萨克斯(Sachs,1992)认为,在发达国家将国内财富投资于外国时,人们称之为投资多元化,当同样的过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时,则称之为资本外逃。由此可见,国民效用理论是从整个国家财富的角度来界定资本外逃的,即资本外逃是国家财富的损失,它大大降低了社会福利和国民效用。
3.不对称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本外逃是由于国内外投资者所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或面临的经济政治风险不对称而产生的。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债务国经常发生的外债与资本外逃同时增加的新现象:一些国家存在国内资本外流与国外资本内流的现象;在一些国家,流入的外资中有相当一部分又成为外逃资本的来源;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形,即外流的资本在国外转换为“外资”身份后,又重新回流。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外逃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学者对资本外逃现象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对资本外逃的概念作出不同的释义。国内学术界的对资本外逃各有说法,但主要是沿着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加以分